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读后感摘抄

《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是一本由[日]太宰治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读后感(一):《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致郁的太宰治也能带来治愈

也许是气场不合,我不太喜欢日本作家的作品,仅仅看过的几本还都是从一些图书榜单上搜罗来的,比如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阅读体验实在谈不上好,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透着一种瘆人的阴郁感,就跟东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带来的感受差不多。

之所以会有勇气翻看太宰治小说精选集,是因为我发现本书的编排非常贴心,是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太宰治从1935年到1948年创作高峰期的作品,其中有入围过第一届“芥川奖”的《逆行》,也有荣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的《女生徒》,还有很多《樱桃》《母亲》《乡愁》《斜阳》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于不太熟悉作者的读者来说,这种编排方式非常适合入门。

都说文如其人,我也希望从这本小说集中能更了解这种阴郁文风的由来,期望从作品了解作者,说不定能有别样的收获。确实,我发现自己看过的这几个作家都属于非正常死亡,甚至他们还多多少少都有些交集或影响,性格多敏感悲伤,很容易绝望。

言归正传,如果用两个词语来形容《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死亡”和“自杀”,仿佛这就是他的所有作品的基础。而太宰治在真实的人生中,也是执著于“自杀”,甚至还实行了五次。他的这种罪恶感究竟从何而来?是因为他优渥的家境拉开了他与普通民众和革命者的距离?还是因为自己自杀屡次失败而愧对陪伴他同行的女士?或是因为寻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无法忍受这种虚无的人生而生出无力抵抗的负罪感?唯有死亡才能获得自由和解脱吗?而且关于小说中的自杀时间、地点、原因、同行的女士与真实生活中的太宰治的经历非常相似,这究竟是取材于自身发生的事情还是对未来事件有目的的预演?

太宰治太擅长描写女性的心理了。如果一开始不知道作者的性别,我还真可能误以为太宰治是位女作家。比如《女生徒》《无人知晓》《蟋蟀》《千代女》《十二月八日》等等,都是太宰治借助故事中的女性的口吻,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的内心独白。剧说他出生的家庭女性人口众多,虽然如此,但是太宰治很小的时候就和亲生母亲分离了,反而是保姆和叔母在成长过程中陪伴的时间更长。因此造就了他对母爱渴望而不可及的矛盾心理。不过这些作品中的阴郁感没有那么厚重,有些反而温柔浪漫,积极向上,文字细腻,人物也个性分明,可读性很强。

可能正是这种令人羡慕的感受力让太宰治能够捕捉女性细腻的心理,他人所感受不到的细节和情感,表达得生动又细致。然而也正是这种感受力在帮助他深刻地感知时代的同时,还需要他付出更多地努力来克制自己的情绪波动。总是绷紧的弦,确实容易断。

《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读后感(二):过了这里就是悲伤之城

提到太宰治,想到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人间失格》了,2021年还有一步音乐剧作品《人间失格》也是改编自这本小说。在这部音乐剧中,将太宰治和大庭叶藏两个人的交集变得实体化,太宰治经常会出现在大庭叶藏的周围,和大庭叶藏进行沟通。

这本书中按时间顺序收纳了太宰治的作品,直到看了这本作品集我才知道,大庭叶藏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小丑之花》,讲述了他和阿圆相约一同跳海死亡后,只有自己被救活的故事。在《小丑之花》中,被救活的大庭叶藏在医院里和朋友进行交谈,同时,太宰治也在书中化为作者进行一些第三方叙述,有时候会脱离故事本身,去讲述一些自己的事情,也会从侧面角度解释为何自己要那般书写。

在书写的过程中,书中的太宰治一度质疑自己为何要这般描写作品,甚至引用了“人们往往秉持着美好的感情,却撰写出丑恶的文学”来为自己解释,用以说明虽然笔下的人物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写作的他始终在努力让故事充满美好的感情。

而在《人间失格》中,大庭叶藏这个人物第一次丰满起来,从他的出生家庭,到他的留学生活,都被一一叙述。而在这里,和大庭叶藏一同跳海殉情的人名字改为了常子,不过两人的经历却是相似的。虽然后来的大庭叶藏逃离了那个一直束缚着他的家庭和威严的父亲,但是他始终没有真正快乐过。

我一度都觉得,虽然大庭叶藏已经逃离了那个家庭,但是那个家庭带给他的影响是长久且深远的。若是当时相约而亡时,大庭叶藏没有被人救下来,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太宰治其实也同大庭叶藏一般一直都是孤独的吧,所以才会在《阴火》里面写道“最可怕的是孤独,若有人陪伴着说些什么就能摆脱孤独”。但是属于太宰治的孤独,应该也不是简单的陪伴就能消减的,因为对他而言,只有孤独才能帮助他不断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吧。

我愿意相信《二十世纪七首》中的一段话是太宰治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我想要的,不是全世界,也不是百年的名声。我想要一朵蒲公英花的信赖,想要一枚莴苣叶的慰藉,却白白地浪费了一生。”

孤独于常人而言,是难以忍受的折磨,但是这一切都将取决于你想要的是什么,很多艺术家都是孤独的,即使有人陪伴,但是却无人真正懂得他们。

《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读后感(三):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通过一本书,带你了解大宰治!

