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摘抄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摘抄

《失去的胜利》是一本由[德]冯·埃里希·曼施泰因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5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一):心有不甘,因为胜利本不该如此失去

曼施坦因是二战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无论是战略头脑,还是战术素养,都堪称顶级。其机动作战思想完全以我为主,即便是防守也是攻势防御,一直是德军胜利的法宝,只是到后期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已陷入全线被动,他也无力回天。曼帅对他的回忆录著名《失去的胜利》,可见其心有不甘,在其心中认为,如果不是希特勒的瞎指挥,东线至少可以争取一个平局。曼帅并非政治家, 也许不会质疑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但看得出至少他对希特勒的战争节奏把握是有意见的。战端既然一开启,势必就要遵循其必然的法则,因此,何时开战、何时终战是优秀的政治家应该慎思的。不由得想起《203高地》电影中有个片段:伊藤博文与其他人讲到,日本与俄国开战,本就不指望打赢这场战争,如果仗打到一定地步没有列强干涉的话,日本就是自取灭亡,因此,何时通过争取和平的方式来结束战争才是最可贵的。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二):二战中最璀璨的将星

纵观二战时英美苏德四国,曼施坦因是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荣克贵族世家,爷爷在普法战争时进军巴黎,自己一战中曾身付重伤,家族耳濡目染和亲身经历,使得他既有深厚的战术素养,也有与基层士兵的同袍情谊。

原本以为他的代表作是“曼施坦因计划”,即突破阿登森林包抄英法比荷联军。读完整本回忆录发现他军事生涯的顶点是克里木战役和1942冬季防御战。前者用劣势兵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占领克里米亚全境,获升陆军元帅;后者在第6集团军被围歼在斯大林格勒之后,率领顿河集团军群力挽狂澜,为东线德军续命2年。

曼施坦因的作战精髓在于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中,制造时间差和空间差,形成局部优势兵力包围敌军,最终目的是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这与希特勒寸土必争的阵地消耗战的思想格格不入,最终也被一撸到底。虽然曼施坦因恪守职业军人的荣誉和责任,如果说西线战事是对“凡尔赛合约”的报复,那么东线战事则是彻底的侵略战争。这种胜利失去了,也不遗憾。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三):读完对曼帅好感度上升好多

首先我没有读过其他二战将领的回忆录,所以无法横向对比。这本也是我读的第一本,要知道这本在二战回忆录里是大名鼎鼎,所以拿来做处女读。整篇7成在讲军事,而且比较注重战略阐述,意图阐述,细节面还有前线具体小事说的不多,有时候会插入一些士兵的例子。曼帅,战略家嘛,主讲还是要抓大面。

里面对德军整个高层的描述看的我如痴如醉,尤其是他与希特勒之间,之间的辩论,或者说斗争。期间对希特勒下了很多评语。这个看着很爽。

比较书里觉得不对头的是,觉得曼帅有点意识形态,书中表现为对苏联深恶痛疾,有些篇幅都是在攻击苏联,一方面苏联确实名声比较臭,军队比较残暴,但德军,你是一个侵略者啊!不过也正常,首先他是一个西方人,其次战后他也是被关在西方。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四):企业管理应该借鉴部分军事思想

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兵力永远不可能过剩,甚至必要时要放弃次要方向,或者因削减次要方向上的兵力而冒一定的风险;

在面对一个不愿接受但又不可避免的决定是,不要拖延;

在有些时候,要敢于放弃一本到手的东西;

高明的斗士往往在进行致命攻击前先退让一步;

善于倾听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总参谋长的咨询,并给予其充分的信任 ;

坚强的意志 在危急时刻毫不动摇的神经,公认的敏锐洞察力;

依靠各级指挥的责任心、主动性和自主性,并尽量鼓励这种精神的

发挥,高级指挥层的”指令“和中、下级指挥层的命令,原则上只应为其下级所属部队指派”任务“。至于如何执行这些任务,则是下级指挥官的事;

