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推理之门由此进》经典读后感有感

《推理之门由此进》经典读后感有感

《推理之门由此进》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一):为入门者指明道路,为爱好者划清体系

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杨照先生是一位十足的推理小说爱好者,对推理小说的起源、发展、体系、类型都了如指掌。所以,这本书无论是对想迈入推理之门的门外汉,还是已经在推理之门内的爱好者来说,都很友好。而且语言也很有趣,真的静下心来看的话三个小时就能看完。

准备照着书里给的各位推理小说家的书单开始买买买,然后看看看啦~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二):推理小说何去何从?

在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推理小说之后我看完了这本书,即使它的目标对象可能不是我而是那些从未读过推理的人,但我觉得此书有着明显的优点和缺点。

作者介绍了推理小说的“类型”特性,并拿武侠小说来对比,同时分析了推理小说出现的条件:现代都市生活条件的复杂性、人类精神层面上对于此类小说的需求等。

以福尔摩斯作为启蒙书籍自然是无可厚非,作者认为柯南道尔的成功之处在于成功塑造了福尔摩斯,包括利用“华生”这一他人的角度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来讲述故事,尽力将读者带入情境,让福尔摩斯这个名字印在人们心中。

为什么推理小说有趣呢?因为有谜团。为什么明明大多数人一生中根本不会杀人还是有趣呢?因为即使有远离读者的犯罪现象,但解释谜团的逻辑却是与读者接近的,是大众所能接受的,当然前提是优秀合格的作品。

第二部分是对硬汉派的介绍。其中引入不少篇幅的海明威和村上春树的东西来引导读者,从硬汉到硬汉侦探是如何转变的。没有神探那样聪明的头脑和料事如神的本领,只是一个简单的不张扬对许多事物都毫不在意的平凡的人,他们凭什么成为英雄?答案是:在那种环境下只有英雄式的勇敢与毅力才能成为平凡的人。在这之前我并没有阅读过硬汉派的小说,直到我看了《恐怖分子的洋伞》才意识到这概括是多么得恰到好处!

但是后半部分我真的不满意。第三部分是想介绍什么呢?历史推理?单纯地介绍这个,这一部分在推理小说的历史上能占到多少比重呢?其中还有不少剧透…

第四部分作者是想介绍社会派的作品,明明有更好的松本清张的作品而且作为社会派的开山者介绍他也更合适,却转而介绍宫部美雪,然后还不忘在开头写一些松本清张的东西,接着就几乎是《模仿犯》这部作品的完全剧透…

不过一些观点还是很有趣的。社会派的重点在于whydunit而不是howdunit,一件事件的背后往往有很大的隐情,所以可以看到在很多日系社会派作品里犯人反而是更值得同情的,然而本格几乎不会给你叙述这些情节的机会。不过两类作品我都很喜欢。

另外密室推理、妖怪推理、科幻推理(SF)、新本格推理等方面作者根本没有介绍,即使是一笔带过也总比只字不提要好。

未来的推理小说该何去何从?如何在真实性与推理性之间平衡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许SF才是答案?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三):带你领略那些看不下去的推理小说

很精彩。从四个推理小说作者作品的角度介绍推理小说大方向上的发展,忽略了本格派推理,展现了社会派推理小说之所以为小说,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展现作者所处历史人文环境,而不是为了推理胡乱架空历史,那样就成了劣质剧本杀了!

福尔摩斯(柯南道尔)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整个社会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期待下的故事,且观众跟着华生的视角参与破案,而不是聆听全知观点下的第一人称叙事,更显福尔摩斯的厉害与神秘。

接着硬汉style的马洛(钱德勒),对标当代的007形象,一个洛杉矶的普通市民,可能受尽苦难,塑造了隐忍的性格,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也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在大海里的与大鱼生死搏斗,最后空手而归,神奇经历吞进肚子里,不会对谁说。

再来是埃科《玫瑰的名字》,故事背景发生在一座修道院,主角是圣方济各会的修士威廉,博学多才。作者掉书袋般地堆积了大量符号学、中世纪的历史学知识,展示了“推理小说不必然通俗,不必然反复自我抄袭,推理小说可以写得很有学问,装满知识”。看了十分之一实在无法看下去!惊叹于图书、知识在当时之珍贵,只有修道院院长能够知道本馆所有藏书以及它们所在的位置。

