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1000字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1000字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是一本由豌豆豆 / 李小喵 / 菊地久仁子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一):走进自然的每一天

文/舒念

在2013年之后,我在北京生活了几年,时间不长,最清晰的记忆就是拥挤的地铁和阴霾的天空,还有不可抵挡的寒冷,基本每天都是上班和下班,周末强行打起精神去逛街,也是人山人海的景象。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北京。然而翻开这本《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我突然有点怀疑自己,这就是北京的另一面吗?充满了生活的小细节和俯拾皆是的植物,这都是我在北京未能看到的一切。

豌豆豆和李小喵从2018年开始记录北京的自然笔记,那时的雾霾已经比2013年的时候好了很多,我猜是更加晴明的天气才带来了观察自然的好心情,想象中的花草抖擞精神,在闪亮且没有杂质的空气中舒展开来,随时都能用相机裁剪出他们最美的一面,这样的生活仿佛也能称得上一分田园意象。

所以这本书才汇集了北京的春夏秋冬,四季流转之间,每种植物或是作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我们在这个城市忙碌穿行,这些植物也遵循着自己成长轨迹,不声不响地做出微小的改变。也许恰恰是缺少了这种对生命力的观察,曾经的我并不喜欢北京,所以总觉得那是一个干枯的城市,像是被冷风席卷之后的皮肤,紧绷干燥刺痛,但是翻过这本书才发现,其实北京也有可爱的一面,全看你如何去观察。

有时间,有文字,有画面,这种自然笔记的方法,俨然就是自然主题的三年手帐,不一定每天都会写,但是几天总有一些新发现,这样的内容反复几年看下来,也会发现在自然规律背后,还是有一些悄无声息的改变,何况除了自然之外也记录了北京生活的小小日常,那些城市的变迁,也在这里露出一些端倪。

一年的时间很快,不过小小一册书就能涵盖,但时间在文字的衬托下却变得慢了下来,哪个季节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尝到什么样的滋味,或是感受什么样的天气,这些小事都变得格外重要。自然就是我们的生活,而不是遥远的江河湖海,只是将自己的日常所见记录下来,生活也会变得更加有趣。

所以这本书也回答了一个问题,手帐究竟有什么可写的。即使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或是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也会有值得记录的内容,《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提醒了我们生活的多彩之处,即使是每天路边短暂停留的一两分钟,也有不一样的风景。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又会让我们学习到更多关于生活的小知识。

记录就是提高感受能力最直接的方式,我的手帐生活也开始于北京,却忽略了这些生活的细节,以至于中间多有空窗的时候,但书籍和手帐都是我们感受世界的渠道,随着这些经历的增长,我们越来越懂生活,也开始思考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看上去更少的欲望,却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一座发现自我的迷宫,只有长时间的探索,才会发现其中的道路。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二):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发现更多新鲜的可能

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我勉强算得上是一名阅读爱好者,在不算太长的阅读史中,我被许多书启发过、感动过,这些书籍像一朵朵在微风中轻摇的花朵,装点着我的精神园地。在一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越来越严重的年代,这些经典作品不是蜻蜓点水般一晃而过的信息快餐,而是真真切切在我生命里留下痕迹的东西。我想,一本书之所以能打动人,要么是凝练了人类品性中一些根本的特质;要么是直接传递了一种生命体验,这样人与书的相遇其实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才可以像风吹动树那样感染人的心灵。总而言之,一本好书一定是真诚、能给给我们带来某种直接愉悦的生命体验的。

当我阅读这本《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的时候,感受到的就是一种真诚的愉悦。这种愉悦首先来自作者的娓娓道来的诚恳,因为全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展开,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带领我们领略北京春夏秋天四季不同的美好。

恰好我因为读书的关系,也在北京生活过好几年,因此对书中处处展现的北京细节深有共鸣,熟悉的地名和风物时时勾起我对那个第二故乡的怀念:寒冷却美丽的冬日黄昏、让人不堪其扰的大风、全程位于地上的地铁13号线、灰褐色的冬天、秋日绝美的银杏、比大海更蓝的天空……这是细节勾勒出的北京,也是我曾经熟悉,现在藏在美好回忆中的北京。

除此之外,本书还为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即一种新的自然观。人本质上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要亲近自然,并不需要逃离城市,而应该把目光投向我们身边被忽略的角落,在日常中发现琐碎而微小的美好。这美好可以是每天花上两分钟,在前往地铁站的途中观察月季的开花过程;可以是抬头看看每一天的云有什么变化;也可以是关注寒来暑往,一年四季中菜市场都有些什么新鲜的时令瓜果……这样的留心与观察并不需要耗费多大的时间与精力,却能切实地提高我们的专注力与感受力,换句更常见的话说,能擦亮我们发现美的眼睛。

正如作者所说,“国外的自然观察爱好者众多,但在中国,亲近与观察自然似乎只是农耕社会的传统。”在我们曾经的乡土中国里,曾经有过灿烂的与自然交融的文明史,它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是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是黛玉的“花谢花飞飞满天”,一直到近现代,乡土文学一脉依然以自然为创作的根基。但是随着中国日渐开启现代化进程,“自然”连同“乡村”一道,被搁置在了作为彼岸的乡土情结中,资本的机器运转得越来越快,我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古人那样静心赏花品茶、游曳于自然山水的环境和心境已不复存在,我们只有在失落、劳累的时候才试图去追忆乡土和自然。

