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读后感锦集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读后感锦集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是一本由艾瑞克.克林南柏格 / Eric Klinenberg著作,漫游者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330.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读后感(一):了解城市独居以及独居者方方面面的一本很不错的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结婚与否,都会面临独居的状况。与其说独居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能帮你有效应对生命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故,同时,学会独处,也是一种自我修炼。任何人都应该尽早培养独居的能力。

同婚姻生活一样,没有一劳永逸的生活方式,正如婚姻以为着无尽的家务、缺乏个人空间、两性关系的处理等烦恼一样,独居者也会面临孤独、生病需要照顾的烦恼,无论如何选择,必然失去一部分,而得到另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努力工作,充实经济基础,同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充满信心,毕竟,独居者数量增多是大势所趋,相应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也会日趋完善,生活本应越来越好。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读后感(二):一個人生活,已成為時尚。

『一個人生活,已成為時尚』,這本書的主軸就是這段話了。

近幾年,討論『一個人的生活』的書愈來愈多,光是我讀過的,諸如~【敗犬的遠吠】、【一個人的老後】、【一個人的經濟】、【一個人的朝聖】、【一個人的旅行】、【寂寞,於是人生有更多可能】,還有這本【獨居時代】。走過書店書櫃走道,還會發現更多討論一個人生活的書,而那些書我都還沒翻過呢。看來,現代社會不斷地進化,獨身、獨居真有可能形成最大公約數。這股潮流,肇因於個體主義崛起、女性經濟地位提升、網路科技發展、人類壽命延長..等關鍵因子,其促成並形塑了都會人口的獨居風潮。而這本書的視角,便從相關統計資料與各層面訪談案例,來詮釋當代獨居現象的脈絡與趨勢。說到底,這本書比較接近是社會學研究報告,而非感性口吻的散文著作。

『一個人生活,已成為時尚』,若是如此,不知不覺中,我就已走入這時尚潮端了。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读后感(三):一个人住,现在还可以,以后呢

不止是感觉,数据也证实了我们的印象:“独居者占比在不断增高”。美国独居者占全部家庭户数的28%,已经和“无子女的伴侣”成为同等重要的居住形态。人类有几千年的群居经验,而独居只不过是近50,60年内发生的事情。引发这个现象的个人心理和社会背景的原因,以及我们从政治环境,社会反应,居住设计,到个人心理的认同,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试和改变。

居住者越来越多的原因,大致上是经济增长个人财富增加,以及个人更加追求独立自由。经济增长就不说了,只是说明个人有能力做出独居的选择,而不是必须。个人追求独立自由和自我空间,是现代人的核心需求之一。

现代人面临两个问题『孤立』和『超链接』。繁忙的工作,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但仍然感到孤独。选择独居,可以卸下巨大的社交压力,独立自主增加自信,有权选择社交生活。与人合租并没有解决孤独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只是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并没有太多感情上的投入。与父母同住丧失了太多自主权。许多人选择离婚,因为没有比和错的人在一起更孤独的事情了。我甚至相信,现代的夫妻,应该隔段时间就各自生活一段时间,为各自松绑,两人的关系需要缓冲,唤醒原来独立的那个自己,再去吸引原来的爱人,营造那一点点陌生感。

独居听起来对单身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是不错的选择,他们可以得到比已婚人士更丰富的社交生活,性生活,幸福指数相当(结婚就会幸福是错觉,如果纳入已经离婚的人,结婚之后的幸福概率与选择独居相当)。

独居是一种选择,不是一个被动的选项。但同样不令人惊讶的是,成立过『乐单族』的社会团体鲜有成功。除了差异巨大的独居原因,主要是因为独居者几乎全都不独居认为会是最终状态。他们只是很享受现在独居的状态而已。

独居者对未来的担心一点没错。老年是对独居的终极考验:生活不便,疾病缠身,无人讲话长时间独自在家的孤独。最令我忧虑的是,目前还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对于女性,平均寿命比男人高近10年,已婚女性最终要面临很多年独居的经验;社会上对独居老人也缺少重视。养老院并不是好的选择,许多老人宁愿独居也不愿养老院里缺少私人空间的生存环境。书中的一个故事是子女由于在不同城市生活,送性格活泼但患了早期老年痴呆的母亲进了极为高级养老院(每年8万美元),老人一开始很容易交到一帮朋友,非常愉快。随着病情加重,养老院中的等级制度就露出面孔:健康的老人一起玩,不健康的坠入社交底层。这是老人经历的除身体健康外,又一次挫败。

也许老人公寓是一条路。每个老人有独立的房间,公寓周边有配套的生活设施,可以选择单独的护工对老人进行一对一的照顾。比之养老院,它没有完全封闭老人的社交圈,保留了老人应得的尊严。

独居时代的崛起背后有许多商业机会值得思考,我感觉这种机会被溶解到泛泛的强调经济紧凑的营销概念中去了。因为从根本上,广告商无法打造“独居是令人羡慕的”这一概念,群聚社会不能接受,甚至独居者自己都不接受,认为独居只是过渡性的状态。尽管小型车和小型公寓成为增长很快的市场。

结尾:我们独居,因为我们可以。虽然这不是我最后的状态,但这是现在的我能达到的最好状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