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武备志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武备志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武备志》是一本由北斗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武备志》读后感(一):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赞歌》的旋律响起时,一面猎猎作响的军旗立刻印入脑海、呈现于眼前,内心中不禁热血沸腾……其实不难想象上,旗帜的发明、应用,与这样的场景肯定有着莫大的关系。

因为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备,“旗”字的产生由来已久。《周礼·春官·司常》上说:“熊虎为旗。”可见,“旗”字的本义是指画有熊、虎的旗帜。(《左传·庄公十年》上《曹刿论战》篇说:“望其旗靡。”“旗靡”成为曹刿判定齐国军队战败的依据。贾谊在《过秦论》中说:“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旗帜成为号令军队的标志物。由此,《说文解字》对“旗”的解释就是:“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从㫃其声。”没有这一面“旗”,仿佛庄严顿失,由此可见旗帜的重要性。

同样是在《左传》中,还有这样的两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而在做这两样“大事情”的时候,毫无疑问都有“旗”的存在。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明确以后,“旗”就达到了自己的巅峰,“国旗”的象征意义比什么都更加重大。

所以,想要弄明白从古到今很多事情,特别是弄清楚国家变迁、战争绵延、民众奔波,了解、熟悉“旗”在其中的作用必不可少。作为兵学宝库中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的一部兵书,明代产生的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其中收录了很多濒临失传的兵器、地图和史料。而《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就集中展示了古代典籍里的旗帜之美——而这样一种“美”,正是通过旗帜背后的制作工艺及设计理念来体现的。

当下,生活、工作的节奏都已经越来越快了。《武备志》虽然确实在兵书里“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但现在去读、去看却无疑有着极大的难度。曾担任《长安十二时辰》《八佰》《王者荣耀》《阴阳师》等多款影视剧及游戏的美术团队——北斗北团队,以《武备志·军资乘》中的军旗为依据,致力于“还原”和再现古代中国的军魂和气韵,从而打造出了《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这样一本极其难得的好书。至于它好在那里,不妨移位去好好欣赏一番。

事实上,一面旗帜,不仅仅是看起来有那么“美”,而且更进一步细究其内涵,不难看得出来,它还涉及到了天文、信仰、服饰、纹样、甲胄、兵器、布料、工艺、配色等众多领域。看到的是一面面旗帜,背后就是数不清的人、数不清的事以及由此综合点缀、散布出来的一种无比震撼!而在《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这本“厚重”的书里,这样的一种氛围更是不由自主,一如“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歌声里所能告诉的一切故事……

《中国武备志》读后感(二):典籍里的军旗之美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对我国明代军事著作《武备志》中“军资乘”关于军旗号令这一章节的补充,由于年代久远,原书中均为线稿,本书对古代军旗做了重绘和上色。在通讯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军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表示身份和方位,比不同形制的杆头和旗带来表示自身的级别,以“金木土水火”五行、“白蓝黄黑红”五色、“白虎、青龙、螣蛇、玄武、朱雀”五神兽的组合,来代指“西、东、中、北、南”五个方向。而在夜间,则是通过二十八星宿或者十二生肖来对应天上的星图来判断方位。军旗只是《武备志》这本军事巨著中很小的一部分,希望其他部分(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剩余章节、占度载)也能通过这种形式进行可视化的复刻。

《武备志》是明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属于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明朝茅元仪辑,240卷,文200余万字,图738幅,有明天启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流传。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获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

中国古代军旗的核心奥义就在于用五行(五色)代指方位:

中央→土→黄色→腾蛇;

北方→水→黑色→玄武;

南方→火→红色→朱雀;

西方→金→白色→白虎;

东方→水→蓝色→青龙。

如果旗帜要镶边,也要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比如白色旗(西方,属金)要镶嵌滚边,按照“金生水”的逻辑,需要镶嵌黑边(属水),其他也是同理。

书中这页有很好的介绍。

除了战场上使用的军旗之外,还有每次出征前用来拜祭的“军神旗”,五位旗神是西方马元帅、东方温元帅、中央王灵宫、北方赵玄坛、南方关元帅。比较有意思的就是这个“马元帅”,俗话说的“不给你点厉害,都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指的就是他了。

