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读后感100字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读后感100字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是一本由[俄罗斯]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科利别里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读后感(一):俄罗斯的“世外桃源”

一位沉迷于大自然的作家,他走遍了俄罗斯的许多地方,用他细致入微的眼神去观察,又用生动活泼的文字,将所见表达。而每一个“安静”的自然之物,在这本书白底黑字的书中,变成了,炫彩斑斓的世界。

“星光对所有人都一样闪烁,但只对那些勤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肯显示出神奇的美和永恒。”这话深深刺进了我的心里。

作者出生于1917年,逝世于2011年。他不仅在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爱着自然。他对儿子说,他生病了,也不去医院,因为他终究是要死的。而最后的最后,他没有被病痛折磨,而是安然于梦中。

这是多大的福气呀。

我想这样的福气,也来自他不仅对于自然的热爱,也来自把他们同等对待。在书中,他笔下的那些自然,许栩生辉,自然而然散发着它们的活力。可是,大多数时候,人类为了自己,而伤害了它们。

同样,在他书中不仅感受着俄罗斯的幅员辽阔,也感受着他从自然之中学到的哲理。

“一个人在某个新得工作中起步顺利时,不要急于做出决定,要学会忍耐,等一等!慎重一些,让心灵更加充实,如果根基足够坚实、茁壮,那么,这个人将会像蕨菜那样,迅速成长,施展自己的才华!”

人,应该向自然学习,而非掠夺。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读后感(二):一本书带给我们优美文字的世界,带给我们俄罗斯大自然的世界

与一本书结缘也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而这一本描写俄罗斯自然的随笔集《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的书能够走进我的视野,仅仅是因为它是一本不像书的书。

这本书没有所谓的封皮,而代替封皮的是柔软的、白色的宣纸,暗印的书名和作者也就在了隐藏在这样柔软的纸张之上,捧着这本书也就需要格外小心翼翼,有如珍宝一样。而书的毛边设计,在我们正常发行的图书市场也非常少见,有着一番特有的风味,深刻的毛边还会有着大量纸屑飞下。所有的这些设计都应了书的名字《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白色的雪地、飘飞的雪花,俄罗斯那雪白的世界用书籍设计的直观方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本书的作者有着一个和大多数俄罗斯人一样长而且拗口的名字——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科利别里。当然我们没有听说过他,估计最大的可能也记不住他的名字,因为他的作品和他都是第一次进入中国读者面前,但这不重要,我们最关心的是这本书,是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就是对于俄罗斯阿穆尔河流域,作者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大自然描写。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从短短几行字一个小段构成的“诗意描写”,到相对完整段落组成的“见闻遐想”,乃至最后颇有生态笔记性质的“诺亚方舟”篇章,一段一段,长短错落,完全像是触景生情时的描摹。它雄浑中带着壮阔,险峻中又蕴含着瑰丽。它是属于北方的童话,森林、河流中蕴藏着大自然无尽的秘密与诗意。作者最终完成的阿穆尔河日志,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四季轮转,像置身于远东,体验着那漫长冬季向春的迁移。微变当中,我们听到草木由枯转绿时,寒冰乍裂的声音。这里万物生长,无数动物在森林河流里出没。一把刀甚至可以在狗鱼肚子完成它的漂流。

在我们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可能会略显沉闷,我们已经被快餐文化败坏了胃口,太难去阅读一些文字密度比较大的文字。大量网络文学中,低密度、可以一目十行的文字,让我们接受着纯粹的信息,而很难欣赏文字的美、欣赏自然的美。但这本书就是一本需要让我们沉下心来,用欣赏的态度来阅读的书。让我们随便摘抄一段来欣赏这本书文字之美,欣赏俄罗斯特有的大自然世界。

“十月末在前往穆亨山峰的途中有机会看到了冰花。大地表面开始冻结,在干枯的草的地下还保留一定的温度。寒气从草茎之间的空地、从石块和草根下面挤出水分-一形成一束束白霜,多刺的冰花,有的地方形状仿佛弯曲的冰带,纤细而透明。在晨光照耀下它们像溢出的泡沫闪动,深秋大自然的造物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无缘见到的自然奇观,而在作者细致的描写中,我们也就进入了如此美丽的世界。而这本书就是用这样优美的文字带我们进入俄罗斯大自然的世界。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读后感(三):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

我仍赖在被窝里不起。

“烟尘一天比一天污染大地,

使我们失去太阳、蓝天、斑斓的彩虹,

谁是这些灾难的罪魁——不知道,

只看到早春的干旱持续到盛夏。”

在一个下雪的冬天,我收到了这本书,在一个赖着不想起床的日子,我读完了这本书。

我有被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惊艳到,也有被内容排版惊艳到,它太美了。尤其是在诗意速写里,我第一次看到以这样方式呈现在我面前的诗,一本书给人以深刻记忆点的方式有很多,这本书以这种方式先牢牢地抓住我了。

但你以为它只是以装帧吸引人眼球披着华美外衣的普通书籍吗?

