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读后感精选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读后感精选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是一本由[美]田谷治子(Haruko Taya Cook) / [美]西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201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读后感(一):没有答案的伤痛

内容的编排,叙事的客观,翻译的文笔都算上乘,但本书不会有让人重读第二遍的打算,因为内容太沉重。

从偷袭珍珠港的虎虎虎到塞班冲绳岛的玉碎;从伪满洲国的殖民到缅泰铁路的修筑;从澳洲的死亡行军到广岛长崎的两朵蘑菇,从普通市民,学生主妇,到特攻士兵,战犯官员,名为战争的机器在对外扩张侵略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将国民当成炮灰燃料燃烧。最后玉音放送,归于尘土,又有谁应该对这一切的累累罪行负责?而当加害者成了受害者,之前受害者的冤屈与愤懑又该去往何处?

孔子云 “以德报怨”,但后话是“何以报德?”

想了解日本人侵华侵东南亚时的记述,可惜该书着墨不多;

江田海军学校在书里被喷得一无是处;

冲绳岛的记述,也理解了《紫日》最后情节里为什么不能放过那位女高中生;

回顾自十九世纪中叶算起的一百余年时间里,中国的动荡和战火纷飞,还是伟人总结得对,“落后就要挨打”,吾辈当自强。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读后感(二):第28期《日本人口述“二战”史》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通过不同日本人讲述自己在二战期间的亲身经历、感受,反应当时日本社会的真实状况。

有杀了数人,但并不认为自己有罪的军官;

有为了活命,故意被俘的日本士兵;

有丈夫入伍,自己苦苦维持家庭的妻子;

有被迫加入劳工,进入日本的朝鲜族人;

有满血热情,一心报国的小学生;

有不信仰天皇,但由于战争收入颇丰的机械师;

……

书中各种身份的日本人,有各自的观点。

支持战争的,不支持战争的,认为日本是侵略国的,认为日本发动战争只不过是为了本国发展的……

虽然书中所有观点都有呈现,但通过作者的序言,每个章节开始时候的介绍,还是能知道作者是反战争的,认为日本有罪,并且认为当今日本缺少对二战的反思,尤其缺少国家层面的反思。

读《日本人口述“二战”史》最大的感受是:

普通人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那些被官方粉饰过的文字。

最后

整理了一下二战相关的时间线,发现国际上认为二战的起点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而不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中国。

虽然,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国家实力决定了当时自己的国际地位。

1914.07.28 - 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09.01 - 1945.09.02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1.09.18 - 1945.08.15 中国抗日战争

1931.09.18 九一八事变(十四年抗战说)

1937.07.07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八年抗战说)

1937.12.12 南京大屠杀

1939.09.01 德国入侵波兰

1941.12.07 偷袭珍珠港

1945.08.15 日本宣布投降

1945.09.02 二战正式结束

每周都要读书啊

2022.4.29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读后感(三):第28期《日本人口述“二战”史》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通过不同日本人讲述自己在二战期间的亲身经历、感受,反应当时日本社会的真实状况。

有杀了数人,但并不认为自己有罪的军官;

有为了活命,故意被俘的日本士兵;

有丈夫入伍,自己苦苦维持家庭的妻子;

有被迫加入劳工,进入日本的朝鲜族人;

有满血热情,一心报国的小学生;

有不信仰天皇,但由于战争收入颇丰的机械师;

……

书中各种身份的日本人,有各自的观点。

支持战争的,不支持战争的,认为日本是侵略国的,认为日本发动战争只不过是为了本国发展的……

虽然书中所有观点都有呈现,但通过作者的序言,每个章节开始时候的介绍,还是能知道作者是反战争的,认为日本有罪,并且认为当今日本缺少对二战的反思,尤其缺少国家层面的反思。

读《日本人口述“二战”史》最大的感受是:

普通人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那些被官方粉饰过的文字。

最后

整理了一下二战相关的时间线,发现国际上认为二战的起点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而不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中国。

虽然,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国家实力决定了当时自己的国际地位。

1914.07.28 - 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09.01 - 1945.09.02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1.09.18 - 1945.08.15 中国抗日战争

1931.09.18 九一八事变(十四年抗战说)

1937.07.07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八年抗战说)

1937.12.12 南京大屠杀

1939.09.01 德国入侵波兰

1941.12.07 偷袭珍珠港

1945.08.15 日本宣布投降

1945.09.02 二战正式结束

每周都要读书啊

2022.4.29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读后感(四):当我们回首抗战时,我们还会看到什么?

