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读后感1000字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读后感1000字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是一本由[美] 凯思琳·V.库德林斯基 / [美] S.D.辛德勒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读后感(一):什么?对恐龙的认识竟然有错?

恐龙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地球上。作为称霸一方的动物,它们体型不一,饮食习惯自然也不同。 千百年来,人们靠着对恐龙化石的不断研究来不断描绘出对于恐龙的认知。但在人们初次接触到化石时,内心还是惶恐的。所以在所难免的出现一些错误的认知。

在这本《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绘本中,就详细的记录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也讲解了人们产生新认知都一个过程。让孩子在错误与正确的认知对比中,锻炼了孩子的思辨能力,更让孩子理解对于科学探索的认知。 当古人第一次发现巨大的恐龙化石时,无数智者开始冥思苦想这究竟是什么动物的骨骼,而后人们通过一些研究把这些巨大的骨头认定为龙的骨头,认为这个神圣的动物还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对于恐龙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资料,所以所有的猜测都是推断性的结论,因尔这种结论错误的可能性就会有些普遍。就比如,当人们发现第一批禽龙的化石时一块骨头的形状很像犀牛角,所以有的科学家推测这块骨头是长在禽龙鼻子上鼻子上的。但其实随着人们陆续发现了更多的化石,经过组装以后我们发现那块像角的骨头其实是禽龙的手骨。 在一些古书的记载插画中恐龙的尾巴是很大的,是长长拖拽住的,科学家们不理解究竟是怎么样的肌肉含量才能支撑的起如此高强度的一个尾巴。实践证明,这个猜测和插画记录是错误的。恐龙的尾巴是可以高高直立的,并且是用来维持身体的平衡的。 通过这些不断迭代的认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再研究的过程中会融入很多猜想,在没有科研参考的资料上会进行不断的推敲。这一点提示身为父母的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陪伴孩子不断探索,要让孩子对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有参与感,让孩子对于这些内容产生兴趣。 而对于孩子来说,通过阅读这类绘本不仅可以拓宽对科学认知都思维,打破科学认知的单子思维性,让孩子敢于提出质疑,产生了一种质疑的态度,在发现错误问题时敢于提出,不会因为是书本上的内容而不敢质疑。

综合来讲,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不仅为每一位小读者带来了丰富的科研知识,还让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前后经历及人们探索认知都过程呈现出来,凸显了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循环空间,让孩子加深了对于恐龙的认识。 如果你还在头痛于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讲解错误认知,如果你还在纠结于该如何让孩子知道科研论证的迭代过程,那不妨陪伴孩子一起读这本《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不仅能来一次深层次的亲子阅读,还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读后感(二):错误之下有真知,恐龙背后有学问

最近我在陪伴孩子亲子阅读的时间里看了一套非常有趣的有关于破解认知错误的绘本读物、它以四个分册,四个不同主题的形式,逐一探索着已知认真下可能有错误的科学资讯。这其中主要围绕着恐龙,人体,太阳系和天气这四个版块话题展开。

《孩子, 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这个分册探究的便是恐龙的话题。一如本书开篇讲述的, 随着新发现的层出不穷,人们对于恐龙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着。经由着本书风趣幽默形式的描述展开,我们收获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恐龙探索经历。

相较于传统意义形式上对于恐龙这个生物群体的解读描述方式,于这本书中,编者们另辟蹊径地展开了别样的讨论。何为恐龙?何为理论意义上古代人们对于恐龙的认知和了解?何为古代人们对于恐龙类型的归纳定性?种种的问伴随着一系列图片的描绘和文字的捷达中得以一一展现于小读者们面前。经由着图文并茂的解说,小读者们可以更加形象真切地认识着恐龙这一类群体。尽管命名为恐龙,其实恐龙的类别也是让人目不暇接。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还或者是水里游的。虽然哪怕现在我们都无从找寻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恐龙存在,但是这些群体曾经遗留下的骨骼化石便成为了今时今日我们人类考证这群生物的最好明证。

当然,证据也并非面面俱到。哪怕是有着化石的依据作为佐证,但是很多时候还往往收到人们资料数据的残缺有了不同成都意义上的纰漏。就类似于其中有关于恐龙身上形状如犀牛角般的骨骼用途为例。最初人们就是错判为鼻子,而最终等更多化石证据的支撑证明着这个骨头其实更是恐龙手骨的说法。而事实上,今日很多有关于恐龙的认定何尝不是通过科学家们经验性地分析和推敲而得。一旦我们有任何更多得一手资料,我们何尝不是可以推翻现下认知得不足和漏洞呢!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孩子们在翻看着这本书之后,更会推成出新地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空间。不是前人认可的都是真理。真正的真相其实还是需要我们找寻更多的线索和证据来进一步证明。

