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域探险记》读后感精选

《西域探险记》读后感精选

《西域探险记》是一本由(英)奥雷尔•斯坦因 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域探险记》读后感(一):从废弃中窥探辉煌

首先,西域探险记这本书非常适合学地理和历史的同学来读。第一章鸟瞰西域对西域的地理状况作了详细的叙述,而正是因为详细,透露了一个野心家对我们中国国土的窥探,以及之后斯坦因发掘了我国境内多处遗迹,得到了大量文物,这些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的丢失是我们巨大的损失。其次,抛开一些因素,这本书对我们了解西域历史,感受西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本书配有真实的历史插图,一些雕像壁画让我感受到了先民们的伟大智慧和能力,让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因此,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既能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历史遗产对我们的意义和重要性,又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西域探险记》读后感(二):斯坦因的盗墓笔记

这是本斯坦因的盗墓笔记,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其实很难受,难受到不敢看,我们这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经历了几千年岁月的洗礼后,被这样的强盗搜刮带走。斯坦因的能力很强,他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从事这么久的盗墓工作,从专业能力到社交能力都很强,精绝古城,米兰,楼兰,千佛洞,高昌古城……他一路顺着玄奘和马可波罗的行迹,到处搜刮装箱,热衷于翻遗迹垃圾堆,从里边找到残破的绢布,丢弃的官服文书,刻有古文字的木简等,或者在沙漠里找到零散的古钱币,武器等,他通过这些,来定位遗迹的时代和位置。 全篇幅他都在夸赞自己的汉文秘书蒋师爷,一个费尽心思挖空西域沙漠的卖国贼,在斯坦因和蒋师爷的连蒙带骗下,王道士被他们坑的晚节不保,从敦煌带走了那么多的书简帛画……这是我最看不下去,也是最印象深刻的。最讽刺的是,被带到英国的这些文物比留在中国的文物被保存的好多了。

《西域探险记》读后感(三):《西域探险记》:奥雷尔·斯坦因的功与过

在《西域探险记》中,奥雷尔·斯坦因记叙了他来中国西部探险的故事。斯坦因怀着无限热情穿行在沙漠中,希望能够发掘一些历史遗迹,收获一些历史的文物。

删节了对于佛教艺术的解读,使得这本书更像是斯坦因的一本探险日记。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回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西部,亲身进入了那个如大海般的辽阔沙漠,寻找一个个小岛,打捞一些沉船的残骸。

尽管已有定论认为斯坦因实际上是一个以探险为名而大张旗鼓的文物掠夺者,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发掘与掠夺对于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那个时代,政治腐败,时局混乱,官员们中饱私囊,即使有人认识到那些珍贵的在历史中曾经感动过许多人的艺术品、宗教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却也无可奈何。令人哀叹的是,少数认识到那些文物的价值并且有能力保护它们的,反而是这些探险家吧。

斯坦因在中国西部的三次历险中,发现与勘测了许多遗址,例如,丹丹乌里克遗址、热瓦克遗址、尼雅遗址等这些我们现在也不熟悉的遗址。斯坦因穿越沙漠,带着探险小队在沙漠中寻找过去的文明。为了寻找哪些已然消逝的文明,哪怕是陈腐了几千年的垃圾堆,为了一些可被挖掘的文物,也要去搜寻一番,在沉淀了几千年的灰尘中打捞一些被掩埋的东西。这样敬业的“盗贼”真是叫人叹息那个年代。

他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当他两次来到尼雅遗址时,在出土的木牍文书中,仍然有保留完善的封印。而在其中,他看到了东西方文化曾经交融的迹象,封泥上的图案有古希腊时期神的形象,如手执盾牌的雅典娜,赫拉克勒斯的神像。就如斯坦因所说,“走在荒凉的沙漠遗址中,与古希腊、古罗马的精美艺术品共处一处,时间和空间的历史距离好像忽然间消失了一般。”这样的发现使我们看到,古代世界并非是隔绝的,而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文化交融与碰撞的。

在书中,斯坦因屡次提到自己是在沿着马可·波罗、玄奘法师的足迹前行着,继续着那些历史上进行文化交流使者的冒险。或许斯坦因也想成为一个传奇故事的主人公,但是他的行为却注定他无法成为一个传奇。要成为那样的传奇,必须得是在一个交通不那么发达,一切都笼罩在古代的空气之中。进入二十世纪的现代化的世界,其实是一个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世界。斯坦因当然也是带着一个支配者的心态来这些地方进行考古、探险、掠夺之事的。

历史不能重写,但也许我们可以重新想像。虽然王道士已经是可以被千夫所指,当然该指责的并非只是他,被指责的源头也不应该是他,尽管斯坦因的著作仿佛是为王道士的罪名供上了一份罪名。但如果斯坦因从来未曾来过这片地方,那么王道士的罪名是否还可以成立呢?