转载微信公众号“中资海派图书”:https://mp.weixin.qq.com/s/x1E5j01rHAXXF0r_858jtA (点开链接还有更多和战时日本相关的图书,比如即将推出的另一本讲述广岛核爆的新书)

看到这部作品之前,我眼里的战时日本人简直就是怪胎: 他们疯狂、残忍、不可理喻,但又严守纪律;他们对自己狠,对敌人更狠,即使国内民众也大体如此。本喵曾经为了解锁大和民族的性格之谜看了《菊与刀》,结果依然困惑。

就拿本尼迪克特老奶奶最著名的类型化定义—— “耻感文化”举例吧,她说“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事”,所以日本人行事非常在意外人的观感和反应,一旦过错被人发现和指责,他们轻则无地自容,重则剖腹自杀。可日本人果真深受耻感文化的濡染,那还有日本右翼什么事?如山铁证和亚洲人民的唾沫并没让他们遁地而走,反而挑衅和辩白得更激烈了。类似或浅显或深刻的批判不少,有人甚至批评《菊与刀》是不靠谱的知日书。

对于“二战”日本士兵为何异常残暴的问题,不少人还会联想到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和她的“平庸之恶”。“平庸之恶”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之后在文化界走红的迅猛速度连阿伦特本人都表示意外。它的意思是,在极权主义体制或意识形态下官僚甚至普通个体放弃道德判断,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进行行政性、无责任的犯罪。犹太大屠杀计划的负责人,被押往耶路撒冷受审的前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

但我认为,日本军队普遍发生的虐杀罪行已经超过简单的命令执行,而且 “平庸之恶”甚至无法准确概括艾希曼等官僚的道德状态,因为它掩盖了他们在实践指令时很可能存在的作恶快感,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这种恶的普遍性。

然而与之前的阅读体验不同,历史喵仅仅只是读完《日本人口述“二战”史》的序言就已经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战争亲历者打开话匣子的那一瞬间,任何理论建构和话语体系都显得太苍白,太苍白了……

本书作者走访了数百名日本平民和基层士兵,他们的战时身份也极其多样:列兵、海员、零式王牌飞行员、神风特攻队队员、战犯遗孀、阵亡士兵家属、军工厂机械师、女工、农妇,还有外交官、731部队军医、战俘监管员、慰安妇、朝鲜籍劳工、核弹受害者、满洲殖民者、小学生、记者、摄影师、漫画家、舞蹈家、“大东亚共荣圈”的推崇者和批判者。

其中的列兵包括坚守太平洋岛屿的幸存者,如果你想知道塞班岛玉碎的真相,想知道在美军跳岛战术的打击下,新几内亚岛屿上的日军如何在饥饿中生存的话,他们都会告诉你。总之,光是受访者这么多的敏感身份,就足够让人对《日本人口述“二战”史》充满期待了。

这本书的内容也会让你欲罢不能,除了因为许多个体的真实经历让人目瞪口呆,还因为排山倒海的真实案例不断刷新你对日本的认识。

比如,书中充斥着口述者对官方历史的集体控诉,这意味着与多数中国人的想象不同,日本官方视角与大部分民间观点隔着一条鸿沟,远非铁板一块: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日本医生都做过这些事,无论他们在军队还是在医院,但所有人都保持沉默!……回忆起事情的真相令人难以承受——这就是他们保持沉默的原因。一切“都是因为战争”,这就是他们心安理得的借口。

——713部队军医 汤潜谦

高级军官们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东京审判期间,说实话,我很震惊。所有人都说自己无罪,包括东条英机。他们怎么能说自己“无罪”?我没想到这些大人物居然会这样想。

——战犯遗孀 滕进静枝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没什么责任,因为我是执行联队长的命令才犯下那些罪行的。但从遇害者的角度看,我们实施的杀戮是自愿的还是执行命令,没有任何区别。

——日本战犯 富永正三

回首战争年代,很多人声称,他们支持战争是因为别无选择。我认为,这完全是谎言。知识分子、记者和其他受过教育的人都积极支持战争,只有共产党除外,但可惜的是他们都被关在监狱里了。

——日军军工厂机械师 熊谷德一

必须记住的是,这一切都源自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发起对英美的战争,其主要目的仍是为了控制中国。说什么日本……将亚洲人民从欧美列强手中 “解放”出来……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 家永三郎

当然,并非每个受访者都痛恨战争,许多个体的态度实际上要比这种情绪复杂得多。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被访者中有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了两位兄长的男子;他一直保管着大哥的遗物盒,装在里面的相册不仅记录了死者生前佩戴荣誉勋章的骄傲,还记载了他参与屠杀的罪证。男子为了与作者分享家族的荣耀而将哥哥的遗物展示给作者,但他却叮嘱他们不要把兄长的名字与惨绝人寰的照片联系在一起。

