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本由[英]奥斯卡·王尔德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一):阴沟里仰望星空的人

王德尔作为19世纪80年代的美学运动的主力,唯美主义代表人物。这本颇受争议的作品,把当时避而不谈的同性摆在桌面。我从以下3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1.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本书很像看戏剧一样滋滋有味,从亨利伯爵强势要将画像展览,巴兹尔坚决拒绝,引出这幅画像的神秘,接着道林被亨利伯爵一点点洗脑,文中很多处亨利精彩的至理名言,潜移默化侵蚀道林的灵魂。道林热恋上西碧尔文,西碧尔文死后,道林对西碧尔文死的冷漠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道林一点点坠入深渊,沉浸在极致享乐主义中,不断恐惧画像,巴兹尔的死将整个故事推向另一个高潮,在阅读过程中给读者酣畅淋漓的快感。

奥斯卡 王尔德

2.主角之间巧妙的构造。王德尔先生曾说:”巴兹尔是他个人写照,亨利伯爵是世人眼中的他,道林格雷是他想要成为的另一个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一直觉得画像是道林灵魂的一面镜子,是时时存在隐形的心魔,是他深陷泥沟中天上的星空。巴兹尔像天使,爱着洁白无瑕、偏偏少年;道林是恶魔,是唯美主义追求者。作者想要表达人性美与丑,正如美丽必定伴随着丑陋,善良也必定延伸邪恶,纯真中必定有着虚荣。美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是复杂的。4个主角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的唯美主义风格带来的悲剧故事,打造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道林 格雷的画像

3.一种微妙的关系。道林、巴兹尔、哈里之间理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贯穿整个故事。观看王德尔先生的一生,这些角色的里面应该有他深爱的波西的影子,另外一个就是罗斯。比这个悲剧的故事更加悲惨的是王德尔的一生,在他有一次选择的时候,在妻儿与波西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在弥留之际,也只有罗斯陪在身边,他的声誉过了一个多世纪才被英国官方认可。“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仰望星空。”道林的一生,有无数次仰望星空的时候,但是他深陷阴沟无法自拔。这个故事读着震惊又恍惚。正如白夜行经典的语录说的:“我们无法直面的东西有2个,一个头顶的骄阳,另外一个就是人性。”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二):一部反映十九世纪英国乃至西欧发达国家上层社会生活的日常画卷

有幸通过宿州读书会共读活动接触到了手头的这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新版的英国作王尔德的著名代表作之一《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书。通读本书全文,本人对十九世纪英国乃至西欧发达国家上流社会的风俗面貌有了初步了解,可谓是“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作者通过在书中

在本书里,作者始终围绕“道林格雷的美貌”为中心展开全文,不论是勋爵还是画家,或者是西尔比,乃至一个地位低至尘埃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搬运工,也会在对道林格雷的第一印象乃至后来的多次交往中对他的美貌不进行由自主的发出赞叹之声。由此道林格雷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不惜以与挚友绝交为代价拒绝他人对自己画像的“窥视”,真的可谓是对自己的容貌之美也确实是相当的珍视与爱护。但是由于他玩弄女演员的感情,致使她感到绝望自杀身亡,他的画像也变得越来越丑陋起来。死者弟弟前来寻仇,被他用花言巧语所欺骗离开。

《道德经》第二章写到“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对照本文内容,道林格雷自从被画家邀请作为他的模特画像发现自己生就一副“好皮囊”之后,就开始肆无忌惮的玩世不恭,如上文所示这里不再赘述,最终导致自己容貌越来越丑陋衰老,画像却越来越漂亮,从而导致他心态失衡崩溃,举刀插向画像,却由此导致自己心脏破裂流血而亡。我想,如果这位曾经的美少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玩世不恭,认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段感情,这就是能做到内外具美了,从而也不会出现后来他身败名裂、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作者王尔德是举世闻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家之一,而本书主人公靓丽的容颜也完美的诠释了作者“唯美主义”是货真价实的,而不是浪得虚名。作者试图通过美少年道林格雷的自我毁灭和其本身与画像之间的关系变化的描绘叙述,在世界文坛上创造、刻画了一个“唯美主义”的主人公和由此展开的来龙去脉,一句话,创造、刻画了一个亦喜亦悲、悲喜交加、感人至深的唯美主义故事,深刻展示了作者脑海里冥冥之中隐约浮现的“善恶终有报”的价值观念与信念。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三):一部反映十九世纪英国乃至西欧发达国家上层社会生活的日常画卷

有幸通过宿州读书会共读活动接触到了手头的这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新版的英国作王尔德的著名代表作之一《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书。通读本书全文,本人对十九世纪英国乃至西欧发达国家上流社会的风俗面貌有了初步了解,可谓是“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作者通过在书中

在本书里,作者始终围绕“道林格雷的美貌”为中心展开全文,不论是勋爵还是画家,或者是西尔比,乃至一个地位低至尘埃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搬运工,也会在对道林格雷的第一印象乃至后来的多次交往中对他的美貌不进行由自主的发出赞叹之声。由此道林格雷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不惜以与挚友绝交为代价拒绝他人对自己画像的“窥视”,真的可谓是对自己的容貌之美也确实是相当的珍视与爱护。但是由于他玩弄女演员的感情,致使她感到绝望自杀身亡,他的画像也变得越来越丑陋起来。死者弟弟前来寻仇,被他用花言巧语所欺骗离开。

