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谁把橡皮戴在铅笔头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谁把橡皮戴在铅笔头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谁把橡皮戴在铅笔头上》是一本由【英】詹姆斯·沃德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把橡皮戴在铅笔头上》读后感(一):一笔一页,时光里散落的过去

从手边的钢笔说起。

现在常用是英雄853(随购买英雄墨水赠送),同时还在用的还有百乐78G,最初入手的钢笔是百乐“笑脸”,配了一瓶百乐墨水。刚工作时随身的包里走到哪里都装着那只“笑脸”,连找其他部门领导在文件签字都用它,还收获了一句,“现在用钢笔的人可不多了。”

在不喜欢钢笔之前,我不喜欢铅笔--和笔杆颜色单调,不好削出型的铅笔相比,外壳花哨、可以更换铅芯的自动笔更符合小女孩的爱好。现在还记得在直径0.5mm的替芯中有一种名字叫“仙鹤”,比和其他替芯比格外黑且顺滑,有好用铅芯的一切优点,唯一的缺点就是贵--同样的价格比其他的铅芯要少很多。但是它颜色正、不易断,和外壳好看带香气、外层还包裹一层金色的铅芯比,又质朴又耐用。曾经觉得有一天只要用自动笔就用“仙鹤”会觉得很幸福,却不知道很快就开始用圆珠笔和钢笔了--大概三年级左右。除了数学作业对正确率存在很大担忧外,其他作业都开始用圆珠笔或钢笔书写。衡量圆珠笔是否好用就看它断不断墨,一直到中学和笔友通信的阶段,由于每周三四天都要写信,我们不约而同地重质量轻外在--能不花钱买的纸都被我们当做信纸过(她家里用剩下的家用账本、小学毕业后留下的大作文本,或者还剩个一两页的横格作业本)。最“奢侈”的大概算她从八块钱还是十块钱一本的塑封笔记本上撕下的彩页--九零后的青春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场景和非主流有关。非主流的图案和真情实感的语言无关,但是却留下了很多纪念。后来我外出求学,在学校对面的文具店买过很多精美的笔,好看的本子,但是写出来的文字最后只是我自己很感动。

书题目中“把橡皮戴在铅笔头上”,最初是为了便捷。在我最早用的铅笔上都有一小块粉色的橡皮,非常坚硬且难用。我觉得和铅笔不搭,几乎每支铅笔都用小刀把橡皮切掉;而且我喜欢用长的、新的铅笔,为了防止我乱用,爸爸不得不把铅笔捆起来放在房间高处。不过不久之后我就不再执着于铅笔了,妈妈从多年密友家中做客回来,带给我很多个七八成新的铅笔盒:在喜欢且有能力给自己买漂亮衣服前,渴望漂亮文具几乎是每一个小姑娘的天性。我现在还记得那时一周五天换三个文具盒的喜悦--和新旧没有关系,只要它原来没有出现在我的书桌上,他对于我来说就是新的。伴随着文具盒的更新,还有必备的课程表--用圆珠笔抄写工整,怕被水模糊字迹要完整用透明胶带粘一层,再放到文具盒里,方便第二天带书。

雨果先生非常不喜欢钢笔--成反比的是他推崇使用羽毛笔。最早见到羽毛笔是在音乐电影中,当时还没有羽毛笔这个概念,还在好奇外国人随便拿只羽毛就可以写字。无论中外,掌握书写都从最初的少数人扩散到多数人,从记录重大事件延伸到日常小事。因此,书写工具的更新换代、更加便携是时代的驱动,并非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扭转。虽然我现在依然非常喜欢钢笔,但出门也会备上自来水笔,毕竟除了情怀,实用性才是头等大事。

《谁把橡皮戴在铅笔头上》读后感(二):文具的低调复兴路:或许用刀子削铅笔才是真的高级!

