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宋沙场》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宋沙场》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宋沙场》》是一本由陈胜利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宋沙场》》读后感(一):南宋沙场:坐断东南战未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书中引言提到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私以为「坐断东南战未休」 这句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南宋沙场的真实面貌!

未完待续

《《南宋沙场》》读后感(二):如果不是忽必烈,宋朝还能再活五百年吗?

纵观中国历史进程,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最主要的诱因无非是战争与腐败,而外敌加内耗则会让一个国家迅速衰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宋朝成为众多王朝历史中的一个奇葩的存在。

作为一个可以和唐朝肩并肩的宋朝拥有着璀璨的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立国三百余年,虽经历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二度倾覆,却无一涉及内患,皆缘于外患,如果没有忽必烈,我想宋朝还能再活五百年。

有人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朝代,因为它崇文抑武,让整个国家武力值大打折扣,在面对强敌时无力抵抗导致最后灭国。也有人说宋朝的覆灭是因为有许多如秦桧一样的奸臣把揽朝政,帝王昏庸专事享乐致国事衰颓,外敌入侵不攻自破。

其实这些都是在主观意识下对宋朝产生了赢弱的印象后所作出的片面之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南宋沙场》一书将以南宋为视角来看待这段以宋蒙战争为主线的历史进程中,相较于北宋来讲南宋一百五十年政治军事史的演进过程。

南宋在退守江南后相比覆灭的北宋做出哪些转变?有没有汲取北宋覆灭的教训?南宋对外敌采取了哪些对策?面对如此强悍的蒙古大军,南宋为何能支撑半个世纪,却又败在了忽必烈手上?

如果单纯地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南宋的覆灭是因为战力的悬殊,是因为崇文抑武的政策,是因为奸臣当道的腐朽,但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作者在引言中强调:“历史不止一个当事方”“因为历史不止一个当事方,因此即便以南宋为视角讲述这段战史,所要圈点的,也不止南宋军民的浴血苦战,还理应包括西夏、金朝军民的抗战,以及蒙古民族的强大战斗力和历史性崛起。”

从书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南宋虽弱却不能将整个南宋定义为走投降路线的朝代,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南宋的覆灭确实是因为赵构重用奸臣秦桧,冤杀岳飞,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最终被蒙元所灭。

“坐断东南战未休”不仅仅展现出南宋时期与金军、蒙军战争不断,同样也体现出南宋人民的激烈抵抗。只不过忽必烈实在是太强了,当时的蒙古军西征所向披靡,先后占领亚欧大陆多个国家,从中亚霸主到罗斯,从波斯打到叙利亚······

本欲打进非洲的计划却因南宋的抵挡让蒙古第三次西征搁置,而蒙哥之死亦让西征蒙古军进攻非洲的计划被打敌。蒙古强大的战力震慑欧、亚两洲,却在南宋被阻隔,。说南宋强,最终依然被灭;说南宋弱,却可抵挡蒙古强大的战力。

可见南宋其实并不弱,弱的是当朝执政者,因为执政者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在军事应对上消极被动,在经济上濒临崩溃,才会在面对强敌时不可抵挡。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南宋面对的敌人却是灭国无数,堪称史上最具侵略性和最能打仗的游牧民族政权,灭亡之势无可逆转。

如果不是忽必烈,没准儿宋朝还能再活五百年。

《《南宋沙场》》读后感(三):武将之痛

提起南宋,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岳飞壮志未酬身先去的悲愤,因此,南宋在历史上一直背负着骂名,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是奉行投降主义,沉迷享乐,得过且过。

南宋真的懦弱无能吗?

其实,岳飞身后,南宋存续了一百多年,在面对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下,有忍辱、有抵抗、甚至还有励精图治,只不过终究没能逃过战败的命运。

《南宋沙场》这本书检视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政治军事史,展示了南宋的倔强与无奈。

岳飞被害对南宋武将造成了负面影响,尽管后来武将地位有所提高,还是发生了吴曦投降金军的事件。

吴曦是名震川陕的吴家将的第三代,第一代是吴玠吴璘兄弟。

吴曦是吴璘之孙、吴挺之子,先后任和州知州、建康都统制、殿前都指挥使,领昭信军节度使,升太尉。

吴曦一直想回四川掌兵,一直未得到朝廷许可。一次南宋欲北伐时,吴曦终于有机会回四川,并任四川宣抚副使。

开禧北伐开始后,吴曦向四川北部及西北方向进攻,在攻盐川、秦州、巩州过程中遭金军强势反击,陷入被动。

当时川陕方面的金军主力只有四万余,不及吴曦兵多,于是金章宗决定军事、诱降并用,一边继续猛攻,一边对其劝降。受到岳飞遭遇的影响,吴曦萌生投降的想法;同时,他带领的军队又屡次战败,退至鱼关。