《道德经》第二章写到“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对照本文内容,道林格雷自从被画家邀请作为他的模特画像发现自己生就一副“好皮囊”之后,就开始肆无忌惮的玩世不恭,如上文所示这里不再赘述,最终导致自己容貌越来越丑陋衰老,画像却越来越漂亮,从而导致他心态失衡崩溃,举刀插向画像,却由此导致自己心脏破裂流血而亡。我想,如果这位曾经的美少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玩世不恭,认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段感情,这就是能做到内外具美了,从而也不会出现后来他身败名裂、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作者王尔德是举世闻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家之一,而本书主人公靓丽的容颜也完美的诠释了作者“唯美主义”是货真价实的,而不是浪得虚名。作者试图通过美少年道林格雷的自我毁灭和其本身与画像之间的关系变化的描绘叙述,在世界文坛上创造、刻画了一个“唯美主义”的主人公和由此展开的来龙去脉,一句话,创造、刻画了一个亦喜亦悲、悲喜交加、感人至深的唯美主义故事,深刻展示了作者脑海里冥冥之中隐约浮现的“善恶终有报”的价值观念与信念。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四):欲望的自画像

正如王尔德给这本书的自序一般,“从来没有病态的艺术家,艺术家可以表达一切事物”、“罪恶和美德则是艺术创作的素材”,这本书若是用现世的道德标准来看,一定是堕落的、可怕的,但是王伯爵却用金灿灿的笔触去粉饰、描绘、赞美那些迷人的“罪恶”,让人心醉神迷。

书本紧紧围绕着“欲望”展开,这些欲望本身也许是丑陋甚至邪恶的,但是在书里以艺术的角度诠释,却是另外纬度的美丽。在生物学的角度,美能让人愉悦,使人产生多巴胺,而欲望的满足正是产生了大量的多巴胺使我们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说,欲望的满足和美丽是相通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让我有这样的观感——既然人生虚妄,就应该去寻找人生的真谛,去享乐,把所有后果抛之脑后,顺从自己的欲望。这恰恰是生命的理性。借亨利的言语,王尔德的言语是那样显得客观又富有哲理,似乎我也同道林一般沉醉,一般堕落。这也许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它让你为之癫狂,欲望的黑洞吞噬一切,却越填越大,越是满足,越是不满。

作者强大的文字功力,将这些“欲望”描写的美轮美奂,令人神往,或者说,他自己内心对享乐真正的认同和发自内心的追慕才有这样富有魔力的篇章。文字富有感染力,带有诗意,却又似乎客观真实,深含哲理,华丽却不庸俗。他高贵、雅致、纯粹,似乎天生就是贵族,无用便是大用,将艺术推至顶峰。书中的道林格雷便是王尔德对这一切最美好的幻想,所有的苦痛、堕落、衰亡、罪孽、肮脏……通通由一副画像来承担,而他本人只需要沉浸在美好的甜蜜里,只需要追求最极致的享乐,甚至最后尝试的自我救赎,都是另外的一种自我满足与享乐。

很多读者试图去凸显这部作品的现世意义,我们不妨尝试如同作者自序所说的去体验,艺术没有罪恶与美德,在书中去探寻自己的边界,体验一下完全不同的极致美丽,暂时抛弃道德,去体验作品带来的震撼。

但是话说至此,这让我想起了《哈利波特》里厄里斯墨镜,厄里斯(Erised) 倒回来:desire (欲望),能在镜子中看见自己最想见到的画面,很多人甚至沉迷于其中直至死亡。邓布利多说道“这面镜子(厄里斯)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他面前虚度时日,为他们所看见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能实现。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五):欲望的自画像

正如王尔德给这本书的自序一般,“从来没有病态的艺术家,艺术家可以表达一切事物”、“罪恶和美德则是艺术创作的素材”,这本书若是用现世的道德标准来看,一定是堕落的、可怕的,但是王伯爵却用金灿灿的笔触去粉饰、描绘、赞美那些迷人的“罪恶”,让人心醉神迷。

书本紧紧围绕着“欲望”展开,这些欲望本身也许是丑陋甚至邪恶的,但是在书里以艺术的角度诠释,却是另外纬度的美丽。在生物学的角度,美能让人愉悦,使人产生多巴胺,而欲望的满足正是产生了大量的多巴胺使我们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说,欲望的满足和美丽是相通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让我有这样的观感——既然人生虚妄,就应该去寻找人生的真谛,去享乐,把所有后果抛之脑后,顺从自己的欲望。这恰恰是生命的理性。借亨利的言语,王尔德的言语是那样显得客观又富有哲理,似乎我也同道林一般沉醉,一般堕落。这也许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它让你为之癫狂,欲望的黑洞吞噬一切,却越填越大,越是满足,越是不满。

作者强大的文字功力,将这些“欲望”描写的美轮美奂,令人神往,或者说,他自己内心对享乐真正的认同和发自内心的追慕才有这样富有魔力的篇章。文字富有感染力,带有诗意,却又似乎客观真实,深含哲理,华丽却不庸俗。他高贵、雅致、纯粹,似乎天生就是贵族,无用便是大用,将艺术推至顶峰。书中的道林格雷便是王尔德对这一切最美好的幻想,所有的苦痛、堕落、衰亡、罪孽、肮脏……通通由一副画像来承担,而他本人只需要沉浸在美好的甜蜜里,只需要追求最极致的享乐,甚至最后尝试的自我救赎,都是另外的一种自我满足与享乐。

很多读者试图去凸显这部作品的现世意义,我们不妨尝试如同作者自序所说的去体验,艺术没有罪恶与美德,在书中去探寻自己的边界,体验一下完全不同的极致美丽,暂时抛弃道德,去体验作品带来的震撼。

但是话说至此,这让我想起了《哈利波特》里厄里斯墨镜,厄里斯(Erised) 倒回来:desire (欲望),能在镜子中看见自己最想见到的画面,很多人甚至沉迷于其中直至死亡。邓布利多说道“这面镜子(厄里斯)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他面前虚度时日,为他们所看见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能实现。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