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水族館の殺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水族館の殺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水族館の殺人》是一本由青崎有吾著作,東京創元社出版的単行本图书,本书定价:JPY 189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族館の殺人》读后感(一):三点不合理的地方【透】

1.短短十分钟不到,做(穿靴子手套、打晕、铺纸、准备机关、杀人、洗毛巾、脱靴子手套)这么多事时间真的够用吗····感觉如果是自己光缠一米的手纸就要好几分钟····= =

2. 就算没有一开始就杀人见血,那后来怎么就能保证血不会溅入水池引起小柠檬注意呢。。

3. 一个从事专业海豚训练,还掌握骑海豚技巧这需要种超强反应力和体力的人员,为什么会被一个老年人拿的拖把(拖把应该也不是金属柄吧)打晕。。。。呢

《水族館の殺人》读后感(二):奎因流推理依旧

水族馆杀人事件 书评

简介:夏休み、新聞部の向坂香織は、取材で訪れた丸美水族館で殺人事件に巻き込まれる。観客の目の前で堂々と行われた事件に警察はお手上げ。仕方なく警察はあの天才を呼びだすことに。

暑假,新闻部的向坂去采访的水族馆里发生了杀人事件,在观众面前公然行凶的案子警察却束手无策,只能找来了那个侦探。。(

斑马给这书四星。

因为有了第一部精彩的体育馆杀人事件作为铺垫,对这书期待是很高的。但读完小有失望,虽然也很精彩,但总体不如第一部。

精彩的推论依旧,如果说作者第一部的推理核心是伞的话,那么本书的推理核心是拖把(抹布),大部分推理的核心都是从这个出发,依然是有好几层的推理,逻辑部分还是保持着高水准,精彩依旧。从错误的推理再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从全员都有不在场证明到所有人都没有不在场证明,从水滴掉落直径变化的大小让人展开联想,最后不是肯定一种可能而是否定掉一种可能性,从始至终让读者思维转换处于高节奏中,这点上来说,作者确实是日本最接近奎因流的人物。

为什么不如第一部呢,因为有一些推理太过零散,线索分布散乱,很多推理要成立,是需要结合一些特殊条件的,比如人的证词比如房屋的结构,比如地理位置,而这些要么分散在众人的证言中,要么需要图纸才能更精确地说明,光看文字描述,有时候并不一定能直观的理解。

另外一点是一条支线,关于乒乓球比赛的,个人感觉跟案子完全没有关系,即使没有,也不影响整体阅读。感觉是为了存在而存在完全没有必要。除非是作者在系列书中埋下的一个伏笔,否则我不理解他加出这一段的意义。总体来看,可能因为年龄跟阅历的关系,感觉作者更适合校园主题,对水族馆层次跟结构的部分描写稍感违和。

侦探么就这么个设定,反正有人会喜欢这种中二病的男主,我是不喜欢不讨厌,书中一些日文的文字梗比较讨厌就是了,但这是语言差异的问题。

总的来说本书还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本格推理,如果你适当降低期待值,也许有更多的意外惊喜。

写书评的时候,里染系列第三部已经进入阅读高潮,第三部是个短篇集,由五个短片组成,也很精彩!

《水族館の殺人》读后感(三):自信自省带来的进步(无剧透)

继上一卷体育馆杀人事件后,通宵看完了系列第二卷,总体而言,的确没有辜负我心怀对作者成长的期待而特意给上一卷打的四颗星,作者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有意的在进行改正,这样自省的作者值得期待未来。

主要故事不想剧透。有了第一卷的成功后,作者在写日常部分时明显更放得开了,宅梗不再仅限于罗列作品名以及人物的名称(当初作者肯定会能否在轻推理中使用这么多宅梗心存怀疑),更多的表现在了剧情的设置上,虽说宅男妄想式的羞耻Play大概只有深宅型读者才能读出其中的趣味,但的确在故事的可读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如果说上一卷基本只有第五章的解决篇和终章可看,那么这一本除了前两章以外都能读的津津有味,某个利用重复实验寻找线索的桥段对于理工科生来说还是非常亲切的。当然,这里还要说一下第二章,某以体育题材为主的篇幅在本卷小说中基本没有起到作用,意义不明,即使作为从日常到非日常的过渡,因为小说这种媒体的先天不足,缺乏画面感,极为不适合体育题材;另一方面,这一章的事情听取依旧无聊,作者从上一卷得到的教训就是在向所有证人问话完,进行了一个条目式的总结,所以读者基本上可以跳过这冗长的一章。

