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施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施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施传》是一本由柳岸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022-3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施传》读后感(一):西施传:人性的迷惑之本,无人参透

《西施传》不单单是一场儿女情长的爱情故事,它所展现给世人更多的,是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代君主的更替,为人之本,行事之道的真谛引人深思。

西施传

评价人数不足

柳岸 / 2022 / 作家出版社

柳岸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采用通篇两条时间线索的描写方法,不但给读者视觉和思想上的真切转换,更能让我们设身处地般的去感受君王的负重前行,臣子的衷情难诉;江山社稷的倾覆变更,爱恨情仇的凄婉取舍。

《西施传》读后感(二):西施,你爱上的是普洱还是参茶?

《西施传》 如果不是因为《西施传》这个名字更有卖点的话,这本书实际上可以叫做《吴越风云》,故事中有大量的篇幅都是在写当时的政局变化,吴越的各色人马纷纷登场,演出了一场场风云大戏。 看起来还是非常过瘾的。

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把握。 我们先来说一说女主角西施,书中写她出生时自带红光,所以家人以夷光呼之。民间传说中,夷光对夫差是没有情感的,她的初恋和归宿都是范蠡。 小说却没有沿袭这一传统看法,12年的在吴岁月,夷光真的能心如止水吗?吾王夫差在越军攻入时,从吴国宫殿中逃走,留在宫殿中的夷光,清晰地分析了自己对夫差和对范蠡的两种不同情感: “她对范子的感情,不过是人对神的敬仰,而她与吴王的恩爱,才是真正的男欢女爱。” 十二年,范蠡对夷光念念不忘,对于范蠡来说,她就是那永远散发着清香的普洱,历久弥香。可是夷光呢?漫长的岁月里面,已经爱上了身边那可口的参茶,对她来说,范蠡的爱是那样的遥远而且虚无缥缈,而吴王的爱,却是那样的触手可感,让她享有真实的欢悦。十二年来,她没有背弃做为越国一枚棋子来吴的使命,可是当一切大功告成的时候,她想追随自己的情感。 她找来了与自己面貌相似的替身,从此隐去了自己。 以前好像是在《花火》杂志上,看到过一篇《射雕英雄传》包惜弱的番外,感觉可以和这本书中夷光的情感对照来看,她们都在岁月的温柔中喜欢上了自己身边的多情男子,但是她们心中都有一根底线,无论如何,大义不可亏,大节不可辱。 我们再来看一看范蠡,当故事的最后,他发现陪在自己身边的夷光,其实只是一个和夷光面貌相似的替身时,他的整个精神世界都崩塌了,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夷光,但是等待他的除了盲无目的和毫无结果的追寻之外,又剩下了什么呢?即使是他富甲天下,却不能得一人心。 书中配角写的也很到位,绝对不是工具人。比如里面一个小小的角色谍甲,作者就把他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谁能想到,他在夷光婴儿时期发出的夷光和自己女儿非常相似的感叹,竟会成为他的女儿几十年后,可以冒名顶替夷光的伏笔。 再比如越王的隐忍和虚伪,越王夫人的狠辣和未雨绸缪,文种的政治智慧和看人眼光的单纯幼稚。 我最爱的还是范蠡师父计倪给范蠡的指点:“财之王,胜似人之王,其之疆域更宽更阔,惠及更广,德泽后人,智者所取也。”给了范蠡经商一个充足的理由。

《西施传》读后感(三):《西施传》:一个女人的爱恨情仇与两个国家的政治斗争

《西施传》是柳岸的“春秋名姝”系列历史小说之一,写的是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的故事。谈及“春秋名姝”系列丛书的创作历程,柳岸表示,春秋是一段比较模糊也比较有吸引力的历史,“名姝”就是美好的女子的意思。“四位传奇女,一部春秋史”,从时序而言,这四位名姝涵盖了春秋整个时期。史书中寥寥几笔,就概括了她们的一生,但其中可挖掘的确实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柳岸从女性的角度看历史,了解春秋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讲述了吴越两国君主争霸的惊心动魄的情节。

《西施传》讲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传奇,有江山社稷的倾覆,有重塑荣耀的负重,有衷情难诉的凄婉,有壮志难酬的叹息。

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诸暨邑苎萝山施村,施姓,名夷光,因居西村,故名西施、西子。在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复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卧薪尝胆,一心想复仇,他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在国内选了大量美女,西施也被选中,越王勾践在土城山建美女宫,让人教她们歌舞礼仪,西施三年学成,使范蠡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十分宠爱西施,为她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于椒花之房,夫差日夜沉溺酒色,荒于国政。

西施的身上有着复杂性。她对吴王的感情是复杂的,她的哥哥在吴越两国战争中而亡,她对吴王有恨;她在吴宫十二年,陪伴了吴王十二年,吴王对她无尽宠爱。西施是坚韧的,她始终不忘她到吴国的使命,在吴王冷落她的时候,在吴国孤苦无依时,在她的好朋友郑旦疏远她时,她依然坚持着,牢记自己的目的。西施也是聪慧的,她创新木屐舞,她在吴王宫的生活小心翼翼,获得吴王专宠。

西施的结局是人们最关注的,以前我看过很多关于西施的结局版本,有说西施是沉江了,有说是自缢了,最多版本的是说和范蠡一起归隐江湖了。在《西施传》中,柳岸写出了她心中的西施,柳岸赋予西施的结局是独自归隐,我觉得这个结局是最好的,“世事若梦,亦真亦幻,皆如云烟,天地各有其道,人事自有定数,何人又能独处其外”,逝去的再也找不回,不打扰才是最好的。范蠡和西施不一定非要在一起,人生总有遗憾。