小时候铁皮的文具盒上还印着乘法口诀表,方便了我们很多个时刻。而如今各色各样的高端文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也便利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我们随处可见的这些铅笔橡皮或许很简单,或许随处可见,但是它们却承载了一段历史,记录了一段时光。而这本《谁把橡皮戴在铅笔头上:文具的千年演化史》讲的就是关于文具的故事。

综合来讲,本书从旋转文具到钢笔,纸张(鼹鼠皮笔记本),荧光笔以及其他形状古怪的文具入手,把文具背后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迭代过程事无巨细的讲解出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深入了解到作者与众不同的细腻情怀。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文具是社交用品,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助力工具。无论是古时候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还是现在的一切办公室常用用品,在当今社会上,各行各业都不能离开它的身影和帮助。就拿我们最为常见的笔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笔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面对一些正式的场合我们会热衷于使用钢笔圆珠笔进行签署名字,来表示一个庄重的效果。那究竟什么才是合适的笔呢?作者以他个人和出版社签署合同的事情为例把圆珠笔的历史缓缓道来。

原来早在1951年,马塞尔.比克法就已经开始在法国出售水晶圆珠笔了,而后他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突破重重困难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小作坊),开始为当地的钢笔生产配件。在这个阶段中他们注意到有供货商不断询问圆珠笔的定价,他们意识到是时候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产品了…… 说完笔,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纸。不知道从何时起好看的本子已经,花边的胶带已经成为了文艺青年的标配。而回望过去,鼹鼠皮比较本是当时最为潮流的笔记本,当时诸多名人都在用这款笔记本可谓是风靡一时。而究其根本鼹鼠皮这个品牌源自英国旅行家查特文的《歌之版图》。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说,查特文对鼹鼠皮笔记本(黑色油布封皮面)情有独钟。当1986年查特文离开巴黎前往澳大利亚前,他特意去店里订货却被告知这款笔记本已经是一本难求了……

回顾整本书并结合市场发展的轨迹,从上世纪90年代到当今时代,文具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最大的就是文具在其实用性中增加了观玩性,不少的文具盒被设计成为了“变形金刚”、“公共汽车”、“房屋别墅”、“收录音机”等,实用性从单一型的进化为具有多用功能的,里面除了有夹层,可以放三角尺、放大镜和铅笔刀、橡皮擦等等东西。 其中,铅笔刀也从外形上变得更吸引人的目光,譬如从传统单一的演变成为现在的“留声机”、“木桶”、“水壶”、“提琴”、“水果”、“蔬菜”、“鸡心”、“卡通动物”等等的造型。而现在的橡皮擦花样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如“甲虫”、“蝴蝶”、“小车”、“奔马”、“叶子”、“灯泡”……还有圆珠笔、小剪刀、笔记本等的创意设计也是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我们以前的多功能文具盒,铁皮文具盒依旧存在于市场上。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文具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年上千亿元的庞大市场,文具出口额已达到几十亿美元,这几年来一直在呈不断增长的态势。无论何时,我们在生活中脱离不了文具,它不仅具有其极大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块当时只售1元左右的“蓝精灵”彩色橡皮擦,现在价格已升到20元左右;18年前所生产的“变形金刚”文具盒售价只在50元上下)也有属于一个时代既定的纪念意义……

《谁把橡皮戴在铅笔头上》读后感(三):硅步千里

神笔马良

每次娃打开铅笔盒准备做作业时,总能发现各种残肢断臂的现场,要么就是意外失踪的案件。在与娃多次老生常谈无果后,想着不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孩子爱惜物品的行为习惯。翻出了多年前看的动画《神笔》,希望孩子能从中了解笔的正确使用方式。谁知娃看完后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也没有神仙。这都是骗人的。好吧。哪么还是从纸笔的起源开始,从《谁把橡皮戴在铅笔头上》开始,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文具,如何演变成为现在的模样?

