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镜里看中国读后感摘抄

镜里看中国读后感摘抄

《镜里看中国》是一本由(英)保罗·法兰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348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里看中国》读后感(一):近代史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近代的一系列战争,从感情上讲,对中国人而言是反领土主权侵略,自我保卫,从客观上讲,是中西文明冲突,是物质文明的融合,和意识形态文明差异的相撞,可以说从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在这两个方面走出中国模式,开始与世界融合。三千年历史为一个周期,世界文明的发展由诞生到成形,到整合将会经历几万年的过程。在中国,如果说从盘古的开天辟地到秦始皇的统一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萌芽成型纪,2000年封建文化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形成期,那么本纪元所经历的是不是,就是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汇过渡期。而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正是这个周期的开始,这个开始会用几百年完成呢?

《镜里看中国》读后感(二):关于媒体报道

单看题目觉得内容应该是介绍外国记者笔下的那个时代,但实际上应该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外国记者们。

虽然可能是因为要说的人物太多的原因,感觉上内容比较松散,但读来还是可以了解一些关于那个时代我们平常不容易看到的事情的。

其实看这本书最主要的收获应该还是对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的更进一步了解。很多人总是向往着西方媒体的言论自由,甚至认为西方媒体的报道——特别是那些和国内报道相反的才是真正的事实。总觉得墙外的才是真实的。实际上,只要有人就会有利益的问题,立场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的公正。就算真的想要完全摆脱那些外在的束缚,主观感情和自身知识的局限也是无法避免的。没有哪个团体或个人能为我们呈现出真实。我们能从他们那里看到的到底也还只是事情的一种面貌而已。

《镜里看中国》读后感(三):看中国的镜头

读到此书纯属偶然,在卓越购书满百元送的。一堆据说是畅销书的赠品中,就感觉这本题材比较感兴趣——镜里看中国,讲外国记者的,大概会是从他们的角度讲述的中国近现代史吧。

但真正开始读的时候我发现这题目真心坑爹:这书其实讲的是近现代外国记者在华的经历!瞥一眼封面上的那句“1820——1949 洋镜头下的近代中国”,这该死的封面设计压根就没读这书的内容吧!

其实呢,副标题早就指出了该书的主角是外国记者而非祖国君,我当时没注意罢了。不过即便我知道讲的是“看中国的镜头”也还是会选这本的,因为这个题材仍对我有吸引力。

至于阅读的感觉,记述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而书仅仅是有三百余页,所以看的时候就是各路人马像走马灯一样出现消失,对于我这种不善记忆人名的人实在是有些折磨。另外这书的翻译和校对都不好恭维,很多句子读起来颠三倒四,偶尔还来点错别字……不过这些都没妨碍我把书读完——一帮老外,怀揣这各自不同的目的与梦想,来到中国,认识中国,报道中国,改变中国。不管他们本来的想法如何,他们都确实参与了中国的变革。关于他们的故事,就算是流水账般的叙述,也够值得了解,何况这书的表述还没糟糕到那个地步。

《镜里看中国》读后感(四):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

这本书是一位洋人写的。介绍了外国记者在中国的一些简单历史,我看了看,确实介绍的很简单,没有什么很传奇的桥段,所以大家看了可能会瞌睡。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好书。因为他讲述了一群平凡记者平凡的故事。

我们但凡看历史,或者拍摄影视作品,总是喜欢一种英雄主义,不论是个人英雄主义、还是集体英雄主义,总要突出一个个体或者一个团体,来实现颂扬主旋律、烘托气氛的目的。实际上我们逝去的每一秒都是历史,在这个历史里面,英雄有多少?普通人有几何?如果没有千千万万普通人默默地工作,英雄还能脱颖而出吗?

所谓英雄,当然是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里面有历史机遇,也有自身努力。这本书前面提到,斯诺等人的巨大光环遮挡了很多记者的身影。但是在这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这些记者的工作也同样出色,因为在记者眼中,大人物和小百姓都是一样的,都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关注一个大人物,或许会挖到影响一个团体、一群人日后生活的重大决策。记者因而也会沾上荣誉的光环。但是关注一个小百姓,同样也会影响这个百姓一天、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生活,让他原本平淡的名字,记录在历史的文字里,并在一个恰当的时刻,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这样的记者,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同样佩带着光环。

所以让我们翻开这本书,看看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有哪些人在默默地工作,默默的记录我们中华大地震荡的每一个音符。

《镜里看中国》读后感(五):镜里看中国

个人自用 非书评

1931年 日本吞并满洲 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英美两大孪生帝国均尝试以贸易和传教手段拓展各自的帝国业务 谋求帝国发展 扩充帝国财富 这意味着最早发行的外国报刊杂志需要反映三重利益:上帝 玛门和帝国旗帜 宗教需求 财富追求 国家利益

印度迷药

广州 新豆栏街 英国洋行附近的一条小胡同 水手们可以要一种混合了酒精 烟草 果汁 蔗糖和砒霜的要命饮料 叫做广州火药

广州火药是混合了朗姆酒和烟草的混合饮料

英国海军两大传统 朗姆酒与鞭刑 第三种是鸡奸

《番鬼在中国》 番鬼 外国魔鬼 常指英国水兵

中英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割让香港

当时的香港是不毛之地 不是闪光的战利品 而是巨大的负担 臭气熏天的死亡陷阱

英国人每年的鸦片输入量达到了10万箱 也就是6000吨

伦敦的泰晤士报创造了鸦片战争一词

因为清廷关押了几个外国人 这几个人一星期后送了命 导致额尔金火烧了圆明园 后把一只京巴送给了维多利亚女王 她给狗起名叫掠掠

小刀会 洋人自足的上海义勇队 常胜军帮助清廷剿灭了太平军

《满洲的衰落》

谢缵泰等人称孙中山为空谈者 草率鲁莽的家伙 为了扬名立万豁出命来

五四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被出卖 凡尔赛条约-德国将在华侵占的全部权益让给日本 学生游行

杜月笙 杜大耳朵 青帮 上海海关查获的毒品在交由杜月笙处理 杜月笙曾吸食鸦片 后来戒了 改成海洛因含片了

项美丽-情妇加瘾君子加前卫作家

丁丁和蓝莲花里一位记者是真实的 被描绘成残忍的亲日分子

八万红军突破蒋介石封锁 离开根据地江西 长征结束后红军只剩下8000人

在胡德兰看来 美国人具有真正自由的世界观 英国人差不多都是亲日派 除了关心欧洲局势和纳粹对英国的威胁外 他们对中国遭受的威胁漠不关心

希区柯克电影 后窗 中的一位战地摄影记者 原型是匈牙利摄影师 罗伯特卡帕 此人被地雷炸死

海防路集中营 提篮桥监狱 日本人专门关押外国人

海明威很不情愿的带夫人烟鬼玛莎葛尔红去上海 重庆等 见了不戴假牙的蒋介石及其夫人 中国之行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葛尔红回忆 50年的旅途 所经之地 唯有中国令人在长久之后仍感恐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