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穷人》读后感精选

《穷人》是一本由[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21-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穷人》读后感(一):评《穷人》

满目疮痍的贫穷!每天都在为一个卢布、十个戈比而焦虑忧愁。十九世纪贫穷的腐臭味穿过茫茫时空蔓延至今。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关注到这种贫穷以及贫穷给穷人的心理带来的扭曲实属不易。絮絮叨叨的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使我们深切感受到穷人的贫乏、混乱。

小说也有诸多别扭的地方:一,为什么两个贫穷至此的人却一再谈论诗和小说?使人怀疑作者忍不住借小说角色来排解自己在文学上的孤独。此种例子削弱了人物的代表性。二,书信体。年轻的作者应当受到当时流行的文学形式影响,强行将处女作安排成书信体,而这让很多地方显得很违和。三,受过教育的瓦连卡不至于给又酸又糟的老头儿太多好脸色。就算她的生活再悲惨,也是的。穷人之间也不是相亲相爱的,有穷和更穷,有鄙薄和互相倾轧。瓦连卡和马卡尔的感情更多纯粹是臆想,是作者为使自己的小说不那么一味凄苦而安排的设定。

《穷人》读后感(二):声名鹊起

这部处女作让陀氏声名鹊起,一炮而红。以作家的身份向自由的文学天地迈出了第一步,奠定了陀氏文学地位和心理描写一大写作根基,并且得到俄国文学界泰斗级人物的亲口赞扬。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是我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后来当我在苦役营中回想这些时,都会萌生出新的勇气。直到今天,每当我回忆起那一刻,内心仍然会激动不已。” 在出版前,涅克拉索夫(编辑)把稿子拿给了别林斯基(文学评论家)。他一见到别林斯基便喊道:“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接过稿子,立刻开始读。傍晚,涅克拉索夫又去找别林斯基,别林斯基打开门见到他便喊道:“领来,快把他领来!”第二天,1845年6月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可怕而令人生畏的批评家”,他的赞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天赋获得了肯定。 这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设计所采用的,是西欧以乔治·桑和狄更斯为代表的早期社会小说的范式。在写作手法上,陀思妥耶夫斯基采用了书信体形式,放弃了第一人称叙事,让主人公用自己的嘴来说话。这些信件的措辞和口吻反映了主人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典型特征,在以往的俄罗斯文学中,这个阶层从来不曾有发声的机会。杰武什金的语言风格带有明显的感伤色彩,其心灵远比语言更丰富。 在处女作大获成功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夜间变成了俄国文学界“自然派”的明星。别林斯基称,这样的处女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在1845年夏秋时分,在格里戈罗维奇和涅克拉索夫拿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手稿去找别林斯基的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过后几个月里,随着普希金的过世和果戈理的搁笔,《穷人》的作者俨然已成为俄国文学最大的希望。

《穷人》读后感(三):做一个高尚的人吧,在患难中要坚强;您要记住,贫穷不是罪过。

三月打卡

《穷人》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评分8.7份

陀翁四心理的第二部,这是一部伤感主义文学作品。

印象最深的不是马卡尔·阿历克谢耶维奇与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的贫穷,而是可怜与心疼。

马卡尔的30封信,瓦连卡的27封信,这57封信里双方的互诉衷肠,道出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四十七岁的马卡尔是一名小公务员,本来有个体面工作体面工资,因为爱上了瓦连卡,一个没落庄园的前大管家的颠沛流离投靠远亲安娜·费奥多罗芙娜的女儿,在瓦连卡对面租一栋楼的了几平方的空间,相互来信互表爱意。工资全买了鲜花糖果等满足体面人精神需要的礼物送给瓦连卡,工资花完卖衣服,衣服当完去借贷,但是依然免不了两人最后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最后为了两个人的未来,瓦连卡突然地嫁给了陌生的地主贝科夫,最后几封信更是将马卡尔的乞求绝望与痛苦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前半部分是由频繁的信笺,不厌其烦对小事情的详细描写组成,从中展示出的是马卡尔与瓦连卡的真诚真挚与自省。后半部分便是对眼下生活的不如意与种种挫折的掩饰,展示了周围人的风言风语对二者的影响。