对于核心的谜题,大致保持了和上一卷相近的水准,为防剧透,这里不再多说。比上一卷稍微欠缺的是,上一卷用于确定犯人的线索全都收束在了一个道具中,而这一卷变成了两个,其中第二个由不完全枚举法导出来的证物稍微显得有些牵强。另外,这一卷的终章变成了对动机的推理,但又因为动机的先天不足,没有上一卷的“双重真相”那么有冲击性(尤其是加上上一卷序章的铺垫)。

那么再谈谈这两卷共有的问题。很多豆友都已经提到了,就是作中的犯人以及用来混乱视线的嫌疑人缺乏区分度,在这一卷中除了馆长、副馆长以及某性格恶劣的老头以外,读到最后基本上都不记得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必然要削减嫌疑人的范围,另一方面还要在调查、听取证词的过程中构建出一个在事件发生前后的完整的故事,用情侣的配对、互动关系等把出场人物串成一张网,也更方便于解释动机。第二个问题是老生长谈的动机,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要说的是,本卷还出场了新的主要人物,并且掲开了一点男主的背景,大概算是变成了一本有主线剧情的系列小说。(稍微)元气女+聪明男的组合是我认为比较平衡的搭配,两人的互动也在随着剧情的展开发生变化。总之继续期待第三本。

《水族館の殺人》读后感(四):真是忍不住想称呼这本书为《水族馆拖把之谜》以表敬意(略透)

有了系列第一本《体育館の殺人》的惊艳,很难让人不爱屋及乌的再读读看系列的第二本《水族館の殺人》。读完之后,醍醐灌顶的快感留在身体里久久不能退去。真是忍不住想称呼这本书为《水族馆拖把之谜》以表敬意。

言归正传,侦探登场前的情节太催眠了,竟然出现了一个和案件几乎没有关系的事件,占用了整整半章的篇幅,还搞了个双线叙事,太让人出戏了。

前百分之四十除了引入了故事,就是描述案发过程及现场和警方初步的调查结果,效果真是差强人意。

故事的引入部分略过不提,案发过程那段,实在太混乱。不算主角一行人,光是嫌疑人就有十一个,案发地点的水族馆结构复杂,房间众多。跟随叙事的第三人称,这里谁谁谁和A打个招呼,那里谁谁谁和B照个照片,转了一圈人物倒是都登场了,结果呢,好像把人物和地点的顺序都打乱了又随机重新组合一样,毫无要把某个人物及其登场地点联系起来的迹象。

接着是警方初步调查的阶段。案发现场的描述又是混乱的可以,物品众多,痕迹众多,细节众多。说明案发现场本来就难,既要说明物体痕迹的状态,又要说明它们的位置关系,既要准确描述案发现场的状态,打好伏笔,又要模糊这些解谜时要利用的线索,保持悬念。加上由于这本书的风格,最重要的伏笔几乎都在最初的案发现场里了。即使有了示意图,只靠对案发现场的描绘就要传达这么多信息还要做到模糊焦点,确实挺考验人的。

读完之后,回过头来看这段案发现场的描写,能够稍微体会到作者的巧思。对于案发现场的状态,作者不光以静止的观察者的角度来直接说明事物的状态,还通过动态的观察者的经历来间接描绘观察者身处的环境。这就好比,同样是写饭里有一粒沙子,一方面可以写“我”看到了米里有一粒沙子,另一方面可以写,“我”狼吞虎咽的时候,突然“咔嚓”牙齿硌到了一粒沙子。这样的写法可能达到两个效果。第一就是避免单调的叙述角度,比如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看”个不停这种情况。第二就是提供了一种模糊焦点,隐藏伏笔的方式。我认为第一种效果是积极,也比较容易做到,至于这第二种效果就不好说了。用的不好很容易弄巧成拙。读完之后回想《水族館の殺人》中案发现场的描写,我主观上是认为,通过动态视角引入的这个伏笔是极其巧妙的。

