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经典读后感有感

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经典读后感有感

《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里戈蒂 / Thomas Ligotti著作,后浪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读后感(一):存在即是噩梦

噩梦的恐怖并不在于有形之物,不是张牙舞爪的怪物,更不是阴森湿冷的鬼魂、小丑或触手,而是无来由的、无道理的恐怖。如果一定要为这种恐怖找到一个来源,那只能是做梦者自己。人类不是“我思故我在”式的存在者,因为人类并没有可以单独提炼出来交付给上帝或恶魔的灵魂。那么,当人类从噩梦中惊醒时,他究竟遭遇了什么呢?

里戈蒂的答案恐怕是:遇见了自己。在这个角度上,里戈蒂比洛夫克拉夫特更高一层。尽管洛夫克拉夫特试着告诉我们,真实世界乃是超乎理性、不可名状的混沌可怖之世界,但他却仍然必须以人类的方式来理解这一切:惊心动魄的历险,毫无逻辑的线索,没法追究的暗示——在那个无穷主宰率性而行的世界,人类本身仍然是宇宙的中心。这不是无穷主宰的缺陷,而是人类自身的问题。

洛夫克拉夫特说:“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这恐惧就是好奇。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伟力如同高山崩落至于头顶,外间世界的主宰力量是人类无法对抗的。人类必因此颤颤巍巍,即激动、动摇。于是,在这恐惧(畏缩)与好奇(探索)的摇摆过程中,人类离开了原有的位置。人类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对自然或超自然的恐惧在降低。因此,洛夫克拉夫特被迫把未知之物放到更遥远的宇宙中去。聪明或不幸的里戈蒂在自己里面找到了未知,人对自身存在的未知,在梦中,在意识消退的黑暗深处,恐惧就自己出来了。

《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读后感(二):看里戈蒂的作品,请先将脑袋放空!

一直以来,我对恐怖题材作品的认识是这样的:西方的作品偏向于血腥和暴力的实体,而东方的则更偏向于蛊惑人心的意念。 然而,里戈蒂的作品打破了我的认知,他亦实亦虚,亦魔亦幻的叙事手法,让我对这种超自然超现实,又超越任何流派的风格很上头。 这两本书是里戈蒂蕞具代表性的短篇创作集合,《si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尤其出名,是作者早期也是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一举奠定了他在恐怖小说界一流作者的地位; 而《被毁损和被染病的》则属于里戈蒂后期的作品,是对早期创作视角所做探索的自然延伸,从专注于探讨现代化背后隐藏的秘密,转变到具体且唯一的,对于现代化工作场所的关注。 看这两本的过程中,我总是不可抑制地联想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了解到里戈蒂早期曾经囿困于长期的ji度抑郁,我才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联结是有迹可循的。 他的创作中,除了玄学,更有艺术和哲学的意味充斥其中,他擅长运用结构复杂耐人寻味的定语叠加的长句,让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除了擭人心的紧绷感之外,竟然还能嗅到艺术气息和阴郁的美感。 空灵、谵妄、虚幻、梦魇、疾病、变形、有机体……这些就像散落在他每一篇作品中的关键词,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运用电影特效一样,迅速从各个隐秘的角落被我们提取、拼凑、聚拢。 里戈蒂的文字本能意味太强,其作品也存在于一个位于恐怖和超现实之间、本能和哲理之间的独特位置,好像无法被划入传统的经典。但独特的叙事声音都与主题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使得作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过时。 作者的文字之下有着丰厚的底蕴,读他写的故事,你不仅会再次对它们展开想象,而且故事的形式和内容似乎也被文字背后的某种力量所改变,这就是魅力所在!

《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读后感(三):“日常”与“非日常”同源

第一个 短篇《欢闹》:

“日常”往往代表着正常,而“非日常”往往代表阴暗的不同寻常。虽然我们从语言上将两者划分成了平行线,但在这部小说里,这两者应是从同一个源头流出的相互缠绕的线条。

《欢闹》的原名为The Frolic,原意更接近于”嬉戏“。相比于frolic,“欢闹”在词汇层面上多了“喧闹”之意。我没有看过英文原版,但就中文版来说,我很喜欢这个翻译。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与“欢闹”相违背的、“寂静”的、“静悄悄”的小镇上。

医生完全是“正常人”的代表,他同情受害者,厌恶某约翰,认为那样的罪犯应该“全部埋在地里当肥料”。

与医生相反的就是某约翰——“疯子”的代表。某约翰不肯说自己的家乡和真名,他的声音和口音也多变,还认为自己有至少一千个名字,自称自己的家乡在“乌有地”(No Place)。在他(幻想)的家乡里,衰败与圣殿杂糅在一起,天堂和地狱合二为一。他在某个废弃的建筑/下水道谋杀了孩子们,却自称只是在“遍布垃圾的欢乐的河流”里与“令人肃然起敬”的伙伴欢闹。他像是脑部异常的多重人格患者,世界在他的脑海里是无数颠倒与错乱的组合。

而正常人医生,在讲述某约翰的故事中,语气里多次流露“欣赏之情”,“忍不住被吸引”(作为一位“正常”的读者,我也被某约翰的言辞所吸引)。这种夹杂着恐惧的欣赏是致命的,最终,他的孩子也被某人掳去了。

某约翰以及他与医生的故事听上去不同寻常,但是叙事者却在最后说:“这笑声用以伴随一个隐匿地狱中的一桩轶事(anecdote)的转瞬即逝,真是再完美不过了。”轶事义为正史未记载的传闻,而anecdote不仅有传闻的意思,也有趣闻的意思。这桩骇人听闻的悲剧,不过是一件有趣的小故事罢了。这个趣闻发生在人世间,也发生在地狱中,人世间和地狱合二为一了,这是不是很像“乌有地”呢?