正是通过《西施传》,我们了解到五彩斑斓的春秋史,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女人总是无可避免的沦为国家战争,权利争夺的牺牲品。我们为她们的命运感到担忧,为她们的遭遇感到心疼。

西施的一生是传奇的,是坎坷的,是惊心动魄的,在《西施传》中,我们静静品读她的一生。

《西施传》读后感(四):西施——充满传奇与神话色彩的工具人

看这本章回体小说的时候,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浙江卫视播放的《西施传》,小时候就觉得电视剧很伤感,西施和范蠡之间扑朔迷离,始终缺了大团圆那样笃定的结局,因此始终难以捕捉这其中的精妙之处。

记得“一席”讲座上曾经有个武侠迷分享自己最爱金庸的《越女剑》,而此书和这个短篇武侠小说中心思想却又异曲同工之处,就是通过重塑历史上的传说和事实,抒发了历史情怀,有些悲壮之美,把家国之仇与个人的情爱结合在一起,带有厚重感和缺失感。

我想缺失的就是大部分言情小说中爱情的圆满,厚重之处在于将“西施”的故事放置于一个历史上最波动、不安的年代。因此,“西施”牺牲了“小我”,被沾染了仇恨,去完成越国的抱负,可自始至终,她都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爱上了不该爱的“吴王”,在她那里感受到了爱情。又崇拜“范蠡”,但真挚的爱却给了“吴王”。既完成了复仇的使命,又在几十年岁月中忘记了自己的角色。

这样的人,只适合归隐山林,才能平复前半生的波澜……

虽是西施传,却有许多细腻的小情节,让人为之动容、流下眼泪。如同谍甲爱惜小夷光的性命,不惜违背伍子胥的命令;齐侯杵臼用女儿少姜联姻,换回齐国与吴国的和平,与少姜告别时,送给女儿一包土,专治水土不服。

不仅有温馨感人的画面,也有凄厉、惨无人道的事件。白鹤起舞,画面很美,却引着众百姓为吴王阖闾的女儿滕玉殉葬,激起了世人愤怒,活人殉葬也是当时的习俗,看到了乱世时期诸侯纷纷高举自己的权力,漠视人的性命,如此邪恶。

也看到当时人的自尊心与倔强,女人甚至比男人更刚,与二桃杀三士相似的还有“半条鱼要了滕玉的命”,当吴王阖闾吃了半条鱼,而给女儿滕玉吃剩下的半条鱼,她觉得是一种侮辱,于是便自杀了,那是一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大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时代。

当时的人活在纲常伦理的规条之中,“人言可畏”,未婚少女将食物给“伍子胥”都不行,突破了伦理纲常的她,最终选择了自尽。透过今天的眼光去看那个时代,会觉得匪夷所思,人的性命就好像“草”一样,无论是“西施”,还是从军的“士兵”,生命都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是成为了“工具”,因着时势而变动,被当“棋子”一样使用,让你去哪里就要去哪里,不给你选择的权利。不像今天的人可以主宰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安居乐业,过幸福的家庭生活。

虽然如此,书中却充满了神话的色彩,从西施的降生,到故事情节的铺开,总是会出现祥云之类的指引,会有高人指引,而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仿佛都已经被上天安排好了,人要突破上天的安排,需要“祥瑞”,需要破解“命运”,才能完成称霸伟业。

《西施传》读后感(五):春秋风云,吴越那点事儿

拿到这本书,桃粉的书面,用红色字体的隶书写着《西施传》三个大字,关于西施的传说涌上了心头: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在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时候,西施身副使命,忍辱负重,是使者也是间谍,她用美色迷惑吴王夫差,使其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越国过后来能够复国称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西施的功劳。传说西施并不爱吴王,她的爱情她的归宿都是范蠡。 这样的传说,相信你我他都听了一大堆,可是翻开这书看到菲页的字数标着434千字的时候,我内心是吃惊的。西施小姐姐究竟都做了啥,能让作者洋洋洒洒一气呵成40多万字呢?带着这种疑问,我读了本书。 后来才发现,我以儿女情长来看待这本书的初印象,是大错特错的。其实整本书是已整个风云变化的春秋时期为背景,以西施的成长为线索之一而成的。 总共有77章,由上部的吴强越微到下部的越霸吴灭。有意思的是,每一张都是一回,有它独自的小标题(类似红楼梦),咋看目录通读整个小标题之后,便对整本书的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精读下来更是佩服作者的历史和知识程度,毕竟春秋战国与我而言是一段纷乱又毫无头绪的历史,而这本书涉及春秋时期的历史,社会,人文方方面面,格局开阔。虽然本质上是一本小说,却完全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研读,很多文字典故都有出处,文字书写风格古典偏文言加之涉及诸多纷乱历史,其实并没有一般的小说好读。 对我来说,阅读本书的困扰主要是题外话太多太长太频繁,离题太多。虽然作者力图呈现纷杂春秋时期人物及其关系,但是使反而没那么熟悉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乱,什么都抓不住。读者不断离题沉思回忆,最后就跟不上正题,芝麻西瓜一无所得。

范蠡和计倪师徒的这一组对话引人深思,也是书中的点睛之笔。待读完全书,回首范蠡生前事,不免唏嘘,计倪所言就是范蠡的一生的概括呀。如果没有这位师傅指导,范蠡也未必能辅佐越国灭吴,更难做到功成身退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