在鱼关会议上,吴曦宣布叛宋自立。金国大喜过望,加封吴曦为蜀国王。吴曦献出西和、成、阶、凤四州。

吴曦叛宋,是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有他本人野心过大、用兵秦巩受挫、也有上级无力节制、金章宗诱降、宋廷对武将的不信任,以及他内心的抵触心理等。

但让吴曦没想到的是,他的手将领们并不支持他。他的亲信安丙与兴州军正将李好义、监兴州合江仓官杨巨源、吴曦部将李贵等人密谋,准备诛杀吴曦。

吴曦称王仅四十一天后,几人率亲友闯入伪王宫,把吴曦杀掉。当时,吴曦身边的上千名亲军无一人上前阻止。因此,可以看出,吴曦在川军中的威望,是来自于他的祖辈及他所处的职位。一旦他叛变,他就会被手下抛弃。

同时也可以看出,尽管当时国势衰微,尽管金军铁骑已横扫亚欧大陆无敌手,南宋的绝大多数将领仍然很爱国,并不会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舍弃自己的国家,依然为之浴血奋战。在所有被侵略的国家中,南宋抵抗得最久,抗争了一百五十多年,中华文明坚韧不屈的精神可见一斑,只可惜最终还是灭亡。

吴曦之乱断送了吴家将三世英名,其祖父吴璘整个家族均受牵连。

受这次事件影响,南宋为限制武将兵权,加强了文官统兵体制。但文官治蜀效果并不理想。

这就和现在公司管理类似,重用技术型人才,给他很高的职权,万一他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可能会拉走整个部门的人,另立门户,公司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全打水漂,让公司遭受损失。但如果用不懂技术的人做部门领导,又会造成外行领导内行,技术不受重视,甚至被打压,从技术实施上会走很多弯路,而且部门风气可能会变成行政优先或者拍马屁盛行,也留不住有能力的人才。

遴选领导者,是管理能力优先,还是学而优则仕?如何让技术型人才既能得到应得的薪资,让他们安心工作,又不至于给他们过大的权力威胁到公司利益,如何做到平衡,一直是管理上一项重要课题。

《《南宋沙场》》读后感(四):夹缝生存,看南宋的战与和

宋代的国策,简言之为“强干弱支”。一是中央集权,使中央的各项权利如军、政、财、法等权都超越地方;二是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太祖所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整顿禁军和消弱藩镇。最终结果导致,统兵者多为文官,外行领导内行,自然败事者居多。

在外交策略方面,北宋前期,太祖和太宗掌握了军政大权,主导维持与强大的辽朝和平对等的关系;神宗任用王安石变化,力求富国强兵改变现状;真宗时期,在王继中的促成下,宋辽两国达成《谭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获得了120年的和平与安定;从哲宗到徽宗,外交决策因党派的更替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徽宗不顾自身实力的不足,盲目追求恢复燕云十六州,忽视自谭渊之盟以来的国际规范,打破原有各方势力的安定格局,最终以致亡国;南宋是在亡国危机下建立起的王朝,国力远不如金朝,同时由于高宗任用奸臣秦桧并抑制武将等失败的操作,在屡屡北伐的失败中,只好以屈辱的国格维持偏安的局面,最终仍旧难逃国破家亡的结局。

《南宋沙场》选择了战与和,这一南宋维系政权与生存需求下所做选择的历史发展主题,以宋蒙战争为主线,全景检视南宋一百五十年政治军事史的演进。作者在引言中强调:“历史不止一个当事方”“因为历史不止一个当事方,因此即便以南宋为视角讲述这段战史,所要圈点的,也不止是南宋军民的浴血苦战,还理应包括金朝、西夏军民的抗战,以及蒙古民族的强大战力和历史性崛起。”

南宋真的懦弱无能吗?

赵构重用秦桧,冤杀岳飞,签订屈辱的绍兴和议,但即便赵构有其畏敌投降的一面,也不能上纲为南宋上下、南宋一代都奉行投降主义。且由赵构奠基的南宋政权维系了一百五十二年,在历代南方王朝中,延续最久。

与历代游牧民族不同,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前所未有,也是唯一一次在亚欧两个方向开疆拓土。蒙古西征所向披靡,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广袤土地,这些地方没有一个国家能挺得过蒙古铁骑哪怕三两年的攻击。反观蒙古在中国境内的征服,蒙古灭西夏用了二十二年,前后兴兵六次;蒙古灭金用来二十三年;蒙古灭宋之战耗时达半个世纪。大汗蒙哥在第二次侵宋战争中战死于合州,这在蒙古对我征服战争中绝无仅有。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蒙古的兵力震铄欧、亚两洲。在蒙古骑兵所向无敌的展扩中,只有中国是他们遇到的中间唯一最强韧的大敌”