说起大宰治这位日本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你一定会想到人间失格这本书。确实,大多数的书迷朋友们都是通过这本书认识到大宰治的。个人也收集不同版本的人间失格,这确实是一部奇书。然而,当时就在想,什么时候会出一本大宰治作品的合集?让人好好的了解一下这位日本传奇作家。于是,这本书应运而生了。。今天向大家推荐这本。大宰治小说精选集《再见大宰治的孤独世界》,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厚厚的大部头拿在手里却不沉重,阅读感非常舒适。封面也非常的漂亮!

大宰治作为作家,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丧。因为他的一生都是在自杀中度过的他看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失望因而选择了自杀,在21岁时自杀未遂,1948年6月18日深夜,他与自己的女性读者。共赴黄泉,自杀身亡。大宰治的一生可谓是独一无二的,说起作家你眼前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戴着一副眼镜。用自己的笔感受世界。但是大宰治完全不是这样的作家。他生性放荡不羁,甚至有多种不良嗜好。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放荡不羁的作家,却是在当时。留下了日本的黄金时代的无数名篇。

本书收录了从1935年到1948年这段大宰治创作的黄金时期的32篇作品。这32篇作品,风格各异,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小说的开头让你以为这是一位老人在为自己写回忆录,在自己即将奄奄一息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看着亲人的目光,留恋着对人生的不舍。而写下了这段文字。而第二篇小说中。大宰治化,身为书中的人物。和自己笔下的人物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沟通。让人有一种精神分裂的感觉,。而书中。一对夫妻跳海自杀未遂的。故事。恰恰发生在大杂志最终自杀的地点。这也无形中印证了他的结局。 他的作品中都出现颓废、叛逆的情感。到最后,永不妥协,宁愿自杀,牺牲掉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一种无畏的精神,在作品中他多以自我解嘲和戏谑的创作手法,描写充斥着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并希望以这种方法揭示人在道德和情义下隐藏的阴暗面,从而得到真正的人性解放。

本书可以说是为了那些想了解大宰治一生的读者们量身定做的。通过本书,你会对大宰治有更深刻的认识。知道他的好作品不止人间失格这一部,大宰治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但也是光辉的。期待着读者走进他的世界。去了解那个年代独有的民风民俗,以及作者当时的绝望的心态,。当你的心理状态出现一定的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去读一下大宰治的作品,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那种解脱的感觉。读过这本书之后。突然想再次翻开那本人间失格,和大宰治共度每一个休闲的午后。

《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读后感(四):重新发现太宰治

看过好几个版本的太宰治,喜欢当下这个版本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总算有本书按照太宰治当年发表的顺序来排列他的作品了。时间顺序是一把重要的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太宰治的心门,一窥究竟。比如,我们熟知的《维荣的妻子》与《人间失格》,在它们面世之前,太宰治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了。

也因为看多了不同的译本,也看过关于太宰治作品的相关研究,译文的表达能否展现太宰治风格,成了检验这本书品质的第二个步骤。比起学术风格的理性,试图接地气的俗性,李重民、吕灵芝、罗越与星野空合译的这本《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表述更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反而多了浪漫的文学气质。

在物哀中再加多一点浪漫,那才是最致命的。

但这种浪漫不是诗意的浪漫,它透着一股冰凉,冷冷淡淡,不至于沉迷,也不至于毫无知觉。

准确来说,太宰治于1928年左右(时年19岁)开始创作,1935年之前已有短篇作品公开发表在不同的杂志上。1935年的《逆行》入围了第一届芥川奖,太宰治算是崭露头角。然而,也是这一年,太宰治辍学、自缢未遂、盲肠炎、服药成瘾,作品同时不停地发表在《日本浪漫派》《文艺春秋》《新潮》上。

如此特别的经历,在《逆行》中其实也显现一二。比如二十五岁的老人(太宰治26岁);躺在病床上吃红豆粥(盲肠炎);十八岁开始创作(实际是19岁)。他还借用文中的话:漫长的人生中,有两件事是真的:出生、死亡。前者他已做到了,所以,他随后的一生,都在尝试完成后者。

不过,太宰治试图通过《逆行》来探讨人性的真实。所谓“逆行”,大概还是叛逆,但太宰治表达的叛逆,不是一般的青春期叛逆,而是对虚伪、妥协人性的叛逆。为什么一定要服从?为什么不能反抗?于是,一种荒唐又合理的英雄主义,跃于纸上,仿佛看见了当年太宰治单纯稚嫩的心——会不会,正是因为逆行者的孤独,致使他对人间毫无留恋?

