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读后感锦集

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读后感锦集

《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是一本由宋杰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读后感(一):宋杰老师,您为啥不让我来做配图?( ̄o ̄)

三国魏蜀陇西边界形势图(局部)

祁山道形势图

上面第一幅是绘制的“三国魏蜀边界形势图”中陇西部分的截图,第二幅是其中的祁山道部分,地图比例尺为五十万分之一。完整的全图高约90厘米,宽约1.4米。

与其他谈兵要地理的书比较,宋杰老师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授人以渔,把人引入这门略带神秘感的学科之门,这是其他很多所谓的军事地理学者做不到的。

别的就不说什么了,一图胜过千万言,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未来能够成为宋杰老师作品的一名地图绘者。

《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读后感(二):宝藏书籍|力荐给全宇宙三国迷!不读后悔!

这本书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所有三国迷的重磅福利!以三国时期军事地理为主线,把各个政权攻防转换,核心人物的思想脉络和三国中的谋略智慧表达的淋漓尽致!配上书中一幅幅排兵布阵的地图,让山川河流、城关要塞直观的展现在你眼前,仿佛置身真正的三国战场,或纵马驰骋,或攻城拔寨,或远交近攻。 你会与三国人物一起,笑谈古今,谋定中原。无论各位朋友是否读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会被书中内容所吸引。 【曹操的智谋】曹操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深刻吸取赤壁之战的经验和教训,在战后调整了一系列国家战略。军事上,陈兵东线的徐州扬州,做进攻状态,让孙权不敢轻举妄动。让南线的曹仁稳扎稳打,必要时敢于放弃南郡,撤回襄阳,从不恋战。在西线,宁愿放弃汉中,也不跟刘备死耗,而是保存实力。 曹操的大智慧在于,不争一时胜败,能攻则速战速决,能守则撤退自保,用进攻助力己方防御,用防御疲弊敌方进攻。积极发展国力,以时间换国运,时间一久,与吴蜀差距必然越拉越大。 【刘备的野心】汉中王时期,刘备开始设立大司马府,日常行政事务由诸葛亮和董和等人办理,军国大事则完全由刘备直接处理。后来又在宫里设立国家军政机构尚书台,让一切看起来很正规,很明显,他想称帝了。刘备的丞相和司徒没有各自的公府僚属,很明显,他是在狠狠的限制相权。 留关羽守荆州不留诸葛亮;争汉中打东吴全程没让诸葛亮参与;白帝托孤是否在有意试探诸葛亮?临终提拔李严,意在分诸葛之权?让刘禅多参与朝政,避免做他人傀儡?对于诸葛亮,是故意疏远,还是真不放心? 【诸葛亮的专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直掌控着蜀汉实际权力,并安排董允主持宫中事务和保卫工作,向宠负责成都地区的军队,陈震负责传递让刘禅签署和批阅的文书,使刘禅不能插手政务,也不会过度享乐,让蜀汉后方稳定。 诸葛亮掌握最高权力,能保证高效的行政效率,专权不等于滥用权力,权臣也不都是奸臣。诸葛亮做这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兴复汉室。大汉这面沉重的大旗,相信压在谁的肩上,份量都不轻,最难的事,丞相自己做了,并非为了一己之私故意架空刘禅。 真实的三国从未改变,对于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新定义和解读分析,希望我们能永远保留内心里的“三国气”,衷心感谢这本书,给热爱三国的你我带来新的思路和想法。

