绿林网

《When Breath Becomes Air》读后感100字

《When Breath Becomes Air》读后感100字

《When Breath Becomes Air》是一本由Paul Kalanithi著作,Bodley Head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12.99,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hen Breath Becomes Air》读后感(一):《當呼吸變成空氣》

任何尊重珍惜生命的人有機會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 很短, 但很珍貴。

很難想像作者是我的同齡人, 是位年輕有為又愛好文學的神經外科醫生, 經過十年的艱苦培訓, 在即將完成住院醫師培訓的當口被查出患有肺癌, 還是一種罕見的肺癌。此書是他在治療期間開始寫的, 探討生命的意義, 對死亡的看法, 沒能寫完就於2015年3月離開了人世。

他一生都在嘗試在文學, 哲學和科學三者之間搭建一座橋樑, 去發現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 生命是否有意義。在生命的盡頭, 他沒有選擇將全身插滿管子, 僅為挽救即將失去意識的肉體 (這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腦子裡了), 他選擇保持清醒的頭腦, 在親人的團聚下心懷感激地離開。很明智的選擇。

《When Breath Becomes Air》读后感(二):不确定就是人生

最近一起在读Atul的三部曲,对照着也是有意思。Paul是一直对生命得意义好奇,从理论的追寻到实践的参与,从文学系转读医学,到即将结束residency的人生台阶到检出肺癌晚期,用短暂而浓缩的人生诉说生与死。Atul则正如三部曲的名字,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最好的告别,他完成了med student到resident到attending到professor的全过程,完整的半生轨迹,完成了从医术到生命意义的探索。无论浓缩还是悠长的体验,都在诉说一件事情,医学或者人生,那么的相似,那本质上一样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在追求完美,追求确定,我们希望医学有明确的诊断,然后又明确得治疗方案和结局,甚至希望可以准备的告诉我们哪一天可以恢复到哪里。可是医学远远做不到,甚至永远不可能做到。人生亦去是,如果我们知道确切的留存时间,那么我们就可以依此做一份完美计划去实施,可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在生存曲线的哪里,完美的计划是不能存在的。因为不确定性,所以焦虑。只能接纳不确定,而有应对变化的弹性。

《When Breath Becomes Air》读后感(三):如果作者实现5年存活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

据本书的广告语说,众多名人对本书表达了高度的赞誉。但我看来,它其实是一本特殊情况下的“未完成”作品。作者本是一名前途无量的神外医生,艰苦的住院医生涯即将来到最后一年,在行医、科研两个方面皆取得不凡成就,无数橄榄枝伸来,向着neurosurgeon-neuroscience 前进的康庄大道就在眼前,却因被确认肺癌四期,骤然踏空,或如他所言life shattering。

在本书的前半部,作者回顾了自己如何由一个本科读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因对语言、对人与人间的连接与生命意义间关系的探索,而最终走上了医学道路。在本书的后半部(其实因作者在确诊22个月后去世,这一部很短),作者讲述了确诊后面对未知的生存期限(到底自己会是Kaplan-Meier Curve上的哪个点?),调适自己、寻找保守/激进的平衡点,以将有限的生命倾注在有意义的地方;讲述了当身份从医生转变为病人,才骤然发现关于死亡,自己有那么多的茫然。

作者遭逢此巨变,有很多很多想说的话,然而身体的状况已不再允许。读本书,好似能看到很多的线头,但如果抓住一根去拉,却是短短的一截。但又如何能够责怪作者?他的不甘、遗憾时有流露,特别令人心酸。更何况,这些线头也给予读者以启发。

《When Breath Becomes Air》读后感(四):生有意义,死也要有

流泪看完了这本书。最后一篇后记是作者妻子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与不舍让人动容。这本书结束得比较突然,看到作者最后的文字,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内心其实明白,应该是作者病情恶化离世了。如果他的癌症没有恶化,这本书应该不会结束得如此匆忙。即便如此,这本书写得真的是好,作者的文笔实在不像个神经外科医生。读他描写在山顶露营看夜空斗转星移,黑夜渐变成日出的场景,那感觉真的不要太美好;还有他对医患关系的解读,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从书中的描述可以读到作者的智慧。可惜天妒英才,那么早就离世。我想,作者写这本书的意义或许是想告诉世人,死亡是每个人所趋的终点,是人一生中的一个基本部分,我们赋予了生那么多的意义,不能回避甚至贬低死的意义。医学进步如此之快,但都是在教我们如何争取生,没有教我们如何面对死,没有赋予死亡正面的意义。作者通过自己直面死亡的经历,给世人留下另一种面对死亡的方式,一种从容而又有意义的方式,这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大的收获。我希望的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医生、医院、医疗体系乃至国家政策,都能真正以人为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和效益。希望安乐死不再是个禁忌,这个真的可以有,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和施行管理制度,让那些无力回天的病人,以一种更舒服而从容的方式走完最后一段路,让他们死得更有尊严。这不仅对患者是一种解脱,对患者家属是一种安慰,对医生也是一种福音。

《When Breath Becomes Air》读后感(五):When breath becomes air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死亡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对于在操场上奋力奔跑的年轻人来说,这等同于来问他如果明天就是世纪末

日,你想怎么过今天一样傻x,且毫无真实感。但是对于when breath becomes air的作者来说,死亡来

得意料之外,但却触手可及。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的他,即将结束7年医学训练,在即将成为住院医师,接受斯坦福offer的行业巅峰

时,一份肺癌诊断将他的人生全部打乱。从医生到患者的角色改变,他终于理解了作为医生时,病人的

恐惧和失措,也愈发领会医生的真正使命。

而在书中,作者将寻求生命的意义作为一生的追求,从而指引他作出人生所有的选择。在选择之前,作

者也如现在的我们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但最终他在文学和医学之间,做出了最终抉择——在实践中直

面生死。

也许是因为获得过文学学位的缘故,作者文笔优美而流畅,无论是作为医生枯燥日常的描写,还是患病

期间的痛苦和煎熬,在他笔下宛若亲历一般,令人动容。整本书最令人感动的还是他对命运的抗争,结

束前期治疗后,他仍旧选择回到高强度的医生职业中。后来癌症复发导致病情加重,他也笔耕不辍,写

下此书。疾病打乱了他的生活,但却并未阻断他对未来的前进,这份努力与抗争也是本书留给我的最深

的印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