它当然不是,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悲悯,对万物生灵的悲悯。

同样作为自然文学,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写过一本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那本书中作者描写了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仿佛一直在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毒药毒害自己,蕾切尔·卡逊在直接的向人类表明,太自然即将被人类摧残至崩溃。而那本书的首次出版时间是1962年。

而这本书,作者没有那么严肃,但你却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哀伤,从他的随笔里,你能真切感受到自然有多么美——“太阳落到密密层层的高大森林后面,晚霞映红的天空依然明亮它正在谦让地迎接黄昏。在天空的这种背景上树冠仿佛被刺破,树枝纵横交错形成黑色的大网。似乎网里还有鱼—微微泛红、弯弯的月亮。月亮逐渐凸显,闪出淡绿色的光芒。天空变得灰蒙蒙的,皎洁的月亮、闪烁的繁星主宰夜空。”

作者身临其境于是让读者也身临其境,这或许就是文字的力量吧,我可能一生也无法有机会在森林中度过一次美好日落,但在书中可以。

然而作者对人性却是悲观的,他觉得人是金钱的奴隶,人性永不知满足。他没有刻意忽略我们要保护植物与动物,却在随笔中写到了变得谨慎的白鲸。它们不像从前靠岸那么近,它们学会了排成一列躲避捕鲸者们。

我很喜欢书中对于内容简介中的一段话,大意是作者经历过战争,后与自然相伴,他所有的记述,都像在描述家的模样,慢慢,他变成了自然的代言人,而自然借助于他的表达,完成呼吸与吐纳。

自然随笔给我的感觉是一向比较小众,大家热爱社会伦理、历史八卦,喜欢讽刺人性、热衷幻想未来,却很少在文学作品中去真正的关心自然,这两年在李娟的书中偶有见到,当然这脱不开李娟的生长环境。不知是不是人们在有意无意的忽略,或者不愿提及,当然也可能还是我看书太少,目光短浅。

最后不由想到前不久刚看过的《流沙河讲庄子》,庄子是位绝对的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文明进步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众所周知:人们走进森林,走出后留下一片荒地。理智在无力地沉默:森林被燃烧,不可避免。”

“来到喜爱的大树面前,趁它们还健在,多看望看望吧。”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读后感(四):“我不是在描绘,而是在细语人的心灵。”

在我有限的认知印象中,有关俄罗斯文学一只停留于普希金的浪漫诗情、托尔斯泰和陀神对于现实的精妙刻画,以及后来高尔基和肖洛霍夫等人对于苏联时期的史诗书写,对于当下的俄罗斯文学真是不甚了解。这次阅读到《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可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它的作者科利别里,是俄罗斯作家、地方志专家、二战时期伟大卫国战争的亲历参加者,荣誉等身,一生颇具传奇性。这是一本自然散文随笔集,描写的是俄罗斯远东地区茫茫雪原里春夏秋冬四季里的故事。

日本近代最著名的散文大师东山魁夷曾说:“我的作品是作为人的心灵象征的风景。我不是在描绘,而是在细语人的心灵。”这句话运用到科利别里也是最恰当不过了,这种艺术文笔在《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里可以说体现的是淋漓尽致。细究原因,他们都是画家,对于自然他们都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感悟,书中那些人迹罕至的自然景观,处处可感受到的人的气息的风景。科利别里经历过战争,后又在和平岁月的远东,与自然相伴。但与自然相处,他俨然拥有一个更永恒、开阔的世界,他在其间游走、探索,并把它转化为倾吐思绪以及摹写的对象。一个更深刻意义上的家的建立,使得他与那一片山川河谷建立起精神的联系。正如东山魁夷风景画“心象风景”的神韵一样,这本书就是书写了作者接触到清澄的大自然和朴素的人性之后的感受,唯一不同的是,作为俄罗斯作家的科利别里没有东山笔下幽玄孤寂的生命感伤,它雄浑中带着壮阔,险峻中又蕴含着瑰丽,它是属于北极的童话,森林、河流中隐藏着大自然无尽的秘密与诗意,它是生命律动和绽放的写照。

丰富的森林里有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寂静的阿穆尔河岸边有生生不息的岁月。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诗意描写”“见闻遐想”“诺亚方舟”。采用三种截然不同作画般的文笔写就:“诗意描写”就是风景写生的速写,江河湖海、、林木草丛、动植生物在他的笔下都十分鲜活的,时间地点、奇遇见闻都真实记录;“见闻遐想”就是一幅幅人物风俗画,这些都是作者触景生情的瞬间思绪,都是关于过往人事的追忆和怀念;“诺亚方舟”则是对大自然的珍惜和热爱、对“天然去雕饰”审美理想的追求、对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因破坏大自然而惨遭厄运的忧患、对人类必须爱护大自然才得以生存的呼吁。

