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一中队读后感锦集

十一中队读后感锦集

《十一中队》是一本由樊希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84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一中队》读后感(一):短暂的历史中的激情岁月 ——读《十一中队》

对一篇长篇小说评价标准有很多,我的标准简单而粗暴:如果能一口气读完,就肯定是一篇好小说。樊希安的《十一中队》就属于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好小说。

《十一中队》其实一篇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的史志。1966年8月,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解决地方施工队伍家属拖累较大、跨区调动困难等矛盾,中央直属的部分施工队伍开始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1983年11月,基建工程兵领导机构撤销。1984年基建工程兵撤销转隶完毕。成立不到20年的历史,让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曾经有过这只队伍的存在,感谢《十一中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短暂历史的吉光片羽。

在历史真实与小说的虚构中,《十一中队》完成了整个故事。在祖国的大西北苍凉的背景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十一中队”成了基建狂魔的过去版,任务最终顺利完成,大西北的戈壁滩上矗立起酒泉钢铁厂。这段历史通过纪录片《钢铁雄师建酒钢》更真实的了解。

然而,毕竟这是本小说,历史讲究真实,小说讲究的细节和冲突。书中的人物写得最出色的就是王永学,他作为这支建设部队的“文官”,有文化、肯动脑筋、遇事冷静、顾全大局,善于处理问题。从他身上,我们知道了一支部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中队长牛幸娃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朴素的感情和执着的信念……这群混凝土战士就是在他们的带领下,解决了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小说中基建部队中没有绝对的反面人物,即使是有些小心思的申力明,他的行为也能为人们所理解。故事的解决是大团圆式的,所有的人物最终都获得了美好的结局,这,或许也是作者的衷心祝福吧。

王永学肯动脑筋,冷静的处理问题留给人印象最深刻。对问题士兵,他并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充分发挥各人所长。这些都是从书中可以得到启发的地方。

与传统的军旅小说不同,这部小说虽然也是军旅题材,但他们身上兵的痕迹不如工的烙印多,作者对术语的使用驾轻就熟,看来,作者是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的,也让这本《十一中队》成为特色鲜明的小说。

全书靠的是情节取胜,这里有沸腾的工地也有温柔的感情,有侠义、有信仰、有担当……如果要说不足,我觉得如果在语言上更精雕细琢些,那些大漠风光更多些描写,应该更有文学味道。

《十一中队》读后感(二):短暂的历史中的激情岁月 ——读《十一中队》

对一篇长篇小说评价标准有很多,我的标准简单而粗暴:如果能一口气读完,就肯定是一篇好小说。樊希安的《十一中队》就属于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好小说。

《十一中队》其实一篇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的史志。1966年8月,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解决地方施工队伍家属拖累较大、跨区调动困难等矛盾,中央直属的部分施工队伍开始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1983年11月,基建工程兵领导机构撤销。1984年基建工程兵撤销转隶完毕。成立不到20年的历史,让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曾经有过这只队伍的存在,感谢《十一中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短暂历史的吉光片羽。

在历史真实与小说的虚构中,《十一中队》完成了整个故事。在祖国的大西北苍凉的背景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十一中队”成了基建狂魔的过去版,任务最终顺利完成,大西北的戈壁滩上矗立起酒泉钢铁厂。这段历史通过纪录片《钢铁雄师建酒钢》更真实的了解。

然而,毕竟这是本小说,历史讲究真实,小说讲究的细节和冲突。书中的人物写得最出色的就是王永学,他作为这支建设部队的“文官”,有文化、肯动脑筋、遇事冷静、顾全大局,善于处理问题。从他身上,我们知道了一支部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中队长牛幸娃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朴素的感情和执着的信念……这群混凝土战士就是在他们的带领下,解决了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小说中基建部队中没有绝对的反面人物,即使是有些小心思的申力明,他的行为也能为人们所理解。故事的解决是大团圆式的,所有的人物最终都获得了美好的结局,这,或许也是作者的衷心祝福吧。

王永学肯定脑筋,冷静的处理问题留给人印象最深刻。对问题士兵,他并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充分发挥各人所长。这些都是从书中可以得到启发的地方。

与传统的军旅小说不同,这部小说虽然也是军旅题材,但他们身上兵的痕迹不如工的烙印多,作者对术语的使用驾轻就熟,看来,作者是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的,也让这本《十一中队》成为特色鲜明的小说。

全书靠的是情节取胜,这里有沸腾的工地也有温柔的感情,有侠义、有信仰、有担当……如果要说不足,我觉得如果在语言上更精雕细琢些,那些大漠风光更多些描写,应该更有文学味道。

《十一中队》读后感(三):《十一中队》:钢铁意志,英雄赞歌,代代如潮涌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帖子,一个网红在美国机场通过安检时,队伍中有一个美国大兵要迟到了非常着急,前面的美国人纷纷让道让他先安检,网红很感动,写下:同这样的国家作战我们胜算几何?有一条评论获赞无数:你什么时候见到过迟到的中国军人!