“马王爷”本尊,第三只眼在眉心,图中是闭着的。

古今中外关于“军旗”的典故还有很多,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古罗马的恺撒,在古罗马的军事传统中,“鹰旗”是军团荣誉的象征,在他的《高卢战记》中有一段, 有一次在他与高卢人恶战的时候,一支军团的鹰旗手卢契乌斯·彼特洛希第乌斯受到大批敌人的包围,为了防止军旗被夺,便把自己的鹰旗投入己方阵地,在营寨前跟敌人奋勇搏斗,最终阵亡。因为他勇敢的保护了军旗,让他能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另外一个让我想到的故事就是在去年热映的电影《长津湖》中提到的北极熊团。 “北极熊团”实际上全称叫做美军第31团级作战队(英文缩写为RCT-31),这支特遣队最初由麦克莱恩指挥并携带团旗。后来在长津湖战役中,麦克莱恩阵亡,“北极熊团”遭受重创,缴获的团旗成为国家文物,现在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中国武备志》读后感(三):传承千年的旌旗之美

文/捷Jesse

旗,语者;帜,魂者。中国是最早使用国旗的国家,千年以来,不论是军事还是礼仪等等,都离不开旌旗的身影。随着旗帜演变,除了军事、祭祀、装饰和生活日常运用外,越来越多的美学价值被挖掘出来。渐渐地,“旗帜”凝聚了各时代的人心与精神,形成别具一格的旗帜文化。

旗帜,既是军人的精神支柱,更是军队乃至国家的荣耀所系。在战场上“夺旗”往往与“斩将”相似,一支失去战旗的军队,往往军心涣散、斗志全失,如同毫无战斗力的散兵游勇。电影《八佰》中还专门还原了护旗的壮烈场景,足见旗帜的重要与不凡意义。

旗帜是方向,是标识,是形象。在古代,就有“中军玉帐旌旗绕”“旌旗逶迤碣石间”“旌旗荡野塞云开”等诗句。晚明时期,茅元仪的军事文化百科《武备志》中就有关于军旗的篇目《军资乘》。源于此的新版《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为我们揭示古人智慧与旗帜审美。

武,旗帜的军事用途。我们在阅读《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中国传统文学名著的时候,都会为书中阐述的阵法大为赞叹。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九宫八卦阵…这些都是行军打仗时团体攻防的战术部署,而阵法的调度和指挥主要依靠旗帜和金鼓。

特定的旗语可以简明地传递信息。早在战国时期,《六韬》就有“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旗语的文献记载,比欧洲要早上千年。冷兵器时代,旗语重在操练、调度、指挥三军,当今,仍在陆、海、空三大军种中都有运用。

古代的旗帜会和五行、神兽、天象、神祇、八卦等结合,作为旗语。比如,八卦旗、角旗使用的是八卦来辨识方位,而二十八宿真形旗则把星宿和瑞兽对应,也是与天文方位进行对照。行军时,将士们可以通过定位其迅速找到作战位置,形成攻防合力。

而在使用旗语时,信号兵需站在高处,两手各持一面或两面手旗,通过旗子相对于身体不同的位置和不同角度、部位,用于表达特定的意思;此外,也有通过旗帜的悬挂来进行传递信息。这些旗语在现代通讯遭到破坏时,仍能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舞,旗帜的生命拓展。古代的旗帜有着复杂的形制,看似随风飞舞,实则内容不凡。全书梳理了18种、103面中国古代旗帜,按功能分为清道旗、五方旗、门旗、豹尾旗、金鼓旗、三军司命等。旗帜部件的搭配、华丽程度等昭示所属军营的等级,其中最高等级为绣有“三军司命”的主将旗。

从部件构成上看,分为杆首、旗带、旗幅、旗杆和杆尾五部分,各个部分又因为材质、颜色及图案的不同有不同的用途。旗杆顶端的杆首,材质上按等级区分为羽毛、木质和金属,金属质杆首也会依等级制成不同形状,此外杆首的装饰物也因等级而不同。

简单的旗帜,比如清道旗,位于队伍最前后,为军队出发开道用,其旗幅颜色单一为蓝底黄边,绣“清道”二字。再比如金鼓旗,主要是配合击鼓鸣金,指挥进军或者收兵时用的,其旗幅是黄底红边,上面绣黑色“金鼓”二字。

《史记》记载韩信背水一战时,有“建大将旗鼓”,便是身份标识。《过秦论》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和《曹刿论战》的“望其旗靡”生动地阐述了军事上用旗实例。《水浒传》中还有精通裁缝专职制作旌旗的好汉:通臂猿侯健。