这本书没有完整而惊心动魄的故事,对大自然的某个瞬间,也常只是素描一般的刷刷几笔,但你一遍遍通读过来,还是会在某些地方流连赞叹。作者字里行间浸透着着一种生命的张力和脉动,漫天苍雪的世界,冰冷朴素,洁白健硕。最有难得的是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美还有着深沉的哀伤和忧思此,自然生态的的破坏和保护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这和我们当今社会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理念不谋而合!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读后感(五):阿穆尔河畔的金蔷薇与瓦尔登

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科利别里,自称是“终生迷恋徒步旅行的人”,一生热爱他所生活的远东大地,在俄罗斯东部的阿穆尔河畔,在山丘和森林里,沐浴着自然的恩泽。

雪落在俄国的土地上

自然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源泉,俄罗斯文学历代都受着它的哺育。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道 “要想不失去对俄罗斯语言的语感…必须经常去接触牧场、树林、河川、老柳树、鸟儿的鸣声和榛树丛下每一朵晃动着脑袋的小花。”本书作者科利别里同前辈们一样是自然的信徒,他去白桦林里写生、去野兽出没的地方探险,他收集着生活烟尘中闪闪发光的金粉:紫罗兰花开的春日,他采下几朵献给妻子;白雪皑皑的隆冬,他观察到雪地上魔法般的蓝色火花。“善于欣赏大自然——心灵健康的象征。”《诺亚方舟》出版时,他已有九十岁高龄。欣赏自然,就是他保持健康的诀窍。

作者沿巴甲尔河谷考察之前

阿穆尔河畔的科利别里像是另一个时空里的梭罗,自然在他们心中都有无比崇高的地位。曾经生活在自然里,与山川间清风明月相伴的人们,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与自然渐行渐远。作者因此叹息:“人一降生就伴随着很多精彩,但是,人,或者对此麻木不仁,或者回避生活的美好瞬间,与世隔绝。后来醒悟:岁月的白白流逝,生活漫无目的,追悔莫及。”这种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美好的分离更激发了作者回归自然的渴望,“只不过需要哪怕一年内有一周时间摆脱文明社会的享受,感受一下与大自然单独接触的惬意“ 。在远东辽阔的天地里,有早来觅食的苍鹭、夏天毛色变黑的兔子、树洞里栖息的鸳鸯…他感到赐下的每一天都都是节日。科利别里也是一位画家,他笔下的山川河流诗意质朴,如同俄罗斯广袤大地上的灵魂一样,清澈而深沉。

书中插图

书中记述,埃文基人中流传着关于偏口鱼的传说:在森林中狩猎多日的猎人一无所获,饥肠辘辘地走到海岸时,竟发现有一条肥鱼被浪花抛到眼前,他迫不及待抓起鱼想要饱餐一顿。然而在刀尖顶到鱼腹的一瞬,他突然想到:如果这是最后一条鱼呢?我若杀了它,其他人吃什么呀?于是他仅切下侧面一片鱼肉来果腹,又用白桦树皮缝合鱼的伤口,将其放生。后来,这条鱼平卧海底遮盖伤口,于是逐渐变成了现在偏口鱼的样子。作者感叹:”他们对大自然的态度远比我们理智、宽容…好像我们生活在世界末日。”

书中插图

作者在一幅自画像中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对着一棵人参祈祷。书中,他带着读者一起回忆他的这段经历。他们一行七人钻入深山老林寻找人参,其中的老手告诉他许多关于寻找人参的规矩:找到人参后必须祷告、忏悔,因为人参一定不能落到恶人手里。人参的种子一定要种在原地。最大的人参要交给师傅…这或许有些迷信,但不也是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吗?他在“生命之根”前虔诚地跪倒在地,是在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还是在为人类对自然犯下的罪行忏悔,请求宽恕?

向人参祷告的自画像

“没有心灵和谐就称不上是上帝的子民,而是魔鬼的顺从奴仆、没有祖国的人、没有目的不知向哪里游荡的浮云。”他在森林与河流中游历,心灵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相互印证。敬畏自然、珍惜自然之美是他在这个时代发出的旷野呼声。他写道:“星光对所有的人都一样闪烁,但只对那些勤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肯显示出神奇的美和永恒。”作者已经与世长辞,也许已经融入了他一生寻求的永恒里,留给我们一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话。自然带给了他无尽的幸福,让他胸怀坦荡迎接生活,充满爱与希望:“越向前走,心灵就越加坦荡,仿佛清风从我的内心吹走了所有的委屈、痛苦、命运中的遭受的微不足道的伤害,只留下对一切生命无尽的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