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侦探经济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侦探经济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侦探经济学》是一本由李井奎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侦探经济学》读后感(一):以为是严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著作,原来是趣味故事书

这本书,用了半个月不到上下班的时间看完了,从趣味性上,确实挺好,利用讲故事方式介绍了因果分析经济学,但我相信不是很多买这本书的读者所期待的。

对因果分析经济学有兴趣的读者,已经不是那种“”傻瓜学XX"系列的目标群体,他们需要看到严谨的入门介绍书籍,所以这本书更多是用一种小说式的方式去介绍这门知识,说实在,读的过程中鸡皮疙瘩。

《大侦探经济学》读后感(二):最佳经济学科普书

在比较公众号看到推送就下单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读第一章的时候就出现了,以至于有次吃饭前还没忍住掏出来读。因为这本书跟黄少卿老师当年开的《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的结构太像了,尤其是文献选择,我还记得老师当时讲的missing women和政治连结的两篇文献,但由于当时对工具变量、双重差分这种在理论上没有接触,总是觉得这个课程的文献太难。

我想黄老师应该也体会到了学生的困惑出自哪里,才有了后记这一段对话吧。

但是在读本书的时候,一章章读过来,并不知道有黄老师的影子,只是觉得这本书真棒可以作为黄老师以后的教材了。

最后读到后记看到老师出现真是百感交集,陆铭老师、黄少卿老师和许永国老师都是交大读书时候特别喜欢的老师,东方证券的陈达飞博士,阅读量是我见过最吓人的,很开心能在后记中看到仰慕的老师们都在一起。这是迄今为止读过最棒的经济学科普书了!

《大侦探经济学》读后感(三):通俗易懂的计量经济学科普

这本书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教科书上枯燥繁复的公式、算法和程序在作者笔下具象化为生动有趣但又发人深思的现象,而经济学家们则需要扮演“大侦探”的角色,运用合适的手段破解难题。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墨西哥毒品战争和意大利黑手党的崛起,再到环境污染、精英教育和经济衰退,学者们运用严谨的经济学逻辑和计量方法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 “消失的女性之谜”这一章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般认为亚洲“消失的女性”之谜是由重男轻女的观念和落后经济条件下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导致的。但经济学家奥斯特认为,亚洲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与该地区盛行的乙型肝炎有关,因为乙型肝炎带原者的妇女比一般妇女诞下男婴的概率要高1.5倍。当然后来的经济学家通过精妙的实验证明了奥斯特对亚洲男女比例失衡问题的解释是不完全的。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学术界逐渐揭开了谜底。在贫穷的社会或者刚刚起飞的社会经济体中,男女之间的相对收入水平是造成性别比例失衡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扭转发展中国家男女性别比例不合理的状况,提高成年女性的相对收入水平是比较可行的途径。我想社会不仅需要关注性别比失衡造成的不良后果,更需要从现象背后的原因入手,从收入到社会地位,男女平权之路道阻且长。

《大侦探经济学》读后感(四):实证,社科的基础思想

这本书用几个前沿的文献讲述了经济学家如何使用计量工具,在无法进行实验的社科领域,去探寻出两个实验组,并检验其后背的因果关系。这让从经济系毕业多年的我重新找回了经济学的乐趣。我觉得不只是经济学,每一个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普通人都应该有这种实证思维,去探究真正的因果性。

特别喜欢里面在面对韦伯、孟德斯鸠的理论时所说的,大致是:人文知识分子向来强调对经典哲学和社科的阅读...但经典都写于实证不可能的时代。从概念到概念,这种方式创造出了许多漂亮的理论框架,但是无法校验也就无法积累知识。

我受够了太多所谓人文知识分子推崇的,海洋与陆地文明论、地理决定论、文化根源论、制度决定论等等,这些归因就是架空出一个看似合理但无法证伪的逻辑。这些宏观议题是个随便什么差异都可以解释的大染缸,看上去精妙,但实际完全忽略了背后真正的因果性。

为什么现在少有那种思想大家(甚至还有人分析为什么现在没有大家)?所谓大家的精妙逻辑推论在数据前是多么地不堪一击,实证撕去了那些所谓思想大家的遮羞布。

最后,虽然偶尔也会读几篇感兴趣的经济学文献,但已经非常吃力了。看到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但无力阅读。我在想如果有一些经济学科普学者,把这种做成杂志,定期出几篇经济学近期发表的有趣的研究该多好。还能破除许多强行归因、固化思想的伪科学。

《大侦探经济学》读后感(五):用实证手段检验时下热点议题

因为京东最近搞活动,所以连着看了好几本今年出来的书。

一般来说,除非是和工作相关,否则很少看年内出的新书,无他,就是因为要花钱。

因为也在学术刊物发过论文,所以对本书核心话题因果推断并不陌生,因此对于文中的工具描述理解起来没有难度,而文中反复多次的《女士饮茶》,自己都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当时以为是小说。

作者这本书里面,我个人觉得在普及实证分析方法上面,如果是没有接触过的,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但是作者精心挑选的议题,却让我有所收获。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论证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没啥关系,马克思韦伯的分析是错的,那么我们这些不信教的照样可以把资本主义搞好就是言下之意了。

还有对美国贫富差距扩大的论证,完全切合当下的热点,美国人正在寻找共同富裕的道路,而我们可能还没分析好走什么道路比较合适,但是知道山就在那,不管路是什么样,已经迈开脚走上了。

还有原来对北京雾霾和取暖政策的实证,已经有确定性的结果了,诸如此类的时政议题,就是几年前的热点,但是热点消逝之后,很多学者给出了确定性的解释,却因为随着媒体关注度的消失,没有被推到大众眼前,这其实是有点可惜的,而本书把对这些议题最前沿的论证汇集编排,让学术圈外的人看到,本身就很有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