《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读后感(三):今年读过最好的三国军事史

前段时间随着《风起陇西》的热播,再一次引起了我对三国军事地理的兴趣。 这本书我花了四天半的时间读完,酣畅淋漓,不愧是文史大家的作品!! 如果说三国鼎立前曹操与孙刘两家谁能胜利还有些悬念的话,那么这个疑问在孙权袭取荆州以后便不存在了。曹操自此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以他为代表的北方势力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条件,将来会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形成对吴、蜀的压倒性优势。荆州之役,吴虽得实利,但也增强了曹魏,从逐鹿中原角度看,可以说是一种战略失策。 这本书有很大篇幅涉及到了相对被边缘化的孙吴政权当时的一些战略政策,这一点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 书中详细论证了孙吴的发家史。孙策平定江东,奠定了后来孙吴的开国基业。孙策无论是在战略战术,还是用人方面都不愧为一代雄主。孙策具有进取中原的雄心与用兵才干,可惜未得以施展,孙策临终时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话是有先见之明的。 对于蜀汉,说到蜀汉高级军政机构的演变,对诸葛丞相提出了“军府”“霸府”的概念,认为当下对诸葛亮的形象太过于影视化,对他的评价多溢美之辞,而忽略了诸葛亮也是一代权臣的事实。当然,权臣也是忠臣,这并不是贬义词。 此外,这本书里面加入了多幅战略地图,对当时的形势可以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中华书局出版的书在质量方面那也是杠杠的!推荐阅读! PS:作者小百科 宋杰,1952年生,北京人。2002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及历史军事地理。发表论文数十篇,著述颇丰。

《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读后感(四):失落的环节:从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看三国

这次等到宋杰教授的《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实为心喜。其中2019年出版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书中附52幅战争地理图,尽述魏、蜀、吴崛起壮大与终结,百年间,从(魏)秦岭、汉中、陇西、天水到(蜀)巴蜀白帝、武都、阴平再到(吴)江淮太湖、江夏夏口,在如此庞大的空间中,可谓看懂了军事地图,便看懂了三国每一场战役与城池攻防要略间的关系。

2022年新版的这本《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则把焦点集中于三国时期的各方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附26幅战宋杰教授二十多年来出版的一系列古代战争地理著作可为历史爱好者的进阶书籍役示意图,讲解了曹操赤壁之战后的防御部署,蜀汉前期最高军政机构的演变,三国蜀魏战争中武都的战略意义,孙策攻占江东的经过与方略,孙权统治时期兵力部署与主攻方向的改变,三国战争中的陆口与蒲圻。每一个关键节点,引经论据,旁征博引,考证严谨,不得不佩服宋教授站在历史长河中,好似身临其境将当年种种信手拈来,细细说予我们听。

赤壁之战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雏形,曹操赤壁之战后至临终前,十六年间,亲率中军主力出征8次,东征四越巢湖,西伐关中汉中,以巩固对孙刘两家的战略防线。留驻外军,以“三征”为长官的边境防区,三征:征东将军(张辽,统治扬州战区包括淮南、庐江、安丰三郡)、征南将军(曹仁,管辖荆州战区包括南阳、南乡、襄阳、江夏四郡)、征西将军(夏侯渊,雍州包括今陕西关中平原、陕北高原,今甘肃陇东、陇西高原与陇南山地、河西走廊)。后,曹魏抵御吴、蜀的边境防线出现了辽阔的“弃地”:因战争之地,令百姓内迁。曹操不惜代价,将江淮间数百里弃为荒地,不留资敌的粮食和人力,增加孙吴北伐的困难。撤离汉中,又把剩余的民户随军迁走,令刘备“果得地而不得民”。武都郡所载的陇南山地断无人烟,成为曹魏御蜀防线的前沿隔离地带。前后十余年的防线调整和内徙居民,曹操构筑了一条横贯中国大陆数千里、纵深数百里的荒僻无人地带。这一举措对巩固国防收到了明显效果,值后世仿效。

曹操多少次败而不馁,且在赤壁之后,兵力依然强于孙刘,但他的作战风格却更加稳健持重。与赤壁之役前的冒进相比,后期的荡江北而不渡长江,弃汉中不与刘备鏖战,保守防御巩固战果,这一战略使曹魏末年兵力远超对手,司马昭派钟会灭蜀时势如破竹,西晋伐吴,东西并进。曹操在赤壁大败后对自身定位的思考、调整战略,以数十年谋划将称帝的荣耀与统一天下的大任交给后人,此心胸与远见,三国,独此一人!

