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读后感精选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读后感精选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是一本由[美]爱德华·门德尔森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读后感(一):伟大的阅读就是,读懂一本书的同时理解人生

有这样一句话:“文学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表达和拓展我们生活的那个充满想象的世界,表达和拓展我们内心所存在的那个王国。” 读经典,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大师,更是与你自己。 读一本书,走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 一个人的人生可能是单调的,但通过书本、文字,我们可以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生。 当你读一部作品真正的融入其中,和作品中的人物交心共情,你就可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生活。 当我们谈论经典时,我们会说什么?答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对生命各阶段的解读》这本书中。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这本书的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系教授爱德华·门德尔森,在这本书中,他通过解读《费兰肯斯坦》、《呼啸山庄》、《简爱》、《米德尔马契》、《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幕间》这7部经典文学作品,试图探求了人一生要经历的7段生命历程。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出生、童年、成长、爱情、婚姻、为人父母、死亡这个7个阶段。书中作者解读的7部文学作品一一对应这7个阶段,爱德华教授用充满智慧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每部小说对应的现实生活,通过作品呈现作者被压抑的复杂个性和真实目的。 全书一共7个章节,每一章都有一个双重主题,文学作品解读和人生感悟。 在这本书中,爱德华教授从专业角度,就这7部文学作品,从别人尚未提及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爱德华教授以《弗兰肯斯坦》作为本书的开端,从出生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作品。 《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这本书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诗人雪莱的妻子。 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个醉心于探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家,他制造了一个身形巨大相貌丑陋的人造人。 但出于恐惧,弗兰肯斯坦任由怪物逃跑。怪物在流浪的过程中由于自己对人类的善意得不到回馈,扭曲的灵魂让他憎恨主角,并对弗兰肯斯坦身边的至亲们下了毒手。 弗兰肯斯坦耗尽生命追寻怪物,在生命之火熄灭之时,怪物出现抱走了他的尸体,消失在了漆黑的夜晚。 《弗兰肯斯坦》出版时玛丽年仅21岁,其才华和格局之大透过本书可见一斑,传递出的社会、自然和科学理念具有极强的前瞻性,这也是为什么在两百多年中无数次被改编、被探讨。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下,未来我们该如何面对现代文明下的科技产物,如何调节科学和自然的平衡,相信大家看过爱德华教授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后,也会作出自己的考量。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两大主题,其一是怎样用一种连贯且兼具智慧、道德的方式来思考人类? 其二是,人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一个绝对孤立和独立的人,他的思想是缺乏智慧与道德的连贯性的,所以强调自力更生的人格与社会观念,充其量只能部分有效,而强调相互需要和相互帮助的思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伟大的阅读应当是在阅读的同时也能理解人生。《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对生命各阶段的解读》既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如果你正处于迷茫期,不妨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读后感(二):从英国经典名著入手,探寻人生必经的七个重大阶段

英国文学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些无以计数的优秀文学作品共同筑造出伟大的人类文明花园。然而,对于英国文学进行深入解读,并从中汲取观照现实人生的力量,这却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

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系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爱德华·门德尔森,以19世纪英国文学和20世纪英美文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他精选了从19至20世纪的7部优秀英国小说进行深度解读,而这7部小说其实对应着人生中7个重要阶段。因此,爱德华·门德尔森不只是在解读文学作品,也是在解读我们的人生。

爱德华·门德尔森将这些文字集结成书,于是便有了这本《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在这本书中,爱德华·门德尔森以7部英国小说分别对应了出生、童年、成长、婚姻、爱情、父母和未来。这也是我们一生中至为重要的7个人生命题。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一书,有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便是如何过完这一生才不算虚度。爱德华·门德尔森认为,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对人生的认知,才不至于潦草、混乱地过完一生。

一个人对于人生的认知,除了与个体经历、学识眼界等相关,也与其读过的书有关。举凡是那些具备多元认知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较为丰富,他们在阅读书籍也会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爱德华·门德尔森带领我们走进这些文学名著当中,而他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角,也帮助我们重新这些文学名著,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