在这个层面上,医生与某约翰,小镇与地狱,就像某约翰幻想中的家乡一般,都处于一种错乱但井然的秩序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某约翰会认为那些受害者是“肃然起敬”的呢?一方面,自然是他是一位精神病人;另一方面,如原文所说,他在幻想中也保持着谦逊;同时,他以错乱的方式看待世界,而正常人或许要与他反着来,他认为受害者令人肃然起敬,其实反而说明了他将受害者看作无足轻重的玩具。

《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读后感(四):混乱,混沌,怪诞,荒诞,梦幻

《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我是第一次阅读这种类型的小说,第一次阅读恐怖怪诞小说,很新奇的体验。 记得小时候每次和比我大几岁的姐姐们玩耍时,夜晚必有流程之一就是讲鬼故事,一群人围成一个圈,坐在操场的中心,不断的聚拢再聚拢,然后开始用一种自以为恐怖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每到稍有恐怖的地方,讲述人突然大声一点儿,便会有尖叫声在耳边响起,讲到最后总会鸦雀无声,感觉背后一身冷汗,因为阅读这本恐怖小说,我搜刮出了我记忆里为数不多的和恐怖有关的回忆,现在再想想那么多人围坐在一起为什么还会那样害怕呢,一种“热闹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来自于环境和故事本身,因为当时的环境是嘈杂的,故事是蹩脚的,是一种沉浸其中的自我心里暗示,这里和这本《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巧妙的重合了,阅读完整本书,说实话不算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小说,因为书里的每一个故事从开始读到结束你不会感到那种毛骨悚然,脊背发凉,一身冷汗的感觉,但会在阅读完所有的文字后有一种后知后觉的害怕,这是一种“冷静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思考后依旧缥缈未知的不安。 整本书多个故事中存在的那种怪诞荒谬的氛围,让在结尾处的揭秘或反转反而更加真实。有的故事看似梦幻美好,但从中间某一时刻开始急转直下,逐渐荒诞混乱,最后的最后,你已经分不清现实是开始的梦幻美好还是最后破碎的一切。 一切的恐怖来自人本身,是人造就了这一切,但是人们总不愿承认人性之恶就是恶魔本身,因为心中无端无来由的恐惧是无休无止的,所以我们会不断去寻找一个事物,用它来代替所有的恶,把它伪装成可怕的恶魔,以此来逃脱作恶对心灵带来的折磨。所以在原本的《死梦者之歌》的基础上有了《阴郁的抄写员》。 恐惧是沉重的,他没有形状,好像飘在空气中,它总会在某一个未知的时刻突然浮现,极度尖锐锋利,然后刺伤你,击倒你。 真正的恐惧来自于未知,洛夫克拉夫特《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写到“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则源自未知……真正的恐怖故事不应该只是关于谋杀、尸骨、鬼魂……一种无法解释、源自人类常识之外的未知恐惧必须存在……违背并打破一切自然规则,皆因这些“日常铁律”是人类与深不可测星空中的未知邪恶之间,唯一仅存的防线。”里戈蒂牢牢抓住了这种未知,他为你营造了足够的氛围和空间去想象,在这些想象中,慢慢感受到害怕……

《死梦者之歌与阴郁的抄写员》读后感(五):里戈蒂的恐怖小说写作建议

这本书是由许许多多个小故事构成的,整体偏魔幻而且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哲理所以对翻译的挑战也挺大,不是那么好读也不是那么难读中规中矩。

我看这本书觉得里戈蒂关于恐怖小说写作的建议挺精彩的甚至看里戈蒂讲述完后觉得自己也能写恐怖小说了(bushi),里戈蒂给我们介绍了常见的用来架构恐怖故事的技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现实派技法。现实派技法就是用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证明虚幻之物是真实的虽然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算一个骗局。第二种就是传统的哥特派技法。第三种则是实验派技法。作者写举出了一个内森故事的基本结构,随后根据里戈蒂所说的这三种技法来依次对所给出的故事进行表达,看完之后你就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这个技法就是这么写出来的,当然实际上创造是这三种方法相混合比较杂不同作家有不同的风格。里戈蒂对于怎么写恐怖故事提供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如果所写的恐怖小说之中的恐惧不是自己的恐惧就称不上真正的恐惧。在最后内森忏悔版的恐怖故事中可以说体现的淋漓尽致。

里戈蒂的恐怖小说并不是传统的那种恐怖小说不像温子仁所拍的恐怖电影那样出来突然吓你一跳,而是渲染一种恐怖的氛围,如果像看恐怖电影一样看这本书那就会觉得这些故事非常的老套。我觉得这本书厉害就厉害在里戈蒂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于那种未知恐惧的讲述,仔细读进去能够将你带入那种意境想要体会还是要自己看一下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