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人都是伪君子读后感精选

人人都是伪君子读后感精选

《人人都是伪君子》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库尔茨班(Robert Kurzba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人都是伪君子》读后感(一):发现是打开新的视角

知识真是拿来颠覆的!看标题是一本关于道德的书,实际上是关于“我”的书。看到一般简直要怀疑其实我是并不存在的。

略显专业的描述算是一个门槛吧,这本书的关键字应当在于“模块”,它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源,越看到后来就会越能理解这个概念,其实不是想象中那么颠覆(应该是适应和理解的缘故)。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作者的冷幽默。这里有一作为个科学家的客观,还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恶趣味……

如果要进行细微的理解,可以和朱建军《你有几个灵魂》对比来看,其相似与不同是很值得玩味的。

《人人都是伪君子》读后感(二):内容组织结构梳理

内容有点冗余,抓不到主次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作者尝试用”模块化“这个概念来解释为什么人人都是伪君子。

首先根据大量现象提出大脑是模块化的这一观点;

然后从进化论和工程学的角度为模块化寻找依据;

接着探讨了几种特殊的模块;

最后给出了人人都是伪君子的原因:

1.“你”是模块化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你”,一个“模块”就是一个“你”;

2.“模块”和“模块”的较量,获胜(被激活)的“模块”获得控制权,主导”你“做决策;

3. 至于哪种模块被激活或抑制取决于个体历史和周围环境

《人人都是伪君子》读后感(三):这里参加活动就有机会送书!

http://www.douban.com/online/11594350/#./

勇敢地晒出来给大家看看你有多虚伪、多么不能说到做到吧!!

活动规则:

1、用一句话或者一张图片晒出自己或别人说到做不到的伪君子形象!让我们比比谁更是个伪君子!

2、最虚伪、最说到做不到的十个伪君子,将获得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库尔茨班的新书《人人都是伪君子》一本,教你认清自己的大脑,坦然接受自己的伪君子状态,活得更轻松。

《人人都是伪君子》读后感(四):模块化理论与认知失调

这本书是2018年终所读,在介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著作推荐(行为、演化方向)》时,知道了库尔茨班,于是赶紧找来《人人都是伪君子》这本书来读。

先需要吐槽的是,这本书真实翻译的太懒,网友说连机器翻译都比这个好。就是顶着如此拙劣的翻译,硬着头皮勉强读完了这本角度新颖,颠覆认知的著作。

之前也介绍过,库尔茨班师从演化心理学两位重量级人物:约翰·托比和勒达·科斯米德斯二夫妇(至于为何勒达没有改为夫名,我猜测可能是两人的研究领域非常不同,两人都非常杰出,如果引用的时候都使用“托比,2011”真容易混淆)。

库尔茨班属于第二代演化心理学家(如果科斯米德斯、平克、巴斯等人算是第一代的话),最初以研究的是“种族”的观念为何如此深入人心,后来重心转移到大脑认知的模块化思考上。

《人人都是伪君子》是他模块化思维的代表作,以副标题“演化与模块化思维”的主线贯穿其中。我对模块化比较感兴趣的原因是,这种思路能够解决很多理论上的矛盾。

例如,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我们在遇到一个与我们的认知相矛盾的想法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为了调和这种失调,你就会为此寻找理由和借口,缓和认知失调所产生的紧张状态。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两个互相矛盾的想法并存在脑子里,并不会出现失调。你在低落的时候与心情好的时候,对于一个事情、一个人都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并不会让你产生紧张。

模块化的理论从两个方面突破的认知失调的难题,其一就是这些相互冲突、相互重合的理念和认知,是以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分别存储在大脑中的,只是当某种情景需要的时候,我们调动某一个模块来进行认知活动和行为。所以才不会冲突,没有激活的模块就安静地在后台,与前台允许的模块一点都掐不起来。

其二,认知失调理论的前提是,人只有一种认知模式,一种性格或是一个自我。但是现代的大脑研究显示,自我是一种认识的构建,是一种神经元放电活动中的副产品。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恒定的自我,只有在不同时期,不同情景下出现的一种应激模式。如此一来, 根本就没有认知失调产生的前提了。

