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绿营兵志》的读后感大全

《绿营兵志》的读后感大全

《绿营兵志》是一本由罗尔纲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营兵志》读后感(一):渊源

据罗先生回忆,1938年他在阳朔撰成《湘军新志》后,又随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迁至昆明。1940年撰成《绿营兵志》,因抗战时期印刷困难,“1945年9月才由商务印书馆在重庆用熟料纸印刷出版,很少有人知道此书”。

《绿营兵志》读后感(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罗先生1936年撰文提出假设:“清代兵权在咸丰前是掌握于中央的,其从中央落于私人之手,则始于湘军”。而后《湘军新志》《绿营兵志》的陆续撰成则试图求证这一假设,即咸丰之前“行绿营制度,则兵归国有”;太平天国之役后“行湘军制度,则兵归将有”,其影响及于晚清甚至民国北洋军阀时期的兵制和政局。

《绿营兵志》读后感(三):罗尔纲:《绿营兵志》读书笔记

1. 基本含义

绿营兵系由汉人投降的军队,加上新招募的士兵组成,因旗帜是绿色的,以营为建制单位,故名绿营。绿营制度脱胎于明代镇戍制度,但从非经制的便成为经制的,从建立于一部分的变成为普遍的,从参差不齐的变成为划一的。[1]为解决入关后满洲兵少,镇压汉族人民反抗的问题,清朝建立绿营兵,与八旗兵并存。但八旗军是满足的亲军,绿营军是满足统治者“以汉制汉”的产物,二者分工亦有差别。八旗分隶八都统,主要任务是拱卫京师和驻防其他重要城市和形势险要之地,因而分“京营”和“驻防”两大部分。绿营的主要任务则是清剿明王朝的残余势力和随时可能爆发的各地各族人民群众的抗清斗争,其建制分京师、行省、边区三部分。绿营的地位低于八旗,但却在清朝的统治工具里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这表现在绿营兵数多于八旗,战斗能力也胜于八旗,故而保卫国家的武力,除京师的禁卫外,实际上主要是由绿营来担负的。尽管后来武力衰退,但绿营经制未变,清朝依靠绿营的支持统治权依然如故。[2]乾隆中叶以后,由于自身腐化和作为统驭的上层机构瘫痪,绿营开始衰败,失去战斗力,代替它的是湘军、淮军。相比于兵权属于中央的绿营制度,湘军、淮军是兵为将有的制度。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政府曾多次设法重建绿营兵制,但都没有成功。

2. 主要内容

建立营制的原则是因地理形势而定营制的缓冲疏密,酌兵数的多少。[3]营制分标、协、营、汛四种,标的任务是在总兵官的统帅下居中镇守并备调遣之用,协的任务是协守本镇的要害,营的任务是分守本镇各地扼要的城邑关隘,汛的任务是分汛备御,但与前三种不同,汛不立营;兵种分马、步、守三种。中军管营务,负责传宣号令,承办公务,支发饷项。[4]绿营平时的任务有差操和防汛、战时则征调,事定凯旋归伍。由于征调属于军令行动,与兵政权分开,绿营兵政权操于兵部,军令权则直接操于皇帝,所以征调命令只有皇帝始得办法,但在直省却分寄于督、抚,与兵政权同。[5]

绿营兵丁以土著为原则:一方面,它是用本地人当兵,不得以外来无籍贯的人充当,这易于管束;另一方面,它是固定不移的,兵士一列兵籍,便终身不能改,土著的兵与地方相维系,使国家得收养兵功效,并使将帅无所专擅,而国家始得收集兵权。同时,绿营兵丁以世业为原则,这是基于拨补制度而来的。定制绿营拨补,凡骑兵拨于步战兵,步战兵拨于守兵,守兵拨于余丁,无余丁,乃募于民。其中余丁一项,便是使绿营成为世业兵制的根本制度。此外,绿营兵有定额,分别马兵、步兵、守兵各注于册,由兵部掌管兵籍。[6]

