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的读后感大全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的读后感大全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是一本由[阿根廷] 博尔赫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读后感(一):博尔赫斯笔下的谜样郊区

我把记忆中的这些往事写下来时,忽然无缘无故地想起《乡思》里那句诗:“此时此地,英格兰给了我帮助。”勃朗宁写诗时想的是海上的自我牺牲和纳尔逊阵亡的旗舰—我翻译时把他祖国的名字也译了,因为对于勃朗宁,他立刻想到的是英格兰的名字—对我却是孤独的夜晚,在无穷无尽的街区着迷似的散步。布宜诺斯艾利斯十分深沉,我失望或痛苦时,一走在它的街道上,不是产生虚幻的感觉,便是听到庭院深处传来的吉他声或者同生活有了接触,这时我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安慰。“此时此地,英格兰给了我帮助”,此时此地,布宜诺斯艾利斯给了我帮助。那就是我决定写下这第一章的诸多原因之一。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读后感(二):序言/by 博尔赫斯

序言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郊区长大的,那里街上不安全,到处显露出衰败气象。事实上,我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有铁矛似的栏杆围着的花园和藏有无数英文书籍的书房。以匕首和六弦琴为特征的巴勒莫(人们让我确信)就在门外的街角上,但是早上出没在我身边,晚上给我带来愉快的惊吓的是斯蒂文森笔下被马匹踩伤后奄奄一息的瞎眼海盗,把朋友丢在月球上、自己离去的叛徒,从未来摘来一枝凋谢花朵的时间旅行者,在魔瓶里被禁锢了几百年的精灵,波斯呼罗珊的蒙面先知,他那缀着石珠的纱巾后面是一张麻风病人的脸。

那么,铁矛似的栏杆外面有些什么呢?离我几步之遥,在那乱哄哄的杂货铺里和危险的荒地上,发生了什么本地的暴力事件呢?那个风景如画的巴勒莫曾是,或者可能是什么模样呢?

本书要回答那些问题,但它资料性的成分少于想像的成分。

豪· 路· 博尔赫斯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读后感(三):捌·作为郊区诗人的典型的卡列戈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个绕口的名字,也是个不知名的名字。甚至我一开始都不知道这是个人名,是个真人。甚至博尔赫斯在其他随笔里也很少提到,不如埃尔南德斯等人出名。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单独占了一个集子,其地位直追但丁。

当然,博尔赫斯这么做并不是说卡列戈多么厉害,而是他正好作为一个工具,供博尔赫斯来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郊区。卡列戈是个郊区诗人,或许写得很好,但他是作为郊区的一部分出现的,而非相反。郊区在博尔赫斯的想象里充满了江湖气息,骑手、黑帮、斗殴、探戈、妓院、浪漫和神秘。“我认为他是观察我们贫困郊区的第一人,在阿根廷诗歌史上,这是最重要的”,博尔赫斯如是说。因此,开篇他就在历史与想象的混杂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朦胧的郊区印象,下篇才介绍卡列戈的生平。介绍生平也不按照平常的手法,而是“寻找那些永恒的重复的东西”。他带着含有郊区色彩的博尔赫斯式眼光来评述卡列戈其人、其事、其作品,以及与其有关的其他:探戈、骑手和马车上的铭文。摸三张让人想起梁实秋笔下的象棋,虽然在后面进行了博尔赫斯式的拔高;而马车上的铭文在今天则化为大街小巷里快递车上的广告。

说实话,写到这儿尴尬症又犯了,这个集子没有引出什么文学理论上的大问题,也没有创造什么特别的手法。这并不是说这个集子写得不好,相反,评述卡列戈的生平和呈现想象中的郊区时手法经典极了。但在博尔赫斯众多的作品集中,总感觉这本还不够独特,它的风格和思想多多少少散布在其他作品中,或是其他作品的萌芽。

有些人说,看过这本,也想写写自己的家乡;从没有人说,想写写自己熟知的某位诗人。这样的郊区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而这样的卡列戈,或许仅此一家吧。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读后感(四):柔情是漫漫岁月的光环

