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独居日记读后感100字

独居日记读后感100字

《独居日记》是一本由[美] 梅·萨藤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居日记》精选点评:

●和梅·萨藤是一样的人。所以这本能看到她的美好也能(清晰地)看到她的阴暗面。啊。我们这种人真拧巴!

●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人无论种族年龄,很多思考的东西真的具有一致性。独居时而歇斯底里,时而孤独感剧增,时而又被细小植物感动得不行,最重要的是,与人相处后总需要独处来消化。#201919

●木心先生曾说过:信是写给别人的日记,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记录琐碎生活,与自己对话,其实内容很平淡。 P.S. 2019年第一本书,豆瓣读书标记第116本。

●去学会很好地爱一个人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甚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办到——保持足够的距离,拥有适宜的谦卑。

●不如《过去的痛》来的“成熟”。

●独居日记,日记仿佛是对自己所说的话,也能看到最真实的情感。独居者敏感、感性,感受得到世间的美,也经受着更多的烦恼。

●《独居日记》出新版了,梅·萨藤的日记国内共计出了四本,这本和《海边小屋》是在她中风之前写的,笔力较为雄健清刚,(《梦里晴空》则有虚弱之后的坚强,是另一种美感)。这次的版本小巧精致,封面和扉页用纸上乘,带在旅途上也很趁手。

●就像提前窥探了自己的中年生活以及老年生活 希望真的到了那时候能够有这般的自省吧

●精彩如贾曼的日记《现代自然》

●一般。只是想摸鱼而已。越出体系的书不看,这是原则,还是要贯彻到底的。

《独居日记》读后感(一):评《独居日记》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 除了很多让我忍不住拍大腿想说一句 ---- 真TM好或者对的话之外, 它的译者也译的很不错。 人注定一生孤独, 跟自己相处就像学会接受自己一样, 这是一生最重要的功课。 今天正好听到三联中读的一篇 ‘独处的70个准备’, 我差点被笑岔气, 什么, 居然这个也有攻略了吗? 其实, 也不是真正的独处啦, 当你一个人, 生活中的一切都会变得有生命起来, 比如阳光, 比如窗帘, 比如猫, 比如被移动的一个酱油瓶。 生命也会变得慢起来。 总而言之,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独居日记》读后感(二):58岁

这是1970-1971年的生活记录,作者58岁,时代重要,年龄重要,身份也重要,美国女诗人。我很想找她的诗来读,可惜没有中译本,即便有,也是大打折扣,算了。

敏感、独立、热爱园艺、文笔细腻,神经质又理智,文字带有诗性, “我知道不论哪种宁静都存在于自然界中。存在于我感到自己是她的 一部分,哪怕是一种不起眼的存在。”这种句子其实不太确切能读懂她想表达什么,或者本来就没有清晰的目的,这也是这本书的格调。

总之,是本能读下去,并多次阅读的书,读完之后也想不起什么,瓦尔登湖不也如此吗?能在阅读中感受到愉悦和宁静,就很够了。

作者在66岁和74岁分别又记录了两年,《过去的痛》《梦里晴空》,有空准备继续读下去。

《独居日记》读后感(三):《独居日记》读后感

看这本书时……梅•萨藤的日记式自叙给我了一种“依偎”的感觉(可能是我自己成长经历的缘故)。在她每一天的日记生活中有平淡、有激情、有悲伤……起起落落……孤独相伴的她,五十多岁才真正理解到“爱”的含义……在她的生活中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对话”……一种独处的高级感,又或是一种灵魂的交谈……她遵循自我的本心,她在不断地自我调节……与生活妥协的同时又带有自我反抗,她热爱自然,并经常用对植物和动物的观赏和保护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避免”独居生活”所带来的一些所谓的“孤独感”……当然她也同时享受孤独、享受独处,在这样的矛盾情愫下,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对社会敏锐性的思考,思考女权、思考爱情、思考生命……读完这本书,梅•萨藤让我对荣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或许这是一种阅读的力量,它会让人不断探索……梅•萨藤做到了这一点,她会让年轻人更具思考活力,更具对生活的细致性观察,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独居日记》读后感(四):只能在空隙中寻找美好的独居生活

这本书看起来太耗时了,一是因为翻译,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后来发现有些明明切换语序就可以变的通顺的句子就明晃晃的摆在那时,我一脸问号,直接给阅读这本书增加不小的难度,我要先把中文句子重新书里,再考虑讲的是啥内容。 其次,我建议这本书应该改名叫“我抑郁之后和丈夫分居的日子”不应该叫独居日记,本来我以为这书是像我们展现独居的美好生活的,结果是作者在抑郁之后找个地方自己生活(也不完全是自己,家里还有2个貌似是花园匠或是打扫的人),而且这个地方完全不适合抑郁症,一年一大半不是阴天就是大暴雪,之后大暴雨,长久见不到太阳,我又是满脑子问号,为啥自己受不了了还选这种地方住。 她经常因为病情的反复陷入痛苦暴躁之中,她排解的方式就是种花草、找朋友、写诗,貌似她不满意自己的小说,觉得写诗比较“神圣”,总之独居生活呢未展示出全貌,里面探讨的一些女性、阶级、种族问题也是大概说一嘴浅尝辄止,整体看着就很闹心,最后结局是和丈夫彻底分手,感觉也蛮痛苦的,60岁的人了,我只想叹口气。

《独居日记》读后感(五):每一天,都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

整理完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才觉得那些句子芬芳明亮,明明是本阅读时体验感不那么好的书,我好几次都质疑着自己为什么要读一个老太太的碎片呓语,好像没什么深刻哲理啊。后来还是觉得自己过于功利心了。

一个中年独身女作家,无家室可言,只身一人住在一所坐落在寂静村子中的房子里,追寻着自己的灵魂,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什么。读她的日记,就像是在看一个治愈的日常vlog,早晨醒来后映入眼帘的是罩着霜的明亮的银色牧场,壁炉里的火在噼啪, 在威尼斯玻璃杯内插了两大株秋天的藏红花,外加一枝粉红的菊花,一片银白色的叶子。去邮局寄走一张支票。下午在园圃里做入冬前的收尾工作,把百合花球茎和最后一批郁金香花种进去。然后是做晚饭,朋友寄来的硕大蘑菇做出来后呈现出令人吃惊的芥绿色。

每日有节奏的生活,在诗中神游,莳花弄草,写作回信,思考自省。每一天,都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人对自己忠诚和自洽,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富足。 喜欢独处的人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