五,旗帜的文化蕴含。千年来,中国人赋予数字诸多内涵,在旗帜中也不例外。比如,六丁六甲旗搭配对应十二地支,辨识方向、方位和时间,还可以将六丁六甲和十二生肖进行对应,预示运势昌隆、生生不息、生活美好。

说到旗帜中的数字,“五”是比较有传统文化代表意义的。人类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起始,再到五,经历了一个飞跃。在阳数中,九是最高的数,而五居正中,以“九五”代表尊贵和鼎盛由来已久,故《周易·乾卦》有“九龙,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说。

《说文解字》中也提到“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故“五”亦有“午”和旺盛的说法,难怪《周易·系辞·上》中讲到,“大衍之数五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并将数字“五”定义为大衍之数。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中国的旗帜文化中会有诸多“五”系的旗帜,比如,五方旗使用白蓝黄黑红等五种颜色,对应五行中的金木土水火;大五方旗则在五方旗的基础上,再融入了白虎、青龙、螣蛇、玄武、朱雀等神兽来标识方位;五方神旗则融入神祇作为祭祀旗帜。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美。书籍由30多人的创作团队历时9000多小时,翻阅文献70余种,在黑白线稿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翻、重建,最终成为我们手上的这本精品。阅读间,让我们仿佛重新回到往日旌旗挥舞、熠熠生辉的辉宏场面,确实是场视觉的饕餮盛宴,大家不妨一试。

《中国武备志》读后感(四):了解古代旗帜之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祖国胜利摇旗呐喊

最早接触旗帜,还是在幼儿时期。那时候没有电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却已经是在模拟“战争”了。为了更便于“战斗”,旗帜出现了。有时候,旗帜是一方手绢,有时候,旗帜是一件破衣服。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得战争的含义,但却知道,“旗在人在”,这是斗争的真理。

等到后来电视机普及,我们从众多古装剧中,看到了更多复杂的、多彩的旗帜,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旗帜也可以如此美。

古人真有智慧,他们的战场上没有传呼机,但政令下达却可以通过旌旗的摇摆迅速地普及。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旌旗的真迹,更是不禁唏嘘。当年的战场上,应该是历经了惨烈的厮杀吧!不知那守护旌旗的人,经历了多少的磨难。一面旌旗,就是无数人生命的向导。这些旗帜,是无言的历史。

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其中,也自然不乏优秀的军事著作。我们所熟知的《孙子兵法》,固然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其中关于旌旗的介绍,却还有限。这方面,我们还是要查看更为晚近军事家的著作,比如,明朝末年茅元仪的《武备志》。

不得不说,茅元仪真的是很有远见的一位军事家,在明朝末年,他已经感觉到了整个世界大格局的变化趋势,在军事战略方面,他汇集古人的成果,用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武备志》,这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百科全书。

《武备志》十分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包含了众多军事方面的内容,同时,它还展现了古人在天文地理,以及人文百科方面的种种智慧。《武备志》因为其内容的古奥而被人长久地忽略,现在的年轻人,能够知道这本书籍的存在,就已经很不平凡了。

茅元仪在《武备志》中,不仅仅详细记述了众多濒临消失的古代兵器的使用方法,同时,他还用口诀和图像的方式作为其学习的辅助材料。一方面,他十分关注当时引发边患的游牧民族的个体发展,另一方面,他又对当时中国社会潜藏的各种军事危机有所预见。茅元仪的很多军事理论,放在今天,也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存在。

今天我们所要说的这本《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就是援引自茅元仪《武备志》的“军资乘”篇中的一个有关旌旗的小小章节。这些内容,在《武备志》整体上看来,只是一个细小的点,但经由本书创作团队的加工整理,《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的内蕴,增加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的创作团队,正是北斗北工作室。他们曾参与了《伪装者》《长安十二时辰》《九州·牧云记》等电视剧的项目的制作,尤为擅长各种复杂场景的艺术化处理。北斗北创作团队,他们以《武备志·军资乘》为底稿,在查阅了众多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着现代媒体技术,不仅在色彩上真正地还原了古代各种旗帜的样貌,在旗帜各种细节的处理上,也是可圈可点,堪称典范。

翻开整本书,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创作团队的用心。精心选用的120克的厚重的白玉纸,可平铺的装订技术,顶级印刷厂的印刷,让旗帜的细节分毫毕现,恍然间,这书中的图画,竟真的有如真实的锦绣一般。那细腻的纹理,让人折服,让人赞叹。

