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百年后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四百年后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四百年后的真相》是一本由[日]田中一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百年后的真相》读后感(一):如有微益,幸甚至哉

这篇小文原本发在日文版的条目下,不过豆瓣还没把中文版关联起来,所以这里重发一下。日后如果关联了我再删掉~

--------------------------------------------

简单搜过Google、上图藏书和知网论文,国内目前似乎还没有一本研究伽利略审判的专著,就连审判最终的判决文,和伽利略本人所做的异端誓弃,也没有正式的中文翻译。(简书作者 ianwest 有一个翻译版本,参见 https://www.jianshu.com/p/af6fdb506d56 )

本书是日本金泽大学科学技术史教授田中一郎的著作。其主要的史料来源,在传统的 《国定版伽利略·伽利莱全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和 《伽利略·伽利莱审判资料集》 (1984)之外,又补充了于新近2009年出版的 《伽利略·伽利莱审判梵蒂冈资料集(1611~1741)》 。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写作本书的动机,是在“ 得知资料集的出版之后 ,想对伽利略审判的未解事项作出自己的回答”。

而至于我所盼望的,则是能够通过这本书的翻译/出版,为国内有兴趣研究伽利略审判那一事件的人提供一点小小的帮助。尽管书中并没有像严谨的论文一样标明每句话的出处,但我想它至少可以作为一张简略的地图,能够为后来者略微指引一点方向。

也是基于这一想法,所以尽管书中的各种人名、地名、书名、职位名只有日文,没有提供原文,我还是尽可能去查找了对应的原文,只是有些实在限于能力,难以确定,只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各位读者的指证。

此外,书中所有引用之处都译成了日文。有些我对比过已有的中文翻译,但以拉丁语、意大利语写成的原文,我实在无能为力。众所周知,从原文到日文会有一层意思损失,从日文到中文又会有一层意思损失。只能盼望经过两层转手后的文字,不至于给各位读者带来太大的困扰。

如有微益,幸甚至哉。

《四百年后的真相》读后感(二):速读之《四百年后的真相——伽利略审判》

《读库2022》附属的小册子之一是日本田中一郎著、丁丁虫翻译的《四百年后的真相——伽利略审判》,伴我度过2022年4月14日到4月15日的阅读时光。

P.9 拿破仑对伽利略的偏爱,反映出当时法国知识分子共有的对科学理性主义的信奉,以及对旧日统治阶级的憎恨。

P.11 最大的原因是法国政府虽然同意归还,却不打算承担运输费用,乃至罗马教廷派去那里的马里诺·马里尼不得不向法国政府哭诉,请求多少援助一些,可见1810年拿破仑运到法国的档案数量之庞大。……令人震惊的是,为筹措运输费用,足有三分之二的档案都变卖给了废纸商,这一损失也许可以列为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P.18 ……大部分人认为伽利略审判是诬陷或者误判的观点,源于太过重视法庭外的黑幕和流言,以及没有明确区分两种审判制度。

P.25 宗教审判和现代审判的重大差异,首先在于它并非争论有罪无罪。此外,审判官(在罗马,则是隶属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枢机)既是法官,又是检察官。……嫌疑人在洗清嫌疑之前都被视为有罪(即被视为囚犯)。

P.26 实际上质询被告的是事务官,枢机只是基于其报告做出判决。

宗教审判的目的也和今天大不相同:不是为探明特定的犯罪行为并加以处罚,而是在让被告意识到自己持有异端思想的同时,给予他们赎罪的机会和途径……尽管今天看来,拷问不是合法手段,在当时却是制度化的正式调查方法,并非审判官自由裁量。拷问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展示拷问器具、将被告裸身捆缚在监牢里、捆缚在拷问器具上质询,以及实施拷问。

P.28 ……都不会记载以拷问手段强迫其认罪或承认自己未曾犯过的罪行,一切都记载为“自发告解”,……惩戒措施包括忏悔、禁食、祈祷、朝圣、公开鞭笞、强迫穿上缝有黄毛毡十字架的衣服等;至于更为严重的罪行,则会将被告投入监牢。……在拒绝认罪的情况下,被告也会被移交给世俗权力施以火刑。