最近几周都是窝在各个西西弗书店,南岸的或者解放碑的,不是因为其他书店去过了就不再想去,而是在西西弗比较方便,看完电影可以直接就近接着看书,也许下学期我会把重庆的书店依次再逛一遍。其实逛书店次数多了之后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验,遇见不同的人或事。(寒假回去打算写个《重庆本屋》系列)比如今天算是我第13次踏进西西弗的大门,书店还是原来的布局和味道,但是发生了两件令我非常感动的事情。

第一件。当时我正席地而坐(还是这个姿势最舒服(´・_・`))在某个角落继续啃博尔赫斯,旁边一个小姑娘(目测小学生)正在看《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突然妈给她打了个电话,她接电话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妈妈,我在书店看书,你说话声音小一点”(小小年纪就有这种觉悟真的很不容易啊,有的小孩子在书店打打闹闹真的是特别讨厌ಥ_ಥ),然后接着说:“妈妈,我在看新出的哈利波特,如果我没看完,我可以把它买回家看吗?”妈估计是同意了,她连忙说:“谢谢妈妈!不多说了,我继续看书了,拜拜!”(可爱吧?(⊙ω⊙))

第二件。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在书店工作的人,因为他们可以每天跟不同的书打交道,被书的香味包围着,也可以忙里偷闲看任何一本自己想看的书。今天就有这样一位女店员(蛮漂亮的,主要看气质(´・_・`)),她站在我前面一会儿专心致志地看书(具体书名没看清楚),一会儿又满书店到处转悠,帮顾客找书,来来回回好几次。当然,不排除那种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的店员,但是她不一样,从她脸上不经意间露出的微笑可以明显感受到她对阅读的渴望,读书给她带来了快乐。换个励志一点的说法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使自己变得更强大的瞬间。

也许你会觉得我一边看书一边到处打望是怎么回事,其实没有辣,可能是我比较敏感吧,我觉得真正的爱书人对书的渴望是会散发磁场的。言归正传,回到博尔赫斯这本《埃瓦里斯托•卡列戈》,书名很让人头疼,不过实话实说,这是我自《恶棍列传》以来第一次真正投入了博尔赫斯笔下的世界。(这是第7本)这是一本随笔集,一九三〇年出版,是博尔赫斯对于阿根廷诗人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生平和作品的介绍与评价,同时也是他对于阿根廷市井生活的想象。埃瓦里斯托•卡列戈是一位根植于市井的诗人,他笔下的市郊,与博尔赫斯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遍布欢声笑语却又随时剑拔弩张。探戈、六弦琴、匕首、英雄、叛徒等等市郊生活的关键词,汇成了博尔赫斯眼中的江湖。

看书的过程中我在时刻警惕着不被博尔赫斯笔下的故事所迷惑,我知道这本书是通过资料与想象追溯诗人卡列戈的身世及文学渊源,也知道博尔赫斯试图从卡列戈笔下的文字构建他心目中旧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街头场景”。然而不得不说,博尔赫斯强大的虚构杜撰能力还是让人完全分不清他笔下的人物与真实历史的界限(虚与实),以至于让我一度以为埃瓦里斯托•卡列戈是一个杜撰的人物,实际上确有其人。

有个豆瓣网友的短评让我颇有共鸣:「或许是博尔赫斯的作品读得太少,总觉得里面充满了“恶棍”形象,莫名其妙地动起刀子来,并不是因为血气方刚。就算是谈论诗人的篇章里,也少不了酒吧里的斗殴。与其说是谈论诗歌,不如说在谈论民俗民风。那就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吗?也许对家乡的描绘总少不了想象,而这想象也就是十足的感情和情感了。答案都在序言里。快速读一本书,然后忘掉,随意想象并重构这部书,大概就从马车铭文开始联想,来到空地看人斗刀,酒吧不间断地跳着探戈,一个醉汉唱咏着粗鄙的诗歌,也许是贫苦的社区,但言语仿佛筑造了巨大的宫殿,我从里面抽取一本书,打开后进入了新的一天。把书不断重构就是关于书的思想游戏。」

#柔情是漫漫岁月的光环#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读后感(五):我还没找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感觉吗?

