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梦十夜》读后感100字

《梦十夜》读后感100字

《梦十夜》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十夜》读后感(一):欢迎来到夏目漱石光怪陆离的梦境。

这本书收录了夏目漱石十篇散文,是他对人类的理想、命运、历史、爱情、艺术等人生课题的象征性思考。

第一夜“余曾梦见--”仅这四个字我的鸡皮疙瘩就起来了,一种《聊斋志异》的诡异唯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真的要赞叹一下这个翻译者,能用古言文翻译,太唯美太恰当了。

“是人青丝如长绢覆于枕上,螓首似软玉枕在发间”

“美眸清启、目如墨潭、玄静幽深”

这要换做是我,恐怕只有:眼镜很大、眼珠很黑、眼神深邃这种大白话来形容了!

第一夜就在梦中度过百年,这是一个冗长又唯美的梦呀,如果你心爱的人和你说“百年之后,必归来与君重圆”你会作何回答?我们常为爱情的坚贞而感慨万千,可百年孤独地守望,爱情会动摇吗?会怀疑吗?

我印象最深刻是第三夜,我理解为“我”背着内心真实的自己,但却一直想把他抛弃,真实的“我”为何眼盲?也许是因为现实照进生活后,“我”的理想都成妄念。趁早丢了真实的“我”可能更能融入现实。真实的“我”仿佛是一面镜子,将我的过去、现在、未来看得很透彻。我们在人生中,可能不止一次的sha死心里那个真实的“自己”,我们将自己的年少时的理想永远埋藏在心底不为人知的角落,在人世间浮浮沉沉挣扎谋生,偶然间做梦想起了,便“异常沉重起来”,心底的那个孩子也代表着纯真的自己、毫无污垢洁净的自己。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回。

而《文鸟》我也非常喜欢,这篇文章中对文鸟的生活习性、环境和特征都有详细的描写,可见夏目漱石观察细微、视角独到、比喻也非常奇特传神。他从豢养文鸟的过程中能唤醒他曾经的一段恋情,在文鸟的身上看到了曾经喜爱的女性。言语中有一丝柔情又掺杂着同情,同情自己无疾而终的爱情?抑或同情没有自由的文鸟。故事最终以养鸟开始,以鸟死为终。

余华老师说“文学的力量就在这里,在但丁的诗句里和博尔赫斯的比喻里,在一切伟大作家的叙述里,在那些转瞬即逝的意象和活生生的对白里,在那些妙不可言同时有真实可信的描写里……这些都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

而我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沉醉在作家们编织的梦境里,审视自己重塑自己,构建更好的自己。

《梦十夜》读后感(二):视角不同,世界亦不同

假如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同时爱上一个女孩,你会作何选择? 可以说这是个历经千百年依然经典的问题。百度或者知乎一下,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个问题的少年青年们,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而远在明治时代、千里之外的日本,《梦十夜》这本书里有位先生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毕竟艺术虽然高于现实,但却来源于现实。

故事里的先生原本是位热爱生活、衣食富足、无忧无虑的少年。突然遭遇父母双亡的家庭变故,经历叔父强迫婚娶、侵吞财产,从而泪别故土、远走他乡。他乡求学时,厌世、敏感的他喜欢上房东家的姑娘。而曾经被亲人欺骗的经历使他对人性充满了警觉与猜忌,害怕再次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是房东和女儿的坦诚与善良,给了先生阔达起来的勇气和对世间万物的喜爱。直到因为担心被家人抛弃、无依无靠的发小,让其搬入同住,事情开始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本意是希望把这份善良传递下去,以温暖的阳光融化多年好友坚硬、冰冷的内心。可随着越来越密切的相处,好友慢慢改变的同时,也逐渐爱上这位温暖爱笑的姑娘。 好友的体型、样貌、智商、学识等等,样样都在先生之上,因此先生每天都活在纠结与担忧之中,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戏却异常丰富。终于,好友再也无法压抑心中情感,在房东和姑娘出门探亲的那天,向先生倾诉了衷肠。而先生惊诧之余,也在思索该何处安放自己内心的情感。最终,人性的自私打败了理性的思考。一边安抚好友,提醒曾经的苦难,建议抛弃儿女情长,朝着最初修道的目标前进。一边,趁热打铁,向房东提亲,征得那个年代的“父母之命”官方认证。 接下来,这位被信任之人欺骗的好友会作何选择?这个决定将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他们的一生呢?三人的人生又将如何互相纠缠?偏偏看似相安无事的背后,事情明显朝着最坏的方向在发展……… 我们带着教育的结果、习惯的结果,以某种眼光观察外界,以某种态度看待世相,并以为这即是外界、世相的真实面孔。可世间万物果真如我们所见吗?如果是你,你又会作何选择呢?