就以《简·爱》这部享誉世界的英国小说举例来说,爱德华·门德尔森将它视为我们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读物。那么,为何爱德华·门德尔森将《简·爱》这部小说与成长阶段联系起来呢?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平等”。而《简·爱》这部作品恰恰就与平等意识有关。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是一个追求平等的典范人物。爱德华·门德尔森之所以把“平等”与“成长”相互挂钩,便是说明一个人对于平等的不懈追求,终将促成他在心灵层面的持续成长。

为了更为清晰地突出平等与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爱德华·门德尔森不厌其烦地从文本细节入手,同时也不遗余力地从现实人生剖析。通过爱德华·门德尔森的一番讲解我们不难发现,简·爱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并且因为持续的成长而对平等、自由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由此可见,一个人对于那些重大人生命题的深层认识,绝非短时间内便可以形成。这也提醒了我们这些读者:切不可急于成长,切不可不求思考。在爱德华·门德尔森的分析下,我们不只看到了这些经典英国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文本世界,更可深入到各自当下的生活中,去观照各自的人生阶段。

如果说,《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这本文学评论类图书有何独到之处,那么,书中所展现出的双重主题:首先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层面的解读;其次才是对我们的人生进行解读。

在爱德华·门德尔森看来,不论是《呼啸山庄》中所描写的童年情感对成人世界的道德伦理进行回击,还是《简·爱》中所宣扬的平等、自由理念对虚伪、黑暗的人间进行对照,这些议题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或许,我们无法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直接找到答案,但至少,我们通过专业的解读能够从中挖掘出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人生。而这也正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一点,即:以多样化的方向去看待人生,这有助于我们培养出多元思维。

爱德华·门德尔森笔下的文字精炼而文雅,像极了一个老牌绅士——克制、优雅、富于艺术性。阅读《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一书,就好比踏上一条探索人生的旅程,爱德华·门德尔森便是亲切和蔼的向导。他见多识广,并且乐于分享自己的思想。我们作为读者在这条探索人生的旅程中,总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收获。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读后感(三):未知的人生

读懂一本书的同时,也理解了人生,这才是伟大的阅读,这本书写到人这一生经历的7个阶段,也就是出生,童年,成长,恋爱,婚姻,为人父母与死亡,这短暂的一生,无论我们怎样度过,无论在哪个阶段总会发生许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写在小说当中,就让我们更加的明白生活,其实这一生虚无缥缈也就如同泡沫,但是也只有去经历了感受了,才会知道这短短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英国文学都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最近看了这本书,《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对生命各阶段的解读,这本书记录的是从19世至20世纪的7部最伟大的英国小说,讲诉探寻人生必经的7个重大阶段。每一章都有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有对人生的解读。作者爱德华.门德尔森,是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英国文学和20世纪英美文学,此前为耶鲁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他写的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文学故事,也让我们感悟人生。 第1章出生,讲的是玛丽雪莱写的《弗兰肯斯坦》,讲述的是生育的故事,因为创造生命的人渴望权力胜过渴望爱。 一:这个故事带有一些神奇的色彩,维克多的家庭发生了很多故事,造成了他的一些心理上的扭曲。学生物系的他上大学之后拒绝了与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大学附近租了一个房间,自己开设了实验室,创造了一个恶魔般的生物,这个生物是他创造的一个新生命,然而对于这个新生命的到来为他最开始是兴奋,到后来是嫌弃。他对这个生物的虐待导致这个本来善良的生物,变成了一个恶魔。 寓意现实主义中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任何权利的,不是自愿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上的,也无法确定自己想要的样子,人们创造一个新的生物体的时候,对这个生物体没有任何的决定权,是男是女,长得好看还是丑陋以及体重肤色都没有完全的一个明确的标准,当这个婴儿来到世界,除了父母给予他性别和身份,还有大自然给予的东西,后期的性格情绪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联系,充满爱的父母会培养一个善良的孩子,非常恶劣的父母会培养一个恶魔般的孩子。 二:这个生物被维克多创造出来以后,他的本性是善良的,性格也是十分好的,他一直认为维克多是他的主人,哪怕他强过维克多,当他受到维克多的辱骂虐打的时候,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反抗。只是一味的接受。 他的邻居是一家和谐的人,这一家人有尊重有爱。这个生物十分的羡慕,虽然他被关在一个房间里,但他也悄悄的溜出去默默去帮邻居拾了柴火放在台阶上,还去帮他们打扫门口的积雪,可是那一家人都以为这是上天的恩赐,他们并不知道是这个生物体给予他们的。 生物后来去救了一个小孩,他认为小孩年纪小,应该不会害怕他的模样。可是那个小孩的父亲发现之后,却给了生物一枪,打得他皮开肉绽。 生物要求维克多给他制造一个女伴,维克多答应了他,而当这个女性同伴快制造完的时候,微克多却后悔了,他直接当着生物体的面摧毁了这个女伴,生物在这个时候由失望变成了绝望,他没有朋友他想要一个陪伴的人,然而却被毁灭了。 于是生物体开始了黑化,也开始了魔化,他对维克多说道:“无论你是我的恩人还是怎样,我要让你感受更多的痛苦。我也要让你失去身边的人。”,于是生物杀害了维克多唯一的最好的朋友,还诬陷给了维克多。最后维克多洗清出来,维克多因为母亲的遗愿娶了父母的养女。他也知道生物会对他最亲密的人下手,这个新娘有可能过不了新婚的这一晚,可是他却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新娘,而是对新娘说,结婚之后第2日我告诉你,可是新娘并没有活到第二天。那一晚维克多离开了卧室,他听到新娘的惨叫声,当他赶去时新娘也被掐死了,而生物就站在窗外看着他,就像他当着生物的面摧毁生物的女伴样子。 就像一个孩子本来天性纯真善良,乐于助人,可是当他的付出得不到好的回报。人们因为他的外表对他虐打欺负的时候,当别人对他的承诺不起效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心理扭曲。 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世上是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变成天使,还是变成恶魔,都是未知的,也许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可是经历的不一样,环境的不一样,身边教育不一样,社会感受不一样,最后也注定是不一样的。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读后感(四):品读经典文学,品味百种人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学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正是因为它们以文学的方式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其思想价值跨越了远隔的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用了十四条对“经典”的定义去回答“为什么读经典?”这个问题。