说回到故事本身,描述了案发现场,接着是讯问环节,主要是有关不在场证明的调查。又是一团乱麻,这十一个人三三两两一一的以各种诡异的理由在各种时间组合在一起。直接让人有种把“一目十行”付诸行动的冲动,好在这段篇幅不长,主要信息最后也以总结的形式罗列了一下。虽然无聊,好在不长。

再来就是侦探登场和第一段推理。这段推理我认为勉强合格。一方面我本身就对这种机械性诡计抱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加上案发现场描述的混乱,让我完全理解错了某个线索,以至于在答案揭晓时毫无恍然大悟的感觉,倒是有一种审题不清所以做错题目的感觉。好在这段推理涉及的装置不算太复杂,不会让人有“假”得讨厌的感觉,而且侦探的推理过程也不失从事实出发,步步为营的特色。读来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快感,也算是开胃了。

借着,故事用了两章啊,整整两章的情节,来,吊,胃,口!整整两章啊。侦探推理了,推理错了,推理了,又错了,做实验,没辙了...等等等等,但是侦探就是端着,不解释。等读完了这两章,我已经是满头皮的问号,给吊足了胃口。吐槽虽如此,但是这两章的内容却不无聊。撇开那些透着着浓浓“宅”气的YY不谈,首先侦探角色的调查过程,实验过程看似和案情毫无关联,莫名其妙,侦探的行事也是古怪又滑稽,读来自然让人觉得幽默。再来就是侦探的行事越没有章法,越显得没有逻辑,张力就越大,对最后阶段侦探如何一以贯之的解释自己的行为就好奇,越期待。我在读的时候是给唬得晕头转向的,不假思索的就开始读最后一章了。事后想想,这种破釜沉舟的手法, 一个弄不好,就变成是脱了裤子看葫芦娃的节奏了。

终于到了最后一章的解谜阶段。最后一段的解谜过程简单粗暴,没有什么戏剧性的逮捕犯人的场面,也没有什么犯人声泪俱下的自白,就是嘴遁推理,缩小嫌疑人范围,直到只剩一个人。最后这段推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真尼玛猛,实在是屌炸天。醍醐灌顶的余韵在脑海中久久不曾褪去。,这段推理立足于一处细节,由一处细节引出了一对矛盾,为了调和这个矛盾,侦探给出了一个假设,再从合理性和排他性两个角度来验证这个假设。这条推理路线实在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尤其是从案发现场某处细节到找到矛盾的这段推理,尤其精彩。我完全惊叹于这个事件误导性之强,突破口隐藏之深。到了最后,回过头来才发现,一眼就能看穿的不合理之处原来只是结果,直接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竟然隐藏在一个看似无关痛痒的细节背后。这完全把人误导的本末倒置,黑白颠倒了。很多时候看推理小说享受的就是被碾压智商的快感,完全被误导的感觉再熟悉不过。但是接下来的感受可就不多见了。我个人认为案发现场里最诡异的痕迹,莫过于稍微拐了弯的脚印,但是在快读完这段推理的时候,这个痕迹一直没有得到解释,我想,这得好一顿解释吧。哪知道,作者轻描淡写的两句话就把云淡风轻的把这个痕迹的成因说透了。如此神来之笔带给我的只有脑中的轰鸣还有隐约的颤栗。至于这第二段的推理,和第一段比起来就显得有些想当然了,对于细节的挖掘也只是一般的水准。虽然可以看出对“单个物品,多重功效”这种经典思想的运用,但论其美妙程度,和前一段的推理有相当的距离。

最后,作者给了脑洞大开的杀人动机,我是觉得无关紧要,就当是卖萌失败好了。

给本书,FULL四星评价,感谢汉化人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