可能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第一次被博尔赫斯吸引,都是因为那首《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

是呀,我也是被这首诗深深吸引,对于任何一个苦闷哀伤于无法留住心上人的人来说,博尔赫斯此诗中流露的那种布城郊区的绝望和哀伤,无疑是能激起强烈共鸣的。《英文诗两首》(上面这首即其中一首)中的另一首,开篇“无用的黎明在一个荒凉的街角发现了我,我活过了黑夜”,亦是“绝望而哀伤的布城郊区”风情。我便是被这种风情所深深吸引,以至于在不了解博尔赫斯之时,还以为博氏风格既是如此。

但实际上,在后来阅读的博尔赫斯的诗和小说中,我渐渐发觉如两首诗中那样直接而强烈的感情流露还是比较少见的。博尔赫斯,实际上是一个书卷气很浓的作家。恐怕正如他在这本《埃瓦里斯托·卡列戈》序言中所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郊区长大的,那里街上不安全,到处显露出衰败的气象。事实上,我成长的地方是一个由铁矛似的栏杆围着的花园和藏有无数英文书籍的书房。”博尔赫斯出生在一个优渥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沉浸在西班牙语和文学的氛围之中。郊区,这种充斥着贫穷、破败、孤独、纵欲、悲伤的被遗忘之地,似乎与博尔赫斯真正该有的生活格格不入。

尽管如此,我还是被最初所见的“布城郊区”所吸引,我渴望发掘博氏作品中更多的此类风情。所以在查看这本书介绍,知晓此本书所传的乃郊区作家时,心中万分激动,想细探博氏的“布城郊区”,更想知道,“布城郊区”是否便是博氏文学的灵感来源。

本书的第一章,似乎回答了我这个问题,而且还是肯定回答:

“我把记忆中的这些往事写下来时,忽然无缘无故地想起《乡思》里那句诗:“此时此地,英格兰给了我帮助。”勃朗宁写诗时想的是海上的自我牺牲和纳尔逊阵亡的旗舰—我翻译时把他祖国的名字也译了,因为对于勃朗宁,他立刻想到的是英格兰的名字—对我却是孤独的夜晚,在无穷无尽的街区着迷似的散步。布宜诺斯艾利斯十分深沉,我失望或痛苦时,一走在它的街道上,不是产生虚幻的感觉,便是听到庭院深处传来的吉他声或者同生活有了接触,这时我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安慰。“此时此地,英格兰给了我帮助”,此时此地,布宜诺斯艾利斯给了我帮助。那就是我决定写下这第一章的诸多原因之一。”

哈哈,看来我猜对了。但是说实话,第一章之后的阅读过程,真是惨不忍睹。

博氏文字,向来隽永凝练,晦涩难懂。我阅读这篇《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真可谓被凌虐。可能是因为语言、生活环境和阅读经历大为不同,博氏这片传记中涉及的太多东西无法理解。即使是《小径分叉的花园》也只是让人困惑一时,事后回想还是意蕴无穷。而《埃·卡》则直接让我最浅层的阅读上都有了问题...哎,阅读能力还是不行吧。

回到上面所言的“布城郊区”,我找到了吗?哎,说来有点小失望,阅读障碍的存在,直接横亘在我所期望的那种感觉之间,当然也很有可能,我所期盼的感觉其实并不存在于博氏的文学,至少是这本《埃·戈》之中。哈哈,后者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吧,此书之中,博氏所作传的这位郊区诗人,自然是充满了“布城郊区”风情。除此之外,探戈、骑手、马车铭牌,哪一个不是郊区气息浓厚呢?

恐怕这是真正的布城郊区,或者埃·戈的布城郊区,还没有博尔赫斯所再创造的“布城郊区”气息吧。所以我初读来,没有感触,没有震动。博尔赫斯在给《埃·卡诗全集》所作的序中写道,“郊区创造了卡列戈,而卡列戈又创造了郊区”。同样的,我也能说,郊区创造了博尔赫斯,而博尔赫斯又创造了郊区。

不过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可读之处的,我在豆瓣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笔记都献给了《埃·戈》,哈哈。

天啊,我都写了些什么破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