绿营的统驭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大小相制,一个是集权与分寄。大小相制原则是用于营制组织的,也就是用大的来监督小的,复用小的来分大的;小的给大的监督,便无法擅动,而大的事权却给小的分了,也有所牵掣而不得妄为,于是中央政府始得统驭之功。具体而言,以督、抚节制提、镇,以提、镇管辖协、营,复以提、镇分督、抚,以协、营分提、镇。而集权与分寄是用于国家行政系统上的职权方面的,集权是将国家的事权集中于中央政府,一切军事行政君归兵部主管;分寄是把国家一部分职权分寄给地方最高长官的督、抚,主要是节制和调遣两种职权。这两项原则相辅为用,纪纲严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7]

最后是绿营兵政。第一是诠选制度,详参原书。第二是军政与简阅,军政是指一种在一定时期举行的国家考绩甄别大典,五年一次;简阅则是一种双重督查制度,分为总督、提、镇的简阅和钦差大臣的简阅两种。第三,议叙与惩戒处分。议叙是指议叙军功,绿营武官犯过则行惩戒处分。第四,俸饷,平时的俸饷包括官员俸薪养廉、兵丁粮饷、公费银两等诸项,俸饷有定额,支发有定例。遇有战事,征调出境,除仍照支平时俸饷之外,复定有加给战时俸饷的制度,分为俸赏行装和盐菜口粮两种,这是一种俸外加俸、饷外加饷的制度,不过给战时军费增加巨大负担。此外,还有恤赏及退休俸饷制度。通过把饷权握于中央,清朝得以有效收集兵权。第五,军器,因地制宜,而各异其制。第六,马政,后随着牧场废坏,马匹无生产,营马虚缺,军马有名无实,马乾徒入私囊而走向废弛。[8]

3. 评价

之所以建立绿营制度,罗尔纲认为原因有三:第一,八旗军队数量过少,不得不用汉人军队;第二,用汉人制汉人的政策来统治中国,八旗不但兵少,而且所长之在骑射,但道关内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建立绿营制度以汉人制汉人。第三,用有定的镇守的兵力,以镇压随时爆发的无定的事变。如此,清朝掌握国家统治权力最主要的工具,从而得以发展和巩固统治,把绿营作为镇压人民的工具。此外,绿营还担负西北用兵、东南海防和边防、屯戍、差役以至河工、漕运、守陵等任务。[9]尽管绿营的地位低于八旗,但却在清朝的统治工具里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这表现在绿营兵数多于八旗,战斗能力也胜于八旗,故而保卫国家的武力,除京师的禁卫外,实际上主要是由绿营来担负的。尽管后来武力衰退,但绿营经制未变,清朝依靠绿营的支持统治权依然如故。

绿营制度没落的渊源在于:第一,本身发生了腐化,钻营取巧、油滑偷惰的积习腐蚀了它。这种腐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差操不分的制度。差即差役,操即训练,这是两件迥不相同的事情。但差操部分,使得二者难于兼顾。也由于差役为日常政务所关,一有停滞政务即无法推行,操练则可以虚文敷衍,所以为应付政务不得不全力供应差役,这就形成偏重偏轻之弊,且在弁兵心理上造成一种只知有差不知有操的观念,逐渐养成一种偷滑取巧钻营偷惰的风气。。而腐化也与当时的兵事政治也有关系,以乾隆中叶为枢纽,此后将士无事于征战,和珅当权,贿赂公行,政治贪污,兵政也同样沦于腐化,钻营取巧、油滑偷惰的袭其便潜育滋长起来。第二,作为统驭的上层机构发生了瘫痪,也就是总督、巡抚不理军政,在专制君主政治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下,用繁密的文法,造成过呢大小相制、中外相维系的政制,束缚着大大小小的臣工,使总督、巡抚畏惧皇帝威势,只好奉行文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产生严重的官僚主义,不理军政也是必然的结果。[10]

[1] 罗尔纲:《绿营兵志》,第32-33页。

[2] 同上,第10-14页。

[3] 同上,第210页。

[4] 同上,第218,224-232页。

[5] 同上,第264-312页。

[6] 同上,239-247页。

[7] 同上,第248-259页。

[8] 同上,第321-454页。

[9] 同上,第3-6,264-280页。

[10] 同上,70-76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