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杨鹏解读《大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杨鹏解读《大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杨鹏解读《大学》》是一本由杨鹏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8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鹏解读《大学》》读后感(一):《大学》之道

古代读书者常常需要认真学习“四书五经”,人们的思想与精神传承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熏陶,影响。

其中,《大学》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位于“四书”之首。《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最近我读了《杨鹏解读<大学>》这本书,通过对《大学》的深入解读,作者逐一剖析了其中的深刻含义,带领我们重回传统经典,并以经典的目光洞察当下。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我们常常会提到的“修身,立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就来源于《大学》,《大学》本身的内容并不多,但其所涵盖的理念,所提倡的道理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要彰显人的光明德性,实际上和“人之初,性本善”的认知基础是一样的,认为美好的品德每个人都有,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去把这些美好的品德展现出来。

要亲近他人,要与人为善,对于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也同样是如此。《大学》的思想是完备的,在人性深处,有光明之德在闪耀,要把人的生命引向去亲爱人、去帮助人、去服务人,把人的生命引向至善的方向。

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同样是《大学》中的一个关键点,提倡每个人都应该每天去修炼自己的身心。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部论著中,其中的道理其实并不仅仅针对于个人,也是在劝导领导者,要亲民,要诚意,要日新......它所提倡的做法虽然算不上具体切实,但它的理念是逻辑自洽的,是足够完整的。

明德以好生,好生则亲民,亲民则薄赋,薄赋则至善。落到实处,明德就是好生,好生就是亲民,亲民就是君主朝廷不聚敛财富,对治国来说就是轻徭薄赋,留利养民。

也正因为如此,不管对于我们普通的大众来讲,还是为政知人,都应该认真品读《大学》,学习其中珍贵的思想,领悟其精神,获取其力量。

学习《大学》,是打磨出我们内在的天理之光、明德之光、生命之光的过程。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大学》。

《杨鹏解读《大学》》读后感(二):学习《大学》,领悟“天人合一”奥秘

《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且位于“四书”之首,说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儒家经典著作中,起初并没有《大学》,它只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北宋朱熹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从此进入儒家经典序列。

宋之后的科举考试特别是明清两代,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所以“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朱熹的“四书”,顺序并非现在通常所列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朱熹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但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才把《中庸》提到了《论语》之前。

但不管怎样,《大学》居于“四书”之首,这是毫无问题的。之所以有这个地位,是因为《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不先弄明白这一点,可以说作为一名读书人的根基就不稳固,不仅不利于循序渐进、钻研更高的学问,而且还有可能误入歧途、走上歪路。

和“四书”的其他“三书”相比,《大学》读起来的感受节奏感最强,也非常有秩序感。学者杨鹏认为,贯穿《大学》始终的一个思维方法,就是“四个秩序的统一”。而这“四个秩序”,也即天理秩序、格物秩序、明德秩序与人事秩序,天理秩序是所有秩序的源头,也是所有秩序的统一点。事实上,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大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杨鹏认为,“四个秩序”中,人事秩序从属于明德秩序,明德秩序从属于格物秩序,格物秩序从属于天理秩序。

《大学》的版本,朱熹的应当说最为权威。但杨鹏认为,朱熹在对《礼记·大学》版本的顺序重新进行编排时,增添了134个字——他认为这一点不妥当。为何不妥当呢,估计是认为损害了原版的原创性与完整性了吧!

虽然科举制度早在1905年就已经不复存在,但《大学》的重要性显然并不因此而失去。结合权威注释一遍遍地读,虽然也能够“其义自见”,但恐怕有误解的嫌疑。最好的理解《大学》的途径,就是按照《杨鹏解读<大学>》这本书的讲解,先逐篇通读,通读之后再反复回味,直到真正读懂《大学》,真正明白“天人合一”的奥秘所在。对于传统经典——而不仅仅是《大学》这部传统经典——的学习就在于必须是理解式的学习,只有真正领悟了,才能从中获取最大限度的力量;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即使倒背如流,那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复读机”而已。

《杨鹏解读《大学》》读后感(三):学习《大学》,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1.想要了解中国人,你得读《大学》

此《大学》,非彼“大学”,在中国古代,有一部经典,经过历代的传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部作品,就是《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从唐代韩愈开始,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大学》思想的重要性。经过历朝历代学者的开掘和使用,《大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南宋思想家朱熹,更是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在1315年元代恢复科举以后,《四书章句集注》更是被作为官方的唯一考试教材,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这总共600年的时间里,《大学》作为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第一次接触《大学》,正是通过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我通读了一遍文本,又读了一遍朱熹的注,文本并不长,我感觉朗朗上口的同时,又有点懵懵懂懂。

这些内容,绝不像我看到的这样简单,古人都要把它们背下来,并且对其加以运用。所以,如何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就变得非常地关键。

朱熹的注,我总是不太喜欢,不仅仅因为刻板,还因为他的注,总是不经意间,就破坏了文字的美感。

《大学》不仅是古代科举的一部教材,同时,《大学》中还有很多段落用词典雅,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值得人们去背诵。今天的人,再看《大学》,更应该跳出朱熹注解的桎梏。

我这次找到的这本《杨鹏解读<大学>》,就是一部非常适合今人的学习读本。

作为北京掌上国学院的创办人,杨鹏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又出国留学,成为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的研究学者。他对比中外的思想差异,从现代人的视角,来回看我们的经典。

在这方面,他有不少的研究成果。比如《杨鹏解读<道德经>》《杨鹏解读<论语>》《杨鹏解读<大学>》以及《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等等。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杨鹏解读<大学>》,是我读过的有关《大学》的研究读本中,讲得最通俗易懂的一本。

在这本《杨鹏解读<大学>》中,杨鹏选用《礼记》中的《大学》版本,按照其本身的章节,把《大学》的整个内容分为十二课来解读。前十一课都是对《大学》内容的逐章讲解,最后一课,是对全书的总结。

而且,非常贴心的地方在于,杨鹏在《杨鹏解读<大学>》的最后,还附带了《礼记·大学》的原文。

我们在阅读详细的解读之前,可以先读读前言,再看看附录。先在整体上理解《大学》的思想内核,再逐句逐段地跟随着杨鹏的讲解深入理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总纲领。之后的篇章,也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展开的。

我们需要理解《大学》的总纲领,作为两千多年的儒学经典,《大学》有着非常强大的现实意义。杨鹏总结出了贯穿《大学》始终的思维方法,这个思维方法,用杨鹏的话来说,也就是“四个秩序的统一”——“天理秩序”“格物秩序”“明德秩序”“人事秩序”,这四个秩序,从大到小,最终都指向了个人的修养。

是的,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人,我们想要成功,都要从修身开始。也正因此,《大学》哪怕是到了如今,也还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中国人的与众不同。我们对自身修养的要求,是上天赋予的使命。这种天人合一的意识,深入我们的骨髓。

跟随杨鹏,一句一句地学习,《大学》的文字依然是那么地优美,我也是越了解、越热爱。

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空的时候,多读读经典,有助于我们内心的平静。正如《大学》想要告诉我们的——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