记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人们如困兽一样,被关在水泥浇筑的居室内,气闷又焦虑。在漫长的紧闭之后,有一天,我们一家人看着窗外冬日难得的暖阳晴天,感受到春天缓慢来临的气息,终于按捺不住,开车去到远离城市的郊外放风,经历过漫长的不自由和焦虑状态,自然一下子就治愈了我们,淡淡雾霭的蓝天,将发未发的桃树新芽、自然流动的清新空气……一切都让人觉得那么美好,愉悦,多日积蓄在心中的压抑和浊气很快就被净化了——这就是自然神奇的力量。

亲近自然,还代表着返璞归真,删繁就简,本质上是一种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也与时代的召唤不谋而合。在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现象频发的当下,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的理念需要我们付出行动。那么不如从现在做起,把大吃大喝的解压方式替换为走近家附近的小花园,附身观察一株开花的植物;周末与其驱车远足,不如步行下楼,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寻找藏在角落里的绿意。

一百多年前,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前人选择在7月,开始自己在远离尘嚣的湖畔为期两年的隐居生活,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未所感凝结成被后人不断传阅的经典《瓦尔登湖》。今日,我们在喧嚣的城市里阅读这样的自然文学,往往会感到清新愉悦,心灵像被清澈纯洁的瓦尔登湖水淘洗过一样。但很明显,我们不可能像梭罗一样逃离当下,逃离本来就属于我们的生活,那么试试《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中的办法吧,培养自己亲近自然的兴趣,培育发现美的眼睛,换一种生活方式,也许会有更多新鲜的可能。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三):自然这个词这么自然的就被我们所忽视

这本书!符合我!小清新的人设!

正正方方的一本书,拿在手上就很别致。更别提配上这么真实有趣的自然资料和生动清新的手绘图画,一眼看过去心情顿时得到治愈。

这本书的一字一句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她说“小的时候,春天我喜欢去田埂上剪马兰头,夏天最期盼傍晚的来临,秋天通往外婆家的路有厚厚的水杉落叶像是地毯,冬天在山上挖冬笋像在寻宝藏”而让她开始探索自然的契机是因为辞职后的自我怀疑、消极的情绪,对未来感到焦虑和迷茫等,于是每天吃完午饭后去常去的咖啡馆后面的小树林探索。逐渐的,她发现了逃离压力的一种方式,发现了从焦虑和迷茫中解脱出来的方式。

现代人的生活常常像是一根紧绷着的弹簧,高强度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我们常常会忽视身边的气候、季节、温度带来的变化。偶然间抬起头发现树梢绿了,嫩芽悄悄爬上枝头,你才惊觉春天即将到来。可是这些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淅淅沥沥下着的小雨、路边的花儿,公园的树木都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用于驱散内心阴霾和消除心头郁闷的最好良药。为什么往往我们会忽视它们?

记得我曾在知乎看到过一个问题:“怎样能免费治疗抑郁情绪?”最佳答案是:免费的阳光和空气还有你未曾察觉到的爱。

当我们被生活逼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当我们对某些事情无能为力的时候,当我们陷入迷茫和对未来的焦虑的时候,关掉手机,给自己一点自由时间,晒晒太阳听听风声、欣赏春天的绿芽和盛开的花,欣赏夏天的荷花听听吵闹的蝉鸣,欣赏秋天的落叶品尝时令的瓜果,感受冬天的凛冽。无论生活在哪里,自然不曾远离我们,与我们相伴每一天。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四):将自然相伴的每一天都过成诗

对于人类、尤其是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来说,自然就是最好的朋友。

一想到自然,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文学作品或纪录片中连绵起伏的青山、高耸茂密的森林、一望无垠的草原、冰封万里的雪原、鬼斧神工的悬崖峭壁等,只是,自然更是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一虫一鸟,当然还有彼此的你我。

就像《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作者豌豆豆和李小喵,她们俩耗时三年为我们呈现了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大都市的自然美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一些小惊喜等待我们去发现。其实这本书非常适合慢慢翻看,合着四时的风景与风光,静静安享那一份来自自然的馈赠。

两位作者都是如你我这般的普通人,而她们记录和分享的自然笔记,也只是她们家、公司附近、常去的几个公园以及上下班路上遇到的植物、鸟雀等。但是读完本书,你就会发现,即使是这小小范围内的物种也多到让你瞠目。所以,如果你想要和作者一样弄个自然笔记,也是极为便宜的事情。

作者们的文字很自然、清新又治愈,带有一种强烈的热爱生活的烟火气,每一天的记录长短不一,却拥有同样值得记录的小确幸、小发现和小惊喜;而菊地小姐的插画更是富含自然与人文气息,笔下的草木(马齿苋、栾木、山楂、银杏、柿子、洋槐、白蜡、垂柳等)、花卉(蛇莓、益母草、凌霄花、合欢、旋覆花、迎春花等)、动物(有猫、蝉、蚂蚱、燕子、喜鹊、蜻蜓、蜗牛、麻雀等)、人物、街道、建筑都是身边最熟悉的景象,颇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其实,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勾起了我许多关于植物、鸟雀等自然成员的回忆。