P.31 正式审判一旦开始,就不会做出无罪判决。

P.32 将异端的详细情况告知公众,与根绝异端的目的背道而驰。不过,1633年对伽利略所做的判决是特例,不仅通报意大利全国的审判官和派驻欧洲各国宫廷的教廷使节,还通报给了大学教授。

P.166 ……我之所以那样写,不是因为我持有视哥白尼思想为真的观点,而是仅仅认为两者都具有实际用处,都能展示自然科学、天文学的证据。

P.173 伽利略再次强调,遭受宗教审判,是邪恶之人故意扭曲自己的功绩、加以陷害的结果。他并没有痛苦于应该选择宗教还是科学,认为自己兼顾了双方。

《四百年后的真相》读后感(三):四百年后的观点

读库2022第二期附带的一本小书,就装帧而言,小开本,薄薄的,深绿色封面加烫金字很是精致,个人很喜欢这种小开本的书,手捧着读起来很舒适(这也是喜欢读库开本的原因)。

首先意外的是作者,作者居然是个日本科学作家,而不是意大利人(想必意大利也有类似著作,只是我没有接触到),查了一下作者没有查到太多相关信息。但日本学者对写史貌似确实很有钻研精神,关于中国史的书籍也有很多是出自日本作者。

其次是内容,很有趣,属于知识盲区填补型。科学史的书籍我读得很少,这算是第二本(上一本是《人类简史》),但伽利略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科学家,也普遍常识性的认为其因为支持日心说最后被宗教所迫害。但读过此书后,便会一下被拓宽认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正如书名所言——四百年后的真相,四百年后得以真相大白,小小的一本书非常详实的阐述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及"法庭审判"的来龙去脉。作者独到的一点是侧重于审判过程及“庭内事实”的还原,摒弃了之前相关著作里关于“庭外”的所谓故事与阴谋。而且,作者以客观严谨的态度阐明了很多历史上不够确切的传言,对传说给予了适度澄清。书中部分内容观点简单概述如下:

第一:拿破仑偏爱伽利略。开篇的“热爱伽利略的拿破仑”一章很是有趣。如书中所言:

第二:宗教审判和现代审判存在重大差异。(这里就不赘述了,建议自行阅读。)

第三:望远镜并不是伽利略发明的。(只是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放大率可达三十多倍,可用于天文观察。)

第四:伽利略是支持日心说的,即使最后“认罪”了。

第五:伽利略实际被审判了两次,而且第一次的审判对第二次的审判产生了很严重的后果。

第六:伽利略第二次被审判的实际起诉者是当时教皇乌尔巴诺八世。

第七:教皇审判伽利略实际并不关心科学问题,重点在于信仰与宗教问题。地心说与日心说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伽利略的学说给基督教带来严重危机。但伽利略当时应该是没有察觉到教皇的担忧。

第八:关于伽利略被审判后自语“可是,地球还在转动”的传说没有历史科学依据,仅代表科学界对科学英雄神化的意愿。

第九:最重要的观点之一——

这是很有趣的事实。

第十:最后也是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历史的真相与斗争的胜利,引用书中原文——

这是四百年后的观点,很客观,独具解读性,这也是本书及作者带给读者最大的阅读乐趣。

总之,是很值得一看的“小历史书”,读库选材也依旧秉持老六的独到性,相信读库会越办越好。

《四百年后的真相》读后感(四):褪去英雄光环的伽利略,也只是个普通人

这周看完了田中一郎的《四百年后的真相伽利略审判》,如果说写书评,那么我会对作者求知求真的态度大加赞扬。不过好书不用我赞扬,它的好就在那里,有慧眼的人都能发现。

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褪去了伽利略的英雄光环。从小,我们就知道伽利略是反抗天主教顽固教义的英雄,他否定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日心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田中一郎作为科学史家,对伽利略审判中有黑幕的传言很感兴趣,主要在于教会也是官僚体制,难免派系林立各方角逐,那就很难会有一边倒的情况出现。于是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试图弄清在这场宗教审判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书的前几章作者介绍了宗教审判所的人员设置、审判程序,又说明了资料来源。让读者进一步了解针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一场合乎程序的审判,还是一场恶意的诬陷。