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中国军人都是冲在第一线的钢铁之师,在人们心中地位崇高。

军旅体裁的小说很多,都《亮剑》、《特种兵》、《士兵突击》等作品刻画的多位军人形象深入人心,在观众心中引起巨大反响,但存在一定的演绎成分。

那真实的部队生活是怎样的?作家樊希安在他“不灭的军魂”三部曲(《乌蒙战歌》、《兵山劲歌》、《鹏城飞歌》)之后,又写下了长篇小说《十一中队》,带领我们回到豪情万丈的七八十年代。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发展工业,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是当时的重点任务。酒钢集团是国家“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钢铁联合企业,五十年代在镜铁山发现丰富的铁矿资源,为保证酒钢铁矿供给,人民子弟兵来到了这里。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根据酒钢建设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师)第十一大队(团)十一中队(连)指战员在大部队撤离后,继续坚持奋斗在镜铁山矿,在远离指挥机关数千里的艰苦环境中孤军作战,直到八年后才撤离镜铁山矿区。

一个中队在大部队撤离的情况下还能坚守八年,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他们遇到的艰难险阻难以想象,可没有人叫苦,没有人抱怨,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军人的使命,完成任务后,他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国家需要,无怨无悔。

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立体生动,朴实自然,读完全书,我感到作家不是为了刻画英雄而浓墨重彩,情感来去自如,是传记,也是直播。

我常常在想,英雄是什么样子?上阵杀敌,如入无人之境;唇枪舌战,凭一人保一国平安;舍己救人,大写人生之路;光芒万丈,令世人敬仰……我们对英雄没有统一的定义,只要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都是英雄。

《十一中队》里的众人就是这样,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明明都是普通人,却散发着耀眼的光,以钢铁意志筑牢新中国的工业之基,为后人造福,让世人景仰。

小说中塑造了三类英雄,一类是完美人格式英雄,一类是朴实执着型英雄,还有一类是平民式英雄。

完美人格式英雄以指导员王永学、技术员老金为代表,他们有知识,有眼界,头脑灵活,心地善良,是中队里的灵魂人物。

开篇就讲述了王永学带领士兵寻找两颗未爆手榴弹的故事,一下子就让读者心里有了底——这个人细心认真,遇事不慌,最看重的就是安全,那怕时隔数年,也要写下“罐笼坠落”事故的深刻反思,即使吃尽了苦头,也不改初心了。同时也点明了他和中队长牛幸娃之间的“误会恩怨”,为之后二人间的一系列摩擦埋下了伏笔。

王永学的境遇充分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有文化早提干,有文化在中队里受到大家尊敬,但他并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反而因自己家境贫寒产生的自卑心理拒绝了军医苗丽萍,与藏族姑娘余秀英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老金是中队里的技术大拿,也是个有情有义的真汉子,爱人苗淑娟在勘探过程中不幸牺牲,老金大学毕业就来到镜铁山,想要离爱人近一些,也为了完成她的遗愿,开发铁矿资源,为工业建设添砖加瓦。照顾爱人的母亲妹妹二十多年无怨无悔,孤身一人行走在高山间,终于在王永学的支持下与妹妹苗丽萍走到了一起。

他们所代表的都是那些一心装满他人,毫不考虑自己的“傻子”,内心善良,满怀豪情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真正把工作当成一辈子的事来做,时刻想着他人安危,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在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傻子”,越多越好。

朴实执着型英雄最典型的就是牛幸娃,他踏实肯干,服从命令,责任心强,有些固执,时时刻刻想和王永学“一较高下”,在比较中不断学习进步,是一位好领导。

牛幸娃身上有着军人的典型特征,服从命令,完成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所以这就与王永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全问题要不要抓,该怎么抓?安全和生产之间该怎么协调?

毋庸置疑,这个问题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不容回避的。只要产量不顾生命,那和资本家有什么区别?在注重安全的前提下怎么提高产量,按时完成任务,也是摆在企业眼前的一道难题。

牛幸娃的固执并不是听不进一切有益言论,“罐笼坠落”事故也是扎在他心里的一根刺,自知指导员王永学文化水平高,分析问题条条在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采纳王永学注重安全的建议,在后来的八年施工中基本实现了零伤亡。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收获了与杨玉琼的美好爱情。

作者并不想仅仅塑造王永学、牛幸娃式的个人英雄,所以笔下的其他主要人物的突出特征就是意志坚定,内心善良。

先进标兵王玉波从一开始拒绝下井到提为班长,从理发匠到技术员,他克服的不只是自己对于井下作业的恐惧,在王永学的影响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正视恐惧并不断挑战恐惧。

作者男人堆儿里穿插塑造了苗丽萍、杨玉琼、余秀英、玉珠四位女性角色,她们是是中队里的一抹亮色,打破了人们对于军人的刻板印象,铁汉柔情,军人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她们有的是军医、有的是舞蹈演员、有的是歌唱家、有的是普通牧民,来自各行各业,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兢兢业业,为中队成员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如同小太阳一样照耀着读书的你我。

细想来,作者想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同,职业各异,生活差异巨大,做好自己的事情,守好本分,我们都是自己生命里的英雄,为自己喝彩。

合上书本,英雄们的身影在眼前一一浮现,好像从未远去,举目远眺,我看到更多伟岸的背影进入眼眶,钢铁的意志指引着后人,英雄的赞歌从未停止,这涌动的大潮从未停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