还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每家门前都有一片菜地,春天吃的小青菜、韭菜,夏天的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豇豆、四季豆等,秋天的萝卜、白菜、南瓜、冬瓜等都是从这块菜地而来。我还会和小伙伴分享各种植物的种子,比如向日葵、草莓、豌豆等。其中,我最喜欢向日葵,即使它老是爱生虫,长得又高,没办法给它捉虫或是打农药,但还是最喜欢它,特别是它从早到晚仰脸追着太阳跑的举动,那是我引起我探究自然奥秘印象最深刻的经历之一。

高中是新建的校区,远离县城中心的喧嚣,总是引来喜鹊的聚集。每天傍晚,赤红带金的晚霞铺满半个天空,在夕阳的余晖中,总会飞过一群群鸟雀,尤其是喜鹊,因为它的声音最有辨识度。而我的家乡有句俗语,“喜鹊叫,喜事到”,因而每次听到喜鹊叫,我都会会心一笑,期待着生活中小确幸的发生。

大学和研究生就读的两座高校都是绿化特别好的大学,尤其是本科院校,更是入选过全国最美大学榜单。现在想来,还是通往宿舍那条路上的茉莉花、沁园的竹径、泽园西山上的藤萝依然在脑海中摇曳生姿。

即使是现在,我依然对植物保有旺盛的好奇心,手机里更是装了识色App,就是为了在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时,能及时查看关于它的知识,了解它的名字、特性,也许这些知识并没有什么用,但却让我对这个世界多一份归属感,也多一份发现新事物的惊喜。之前在阅读《花园的欢沁》这本书时,便发现不管是文学家还是科学家,抑或是专职植物研究的植物学家,他们都对自然拥有着深切而炙热的爱。

说这么多自己的经历,其实是想告诉对这本书好奇、想要打开本书的读者朋友,自然就如作者笔下那般温馨治愈,也像你我记忆中那般触手可及,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些让你觉得惊喜与新奇的变化。

或许,在2022年给自己增加一个年度任务,像作者一样开启自然笔记的记录之旅,也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我想,开启这项任务的你我,也会收获如作者的寄语——“希望看到这本书的你也能开始观察自然,爱上自然,爱上我们平凡又满是闪光点的生活”,这般美好的感受和时光。

《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读后感(五):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忙碌而紧张的生活节奏,时常让人们向往大自然。在很多人看来,大自然是神奇又富有生机的,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走得更远才会真正感受到印象中那个真正的“自然”。

在《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这本书当中,两个生活于北京的普通上班族和一名来自日本东京的新锐插画师共同给我们纠正了一些对“自然”的刻板印象。她们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用不同的笔触给我们分享她们在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下的自然,以及坚持记录自然笔记给她们带来的诸多好的变化。

实际上,城市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目之所及都是自然,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我们去观察和发现。

出于偶然,当李小喵和豌豆豆开始观察和记录日常所见所闻到。她们也惊喜地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感知生活,自己所在的北京城也变得丰富和可爱起来了。书中记录了她们从2018年夏天到2019年春天的自然观察笔记和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花草树木、昆虫鸟兽,天空落下的雨滴、地上泥土的味道,远处的街景、近处的静物……翻阅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这些对我们来说司空见惯的事物竟蕴藏和放大着无限美好。这些记录只是平铺直叙,并没有刻意渲染,却恰恰有不一样的亲和力。她们分享的是一些简单的生活记录,更是一种简约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不同于文字这个载体,本书的插画师——菊地久仁子的记录自然的方式是画画。尽管是不同的笔触,但同样能看出她们是真正热爱自然并且用心观察的人,是她们细致的观察丰富了她们的生活。

书中这些记录的篇幅很小,可以是一两句话或是一幅写生,但对于记录人本身来说,承载着的美好或许能令人感到历久弥新。而且这样的文字,能方便自己随时翻阅又不会觉得有阅读上的负担,而更像是对轻松、平凡、美好记忆的一种回朔。

书中记录的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所见所感,但此前,可能我们很多人未曾想过,要把生活中这样平平常常的点滴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更没想到,这些看似简单而又真实发生在自己眼前的事情,在换了方式之后竟能让自己感到如此温暖治愈。我们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职业和经历,但或多或少都能从书中所记录的心路历程当中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和共鸣。

这样的观察和记录方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当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的视角,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个良性循环——心态上的转变,观察力和感受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我曾经看过《写作既疗愈》、《焦虑是头大象,如何一口一口吃掉它》两本书,书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写作是可以舒缓我们内心焦虑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笔记恰恰就是一个更容易入手的写作方式。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和体会。这本《与自然相伴的每一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分享,也是一种启发。相信不少人在看过这样一本书这后,会有起笔记录自然的冲动,也会尝试更多地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能治愈自己的美好瞬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