《梦十夜》读后感(三):一窥夏目漱石对心理、精神的关注

“万国文译”丛书中编选的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一本是叫做《梦十夜》的作品集,共选入三篇小说《梦十夜》、《心》、《文鸟》以及一篇演讲稿《创作者的态度》。

《创作者的态度》说是演讲稿,然而却无法当作是国内作家常见的信口开河、流水账与车轱辘套话。漱石这篇演讲稿绝对不是易读的,甚至可以说是这本集子中最难读的一篇。由于要讲态度,便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主体对世界的认识,这样就涉及到西方哲学中二元对立的传统。漱石此处的关键词则有客观、主观、主知、主感、我与非我等。同时为了更好地谈论认知,漱石亦展现出其在心理学方面深刻的把握。

然而这到底是一篇与文学创作有关的演讲,他亦提到关于创作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历史研究以及文学派别的划分,在这种对于研究的研究中,漱石反对着简单地以派别划分文学作品的方法,如同他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说明创作者与客体的关系之后再说明彼此之间的交融。由于这是一篇已由创作上升到形而上以及认识论问题的文稿,在进行举例论证时,漱石亦举了不少文学之外的理科方面的例子,这使得读者在敬佩其广博多学、博闻强识之时,亦深感阅读的滞涩。

演讲稿中反复围绕人心理及认知展开,漱石的小说亦是往往潜入其中。选集中的《梦十夜》更是精彩地表现出漱石对人类潜意识的关注。名为《梦十夜》实是以记录十个夜晚的梦境的方式写就的十个微型短篇小说。这些梦境皆显得光怪,虽然不易读,却也有着某种启迪的意味。对于那些热衷于解梦一道的读者来说,会是非常有意思的。

与《梦十夜》同年写出的《文鸟》则好读的多。主角讲述了宠物文鸟从来到“我”的檐下到由于“我”的疏忽致其死亡的故事,文末给读者留下了一些可供猜想的余地。粗看此篇似乎与心理研究关系不大,然而在文鸟的形象中“我”却有几次看到曾经恋人的影子。对于曾经恋人的描写虽然笔墨克制,读者却也可窥到讲述者潜藏在内心的一些秘密以及失落与惆怅,而或许讲述者是以文鸟比之恋人的命运,或者说恋人的命运也发生在了文鸟身上,这其实是与讲述者关联甚重。如果这是一面镜子,或许也可说这是讲述者自身的命运一种。

长篇《心》是漱石在死前两年所作,此时的漱石当是对于人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引用小说中的一句:“只不过,‘脑’这个字太过智冷,我想改用‘心’字替代。”漱石此刻对于人的认识更关注其在情感上的一面、非理性的一面。同时,在写作上漱石也化繁为简,不再出现如《梦十夜》中繁复古典的文辞,也不像《文鸟》那般故意留白和使用隐喻。《心》的阅读体验明白晓畅,引人入胜,漱石用简洁的文字表现出了人心的“晦暗与纯净”。如同文学评论家吉本隆明所说漱石的作品“除了前期的作品,其余都属于精神上的侦探小说”,我们也可以借此集一窥漱石对于心理对于精神的关注。

《梦十夜》读后感(四):有船总比无船好

来陷入一场诡丽奇谲的梦境吧!

