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争留下了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战争留下了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战争留下了什么》是一本由鹤见俊辅 / 上野千鹤子 / 小熊英二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留下了什么》读后感(一):譯者太不用心了

不知是編輯還是譯者太不用心了: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武官府譯成印度加爾各答武官府,

這種錯誤實在太明顯了,

翻譯時,世界地圖真的要先看一遍。

革命留下了什麼?

有誰去追究不斷革命的責任?

在革命過程中

知識份子如何轉向、變節呢?

有誰支持革命?

有誰反對革命?

又有誰始終如一呢?

知識份子的革命記憶又是什麼呢?

《战争留下了什么》读后感(二):战争留下了什么读后感

本书是以访谈的形式叙述了作为日本人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于战争以及战后的一些看法!当然,因为毕竟还是邻国人,所表述的很多方面对于我而言也还是陌生,或是需要多花时间去理解的!

用现代人的一个说法,鹤见俊辅,一个当时的上流社会阶层的孩子,对于他个人孩童时代的叛逆,以及对于自己家庭观念的看法,我还是觉得有些许的不可思议,但这也确实的发生在他自己的身上!

本书其实还是很具有一定的研究或是参考意义,只是需要完全理解与了解这本书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与事件,还仍需要多方面的了解,因为我个人也是第一次看这类日本人所述叙的战争观念的书籍,所以个人的思维理解其实无法完全融入到里面,毕竟我们自己所了解的东西与信息仍是不全面的!

本书提到的很多方面,鹤见俊辅都基本全面地谈到,虽然简单,但相对还是挺笼统的!像是自己的家庭情况,自己由美国归来后被派遣外地,我们相对听到比较多的慰安妇问题,还有日本战后的政治思想问题,等等的章结都有一一的述说到!

相对而言,本书还是挺严谨的,也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探讨书,或者说是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只是,需要让我们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去慢慢了解这个国度里的某一类人对于战争这个词语,以及战争战后所带给自己国家和其它国家的伤害。

《战争留下了什么》读后感(三):战争留下了什么?

对于这本书,我并不是全部都能够理解,原因在于对谈的三人提到的许多人物和故事我是不清楚的。

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为如今的日本年轻人作普及的教科书、编年史。

书中主要观点来自鹤见俊辅,一个出生于官宦家庭、受母亲压迫、鄙视父亲、留学过美国、去过爪哇当过文职兵的战后思想家。

不过只言片语中,还是能够和我之前对日本人的一些印象联系起来,让以前一直说不清道不明的看法,明朗了起来。

人性与文化的矛盾

比如,鹤见俊辅接受采访的时候年事已高,但提起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依然非常直率和自然。他直言曾经想过要杀死母亲,试问哪个中国认在如今的时代敢说出这样的话来?

以前跟朋友聊过日本人,曾经达成一致共识:日本人很顺从人性,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心声,相信这样做是正确的。同时,因为文化的原因,“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礼仪,“尽量不去标新立异”的想法,又让日本人在直面人性渴望的时候十分矛盾。

因此恐怕只有“性”,这种私人的、私密的行为,才能让日本人尽量去放纵,所以日本的色情产业才会如此发达。

对名字的执念

在漫画《死神bleach》中,主角要喊出自己的武器的名字,才能让自己的武器焕发出新的威力。这种对名字的执念,体现在很多的日本漫画和影视剧作中。

在本书中,鹤见俊辅说,当时给学校打电话,学校一定要让他说对校名,才肯继续和他交流。而日本一直以来都有人觉得改了名字就是改革。有人觉得提出名字,那个名字所指的群体就真实存在。

可见“名字”在日本文化中所蕴含的能量,真的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除了这两点外,还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战后,整个日本都在重建,这时候老百姓顾不上去反省,因为经济状况实在太差,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哪有人会关心上层建筑?

沉默的人不只是在沉默,也有着对于过去的记忆,并随时可能爆发出来。因此,在经济好转的情况下,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反省,发起各种运动。并且从对历史、对政治的关注,逐步转移到对人权、女权的关注。

之前曾听过一个播客节目,节目中邀请一个台北女生,她直言,如今的北京,就像她小时候的台北一样。在她小时候,台湾游客也曾经被外媒甚至是香港媒体曝光过素质差,许多不守秩序的现象,与现在的大陆一模一样。

我相信这是一个过程,没有人能够直接跨越这些步骤,直接走向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总的来说,从鹤见俊辅的视角看战争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会很有高度,但是却丧失了用一般民众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的亲近感。但思想家的视角和普通人的视角本来就有不可调和的差异,也无可厚非了。

《战争留下了什么》读后感(四):犀利的提问和毫无保留的回应

本书是通过访谈形式反映鹤见俊辅的战时及战后经历,书的出版日期是2015年6月,鹤见先生于2015年7月去世,时年93岁。鹤见俊辅家境显赫,但其本身确是问题少年,直到前往美国哈佛求学。他对战争总体持否定态度,同时,其也不隐晦地表达作为日本人对于国家战败沉沦的痛心。尽管书的题材是访谈,但由于访谈者做了大量准备,因此提出的问题相对比较犀利和有深度,并不是流于表面的嘻嘻哈哈。同时,鹤见俊辅先生也是日本著名的思想家,其在访谈中提及的与其他日本思想家的交往史也打开了我一扇从未关注过的窗户。

相应感想如下:

一、鹤见先生的坦荡与提问者的犀利

访谈是在2004年做的,当时鹤见先生已经81岁了,已至耄耋之年,因此其基本是言无不尽,并没有遮遮掩掩或者欲语还休。同时,提问者上野千鹤子和小熊英二也有些“咄咄逼人”,言辞犀利。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慰安妇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鹤见并没有回避,反而表示有问必答;而上野也没有因此缓和提问的方式,仍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坚持提问(例如认为“慰安所里有爱”)。

二、鹤见先生对于“第一病”的批判

鹤见先生对于日本的“第一病”深恶痛绝,在书中多次对此进行批判。鹤见先生认为“第一病”往往把手段作为目的,只知追求,却不对得到后将要干什么进行思考,在某种意义上,“第一病”可以看做是仅仅为了建立优越感,而放弃了理想与独立人格,只在意公认的所谓“价值”,只在意最世俗的判断标准。但对于政治家而言,其必须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深刻的剖析,有时候更要为了远期利益冒天下之大不违做出与现实情况相悖的决定。

三、思想的碰撞

由于鹤见先生本身即为思想家,因此书中出现了包括丸山真男、竹内好、吉本隆明等思想家。鹤见先生从交往及思想方面对这些著名的人物进行了评价,尽管没有太过深入,但这些不同的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本书的阅读难度。鹤见先生也是在这些思想的碰撞下,慢慢调整、深化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风格。

四、“创造”与“被造出”的知识分子

鹤见先生非常强调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他通过对比明治时期及日俄战争后的两类知识分子,对与权威站在一起、被造出的知识分子表达了自己的轻视。知识分子需要有自己的风骨,最忌讳人云亦云,变成当权者的喉舌。

于2019年12月31日阅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