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锦集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锦集

《茅盾讲中国神话》是一本由茅盾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一):轻型纸!!!

内容是没问题的,茅盾也是大家。就是轻型纸有点糟心。搞装裱,搞插画,定价也不便宜,一通操作猛如虎,结果搞了半天用轻型纸?什么脑回路?给我整不会了。这还怎么收藏,没半年就黄化了。一页没多少字,字间距超大,可以再塞一排字,本就是小品书,非要搞那么厚?像《学诗浅说》那种小巧玲珑点不好吗?是因为薄了不好抬价了?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二):中国神话yyds!!!

❓后羿和嫦娥是夫妻吗?

❓织女是神仙,那牛郎是凡人吗?

❓伏羲女娲是什么关系?

·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三):想知道神话本来的样子,一定要打开这本书研究一下。

年初一口气看完了书友推荐的桐华根据《山海经》改编的长篇爱情玄幻小说《曾许诺》&《长相思》,当时真是陷入到神农、轩辕、高辛三大族的纠葛中。此后就特别关注一切关于《山海经》的故事。

翻开这本《茅盾讲中国神话》,渐渐揭开了神话的本来面目,最初的最初,神的形象在《山海经》中多为半人半兽,这应该是源于人类对于野兽能力的向往,赋予神们超越常人的能力,使他们飞翔,使他们巨力,使他们呼风唤雨……

在原始社会还流行血族结婚,在我们现代知道这是不符合人类学,但在古代没有近代学的帮助,我们的祖先也很不喜欢那些怪诞粗鲁的东西,他们一代一代把神话传了下来,一代一代加以修改。使本来朴野简短的故事,变得美丽曲折,也加入了一些道德的教训和肤浅的哲理。(希腊神话应该没有升级,还保留原汁原味,DDDD)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四):何谓神话和中国神话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

据说研究神话比较出名的是袁珂,我买了他好几本书,但是都没有读完。现在好像小学生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列表里有《山海经》,我还特地高价在当当买了一本《古本山海经图说》,但还是没有读,今年看看能不能翻出来看一看。

其实说起来茅盾这本书写的比较早了,里面的研究成果我估计应该也有一些问题,不知道为什么编辑和出版社会大力的推出这本书,可能是为了给大家普及神话的常识。书里后面几篇文章里,茅盾自己说前面发表的文章里的看法,大多已经改变了。

总体而言,这本书主要着力在几个点上。

第一个就是神话的定义和界定,茅盾认为神话是有着严格的界定的,应当是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不理解,而编造出来的有关神的故事。凡是与真实的人有关,或者与真实的历史有关的,都不算做神话。后面经过文学加工的,也不算做原始的神话,需要刨根问底来将原始的神话剥离出来。

第二个就是中国神话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几部分。几部分有一定的区别,而且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但流传下来比较完整的是中部神话,也即《楚辞》中所包含的大量的神话内容。

第三个就是中国神话为什么没有像北欧、希腊那样流传的多。茅盾认为是孔子在整理编纂古代文献和诗歌的时候,采取了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对后续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得北方将神话历史化,从而改编原始神话,造成不能传世。

第四个是对一些神话文本的分析和考证,包括《山海经》等等。主要是分析哪些是最原始的神话,还有一些神的名字,哪些是伪作等等。

不知道为啥,现在对于这些细节的考究特别的没有兴趣,看不懂也看不下去,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实在是太差了,读完没几分钟就忘掉了,所以就想看自己能看得懂觉得有用的分析,而不是一些细枝末节的考究。

中国的神话现在在文化上的影响,应该说感觉跟西方是没有办法比的,西方动不动就引用古希腊神话里的故事和人物,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会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但是中国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用到的典故和故事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五):神话爱好者别只看故事啦,来一起涨知识吧!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探讨宇宙神秘、生命奥妙的梦想,于是催生了一个个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等,神话故事也是一个民族早期文化的形成史,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特征。我们中国航天项目,将现代化的科技产物与古代浪漫的神话故事相结合,体现了独特的东方浪漫主义色彩,比如火星探测器叫天问、探月工程取名嫦娥,载人空间站叫天宫,全球定位叫北斗。无一不彰显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探索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928年,茅盾先生的《中国神话研究ABC》横空出世,这是中国首部专门针对神话研究的书,在此时的中国还未有过同类似的书籍,茅盾先生可谓是开山鼻祖。

这本书按照茅盾先生的说法是企图在中国神话领域内作一次大胆的探险,具有“开荒”的性质,也只是“绪论”的性质。此书并不能把中国神话作巨细无遗系统的叙述,所以我们在这本书中能看到的是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神话碎片,神话系统的诸多基础问题,以及茅盾先生对于神话的创见和理论。

书中引经据典详细说明了神话演变的过程,这一部分是相当好玩,比如我们熟知的西王母的形象,茅盾老师将演化的过程逐一展示给读者。我发现从文字描述的角度来看就是句子扩写(没有不尊敬的意思仅仅是个人观点),从原始神话的《山海经》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至厉及五残”扩写到《汉武内传》“王母上殿东向坐,着黄金褡裾,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琼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不断在原来主干基础上添枝加叶,充实丰满后形成了一个群仙领袖“年可三十许”的丽人。

为什么神话会被“演化”呢?因为后世之人的文雅,接受不了先祖的原始思想又热爱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而依照当时流行的信仰,将其粗狂野蛮的一面剥落,再进行修饰美化,于是形成了现在这些合理的神话故事。

这本书主要探究神话的几个基本问题,神话的保存与修改、演化与解释,古人宇宙观的形成等等。通过这本再版的《茅盾讲中国神话》,我才知道原来“神话”两个字并不是中文原生词,而是借自日本从西方“myth”一词翻译过来的汉字。茅盾先生拾起了散落在古籍里的神话片段,详细讲解了中国北、中、南三部分神话的独立系统,以及中国神话的分类。对于神话故事爱好者来说,这是一部知识量十足的工具书,而非故事书,有理论有分类有整理归纳。看完后想必对神话故事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思考与认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