最后是日本推理小说家宫部美雪,也被称为日本的“国民作家”,对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提出并建立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泡沫后”的日本社会从“终身雇佣制”变成“派遣至上”,人们在职业上苦苦挣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说技法上有个屡试不爽的原则,写一个人的童年,那个人就不会是个不可原谅的坏人了。“但是有些恶,到达或者超过一定程度,就不能用这种方法被解释。不是不能解释,而是在道德的选择上,不该解释。不解释是一种价值态度。恶一定有其因果,但某种行为的界线,却让我们必须抗拒解释和合理化混淆。”日常会不自觉地合理化一些社会行为,总觉得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然后自己也有点疑惑,这个度要怎么把握。看来还是先从道德标准出发,越过界线就不用解释了。

为什么要看小说呢?它解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异质性”。虚构才有办法呈现真实,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上帝视角地看到事件的起承转合,弥补我们真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他人角度的事态发展。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四):《推理之门由此进》:推理之门不止如此

首先是要说点抱歉的事,大概在几个月前,我的一个朋友向我约稿,说是要写一篇有关推理小说的研究文章,好用在他们自己做的一份刊物上。我本来答应了下来,等到开始着手的时候才发现难度颇大,所以一直也没能如约交稿。尽管之前读过为数不少的推理小说,也尝试写过数万字的研究专题,但那都是几年前的事了。当你的阅读不再聚焦在这一单一的类型文体上时,便很难再写出真正有必要写的东西了。

这个或许也是推理小说作为一种类型文艺题材的特殊性了。再旁人看来再狭隘,它都是一个独立而独特的世界。或许更像是一座城堡,尽管诱人,但异乡人的进入,却通常是颇费周章的。

杨照老师的这本《推理之门由此进》从作品的定位上看,似乎是一本给推理爱好者的“导游书”,整本书读下来,作者的文学素养毋庸置疑,有关小说与世界的讨论常常有令人醍醐灌顶之感。但或许是瑕疵,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旅行者给想要进入城堡的人的指南,多少有些“不接地气”。

作者选了四位作家,柯南•道尔、雷蒙德•钱德勒、翁贝托•埃科和宫部美雪作为推理小说的代表,来引领读者进入“推理之门”。四位作家的确颇具代表性,其中柯南•道尔的入选不容置疑,这是一个只要是谈论推理小说,便无法绕开的伟大名字;而接下来便介绍雷蒙德•钱德勒,似乎让“推理城堡之旅”的游览,缺了一处重要的主题。钱德勒的冷硬派,按书中观点弥补了推理小说现实性的缺憾,但不要忘记的是,推理小说的虚构性,在推理小说史上被成为“黄金时期”的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成为其占据人们案头的唯一理由——尽管再后来,小说里“诡计”的枯竭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其他诉求使得这一特性成为推理小说发展面临危机的首要原因,但既然要谈论推理小说,显然是要基于推理小说的发展来谈论。

至于翁贝托•埃科和宫部美雪,其作品同样十分出色,但代表性同样有待商榷。关于作为“黄金时期”之后,本格推理的重要分流,历史推理小说因其知识性与猎奇性并举而受到人们欢迎,埃科和他的《玫瑰的名字》显然是其中的翘楚。但问题在于埃科只有一个,《玫瑰的名字》也无可复制,也便很难对这一文体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谈到宫部美雪,在现代日本推理领域,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代表,但“一叶知秋”的原理,似乎在这里也并不是很适用。作者对上述四位作家的观点到位且偶尔精辟犀利,但整体性似乎要差一些。他或许描述了“城堡”的侧面,“由此进门”也未尝不可,但推理之门,其实不止如此。

当然,正如前面也提到的,杨照老师在这本书里对类型文学,尤其是对小说本身意义的探讨是很出色的。基于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为我们展现的,是幻想之与现实的联结与其实质性意义。或许王朔所说,“看小说学人生纯属扯淡”说的在理,但人生在世未免枯燥烦闷,需要幻想的时候,读小说的人可以秉着烛光,在深夜里随着文字成为任何人,待到天明,伸个懒腰即可出戏;不读小说的生活或许很无趣,甚至危险——你要怎样在完全写实的生活里,排解自己无的放矢的遥不可及呢?