整本书的结构,也十分明晰。《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在开篇,就首先引出了《武备志》这样的军事经典,并做了重点明晰的介绍。读者们在阅读这部书籍的同时,也能对中国的军事整体,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是有关旗帜作用的说明书。旗帜的政治功能,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功能。但旗帜的军事功能到底是怎样实现的,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作者也正是基于此,重点介绍了旗帜的军事功能。在之后的内容上,作者也是秉承着这样一个思路,来为我们一一阐述。不管是清道旗,还是二十八星宿真形旗,亦或者是五方神旗、八卦旗,作者的介绍都图文并茂、详略得当。有关旗帜的结构,作者也是贯穿始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旗帜的拆解图片,来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国古代旗帜的种种构造。

阅读《中国武备志·典籍里的旗帜之美》,这不仅仅是一场知识上的饕餮盛宴,同时,也是一场视觉上的冲击体验。我常常感叹于北斗北创作团队高端的审美,同时,更感怀我们古人深邃的智慧。

《中国武备志》是一个系列的书籍,而《典籍里的旗帜之美》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现在的中国人,依然可以依靠自己的方式,弘扬我们的武备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尚武精神。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能忘记的根本,这也是我们强国富国的有力保障。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古代旗帜之美,从古典源头,寻找我们传统文化的意象,用现代人的思路,去拆解重要的历史精髓。《中国武备志》系列,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愿意持续关注这套书籍。

《中国武备志》读后感(五):孔明巧布八阵图,宋公明布阵收樊瑞,古代打仗的阵法到底怎么用?

在翻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杨家将》等古代话本小说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对阵法的描述,比如诸葛亮传下来的八卦阵,被穆桂英攻破的天门阵,等等。但这些阵法真的像书中所写的那么神奇,有以一敌十甚至敌百的功效么?

按照兵书的解释,所谓“阵法”,实质上是一种战术部署,在现代化的职业军制尚未出现之前,军队内部的指挥和协调问题都需要主将来调度,而演练各种阵势,便是主将对麾下军队进行磨合的一种方式。

此外,宋代兵书《武经总要》也指出,倘若阵法使用得当,“先偏后伍,弥缝其缺,用以乘机而佐胜”,可以“因山川形势之宜,讲步骑离合之要,不嚣不隘,按阵而居,常以我逸待彼劳,常以我治待彼乱,常以我近待彼远,常以我饱待彼饥”,从而在两军交战时赢得制胜先机。

不过,在通讯不便的古代,动辄数千上万人布设的大阵,是靠什么方式运转自如的呢?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姜维按武侯八阵之法,依天、地、风、云、鸟、蛇、龙、虎之形,分布已定,与邓艾率领的魏军交战。等邓艾深入阵中之后,姜维把手中令旗一招,八卦阵忽然变成长蛇卷地阵,将邓艾困在中心,四面喊声大震。邓艾仰天长叹道:“吾命休矣!”

无独有偶,《水浒传》里也有类似的描述:混世魔王樊瑞看到宋江军马摆下阵势,心中不屑,令项充、李衮前去破阵。宋江在高坡上望见项充、李衮已入阵里,便叫陈达把七星号旗只一招,那座阵势,纷纷滚滚,变作长蛇之阵。朱武拿着一把小旗,站在高坡上指引,大阵随之而变,将项充、李衮困在阵里,东赶西走,左盘右转,找不到出路。

从这两段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阵法之所以神奇百变,全靠一面小小的旗帜。

此外,对于古人而言,旗帜还有很多重要的意义,《周礼》有云:“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旗帜的作用和意义如此重大,难怪古人将“夺旗”与“斩将”等同起来,一支失去了战旗的军队,就会军心涣散、全无斗志,变成一群毫无战斗力的散兵游勇。

旗,语者;帜,魂者。小小一面旗帜,既是军人的精神支柱,更是国家的荣耀所系。旗帜里蕴藏的文脉、气韵与武德,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那么,倘若我们要了解关于旗帜的知识,该从何入手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武备对于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武备志》则是兵学宝库中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的一部,其中收录了很多濒临失传的兵器、地图和史料,因此被后世的军事家们誉为“古典兵学百科全书”。

在《武备志》中,就有大量篇幅讲述了关于旗帜的知识。为了还原这部皇皇巨著,将古代中国的军魂和气韵重现在读者眼前,曾担任《长安十二时辰》《八佰》《王者荣耀》《阴阳师》等多款影视剧及游戏的美术团队——北斗北团队,以《武备志·军资乘》章节中的军旗为依据,结合自己对于传统中式美学的理解,打造出一部中国古代优质传统文化的“复活”之作——《中国武备志》。