上层指挥机构合理的组织体制;

机动、灵活的作战指挥

给各级指挥以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使其主动性和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下级指挥如果常常被具体而详细的指令束缚在一个固有所谓框架内,会使其自主行动的下级指挥官放弃大胆利用出现的有利姿态和灌浆时机(前提是全体军人从上到下都熟谙一定的战术原则),是不是承认下级的价值,是问题的关键;不向下级提出不负责任的”建议“,因为他会扼杀下级的主动性,成为其逃避责任的搪塞物;

即使是被迫采取应急措施,亦不应该将自己的基本作战指导思想丢在一边---哪怕是暂时的;

战争指导和作战指挥是一门艺术,基本要素则是对态势的明确判断和大胆的觉得;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五):二战德国第一名将当之无愧:没有他,战争提前两年结束

德国“二战”中有著名的三大将领,就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三大名将也应该算是“二战”中最主要的陆军名将。

德国在“二战”中虽然不是正义的,但是打仗确实很厉害,我觉得在这三位名将当中,如果论统帅的才能,应该是曼施坦因排第一。

古德里安最大的贡献实际上是对军事理论的贡献,他提出了闪电战,而且提出了一整套闪电战理论,包括如何利用坦克兵、装甲兵等,但在真正的战争实践当中,古德里安并没有独当一面,也没有打出很多漂亮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形势逆转以后,古德里安又失势了,不受宠,所以没有机会来表现他在逆境中间如何独当一面。还有隆美尔,通常大家都认为隆美尔并不是那种大帅才,而只是个将才,指挥一个师、一个军最好,但是作为独当一面的战略家还是差了一点儿。

相比之下曼施坦因则比较全面,他既在战术上指挥过十分漂亮的硬仗巧仗,又在战略上制定过非常杰出的作战方案。

曼施坦因有点儿像苏军的朱可夫将军,就是哪儿的仗难打就上哪儿,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有以下两大战绩,都载入了“二战”的史册。一是在1940年的法兰西战役中,曼施坦因制订了一个大胆而又凶猛的计划。先佯攻比利时,把英法联军吸引过去,再让德军主力越过防守最薄弱的阿登山区,实施致命的中间突破。这一出人意料的凶猛打击,不仅一举突破了法军的防线,还抄了英法联军的后路,从而迫使英军不得不从敦刻尔克狼狈撤退,而法军则不得不举着白旗投降。如果说由曼施坦因制订的作战计划使号称世界第一陆战强国的法兰西迅速战败投降,赢得了“一战而定乾坤”的声誉,那么由曼施坦因指挥的1943年的哈尔科夫战役,则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

哈尔科夫战役的重要性在哪儿呢?这在我们的历史课本当中也很少写。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除了罗斯托夫和高加索那边一小部分德军被隔开,整个南线已经没有什么德军了,几乎被全歼,几百公里的边防线洞开。当时苏军几乎可以直驱罗马尼亚,“二战”在那个时候就差不多能结束了。但就是曼施坦因率领了一支人数非常少的孤军,不但在苏联红军大部队向西的洪流中左冲右突,而且收复了哈尔科夫,歼灭了已经冲到哈尔科夫以西的苏军重兵集团,一下子把德军的防线稳定在了哈尔科夫。而且还形成了一个突出部,这个突出部进行了最后一次德军进攻战,叫作库尔斯克战役,这些都是因为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力挽狂澜,维持住了整个苏德战场的南线。

如果没有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做出的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二战”提前两年就已经结束了。

所以曼施坦因在顺境中、在逆境中,以及在进攻战中和防御战中都表现了高度的军事天才,应该算“二战”中德军的第一大名将。

“二战”结束之后,在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时候,曼施坦因作为国防军将领也没有受到很严厉的处罚,因为“二战”中的暴行主要是纳粹、党卫军这些人干的,德国陆军将领只是在执行任务,在打仗。曼施坦因一直到1973年才去世。他曾经写回忆录《失去的胜利》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