这名受访者的矛盾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许多日本人的隐秘心理。他们想要为战死的家人赋予生命的意义甚至荣耀,因为在他们看来死者毕竟走上了战场,履行国家的使命。但死者的战争罪行却使整个家族都羞于承认。他们对亲人的爱与对战争暴行的羞耻交织,有时候他们甚至不愿意接受失败的战争。这种微妙的状态是部分亲历者无法开诚布公谈论过去的重要原因。

所以本喵认为《日本人口述“二战”史》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战时的日本平民甚至一些士兵并非无法理喻,我们身上的人性弱点他们都有,我们平时的喜怒哀乐他们也不缺。这一认识将帮助我们比过去更接近真相,从而解开诸多疑惑,例如为什么日本人不愿反思战争。

除了口述内容发人深省,本喵还有其他理由推荐本书。

首先它在西方已经有口皆碑,入选过《纽约时报》最值得关注的图书,畅销英语世界25年,再版15次。

美国的权威媒体和研究员也主动为它宣传:

《纽约时报书评》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所述所思均是铿锵有力、振聋发聩、骇人听闻,亲历者们在书中敞开心扉,真诚吐露往事,共同揭露真相……实为一部难得的佳作。

傅高义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邓小平时代》作者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是一部资料详实、研究细致、全面,描写生动、发人深省的作品。

斯特兹·特克尔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口述史权威代表作《艰难时代》作者

这本荡气回肠的书就像是一幅肖像画,把战争的疯狂展现得淋漓尽致,恐怕就连戈雅也画不出这么生动的画。

马里厄斯·B.詹森

美国著名日本史研究专家、《剑桥日本史》作者、前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前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成员

自此以后,没有谁在思索,写作或者讲授太平洋战争的那段历史时,可以不参考库克夫妇所著的《日本人口述“二战”史》。

其次,这还是一本充满感情的书。它的作者是日本史研究领域的夫妻档——西奥多·库克和田谷治子。西奥多·库克主攻日本军事史,获过专为人文科学学者设置的古根海姆奖学金,还担任过美国海军部长的战略顾问。田谷治子不仅是一名日本学者,而且是一名出生在战时日本的日本人,所以战时在烽烟中撤离的经历使她理解,战后日本家庭总是对战时岁月讳莫如深。

我手捧本书流泪满面,不仅因为这本中文版经历了5年波折才面世,还因为仅仅是两位作者大佬的背景和人生经历就足以说明,它从一开始便已经诚意满满了。

当然波折和诚意也远远不止这些。要知道,两位作者记录了这数百名受访者的口述内容,但这些口述者不是一次性组团接受访问,而是两位作者一个一个地对他们进行单独采访。再加上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愿意接受访问、回忆往事(战时官员尤其如此),所以作者坦言,仅是寻找受访者的过程已经困难重重:

说服受访者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其中一个障碍来自于受访者的家人,他们“担心”回忆往事如同在当事人的伤口上撒盐,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也有不少受访者大概早就意识到,一旦任其回忆过去,必将“伤筋动骨”,引发剧烈的情感波动,因此他们本身也害怕谈及过往。

而引导受访者打开话匣子、安抚他们的情绪也是个脑力活和体力活,同样不容易,但回报却非常丰厚:

讲述者们或哽咽,或泣不成声,或因啜泣身体忍不住颤抖;还有显而易见的痛苦呻吟,咬牙切齿的气愤。采访的小屋会突然爆发震耳欲聋的声音,受访者苍老而佝偻的肩膀刹那间耸立起来,拳头因愤怒而不由自主地攥紧。采访中鲜有会心的笑声,只有为了缓解紧张气氛而发出的讽刺或自嘲的干笑。……可是,当我们感同身受,分享他们的情绪感受,甚至与他们一同流泪时,他们明白无误地体会到了一次难得的情感交流,甚至感激有这样一次机会能在他人面前真诚袒露自己的内心。

两外作者把口述整理成书的时候,还非常贴心地在章节前面附上受访人经历的历史和个人背景介绍,指引每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一经推出,其案例就被副教授级研究专家李永晶在文章中重点引用。

李永晶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他写的这篇文章《侵华日军为什么如此残暴?》发表在“大家”公众号,阅读量在一天之内突破100 000,读者好评如潮。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战时日本人的口述收集做出了精到的评价:

这些致力于直面历史的个体的努力,无疑会让读者从震惊中恢复平静,获得面向未来、致力于未来的精神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日本人口述“二战”史》的原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