【有哪些文具?】 与其说这是一本文具史,不如说是一家“文具店”或是“纸上文具博物馆”。每一章书名都是一个文具品类,可以当成一个展馆来参观。经由书名、封面以及目录能够发现涵盖的品类众多,除了有纸、笔、橡皮、胶水、订书机、回形针等常规类别,甚至还延伸到一些特殊类别,诸如荧光笔、明信片、便利贴等。

在划分品类的时候,常见的钢笔与铅笔并没有被合并成同一个品类,而是按照各自的起源成为独立的一个类别。而修正液修正带则作为了橡皮的一个延伸的分支——液体橡皮而存在。从某个角度而言,书中涵盖了绝大部分的文具类别。 某一瞬间仿佛回到了一家常去的文具店,里面有能满足你所有需要的物品,甚至让你流连忘返。在如今网购越发普及的现代,逛文具店的乐趣实在是网店无法给予的。 【文具里有什么?】

腰封上说是人类文明史,于我而言文具里封存了人类的各种需求与不满足。对孩子而言,则是有一个充满着趣味故事的文具进化史。从第四章起,作者便不直白的将谜底呈现,而是以谜题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孩子曾经问我,什么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国人而言,有过则改是众人皆知的。因而与橡皮的修改属性极为切合,这也算是让人会心一笑且能有趣互动的地方了吧。 在最初翻阅书籍内容的时候,一度担心大段大段的文字与较少的图片配合,是否会降低孩子的阅读体验。庆幸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透过作者的行文发现,作者以如数家珍且风趣以及充满故事性的构架方式,如同一位文具博物馆的策展员,细致且入微的将文具的起源至不同的发展阶段娓娓道来。

诸如第二章—关于人的一切,都是钢笔教我的。其中对于钢笔的起源“芦苇笔”和“羽毛笔”分别做出了深入而详细的介绍。 “芦苇笔叫calamus,得此名称是因为笔杆内放有墨水。水手们用calare来表示放。羽毛笔叫pinna,这个词来自hanging,意思是飞翔,如上所述,用的是鸟的羽毛。” 通过这样的知识点介绍及拓展,对于孩子了解钢笔的起源以及英语词汇的意义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毕竟中国传统的笔是毛笔,然而如今普世使用的都是铅笔、圆珠笔和钢笔了。而无论现代和古代,笔都作为了人类必不可少使用的工具而存在。

如果最初的芦苇笔和羽毛笔的出现都见证了人类自身的创造力,哪么在造纸的环节里,你能看到更多的是学习和模仿能力。这样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从同类身上学习,更多的是向自然学习的过程。比如说为了向黄蜂学习以木材作为破布的替代品以降低造纸的成本。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向前的步伐,其间对于纸的痴迷可见一斑。从最初期简陋的莎草纸,到升级版耐用且能双面书写的羊皮纸。再到现代的纸张,经历了原材料、造纸机械、制造工艺等多方面的改良和变迁,其中原材料部分就有纸莎草、羊皮、麻布、破布、稻草、木材、木纤维、到最后的化学制浆的不同演变。其中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于纸张的不同需求,无论从性价比到颜色以及纸张的规格,最终才完善和形成了如今的纸张尺寸标准。这样行业性标杆的建立,无可否认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人类的进步里程里从来少不了战争的痕迹。文具同样也无法逃离。你无法想象的是,战争完善了铅笔的生产方式。 “美国内战其间,军方需要大量既便宜又好写的铅笔,以便在现场上快速传递信息。狄克逊很快开发出批量生产质量稳定的铅笔的方法,每支铅笔上都印有熔炉商标。” 经由上述文具代表可以看到,无论是铅笔、橡皮、纸张背后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交织着人类的悲欢喜乐,投射出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然而随着文具的逐渐普及,带来更多的便利性的同时,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其间人们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蕴含的智慧。 【写在最后】

文具演化年表

如果说神仙给予了善画马良一件称手工具让他得以点石成金的话,哪么对于人类而言,这称手工具的形成是由最初的硅步积蓄而成的,其间蕴含了勤奋的进取心以及学习与创造能力。何不珍惜这只“笔”,一步步慢慢写下属于自己的前行之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