《西域探险记》读后感(四):历史是世界的,但是文物有归属

“当斯坦因到来时,这个古老的沙州小镇已经被人遗忘了。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上三分钟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敦煌》

奥雷尔斯坦因曾四次来到中国,最后一次的1930年,近七十岁的他被官方认定为是“不受欢迎的人”,灰溜溜地逐出了中国。《西域探险记》是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地区前三次历时7年的考古探险报告的精编。因为是斯坦因的自述,难免在出发点和考察性质上都显得冠冕堂皇,甚至觉得自己用欺骗手段见到的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是圣僧在他“从西方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紧要关头的显灵”,所以“把石窟寺密室秘藏千年的大量古代写本文书显现出来”,作为对他“一生致力于考古的恰当报酬”。

站在现代的视角,看到历史发展结果再来读这本书是很难过的,很难客观心平气和地去看待斯坦因以及他的考古队。他的角色很矛盾,作为当时的探险家,他的确是勇敢而聪明的:用几个月的时间冲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取道昆仑进行地质探测,用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最具价值的一手资料。但是他也是自私和贪婪的:“在当时,我根本没有时间去仔细查读每一幅绢画的供养题记文字,也没有时间认真研究绘画本身。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仅限于如何能够从那件幽暗密室中,以及漠视其价值的保护人王道士手中获得多少精品”。比斯坦因更复杂的是王圆箓。王道士为人节俭,辛苦化缘得来的金钱尽数用于重修佛像和洞窟。“我准备倾尽所有的金钱来打动王道士,但是觉得并不稳妥,因为王道士对于宗教的虔诚情感有可能会战胜金钱的吸引。”但是王道士最终还是动摇了,动摇他的是一个谎言。“当我用极为蹩脚和有限的汉语像王道士说,我是如何崇敬玄奘法师,以及我是如何沿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崇山峻岭和沙漠死海来到敦煌朝圣的经历时,他竟然被我的话深深打动了。”

聊到中国西域的文化史,外国探险家在其中的骗取和豪夺就是躲不过的篇章,他们切割、打包、带走。历史是世界的,但是文物有归属。在昏暗的石窟里沉睡了上千年的卷轴被迫在刺眼的阳光下离开,被毁坏、被丢弃、被遗忘、被装在了异国他乡的盒子里。阿加莎曾在《说吧,叙利亚》的后记里写道:“我爱那片平静肥沃的土地和土地上淳朴的人们,他们知道如何大笑和享受生活,他们悠闲快活,他们有尊严、有礼貌、有幽默细胞,且不畏死亡。”这是古老民族的传统,也是他们得以创造和留存那些宝藏的“秘方”。

《西域探险记》读后感(五):劫掠还是保护,看斯坦因如何自我辩白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东西方的发展是极度不平衡的,整个西欧经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开始向全世界扩张其市场,这是其资本本性使然,同时西方的科学理性,也渗透进入了人文学科领域。历史学、考古学等也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事情,或许是因为自身历史的匮乏性和对外部文明的好奇,西方学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亚非拉,文明古国的研究上,更为讽刺的是他们以科学研究的名义,疯狂的将各国的文化精品,盗取到了西方,让文物彻底失去了自己母国的联系。风雨飘摇中的晚清也是他们猎取的对象之一,面对西方现代意识,满清的各级官员和民众丝毫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因此许多文化瑰宝,通过收买、盗取等方式,出现在了西方各大博物馆里。

那么西方文物探险者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哪?这本由英国探险家、考古学家根据自身经历写就的《西域探险记》能给我们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窗口。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斯坦因对于楼兰古城的挖掘与考察,楼兰古城以及掩埋在新疆沙漠腹地之中的一系列古迹,都显示出我国新疆地区自古就是多种文明交汇的区域。在对楼兰古城区域的挖掘过程中,斯坦因发现了希腊文化进入西域广大地区的证据,同时发现中国文化在此地的强势展现,他认为古代中国之所以在这一地方拥有绝对的主导权,绝不仅仅因为古代中国所具有的军事势力,而是因为其组织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引来周围各国的积极崇拜。

书中的第二部分,便是对莫高窟文物的骗取。我们所知道的斯坦因最早得知了,莫高窟寺院的看守王道士发现了莫高窟藏经洞,藏有大量的文卷。在斯坦因的帮手蒋师爷的帮助下,斯坦因通过向王道士捐献所谓香火钱的方式,从王道士那里哄骗到了大量的敦煌文卷,以及盗取了大量的敦煌壁画。在斯坦因自己的笔下,没有丝毫掩饰的记录了这一切,没有丝毫的愧疚神色,这或许就是西方那种傲慢的文化沙文主义所使然。同时,斯坦因也给出了一个解释,在他将敦煌的文物,盗运到欧洲以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于是就有法国的学者,也来敦煌从王道士那里购买文卷,可是法国人的举动引起了很多中国学者的激烈反对,因此这批文物被成功的保护下来,可是据斯坦因的说法,大量的文卷其实通过官吏的手,已经转卖了出去,也造成了一定的文物流失。

本书第三部分是斯坦因对中亚地区,包括西伯利亚地区的考察,他获得了当时沙俄地方政府的允许,对内亚地区进行了地理考察和人类学考察,写下来关于内亚地区地理人文的考察日记。

本书翻译文本,非常的流畅,并没有那种欧式大长句的感觉,读起来很有中国游记的感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