其中一条是,“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而这种“重新接触”的最好方式便是“阅读经典”。

每一次反复阅读一本经典作品,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带来不同的发现与收获。经典的重读,它给人带来的阅读体验,就像“灵魂的壮游”。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本书《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对生命各阶段的解读》,这本书从19至20世纪的7部最伟大的英国小说入手,探寻人生必经的七个重大阶段。

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爱德华·门德尔森,他将19至20世纪的七部伟大的英国小说《弗兰肯斯坦》《呼啸山庄》《简·爱》《米德尔马契》《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和《幕间》,与人生必经的7个阶段——出生、童年、成长、恋爱、婚姻、为人父母与生命——一一对应,作者充满智慧的文字将带领我们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每部小说对应的现实生活,透过作品呈现作者被压抑的复杂个性和真实目的。

书中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双重主题:一方面,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生的解读。

从童年开始,作者选用的经典书籍是《弗兰肯斯坦》,而后的童年作者选用的《呼啸山庄》在成长篇中选用的《简·爱》,同时对这两部的作者的成长与性格进行描述,并将其作品相同的场景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写出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展现出不同的一面。

而在婚姻篇里作者选用的《米德尔马契》中再一次和《简·爱》做了对比与分析,从人物的思想所展开,看到的是不同的人生态度。

作者把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作为自己本书的开篇,将其与人的出生紧密结合来进行讨论分析。作为科幻鼻祖,哥特文学,“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依然成为了欧美流行文化的符号之一。方方的脑袋绿色的皮肤,八英尺的巨大身体,配上一根从脖颈处穿过的钉子,一个可怕的怪人形象跃然纸上。

门德尔森将《呼啸山庄》中描写的童年的道德和情感看作是对成年世界的一种单纯的回击,将《达洛维夫人》看作是对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成.人理想爱情的写照。

作者的解读让我们对这七部小说产生一种令人着迷的全新感受,并提醒我们,当阅读完本书最后一章《幕间》,正是我们对于个人人生思考的开始。

以《简爱》为例,这本关于教育的小说,讲述从孩童到成年,从不平等到平等的旅途。但什么才是平等?简是如何获取平等的?