对于伽利略审判的相关资料,是在近几年陆续披露的,这些资料本来在梵蒂冈的教廷中保存,但因为拿破仑,经历了一次辗转。

拿破仑本想用这些资料为伽利略著书。因为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颇为推崇,认为是科学的先驱。正是在这样一浪浪的思潮下,伽利略逐渐被塑造成了一位反教会的英雄。当然,因为政治交替,最终著书的事情流产了。

这些资料在作者手里逐步拼出了一个审判的原貌——审判合乎程序,没有所谓的黑幕。

当时宗教审判的规则以现在的眼光看,终是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有罪推定。不过我们还是应该以当时的规则去看待这场审判以及审判的目的。

天主教有很强烈的救赎倾向,所以宗教审判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思想有问题,给他们自白后赎罪的机会,重新回到主的怀抱。

赎罪的惩罚一般就是忏悔、禁食、祈祷、鞭笞等。监禁一般也不超过八年。但是伽利略的惩罚是终身监禁,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审判是否有黑幕。如果拒绝认罪,就会交给世俗权力(王国),最后火刑烧死。

宗教审判阶段通常要经历八个阶段:

伽利略在经过这一系列过程后,才被宣判的,这中间没有什么其他额外流程。所以这确实是合乎流程的审判。

通读全书后,对于伽利略被审判这事,我认为是他对政治不够敏感所致。

当时天主教统治欧洲大陆,新教崛起。教皇即是宗教领袖,也是一国之王。他不仅要维系主的荣耀,更要维持宗教国的势力。

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多只能被视为一种数学计算工具,而不能成为真理,否则极大动摇天主教的根基,引发信仰危机。当地球围绕太阳转时,谁还能相信圣经呢?

所以当第一次伽利略被告发时,伽利略为自己辩护没有异端倾向,另一方面他认为日心说能够从圣经中得到解释,毕竟圣经没有说天空不能变化(他咨询某个交好的神父得到的答案。)所以日心说非但不是异端,还可能融入教义。

当然教会方面不这么认为,所以他们告诫伽利略不要拥护、支持日心说,只能当作数学工具用而已。

好了,问题就出在对“不要拥护、支持”的理解上。教会认为就是只字不提,伽利略认为只要我不说就行,我可以借着写书的时候,让书里的人物说呀。

这方式也没什么问题,那时候出书就喜欢搞几个出名的古人,以通篇讨论对话的形式把作者要说的内容说出来。

问题是这方式,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小把戏,真当读书的人都傻吗?所以伽利略就自己把自己坑了。

面对审判,伽利略他作为普通人,也是会屈服的。

伽利略在审判前,地位就相当不凡:猞猁之眼科学院的成员、美第奇家族的数学家。正因为这样的地位,他在审判期间住在美第奇庄园,而不是监狱。在审判前,他也频繁和教会神父来往,为自己的事情奔波。一度情势是乐观的。

在第二、三次质询的时候,他就已经顺从地表示抛弃日心说,重新回到主的怀抱。照理来说,这样的结果是教会乐见的,相应的惩罚会轻些。然而最终判决结果不仅延期颁布,惩罚的程度更是超过了预想——终身监禁。

于是就有声音认为他被诬陷了。对于这个疑点,作者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恐怕确实有强硬派要求严惩,但要说强硬派和伽利略有个人私仇,却是没有什么直接证据的。

之后,接受惩罚的伽利略就真的再也不提日心说了,专心研究其他内容。他期望自己作为天主教徒能够安葬在教堂。这个时候,我看到是一个名为伽利略的的普通信徒,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刻板的英雄人物。

作者对习以为常的英雄叙事抱有疑惑,因此书写了这本书。

我从这本书里获得两个有价值的内容,一个是普通人形象的伽利略,另一个是当我们审视历史发生的事件时,要以当时的眼光和思考方式去理解,比如伽利略的宗教审判。

合上这本书时,我想到一句话:如果不能对自以为常的事物提出疑问,我们又如何能够自省呢?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