书中指出,旗帜作为古代重要的武备之一,处处反映了古人对器物形制、用途、尺度、审美的娴熟把握和融会贯通的造物理念,这便是《武备志》留给后人的珍贵宝藏。

就拿布设阵法常用的一种旗帜——“五方旗”来说吧,这种既简洁明了又千变万化的旗帜,极具东方哲学特点,古人将五行与军情、军令相联系,便创造出了“五方旗”,其中,“金、木、水、火、土”五行,与“白、蓝、黄、黑、红”五色两相搭配,衍生出多种旗语。

举例来说,如果行军时遇敌军,旗手会举对应五行中“金”元素的白旗;如果前锋部队遇到茂密树林并被挡住去路,旗手便举对应“木”元素的蓝旗;如果遭遇敌军火攻,就要举对应“火”元素的红旗;如果行军至湖泊、河流附近,就举对应“水”元素的黑旗;如果前方为广阔平地,且没有发生突发状况,就举对应“土”元素的黄旗,指挥军队安全通过,等等。

在《三国演义》中,“五方旗”曾多次出现,例如,在赤壁水战时,曹操便令水旱二军,俱分五色旗号:水军中央黄旗毛玠、于禁,前军红旗张郃,后军皂旗吕虔,左军青旗文聘,右军白旗吕通;马步前军红旗徐晃,后军皂旗李典,左军青旗乐进,右军白旗夏侯渊。令毕,水军寨中发擂三通,各队伍战船,分门而出。向江南的吴蜀联军发起攻击。

五方旗还有一种进阶版,那就是书中所说的“五方转光旗”。

据《武备志》记载,“五方转光旗五面,各照方为色。此用在将台上,行则随主将以为外表五方之应,外表视此为进止立伏。杆高一丈五尺,边与旗幅同色,用夹绢二幅,长四尺,阔三尺,带用五色,自下相生而上,长旗身有半,旗头用雉尾璎珞。”

按照书中的描述,五方转光旗杆首饰以雉尾、缨穗、珠络,旗心包含五色,各照五方,旗边与旗心颜色相同,旗心绣有五朵云纹,配以旗幅的相生色,还配有五行相生色的火焰状旗带,色彩绮丽,非常贵重。将领站在指挥台上发号施令时,用的往往便是这种旗帜。只有在行军途中,才会以更易批量制作的“五方旗”来代替“五方转光旗”。

在五方转光旗之外,还有一种“大五方旗”,它不只与五色相对应,更兼与五个方位以及这五个方位的神兽一一对应,分别是:西方白虎(金),东方青龙(木),中央螣蛇(土),北方玄武(水),以及南方朱雀(火)。大五方旗除了有指挥部队的功能之外,还兼具标识方位的作用,士兵们一看到四周的旗帜便能知道方位。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许多特殊而精美的旗帜,《水浒传》的“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一节里就有这样的描述:梁山泊设下飞龙飞虎旗、飞熊飞豹旗,青龙白虎旗,朱雀玄武旗,又有四斗五方旗,三才九曜旗,二十八宿旗,六十四卦旗,周天九宫八卦旗,一百二十四面镇天旗……挂上忠义堂、断金亭牌额,立起“替天行道”杏黄旗。

由此可见,早在北宋时期,旗帜就已经发展出多个门类和花样了。而在这部《中国武备志》里,北斗北团队便用近200幅精美的图片,为我们展现了清道旗、五方旗、五方神旗、五方高照旗、塘报旗、中军坐纛、豹尾旗、三军司命、门旗、二十八宿真形旗、六丁六甲旗、金鼓旗等共计18种、103面旗帜,引领我们一起去探寻古典中国的兵家神韵与审美意趣。

旗帜,是军队的象征,是灵魂的体现。“旗在人在!”从先秦到明代,千百年来军事实践形成的旗帜精神,凝结在本书当中。也鼓舞我们更多人为中国,摇旗呐喊。

这本《中国武备志》不仅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古代旗帜文化传承,更使今日读者得以重拾中国旗帜之美。正因如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原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张召忠少将才会盛赞此书曰:

“本书以《武备志》旌旗部分为基础,为白描图样赋予色彩及纹样,让千年前的军旗跃然纸上,生动、唯美,也诠释了不同旗帜的意义。今日读者得以从中重新发现旗帜之美。旗帜,是象征,也是灵魂,该系列书以“旗帜”作为开篇,意义非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