1939年,战争爆发,他也满了30岁。他在创作《女生徒》,不晓得他是否知道,这部作品将于明年让他获得第四届北村透谷奖。尽管故事主人公是女生,但表露的心声都可以算作太宰治的。一如既往,厌恶人们的虚伪、狡诈、欺瞒,没有个性,自以为是。其实,他只是把自己所见所思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出来,这些经历都是平常的,或许他人也深知在心,但大家都不愿意坦白,太宰治便当了这个“丑人”,不断撕开大家竭力维护的面具。

有意思的是,现在再看他所写的这些文章,仍不过时——他已经为时下嚷着“躺平”的年轻人辩解,不是不想努力,而是,这个世界明明就已经被分配好了,没有“我”的位置,“想拥有好生活”都不能实现的时候,谈何“正确的希望”与“正确的野心”?

与其随波逐流,为别人的看法而活,不如坦荡做自己。

突然惊觉,太宰治早已看透人世间的本质,或许正因于此,他才有种种世人难以理解的坚持。所以,“我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会不会其实是另一种思路。

不禁想,不愧是太宰治。

《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读后感(五):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太宰治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告诉孩子们,要努力奋斗,永不放弃;要有付出,才能获得你想要的结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近几年“丧文化”开始在新一代年轻人的圈子里悄然兴起。究其原因,一部分来自他们对现实社会中严重内卷现象的内心反抗,一部分源自新生代人群生长环境所培育的富足心态的真实表达。国内娱乐圈已经大火的“诞总”,无疑是这一文化现象的代表人物,他为众所周知的那句“人间不值得”被文艺青年们奉为箴言,成为网红梗流传至今。

同样在日本文学届也有这样一位真实的“丧”文化代表,他就是日本“无赖派”作家,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称的战后文学巅峰人物的“太宰治”。读者了解太宰治大多是通过他的那部广为人知的作品《人间失格》,他那在普通人看来未免太过“不堪”的真实人生和独树一帜的丧文学风,却深受很多读者的喜爱。

《再见:太宰治的孤独世界》精选36篇太宰治创作高峰期(1935—1948)的经典作品,完整展现了太宰治在面临社会秩序坍塌、道德体系崩溃时的焦虑,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又无力改变的纠结和失落,是读者“入坑”太宰治的超值之选。书中一举囊括了太宰治1935年《晚年》一书中作品列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入围作品《逆行》;北村透谷奖获奖作《女生徒》,《樱桃》《母亲》《乡愁》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名作;他在结婚后写出的《斜阳》;成为当代流行作家后被誉为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级作品《斜阳》和《人间失格》;以及他的绝笔作品《Goodbye》。

不得不说这次阅读,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太宰治,特别是被列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入围作品《逆行》。《逆行》是太宰治的相对早期的作品,全篇由《蝴蝶》、《盗贼》、《决斗》、《黑鬼》四个超短篇组成。诞生于1935年的这部作品,采用了非常前卫的叙事结构,摒弃了背景和人物介绍,故事一上来就是高潮,而且还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这样的作品,非常考验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和节奏的控制,优点是直入主题代入感强、留白的地方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比如《蝴蝶》上来出场就是一个才刚过二十五岁的人,他不是老人但又像一个垂死的老人。他躺在病床上,回想着唯一能让他脸颊泛起红光的两件事:醉酒和女人;老人是在这一天死的。老人漫长的人生中,有两件事是真的:出生、死亡。他到死之前都在撒谎。

故事自始至终都没有交代这个人经历了什么,他回想的两件事和他撒过的慌,也都没有细节,还有最后那个守在他病床前善良淳朴、年轻美丽的妻子,他与她的故事依旧没有谈及。看似这么多没有交代的空白,却又把所有应该和必须说的事都点到了。难得的是没让读者觉得这个故事无聊和空洞,反而激发了读者运用自己无限的想象力去填补这些空白,最终让故事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盗贼》、《决斗》、《黑鬼》三个故事同样精彩,我的直观感受非常类似之前奈飞大火的美剧《爱,死亡和机器人》,强烈推荐。

如果你对太宰治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人间失格》中的那句经典“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那么我非常建议你阅读本书。书中你可以看到更全面和多元化的太宰治作品,能够以更加立体的角度去了解太宰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