当然,这本书里所谓的“认识真的错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否定,更多的则是抛砖引玉地等待着今时今日年轻,有能力的后辈们不断去对恐龙话题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读后感(三):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下简称《恐龙》) 这个系列真是越看越欢喜了,《人体》、《太阳系》、《天气》之后,我又打开了第四本《恐龙》。 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同样好吃的味道。和我看过的这个系列的其他三本一样,《恐龙》也是先列举出一些人类研究恐龙的历史上出现的错误,接着站在后人的高度非常愉快地来一句:“”孩子,他们真的错了。”然后用现代的科学解释一下错在哪里。 这个系列全部都是用的这样的一个套路,但是套路不怕旧,好用就好,周五周六周日我已经给我家的小侄子讲了三本了,小朋友一直很喜欢。今天因为小朋友要去上学,我们约好了等到晚上放学再来讲剩下的一本,可是中午午休的时候,我忍不住偷偷地提前打开了最后的这本《恐龙》,自己独享阅读科普绘本的快乐,“孩子,对不起,姑妈错了。”不过我也错得蛮理不直气壮的,毕竟,其他的三本儿,我的知识储备都远远高于小朋友,可是这本《恐龙》,小朋友的知识储备要远远高于我。我必须得提前备个课呀。 原来恐龙的知识也这么有趣,怪不得小侄儿天天为恐龙如痴如醉呢。一本《恐龙》看下来,我觉得小侄儿以后再说起恐龙的时候,就会多一个大玩伴了,他的姑妈成功地被这本书里的恐龙圈了粉。 和其他三本比起来,《恐龙》这本书里面,提出了科学探索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当手头的材料不足以支撑科学的研究的时候,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测一下未来方向的多种可能,比如在这本书里,你就能看到大家一路在猜:看到巨大的骨骼,猜一猜会是什么样体型庞大的动物才会拥有这样的骨骼;暂时找不到位置的骨骼,先根据猜测把它拼到自己觉得合适的地方……

人类对于恐龙的认知,到今天基础仍然非常薄弱,人类至今还没有看到过完整恐龙的尸体,只能凭着世间残留的骨骼去加以想象和研究,一些关于恐龙的非常基础的东西,都是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之后才得以确立的,比如恐龙的腿到底长在什么位置?恐龙的尾巴到底是什么模样?还有一些内容,我们到今天都还不知道,比如恐龙的皮肤之上到底长着什么?我们看到绘本的作者,根据猜测把恐龙的表皮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像大象一样的裸皮,一类是像小鸡身上那样温暖而又蓬松的羽毛,一类是像公鸡身上的长羽。这些都还未经考古支撑,还只是人们的想象,至于是对是错,还要留给未来的科学家。

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郭沫若和甲骨文故事,郭沫若被称为甲骨四堂之首,但实际上他的古文学底子是四个研究者四堂中最差的一个,他为什么会居于首位呢?就是因为当初在甲骨学界一团死水的时候,郭沫若用他的大胆想象打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局面,他所开创的先猜测后求证的方法,造福了甲骨学界。大胆猜测是小心求证的基础啊。 这套书最了不起的思维方法就是告诉孩子们,今天所有的正确都是建立在前人的探索之上的,即使是被后人认为错误了又有什么?任何时候,都要在已知的条件下做出最好的探索。不等不靠,自己动手,这才是科学的精神。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读后感(四):趣味横生的科普绘本,让孩子在新奇的阅读中认识恐龙

每个孩子都是恐龙迷,尽管这些庞然大物的存在已成为神秘的传说,但其魅力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有增无减。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凶猛的动物本身就是强大的存在,而孩子自己也渴望变得更强大。

由美国童书作家凯思琳·V.库德林斯基和插画师S·D·辛德勒联合创作的童书——《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就是一部关于恐龙的科普绘本。

在本书中,作者用充满创意的写法手法,展现有趣的恐龙科普知识,十分对孩子的胃口。再加上,书中的图画场景惟妙惟肖,孩子读起来也会觉得很轻松。

很久很久以前,当人们对恐龙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巨大的骨骼。当时看到这些骨骼的人,以为那是龙的骨头,他们还相信龙真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事实证明,孩子,他们真的错了。因为没有人真正见过龙,也没有人真正见过恐龙。当时,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骨化石和少量线索展开猜测。