读《三国演义》是为知权谋,识人性,看得热闹,而《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从战争地缘真实还原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孙策、孙权等人在各自转折点上如何取舍,排兵布阵的过程,每个决策,影响百千年。

《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读后感(五):曹操之得与孙权之失

著名史学家邓广铭先生,认为历史研究有“四把钥匙”——年代、职官、地理、目录。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汉末三国历史来说,钩沉地理方位的作品并不算多,主要原因还是时代过于久远,可资入手的史料又相对匮乏。但是,受到“三国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地方发展旅游和文史爱好者访古所需,人们对于其中的热门议题争论持续不止,学者对于此话题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宋杰老师的《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是他六篇相关论文的集合,其中最精彩的当属曹操和孙权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虽然选取的视角属于地理范畴,但通过地理将文中所述的两段时代逐一展开,并条分缕析予以详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另一种角度的历史普及作品。

赤壁之战曹操北顾之后,曾先后用兵汉中和濡须口。单从战场胜败来看,在江淮流域伐吴基本上就是“找个机会和孙权聊聊”,西线汉中得而复失,几无任何收获。宋杰老师在《曹操在赤壁之役后的战略防御部署》中,对两线受敌的情况加以分析,颇有见地地认为曹操是有意为之。于东线来看,江淮地区水网密布,北人不善舟楫。在一鼓作气未能于赤壁吃下孙刘联军的前提下,短期内与孙权争锋收复江南已是不现实的选择。如何在漫长的长江防线中选取最经济实惠的守卫方式,曹操东线固守合肥,中线固守襄阳,这都是借地理形势所选择的最优解。两地如同两根楔子,牢牢插在防御一线。而西线放弃汉中,则是考虑其地点位于秦岭以南,运输不便,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把防线撤回秦岭以北,同样把守出秦岭要道的关口,实现合兵合力的目的。可以说,曹操以退为进,在遭遇挫折后不再幻想全功于己,而是希望后世通过悉心经营,取得战略上的压制优势后再行南下。这一构想虽然延迟至西晋初年才得以实现,但无论是司马家族三平淮南之乱,还是诸葛亮、诸葛恪始终立志北伐,都没有撼动这一战略的根基。由此可见,曹操在战略构想方面实属不世出的天才。

至于《孙权统治时期兵力部署与主攻方向的改变》,则几乎是反方向证明了南北对抗中南方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主动的。孙权苦心经营长江一线,主要是由于兵微将寡,不可能将战线拉得过长。然而从他晚年论及鲁肃的得与失来看,他依旧对当年“借荆州”一事耿耿于怀。当然,站在后人的“上帝视角”来看,孙刘之间如果能够再隐忍一些,历史可能会因此改写。参照本书第一篇文章来看,如果不抓住“空窗期”有所作为,特别是关羽北伐结果如能改变,曹操必将陷入左支右绌的困境。但是,刘备不可能放心将荆州交给关羽之外的人选,吕蒙和陆逊也难以抵挡“收回”荆州的诱惑,宋杰老师对此有精辟的批语:孙权夺回荆州,南方取胜的最后一点希望就此化为泡影。无论是经营秣陵稳固长江中下游防线,还是建设武昌试图将沿江战线连为一体,孙权之后如何调整战略只能做局部的修补,孙吴凭江固守的基本盘基本上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便孙吴权臣几番北上合肥,外加诸葛亮六出祁山,也难以逆转南北之势。

最后想谈一谈《从“军府”到“霸府”——蜀汉前期最高军政机构的演变》这篇文章。严格来说,这篇文章放在全书的主题之下,多少是有些“跑题”嫌疑的。但这篇文章给人带来观念上的震动,却是全书中最多、最大的。一直以来,诸葛亮以贤臣形象光耀千古,受到后人无限景仰。本作从刘备的左将军府、大司马府至蜀汉丞相府的演变做了简单的剖析,推导出诸葛亮后期已有明显的“霸府”行为。当然,文中认为他大权独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后主无能,这种做法能尽力延续蜀汉国祚,多多少少有点“无奈为之”的味道。宋杰老师也并未对诸葛亮的忠心做过多的指摘,认为他依然是周公、霍光一般的人物,系权臣而非奸臣,与“欺负孤儿寡母”的曹操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是刘禅延迟了近30年才为相父立庙,其中的意味已经为无数史家所提到,在这里也就不过多置喙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