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市民的自白 Ⅱ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个市民的自白 Ⅱ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个市民的自白 Ⅱ》是一本由[匈]马洛伊·山多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市民的自白 Ⅱ》读后感(一):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

《一个市民的自白》第二本写的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

一战时期,山多尔不到20岁,但奥匈帝国在一战的最后一年动员到了这批十八九岁的大学生,山多尔同班同学死了16个。

战争结束后,山多尔到了柏林,战后的柏林开始重建,机会很多,坐在咖啡店里的陌生人聊两句就能成为合伙人,就能发财。人们醉生梦死、夜夜笙歌......山多尔也一样,走马观花似的游走在各色女人之间.....但很快,战胜国尤其是法国执着于惩罚德国人,德国开始通货膨胀,德国人很迷惘的在寻找他们一直以来渴望的秩序。

如果说山多尔有过知心朋友的话,那就是厄顾了。厄顾早早死了,厄顾的女朋友罗拉成了山多尔的妻子。他自己都惊奇和罗拉的婚姻坚持了一辈子。

山多尔和罗拉到了巴黎,法国人富有而节俭,每个人都有一大笔遗产,高傲却不安。

山多尔和罗拉经常身无分文,却非常自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在这种晃晃悠悠中,山多尔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写作。他看到了每个人自信的秘密,每个国家存在的“秘密”,都不一样,丰富多彩,足够他写,写作赚来的钱也足够他生活。

他成了和托马斯曼一样有名的作家。但他觉着还是用母语才能和他想表达的东西匹配。

他回到了匈牙利。

特别好看,不仅能看到二战前夕欧洲各国的张力,也看到一个年轻人与生活之间的张力,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生活随时会打破你的计划与安排,把你抛入泥泞,这时候,一半靠运气一半靠忍耐。

《一个市民的自白 Ⅱ》读后感(二):我们真正渴望的只是梦幻,这也是真实生活中所缺少的

《一个市民的自白》,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这是匈牙利著名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更是欧洲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马洛伊·山多尔经历了一战、二战以及冷战的动荡,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遭受了所有派别的敌视,我行我素直言不讳,被迫流亡也绝不妥协,但他一直追求自由、公正和独立,为匈牙利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深远的精神影响。 这次译林重新出版了《一个市民的自白》三部曲,复原了原先的删减部分,首度引进《我本想沉默》也就是第三部,更完整地呈现马洛伊·山多尔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也让读者可以一窥这位“市民”的全貌。 《一个市民的自白 Ⅱ》是马洛伊·山多尔在欧洲留学的那段时光,那十年充满着青春年少,也伴随着一战后的城市新生。其实这里的“市民”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而是指在20世纪初匈牙利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包括贵族、名流、资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破落贵族等,马洛伊·山多尔的父亲就是一名议员,但他生来就不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于是他在大学期间开始流浪于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西欧国家,初到这些发达地区,马洛伊·山多尔也感到紧张和恐惧,但那时他还很年轻,年轻就会做梦,就会无所畏惧,就是刀枪不入,他跟随历史人物的脚步探索城市角落,参加各种各样的沙龙聚会结交友人,邂逅不期而至的爱情体验挥霍青春。 马洛伊·山多尔对每个城市的形容都出乎意料,也许是因为当时特定是历史时期,也许是源自作家的独特视角。德国的莱比锡、魏玛和法兰克福,都是歌德的城市,而柏林的忧郁则是最深刻的记忆;在巴黎,他没有看到流光溢彩,而是从文学作品里品味到宁静、温和、谦虚、含蓄、充满平民化的生活愉悦的城市;他对英国人聪明、热忱的虚伪感到震惊,而伦敦的氛围是充满情色。马洛伊·山多尔的感情纠葛自然也是贯穿于这些城市之间,而他最本质的身份仍然是一名作家,作家的意义就是孤独,这是命运与本性,有灵魂的人都是孤独的,但也是自由的。 马洛伊·山多尔是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一个市民,是自由的、反常的、浪漫的、不羁的、错乱的、孤独的……他所描绘的这段流浪青春我是非常喜欢,他说他们那一代人“真正渴望的只是梦幻,在我们生活里缺少不真实、不可证的童话元素。”这似乎也是我所缺少的。

《一个市民的自白 Ⅱ》读后感(三):马洛伊·山多尔:我是一个可疑的人

阅读马洛伊·山多尔的这本《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自然会想到斯蒂芬·茨威格那本《昨日的世界》,前者在一定程度上记录的是一战后至二战前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民众生活与精神动向,后者记录的则是一战前。尽管有时段的不同,但山多尔与茨威格对于时代精神的判断都是一致的,这两个时代都处在一个价值行将崩溃的年代,贵族式的、高雅的精神与文化都在让位于一种令人感到窒息绝望的小市民的世俗且同质的流俗,他们都为一个时代的逝去或正在消亡感到哀伤。

由于这种客观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山多尔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看做是对茨威格的补充。在批评一战带来的后果时,茨威格如此写道:“战争带来的不是富裕而是贫穷,不是满意而是怨恨。战争带来的是饥馑、货币贬值、公民自由丧失、被外国统治奴役、一种令人头疼的不安全感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而山多尔则对一战之后的世界感到绝望:“能够显著、有效地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充满了绝望;我对同时代大众的庸俗品位、娱乐与需求感到不屑,我对他们的道德观持怀疑态度,那些完全满足大众欲望的当代技术与称雄的野心,在我看来都是悲剧。”

但茨威格与山多尔还是有些许区别。茨威格似乎并不经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他经常让人感觉总能融进新的环境中去。但在阅读《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却总能感到山多尔的孤独,无论他对于他在德国、法国、英国的生活记录多么详细,却总感觉有一种忧郁的气氛萦绕,无论他在每个地方参与了多少种活动,他总有一种外人的感觉。或者用山多尔的话来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可疑的人。”马洛伊·山多尔记录下了在欧洲许多地方生活时来自邻居、以及J察等人对他可疑的目光。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当时的匈牙利并不被欧洲主流国家视为欧洲的一份子,因此,“从希腊人到匈牙利人到扬基人,都是可疑的“外国佬”,粗蛮的异邦人。”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个地方的人们实际上都固守着民族主义的东西,排斥着一切外来之物。马洛伊·山多尔甚至说“我生活在一个可怕可疑的世界里”。

这是一个可疑的世界,马洛伊·山多尔自己被别人当作可疑的人,但他眼中的别人也具有可疑的特点。比如,他觉得穿长袍的人很可疑,因为那代表着“反欧洲,反理性”。在记者生涯中,马洛伊觉得“每个人都可疑”。而在马洛伊的作家身份那里,他觉得一定要有确定的东西,要在字纸上建立某种秩序。实际上马洛伊是极为信奉理性以及道德的,而他所要确定的就是做一份见证,因为对于一个逝去的世界,他也是无可奈何的,因此他说:“只要我还能写下一个字,我就会见证:见证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时代,生活过这样几代人,他们蔑视本能,高唱理性的凯歌,他们相信精神的抵御力能够遏制芸芸众生的死亡欲望。”按照他一生的轨迹来看,马洛伊·山多尔的确做到了他在自白中许下的承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