若是有机会见过早期的恐龙画作,就会发现恐龙的肘关节和膝关节像蜥蜴一样朝着身体外侧生长,且这样的恐龙只能笨拙地行走。

事实证明,孩子,他们真的错了。因为恐龙的腿是在身体正下方直立生长的。如此,奔跑起来身姿矫健的恐龙,才能更好地保证生存的需要。

当看到恐龙的尾巴那么长,科学们无法想象肌肉是如何撑起巨大的尾巴的。不过,随着更多的恐龙化石被发现,人们得以揭开了恐龙尾巴的秘密。

事实证明,孩子,他们真的错了。因为恐龙不是拖着长尾巴进行各种活动的,而是依靠尾骨内部强韧的肌腱让尾巴保持直挺,以达到保持身体平衡的目的。

换句话说,人类了解恐龙的过程中,是需要大量的科研资料进行参考的。随着科研资料的逐渐丰富,我们对恐龙在认识也在随时更新。

那么,恐龙真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吗?经过科学家们的统一研究和探讨,孩子们可以知道原来恐龙并没有彻底消失。只是它们可能随着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的演化,变成了鸟类的模样。

如果这种看法是对的,那么鸟类就是活着的恐龙。与此同时,在未来的日子里,当人们发现更多有关恐龙的恐龙的秘密,也可能推翻现在人类对于恐龙的看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会清楚地意识到错误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是合理存在的。只要我们能够始终秉持着积极地学习态度,就一定能够获得最新的科普成果。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是一部别出心裁的科普绘本,为小读者提供了最前沿的恐龙科普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倘若你家孩子对恐龙很感兴趣,或者非常喜欢恐龙,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很好的科普启蒙书,可以满足孩子对恐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读后感(五):孩子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恐龙吧!

恐龙是孩子最喜欢的动物之一,但每次都给孩子讲不明白关于恐龙的一切。今儿和孩子一起读《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这本绘本时,孩子兴奋的手舞足蹈。绘本封面有一只大大的恐龙和另外两只小动物,科学家们正抬头仰视着恐龙,手里拿着一块类似大骨胳的东西,还有两位小朋友在与小动物们对话。正是这样一幅画面激发起了孩子阅读兴趣。

和孩子一起打开绘本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了解恐龙吧。 最早的人类对恐龙一切未知时,在国内发现了一些大的骨胳,人们试图通过用猜测来断定会是哪种庞大的动物才会拥用如此大的骨胳。古代的人们通过对大型骨胳化石的研究后断定这是龙的骨头,更可笑的是他们认为这是有魔法的龙才会如此巨大,而且龙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当时没有太多关于恐龙的线索,都是靠现有的骨胳化石猜测出来的。

当发现第一批禽龙的骨化石时,其中有一块骨头的形状就像犀牛角一样,科学家们猜测这是一块奇特的骨头像尖角一样长在禽龙的鼻子上的。后来事实证明这一猜测是错误的。

后来通过发现一块完整的禽龙骨化石,才发现原来两块尖尖的骨头并不是在禽龙鼻子上而是长在禽龙手骨的一部分。

科学总是通过不停的探索而前进着。 对恐龙的喜好者就会发现在一些很早期的恐龙绘画中,恐龙的肘关节和膝关节是像蜥蜴一样朝向身体外侧的,长着这样的腿,恐龙只能蹒跚行走或是水中漂浮。通过现代的恐龙绘画可以看出恐龙的腿是在它们的身体正下方直立的,就像马的腿一样。恐龙并不笨拙,根据绘画可以看出恐龙腿骨的长度和形状,并能判断出有一些恐龙像鹿一样敏捷、优雅。因此早期对恐龙的认知是错误的,通过科学的考证一步步证实真正的恐龙。

据说古书的插画中恐龙的尾巴拖在泥土里,因为有发现尾巴拖曳痕迹的化石。后来通过成千上万的科学探索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根本不带尾巴拖曳的痕迹。通过恐龙化石上的线索表明,很多恐龙可能都能依靠后腿直立,可以够到很高的树上的叶子,甚至还有其它恐龙一直靠两 条腿行走。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绘本中还有大量的关于恐龙的一些发现,如:恐龙是恒温动物还冷血动物?恐龙皮肤上覆盖的到底是鳞片还是羽毛?恐龙身上的颜色到底有什么意义?恐龙和恐龙蛋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恐龙是如何灭绝的?现在的地球上是否还有恐龙?

通过绘本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恐龙的一切,原本那些陈腐的观念在本书中也会得到证实。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的观念也要时时更新,说不定等孩子们长大后当了科学家探索到更新的科学进展时,让我们为之惊叹地说:“我们对恐龙的认知真的错了!”

《孩子,我们对恐龙的认识真的错了》绘本应用搞怪幽默的绘画风格激发孩子阅读兴趣,从科学的角度去打破旧有的愚蠢的知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验得到的真理,事实证明人类一直是向前进步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