这本书的译者是些什么神仙啊!!!

《梦十夜》收录了夏目漱石的四篇全盛时期的作品,分别是《梦十夜》、《心》、《文鸟》、《创作者的态度》。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

所以我在看《梦十夜》的时候完完全全被惊艳到了。

例如〈第一夜〉的梦境,这个梦境的风格很似《聊斋志异》,所以配合本书的翻译读起来真的毫无违和感,“女子那一双眸子,本是静若玄潭、风波不兴,闻言却倏地泛起波纹,离乱了余的倒影。眸光波澜渐起之时,似欲漫出之际,眼睑徒然垂下,空留清泪滑过……”读完这段我仿佛也看见了那位女子的眼泪…

再如〈第四夜〉的梦境中形容一老者,“却看这老人,小酒葫芦腰间挂,四方木箱肩上挎,筒裤、坎肩都浅黄,脚上套着黄皮袜”,而这老者在梦境最后歌唱的是“今有稀罕客,手绢变活蛇,童叟绝无欺,鸣笛为我贺。”

坦白来讲这个版本的翻译真的对中国读者太友好了,尤其是对我这种对外国文学容易消化不良的菜鸡选手。很多外国文学我之所以看不进去大多是因为语境问题无法进入状态,而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完全没有出现那种情况。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给译者起了一个很好听的代号——“词语摆渡人”。

那一集我真的超喜欢,正如青年译者包慧怡所说——“翻译是一种明知必定会无法完全传递,但还是要去做它,因此而有了一种悲剧的英雄主义的劳作。而我们也要思考翻译能为母语带来什么,白话文还是一种非常年轻的语言,我们可以从文言文里为它汲取源泉,我们也可以从西方翻译的文本里面,为它汲取不同的风格和新的动量。好的翻译具有更新语言的力量。”

这本版的《梦十夜》无疑让我看到了翻译的力量与更多可能性。

再说回书中内容,这是个梦境必然不只是简单的做梦,善于俳句的日本诗人与作家显然都很善于比喻与哲理。

例如〈第六夜〉的梦境中,讲述了一位僧人在山门前雕刻仁王像的故事,而“我”受到触发也试图雕刻一个仁王像,但雕刻许久,始终不见仁王浮现,于是我领悟到了——“明治的木头中,没有仁王。”

这也正是应和了夏目漱石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而在〈第七夜〉的梦境中,“我”被困于一条船上,“我”没有了生的欲望,于是在一个寂静无人的夜晚,纵身跳下了船,但在离开甲板的那一刹那“我”就后悔了。——“哪怕不知驶向何方,有船总比没船的好。”

人总是失去后才会懂得珍惜,正是如此。

我们陷入夏目漱石编织的这十个梦境中,难辨真假,不分昼夜,在〈第三夜〉中能看到人性的恶,〈第十夜〉中能看到人言的可畏……

我不止一次在合上一本文学作品之后感叹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无数的作家们各自将笔化作刀锋,驰骋在他们的战场之上。

另书中的其余三篇也很值得阅读,《心》是一篇长篇,而《文鸟》是一篇散文小品,最后《创作者的态度》则顾名思义,是作者对他的文学及创作观念一篇讲演,虽然时隔一百多年,但今日读之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毕竟,文学永不过时。