穷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作品展示了一类古今皆准的体面穷人的心理。

做一个高尚的人吧,在患难中要坚强;您要记住,贫穷不是罪过。

《穷人》读后感(四):两种穷人

第一封老人的信,直白的语气,啰嗦,不自信,胆小,在一个职位上一辈子,什么都没有,还是穷人。因为讲的就是穷人,且不论关系如何,这般的人,精神已经如此贫瘠,所以只能将所有的愿望寄在姑娘的身上,无节制的花本来就不多的钱,以至于负债累累,本来就没有长足的打算和任何的计划,一边负重前行,一边内心将自己伟大无限的放大,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人,贫穷到只剩下了这无用的善良,这美好的品质,中间他的善良得到的救助突如其来,仿佛解开了一切的问题,然而,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她已经不止一遍的劝导过,一遍一遍的劝说不要乱花钱,一个孤女跟着一个仆人,一身的病痛,有点才华,她的善良是适合的时候的让步,是关心一切的善良,总之都是无可奈何的,命运不曾给予她别的东西这是一个善良的姑娘,灵魂高尚,可是,她的泪水堵满了胸腔,去了草原,草原也是她的归宿了吧。

书信的内容从无意的窗帘,到推荐的书本,总是有那么多的话题可以聊,总是有那么多的话可以说,女孩希望能光明正大的见面,一起吃饭,一起散步,善良的老人却总是觉得会引来是非,躲避着别人,果然年轻的时候总是无所畏惧,勇敢的站在世界的对立面,当他当了三十年的公务员,只能躲避起来了,所有的悲哀早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发现。结束于女孩的离开,她带着满腔的泪水走了。

穷是一种传染病,他接触到的都会随之陷入贫穷,她只有二十五岁,乡下出生,城里受苦,回到乡下。生活问题可以随着有钱全部解决,可是精神的贫瘠不行,因为生活问题的解决,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一双靴子足以控制住一个穷人,喋喋不休的抱怨,胆战心惊的噩梦随着一笔钱全部解决,生活贫穷靠的是生活,精神上的贫困没有办法解决,丢开一切是解决吗?。没有说过一句话,却总是发脾气的丈夫,匆匆忙忙的婚礼,最终是否获得幸福了呢,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了。

好像,人生有一个道理,相聚就是像是在一起的轰轰烈烈的花团锦簇,然后花儿败了,也就各奔东西了,我们只能在心里缅怀过去,仿佛要怀念的才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永远都在怀念,那个已经回不去的时光,可是永远也回不去。

《穷人》读后感(五):穷人也是人

《穷人》一点点感想

书中通过书信的方式,详细记录了生活的现状,这种方式让人更容易进入那个现实中。对于穷人窘况以及内心痛苦描写的很深刻。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也恰好与现实相呼应。

一开始写的波克罗夫斯父子最终的结局也是一类小人物的命运所向。人心里最珍视的东西,最后却不能保护住而离去。一开始不理解这部分叙写,通过交流有所理解,或许是对杰武什金和瓦莲卡最终的结局的一个衬托。

“贫穷不是罪过,不要绝望,一切都是暂时的。”小人物虽然贫穷,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很丰富。他们也有自尊心,他们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但他们的社会地位是被踩在脚下的,一个贫穷的人连一块破抹布都不如,也不会从任何人那儿得到尊重。女房东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对待杰武什金贫穷和富足时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受社会的压迫,但是穷人的品德不穷。杰武什金的邻居戈尔什科夫无疑是悲剧的,被诬陷后工作丢了,没有经济来源,耻辱、饥饿令他死灰,心中对名誉的渴望一直期待着。最后洗脱罪名后却死去,悲剧色彩浓重。杰武什金也是品行端正,光明磊落,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面包。虽然他们生活窘迫,但是他们都是善良的。这些描写无疑不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要维护穷人尊严的思想。

书中还写了一段杰武什金在抄错文字,大人的批评以及他受的屈辱,最后大人给了他金钱来改善此时的困境。或许大人的这点怜悯心是对穷人的一道光?那个时代应该有像“大人”此类的人,但依然改变不了穷人的悲剧。

最后,瓦莲卡离开杰武什金嫁给贝科夫,虽然她预知会有怎样的苦难,但还是选择,是彻底绝望吧。杰武什金的绝望也就是瓦莲卡离开了他,仅存的精神安慰都被夺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些深刻描写让我反复思考,或许这也是他写这部小说的意义。理解不一定对,自己的一点感想。

穷人

8.2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 202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