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寒门子弟上大学》的读后感大全

《寒门子弟上大学》的读后感大全

《寒门子弟上大学》是一本由[美]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寒门子弟上大学》读后感(一):《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近几年,常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没想到这种情况在美国同样常见。 美国精英大学以富人家庭的孩子为主,根据家庭收入和高中时期的经历,可以划分为“家庭富裕且就读过精英高中的学生”(第一类)、“出身寒门但就读过精英高中的学生”(第二类)和“出身寒门且没读过精英高中的学生”(第三类)。 这三类学生因为对大学文化和老师沟通的适应性不一样,表现会差异非常大:第一类学生很快就会适应校园生活,并会主动与老师和师兄师姐维护良好关系,努力获取更多的资源;第二类学生承认经济劣势,主动与老师维护关系和争取资源,但也会受到文化冲击;第三类学生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减少甚至避开与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接触,会变得更狭隘闭塞。 作者是提倡因材施教,但实行起来又谈何容易呢?能闯进精英大学的寒门子弟其实都算是“幸运儿”了。

《寒门子弟上大学》读后感(二):谈谈这本书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这是一本写法很接地气的书,内容朴实无华,甚至有些内容会让读者认为过于重复,但杰克的这种写法,目的就是强调他的核心观点--经济差异-->文化资积累不足-->该现象在教育行业的体现。杰克引入双重贫困生、寒门幸运儿、高收入学生三者来对照研究,特别是前两组的对照,直接体现了文化资本的重要性。

社会总是在强调机会平等,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能在弥补社会阶层上做到更好。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大学都有贫困生专项计划,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能否顺利过渡到学校的生活,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可以多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等社会新词出现,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困惑。在这本书中,我有很强的共鸣,能在身边找到这种“共性”。

《寒门子弟上大学》读后感(三):1-29 《寒门子弟上大学》书评19/21

中国版的“寒门子弟上大学”的故事是:一个出生农村普通家庭的小孩,父母基本都是务农或者干一些体力活维持生计,父母小学或者初中毕业,好一点是有读过高中,上过大学的几乎是没有的。从小到大学习基本只能靠自己的自觉和努力,父母对成绩基本不怎么过问,只关心你在学校有没有吃饱,别生病就行。这个小孩也挺争气,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矛,高考也不负众望考上211或985,他周围的同学大部分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即使考上也只是一个普通一本或者二本。

满怀着周围人的期望进入了大学,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生活,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新鲜,同时也发现同学大部分也都来自城市,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尚可,而且多才多艺,军训被教官要求表演才艺,也是信手拈来,落落大方,此时的他无比的孤独,就想找个没人角落,不要被别人发现。

被这所大学录取,并不代表能融入这里的生活。大学就像半个社会,见识越多才意识到出生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寒门子弟上大学》读后感(四):看到了我自己

我是传统的中国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一路上来的,家长眼中的绝对乖乖女。

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是大三的时候,去丹麦做交换生。

尽管国内我的家庭背景已经是北上广大城市的中产阶级了,但在丹麦,我就是书中那个妥妥的“双重贫困生”。

那个不知如何与同学交流,无法融入校园生活,害怕与教授以及学校行政人员交谈,对一切感到恐惧不安的我,能在书里找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大概很多留学生也能找到他们的影子)

以至于童话国度的丹麦,美景如画,但白人为主的社会,也给我留下了很大的文化冲击。

但我认为,人总要迈出自己的第一步,不管这第一步是什么时候怎样迈出的,总归是会有一天走入这个社会,融入到其中。

以此为念,正在留学的你,给你一个拥抱!一切都会好的,走出去吧!

《寒门子弟上大学》读后感(五):推荐底层大学生来看这本书,不管你是农村底层还是大城市底层,这本书都很适合你去读。

看完后发现我是双重贫困生,我是一路从农村小学到农村高中上来的,只不过我读的不是精英大学。双重贫困生体现在:1:office hours 期间不会去寻找老师,除非学业迫不得已。我读大学期间我们也有office hours,然而我一次都没有去过,尽管我学习还可以。 我和书里的双重贫困生一样,只相信埋头读书,埋头于课本图书馆,却不懂得与辅导员各科老师交际。我学习成绩可以,记得有三四个老师还挺欣赏我的,然而我从来没有主动去他们办公室聊天, 交流课业或者别的。2:书里面说双重贫困生很多人没有选择去大公司or容易赚钱的行业改善他们物质条件,因为他们敌视这些有钱人/有钱公司(由于大学期间的不好经历)。 我大学后确实没有主动去大公司上班过,因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即使我是有专八。我毕业后到现在一直在小公司里徘徊。至于什么老师啊, 公务员啊更是没有想过,一方面是自己真的不敢兴趣,一方面是内心里,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3:书里面说双重贫困生没有实习,很晚找工作。我也确实是这样。 这本书看得我很难受,终于能理解我大学期间和权威人物(老师 辅导员,学校行政官员)打不好交道或者说不打交道的原因了。我也确实当远远看到老师时,如果可以我会绕道走,避免交流,哪怕只是眼神示意下微笑点头下。我也终于能理解,当年我的那个家庭条件和我差不多的同学,为何能在大学里人际关系游刃有余,因为她高中确实是在市区重点高中读书。 我准备再把英文版本看一遍。另外书里面没有说如何破解这些心理障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