书中针对南宋政权定都选择、武将阶层较北宋时期的地位变化、军事实力、兵甲阵法、名将战事、政治策略、蒙古帝国在中国的征战过程等历史事件进行阐述和分析,带领读者重新审视南宋的军事实力、政治策略。作者以战争为切入点,分析宋代所处的特殊时期和政治形势,非常地新颖、独特,也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南宋沙场》》读后感(五):《南宋沙场》—西夏、金朝和欧洲战场

风起于青萍之末。。。 1200年,时值南宋第四位皇帝赵扩在位,理学宗主朱熹去世,韩侂胄发动“庆元党禁”。皇室更是流年不利,赵扩的双亲先后去世,皇后殁。皇帝心情大坏,下诏明年改元嘉泰。 金朝,金章宗当政,耗费巨大的金长城终于完工。金长城和明长城一样,它的功用都是为了防御北边蒙古游牧民族的入侵。然而并没有卵用,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轻易的略过了它,并在野狐岭关键之战中以少胜多(10万战40万),金军损失几十万精锐,金朝自此由盛转衰。 历史又一次证明,天才的指挥与猪队友的差距有多大,尽管有着燕山这等天然屏障,有着耗资巨大的长城防御,一代天骄照样视若无物。 13世纪是一个刀光剑影的世界,古今中外学者莫不把它称为蒙古人的世纪,这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密林中的民族开始了他的征服之路。 蒙古铁骑的战力毋庸置疑。1258年,旭烈兀领军一路直如破竹,横扫亚欧,一直打到埃及,留下的一支军队最后被忽都斯*贝尔巴斯和巴赫利亚第一勇士拜巴尔联手击败,这是蒙古铁骑第三次西征唯一一次败绩(出自《帝国与文明》)。

巧合的是,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之战战死(一说死于瘟疫)。为了争夺汗位,各路蒙古大军都领兵回撤,旭烈兀的回撤等于蒙古结束了第三次西征,忽必烈接到消息也立马结束了第二次宋蒙之战。 蒙哥的死,直接导致了征服非洲的计划夭折,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征服退潮。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微妙,不经意间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同样的,提及南宋常常为偏安的代名词,而本书作者却要为其平反鸣冤。以蒙古铁骑战力为参考标准,论到在同样面对蒙古冲击的亚欧大陆各国,只有南宋坚持的最久(半个世纪),欧洲诸国常常经不住三五年的围攻,并给出了以下数据加以支持: 蒙古帝国的南下 灭西夏用了22年,前后兴兵六次。相对被灭的国家,这个割据一方的西夏可能是一个一流强国。 灭金用了23年。金朝人口五千万,为蒙古的40倍,拥兵百万,蒙古第一次伐金只有十万铁骑。 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 成吉思汗西征。灭花剌子模,用时5年。花剌子模占据伊拉克、伊朗、河中地区和大半个阿富汗,有兵力40万,称雄中亚。 长子西征。几个月击败罗斯联军,占领罗斯(俄罗斯)全境,简直轻而易举也不为过。控制了波斯帝国、高加索、以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拔都的一支军队甚至打到了西欧的奥地利维也纳附近。大汗窝阔台病死,第二次西征结束,西欧各国逃过一劫。 旭烈兀西征。攻占巴格达,灭掉阿拔斯王朝,结束了它503的历史。扫灭木剌夷国,击败巴尔干诸国联军,地中海诸国震动。 党项人灭族(西夏)之因李遵顼要负重大责任 1、好战。金夏之战打了13年,李在位的11年最为激烈。一味附庸蒙古,耗尽了钱财兵力,为他人做嫁衣。 2、投机、贪婪。企图借蒙古之力攻金,获渔翁之利,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3、反复无常。对金朝,屡次进攻又议和。本来好好的盟友,结果反目成仇,再想修复困难重重。对蒙古,即不彻底服从,又不坚决抵抗。以致成吉思汗连吃饭都要念叨,告诫手下,一定要杀掉、杀光他们。最终导致几千万党项人被杀,消失在历史长河。 4、内讧。最高统治集团极不稳定,李安全、李遵顼、李德旺都是使用极端手段夺得大位。 金朝的覆亡 1、军事一败涂地。关键之战的失败,野狐岭之战金朝由盛转衰,三峰山之战由衰转亡,且都是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失败。这点就和他的后代满族八旗一样的遭遇,白山黑水渔猎农耕的艰苦生活,过渡到城市糖衣炮弹后侵蚀的必然结果。当然也和成吉思汗、拖雷、速不台的高超指挥离不开。 2、内斗不止。 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皇室内斗,后妃干政,权臣擅政。卫绍王无能,完颜亮政变,金熙宗乱杀,政治黑暗化,人人思变。 3、四面树敌。对蒙古的高压政策,这点《射雕英雄传》已经人尽皆知了。处理契丹遗民失策,竟然失掉了崛起之地,导致大量契丹人投入蒙古阵营。蒙古征伐西夏,不发一兵一卒,友好关系转恶。这些斗还算了,被蒙古攻击,居然脑子秀逗了,想出一个“取偿于宋”的战略方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