书中却有另一番解说:关于童年时的不平等,与海伦虔诚的相信不同,无法获得精神上满足的简,先选择逃离而后战胜它,成为真正的成年人。

关于与罗切斯特的相处,在实现世俗平等之前,她努力克服了许多障碍,包括她设定的受.虐狂表演,也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屈服,以及情感生活中的道德危机。

关于捍卫平等权时的不妥协,简曾试图放弃成长带来的好处,对抗等级制度带来的不平等。

通过身体和灵.魂的斗争,简走过了漫长的成长之路,终于嫁给平等,与罗切斯特携手,走进林子,朝家里走去,迈入一段平等的婚姻。

读书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阅历,读经典的意义在于,可以节约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来了解这个世界。

书籍浩如烟海,但总有些书是其他书的“源头”,而其他书又是另外一些书的“源头”,“渊源相连”,正是经典,让我们在读得尽兴之余,也能拓宽生命的维度。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对生命各阶段的解读》这本书既是一门经典文学课,也同时是一门启迪和指引读者的人生课。我们在提升文学素养的同时,更能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读后感(五):阅读经典文学,看懂生命中的挣扎与希望

生活在电子互联网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 ,在快餐文化时代,如果不加以选择,很容易陷入信息的海洋中而难以自拔。每年出版的书籍多如牛毛,如果想读书,那么就要仔细辨别加以选择了。

现在人们把书籍分为虚构类书籍和非虚构类书籍。面对虚构类书籍,很多人提倡读经典书籍。为什么要读经典书籍呢?因为经典是人类精华的所在,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独特印记的作品,作者的思考至今仍然影响着如今的社会。

而英国文学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些富有思考力的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出的对社会的思考和抨击,所包含的创造性的思想之间,共同筑成了英国文学史的殿堂,也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座花园。

相对于普通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舒服的过程,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世界里,陷于爱恨情仇中,对于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和对世界所进行的思考比较容易流于表面。

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系教授爱德华·美德尔森,通过解读7部优秀的英国小说,通过每部小说所对应的现实生活进行勾勒和对比,挖掘每部作品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经典只可以成为经典,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爱德华·门德尔森在《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对生命各阶段的解读》,在解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在解读着我们的人生成长经历。

怎样过完一生,才不算浪费?作者通过《哥伦比亚大学的7堂经典文学课:对生命各阶段的解读》,将选择的七部作品对应人的出生、童年、成长、恋爱、婚姻、为人父母与死亡,带我们一起通透过这些文学名著,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一起认识社会,认识人性,过好自己的一生。

作者将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对应为人生的成长。在《简·爱》中,夏洛蒂创造的小说世界中处处有展现了不平等,而作者想要打破这个不平等,寻找同伴、寻找正义和爱。

面对不平等,面对自己对世界的好奇,简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自信和谨慎的选择。在各种危机中简用思考作为行动的基础,谨慎思考自己的选择。

当我们从《简·爱》对应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思考,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尽管每一个人的方式不同,但是要注意,有些事情只能自己作出决定,我们或许从别人的言传身教中领会一些什么东西,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选择。

小时候的简面对各种不平等和压迫,发现。屈服于困境,环境是不会有改善的,在各种环境中,她通过思考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王国。他相信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在亲密关系中追求平等。

作者认为,《简·爱》,刻画的是一段从孩童走向成人的旅程,也是一段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旅程。《简·爱》中充满了各种幻想,在作者所打造的这个世界里,生活中要有语言、文字、绘画和人与人之间的肢体接触。阐述正义与自由的伦理、平等的亲密关系。

在《简·爱》,大自然就是简的母亲和朋友,倾听她的呼声,抚平她受伤的心灵。简坚持伦理上的平等,尤其是在与罗切斯特先生的交往,给予主各种诱惑,而避免受到别人的操控。她选择生活在一个行为自由的世界里。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抗拒各种不平等的简,面对爱情,她追求平等,认为“只有作为相互独立、平等的个体,才有资格获得亲密的婚姻。”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心灵层面上的持续成长。

爱德华·门德尔森认为,要想对一部小说有充分的理解,就从个人的角度,结合历史主题和分析的角度,从真正意义上践行文学理解。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哥伦比亚7堂经典文学课:对生命各阶段的解读》,透过七部优秀英国古典小说,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从个人成长的角度,从社会和自然的方向,观察作品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层面的影响,带领读者一起探索人生的旅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