模块化思考非常有用,这与我们看待汽车或是身体时的方式相同,你汽车刹车不好了,可能就是你刹车模块可能出现了问题,你不会想到拆开发动机去研究一下。

前面提到,上下脑划分并没有比左右脑划分好到哪里去。模块化认知的优势就在于,能够突破传统大脑功能分区的理论。例如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空间,或是上脑负责计划,下脑负责执行。

大脑控制的每一个思维、情绪和行为活动,都不是由某一个单一区域负责,而是有多个脑区共同完成,因此与其按照脑区的划分来定义认知类型,不如根据其所实现的功能,进行模块化研究。

比方说,以前认为情感的反应都来自于杏仁核,但后来发现前额皮质也负责情绪的调控,因此左右脑、上下脑划分模式都不适合于研究某一情绪的回路,只有通过模块化的方式才能够更好的理解。

如此一本好书,被出版社如此不被重视地粗心翻译,实在是极为可惜。

《人人都是伪君子》读后感(五):书里的一些话

我将论述的是,绝大一部分或者至少一部分让我们无知,麻木而愚蠢并且虚伪的原因是,我们是进化成和别人进行不同策略的博弈的,我们的大脑是被设计成去利用别人有知的事实的,保持正确的和道德一致对我们并不有利。因为人类是社会动物,保持正确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代表一切、

实际上,无知、错误、非理性和虚伪比博学、正确、理性和表里如一能给你带来更多好处。

只要你的无知、错误、非理性和虚伪的方式正确。

矛盾的类型之一就是道德上的虚伪,比如刚刚对某件事情表示了道德上的谴责,然后却马上就去做同样的事。虚伪太容易想象了,以至于很难想象有谁不是伪君子。

成熟的水果总是吸引我们去吃掉它们,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东西尝起来是甜的。现在,利用这种食欲很多东西都被生产了出来,从巧克力到含有Splenda的碳酸饮料再到彩色糖果都是如此。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本质上都是机器。

自然选择的过程是随机偶然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产生功能性机制,由于执行这些功能而拥有了各种特征。自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设计”了生物体的特点。眼睛被设计用来观察,正如照相机被设计用来拍照片一样。

工程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该原则的基础性使其扩展到了像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些领域)就是:专业化产生更高的效率。

用华特迪士尼世界中的一个名叫“头脑命令”(Cranium Command)的经典来阐释,我探究的是这样一种理念:人的头脑由很多模块组成,其中似乎只有一部分与意识有关。头脑的模块观使人怀疑,是否存在一种叫做“我”或者“自己”的东西。说到底,头脑只是一堆模块在各司其职。

模块观意味着我们应该对如何思考意识持非常仔细的态度。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那些有意识的模块的功能,我们应该对“有意识的模块必然将会对于人脑的整体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想法非常警觉。尽管可能看起来应该是这样的,但也有可能这只是我们的感觉而已,因为意识是人脑所做的唯一能够感觉像些什么的东西。我猜想——我认为心理学也有这样的证据表明,无论意识模块实际上怎样运作,相对于整体心智,它们还是微乎其微的。

因此,有很多很多事情在你脑中进行,“你”只对他们中的一部分有意识或者有感受。你的视觉系统在进行各种各样复杂的计算,把视网膜上的光转化为人脑其他部分可用的成分需要超级复杂的操作,而这些过程你一点也感觉不到。你只是感觉到视觉世界。

在生活中,人们面临的选择都存在利和弊,利弊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的,切切实实的奖金,也就是指金钱和健康等等;另一种是社会性的,即别人怎么看待和评价我的选择(或者不选择)。

当面对一件神奇的事情时,用真理去解释比用超自然信仰去解释代价高很多。

为什么又快又准确的系统是无意识的?

我们的心智似乎并没有被设计成有个模块能够简单直接地激活快乐的模块。我喜欢马文 明斯基的观点:“如果我们能刻意地控制快乐系统的话,我们就能轻易地复制成功的喜悦而不用真正地取得成功。那将会是一切的终点。”

在这里,堕胎与人们试图控制其他人的性行为的其他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父亲们一直在阻止他们的女儿们,而年长的妇女千年来一直在影响年轻女性对性的印象。从一种进化的角度来看,性行为是基本的;并且如果人们要在一些领域设定规则的话,它可能在最早的一批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