万分期待万国文译这丛书系的其它作品。

《梦十夜》读后感(五):他的作品,足够绝望,足够恶毒,不断窥探,因此,足够经典

他的作品,足够绝望,足够恶毒,不断窥探,因此,足够经典

一旦提及日本作家,我想,夏目漱石必然榜上有名,以《我是猫》为世人所熟知的他,其实在文坛中的杰作并不少。《我是猫》对人心的窥视,“俳句式小说”《草枕》里对现代科技的一种窥探,《草枕》里刻画的画师站先前其他的角度来以火车为题来谈创作:“把几百人一起塞进一个箱子里,轰然奔跑。没有商量……”,也许就真的是这样的一种风格。而在1908年出版的另外一部经典作品《梦十夜》,却是从梦的关注,转移到了对潜意识的留意,进而再次深入窥探人心。如果你了解了他写作的背景,你就可以在这里看到生活的绝望,人心的邪恶,对人性内在深层次不断地窥探,与著名的《十日谈》对社会灰色阴影窥探的揭示,相较而言,一点都不逊色。

,“深具野心的我,要让100年后的人们来解开这个谜。”这句话一直以来都充满着悬疑,我们很难去重新回到以前来看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考,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来解读。公元1908年,正是日本明治四十一年,那个时期的日本帝国,正通过明治维新来不断提升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国开始了真实的蜕变,脱离亚洲生活节奏的日本快速跟上欧洲的步伐,迅速在亚洲崛起。经济上的崛起让日本帝国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个时期,,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版并迅速席卷全球。在此刻《梦十夜》的出现,其实更多的是对人的潜意识的窥探。梦,不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可以以科学态度来审视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从梦境的角度开始将注意力和个人的思想注入梦境之中。人的认识在这时候的确是一致的。从人的二重性朦胧的理解,到了《梦十夜》里对人性的清晰认知以及对人的潜意识的问题的清楚分析,这样的思维不得不说,是对一个时代思考的结果,是整体思维的影子。

夏目漱石之所以可以《梦十夜》从人的思考做一个全新的探寻,我想,梦境和梦境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样子可以让我们去思考,比如梦境里所隐含的让我们意识到存在却不知道究竟是这样一种存在的潜意识,从这种角度来审视《梦十夜》,你才能有所得。

典型的故事我认为是第三夜,第三夜和前面两个朦朦胧胧的故事不太一样,这里的”我“其实是一个有代入意义的人物形象,他所经历的现实,是一种历史象征性的历程。第三夜里的“我”一开始就是打算要把眼睛失明的孩子遗弃的,所以才选择了茫茫的大森林。可惜的是,广袤的森林反而让“我”迷失了方向,在这一片一望无际、几乎看不到方向的大森林里,瞎眼的孩子却指引着我前进,给出了走出森林的道路。虽然双眼失明,但是孩子的内心亮堂,虽然还是幼稚懵懂,却似乎可以彻底地知晓我的心事。然而我却始终都不知道其中缘由,甚至,”我“连丢弃孩子的理由都仅仅只是“这样才能使我安心”,只有这样的理由似乎很难说明白,但是这个故事确实是一个内心的映射,“这孩子像一面镜子,把我的过去、现在、未来、即使再些许的事实也能一览无余地全照出来”,读故事,其实是思考,为什么:”我“会如此选择。

印象同样深刻的还有第四夜,这里的故事类似于《等待戈多》,很是荒诞无稽,但是偏偏读起来又让人觉得饶有兴趣,一个特别的故事。故事里的老爹最爱的事情就是喝酒,喝了酒之后,他就开始迷上了自己,也将所有一切都给遗忘,甚至自己的姓名和岁数也都已经遗忘,方向不知道,他只会说的就是只有”去那边“,“手巾变蛇”是他和孩子两个人的游戏,反反复复,这是一个一直茫茫然等待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等待什么的人,所以最终独自一个人走向了河里,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老爹再也没有走出河流,他已经融合在其中。

亲爱的读者,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我们读一些深沉一点的故事,在我们现在的不同时代里,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些让我们深深觉得不同,但是又应该深深去阅读的作品,《梦十夜》其实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就是如此,给出一个让人茫然的答案,但是同时又很明确地告诉,这是内心的折射和映照。这样的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