因而,如果你之前并未读过太多推理小说,并且希望通过一本“指南”找到所谓的“推理之门”,那么这本书或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实质上,很难有一本书会成为一个其他很多书的“城堡”的“指南”——那样的工作需要一个天才来完成,而一个天才,怎会让自己困在一座城堡里呢?

《推理之门由此进》读后感(五):指出星座的那只手

《推理之门由此进》是属于一口气就能读完,但一下子有点难评论的那种书。这种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观感太好,也许因为是授课摘录的关系,文本非常亲切,同时结构分明节奏明快。即使在一些章节有一点点口语化的重复,但是整个感觉层层推进毫不拖沓,不像某位蒋姓大师的品读作品,睡醒再听不耽误。要讲评这种很难讲得比它更有趣的文章,让人语塞。二是杨照提到的作家作品基本我都看过,但他却说出了很多我看过没想过的地方,让我在“是是是,可不就是这样我怎么没捋出来”和“哦哦,原来是这样啊”两种感慨间摇来晃去。忙着点赞,多说就有画蛇点足的嫌疑,这样的感觉让我语塞之外还加上心塞。

细说起来,杨照在书中划下了四个推理山头,概括起来是科学诡计的本格派(柯南道尔开了山头之后,阿婆阿加莎等也划在此列),沧桑接地气的硬汉派(影响了村上的钱德勒以及布洛克都在此列),不刨坟写不出来的历史推理派(出于知识背景原因当初我最不爱读的埃科大叔在此列),还有世间百态社会派(我最爱的宫部美雪和她的师傅松本清张在此列)。但我过去把推理小说划为费脑派和操心派。前者借破案的名义,谋杀读者脑细胞。所以本格和历史在我这都算费脑派。后者强调面对杀戮的众生百态,操碎了的是侦探心凶手心受害者心受害者家属心还有路人心,所以硬汉和社会在我这都算操心派。但我从没想过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它们的出现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还有这些经典作品和形象创作的方法到底有什么特点。

而杨照把它们放回了各自的时代背景里,于是它们每一种都独立于自身故事之外,拥有了时代意义。比如福尔摩斯,是在十九世纪科学精神的兴起导致上帝退位,城市发展导致人群居住条件变化的大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而马洛式的潦倒硬汉,又是美国最初的创建者——清教徒的原罪心态催生的;埃科还原了一个深植故纸堆的侦探给陷入“谜团和反谜团”泥沼的推理小说一个新方向(关于这一点其实我持保留态度,因为约瑟芬铁伊那本《时间的女儿》是要比《玫瑰的故事》早得多的历史推理小说,而创作背景前移又是独属于博学的埃科的必杀技);宫部美雪师承的松本清张用推理做鱼饵引诱二战后回避思考社会痛苦的日本人开始正视问题……作品和时代的关系从阅读时隐隐约约的感觉里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而就像阿婆是写诡计里最能表现众生相,岛田庄司这种快诡计到扯淡的本格派也会在《北方夕鹤》里表现铁汉柔情一样,四大山头下面一定会有交叠了互相特点的作家,这可能是一个介绍性课程无法一一涵盖到的。加上为了突出每一课的主题,他在描述一些作品的意义时会故意制造戏剧性,于是引用的论据会比较刻意。另外我比较遗憾杨照没提到的铁伊笔下的格兰特探长,在我看来他属于普通基层警务人员,没有过人的天赋和探案技巧,有的无非是对于人性的丰富经验,和幽闭恐惧症这种“有缺陷的主角最亲切”的另类特点,是本书提到却没有展开的,科学超人式侦探和苦大仇深式硬汉之外平凡公务员型警探的代表人物。

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想了解推理这种类型小说的读者不错的选择,无论过去有没有阅读推理小说的习惯,杨照的讲解都展开得很充分。当然读过原作来看更好一些,对于他的说法会有感觉的呼应,另外不会有被他人观念先入为主的问题。

阅读这本书,像小时候看星星,一颗一颗,看着热闹,有时候还知道它固定出现在哪个位置,但在大部分时间里看过也就看过了,没有更多。直到有一天有一只手,把几个总是挂在那个习惯位置的星星指出来,告诉我“这是天后座”顺带还讲了讲希腊众神的多疑和善妒。从此抬头看夜空,就又多了点盼头和念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