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唐二十一帝读后感摘抄

大唐二十一帝读后感摘抄

《大唐二十一帝》是一本由吴鹏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页数:4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唐二十一帝》读后感(一):历史如同幻灯片

如饥似渴读完大唐二十一帝。历史兴衰,权力更替,阶级斗争,政治与战略,宏观与实务,人物与大势,如同一本相册快速在眼前演绎,有历史的合力也有人物的推力。 高祖对历史机遇的把握能力,太宗的雄才大略,玄宗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还有宪宗试图的力挽狂澜。 魏徵,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狄仁杰,张九龄,姚崇,宋璟,李泌这些能宰辅中李泌最让我敬重。力挽狂澜于既倒 扶之大厦于将倾。权力中心之前,急流勇退隐于山。具备政治战略眼光,能周旋于各种权力与利益集团之间施展治国的抱负,也能满足于山间清闲自在。入世有利于江山社稷、出世修身养性于山川。 钱穆先生在《历代政治的得失》中,详细分析过唐朝的政府机构设置,很好的把皇权,政府的权力区分开。国家也被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很好地运转起来 安史之乱后,慢慢三省职权被集中,为平衡官僚集团而启用了宦官集团,皇权慢慢成了摆设。

安史之乱,这个让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事件,与玄宗不理朝政有关,但更关键的是用人,后任皇帝中想发奋图强的也多次学习太宗的用人,不断为唐朝续命。

政治机构的设置,权力的分配,阶层的交替。能有几位帝王又一直拥有超前的政治远见呢

汉朝国富民穷,汉武帝好大喜功,直接让汉朝扶摇直下,文景好不容易解决封建对中央的威胁。武帝迅速让中国社会进入豪族社会。到高宗李治基本解决豪门氏族对皇权的束缚,武则天开始启用地主阶层,直到知识不再被垄断,慢慢寒族开始登录政治舞台。

玄宗时期是真正的国富民强,强到即便20世纪80年代,人民恐怕还没那时的富裕。

这本书,更多地描述政治,阶层,皇权,少数章节写到财政,文化。为了增加趣味性,掺杂了些野史趣闻。

前段时间读了张居正,从政治,政府机构设置,人事改革,财税政策,法律,军事各方面都详细描写了很多。

书中对每位皇帝也有政绩的简单归纳,对一些比如杨贵妃通过杨国忠祸害国家的故事进行了矫正。不过,对安史之乱这样重要事件的深层次原因的分析还是很少。

可能作者的重点是写二十一帝。

《大唐二十一帝》读后感(二):这是我喜欢的朝代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兰陵的美酒、醇浓的郁金花香、玉碗相盛、光若琥珀。我想用李白的这首《客中行》来展现唐朝的繁荣景象再合适不过。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是所有中国人都有所耳闻的,但作为一名历史生,喜欢一个朝代并不只是因为他的繁华。

唐朝,一段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时代,它是每一个喜欢历史的人心中永远的仲夏之梦。他开放、强大、包容;他瑰丽、悠远又深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唐朝的真实写照。而传奇的王朝永远不缺传奇的人物,传奇的人物中总能走出传奇的帝王。吴鹏先生所著的《大唐二十一帝》详细的描写介绍了唐朝的二十一位帝王的精彩人生。被史世凉算作“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①(旧唐书)后在晋阳起兵,一统天下的唐高祖李渊;被父皇拍着肩膀嘱咐“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②(资治通鉴)在其父食言后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少年,登基后一直克己纳谏,居安思危的太宗李世民;开疆扩土的高宗李志到被世人评为“一生化作两回人,半世英名半世昏”的唐玄宗李隆基再到并无实权的唐哀帝李祝。《大唐二十一帝》以浅显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写出了这二十一位皇帝经历的跌宕起伏,威武雄壮的大唐。这本书以二十一位皇帝的人生为主线,理清了大唐兴衰的脉络,也尽量还原了人物的真实面貌。他让读者明白,大唐的帝王,从来不是乾纲独断的,而是处于各种力量的制约之中。从大臣到后宫嫔妃再到宦官。吴先生的书能详细的为大家理清大唐的脉络。而我看完这本书后,心中想着:不愧是我喜欢的朝代。

这个朝代,于气概来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于精神来说,“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于文化来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朝所持有的观念与农业理论背道而驰,它不会要求人们安分守己、平淡度日,而是鼓舞人们及时行乐、怒放生命。假如把人的生命比作一朵花,唐朝之外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提倡并且几乎勒令花要低调开放,然后孕育果实,最后撒播种子,完成自己繁衍后代的任务。可唐朝却鼓励花朵要全力绽放,竭尽全力,活出自己的极限。

我喜欢唐朝,就如蒋勋所说:“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理论。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是的,唐朝就像是历史中的一次出走,他言论相对自由,远非其他朝代可比;他社会相对开放,女性地位空前提高;他国家富庶,人口众多;他疆域辽阔,军事实力一流;他社会开放、文明发达,是周边国家仰慕和交往的对象,他,是我所喜欢的唐朝。

《大唐二十一帝》读后感(三):别样的历史叙事

讲述历史,自然是以真实的史实为依据,追求对历史的真实记录成为古中国史学家治史的信念和信条。崔杼弑君的典故成为古中国历史叙事的经典,被后代史学家反复吟诵,成为史学家治史的重要典范和标杆。

同样是对真实的历史进行叙述,有严谨的史学著作,也有通俗易懂的大众历史读物。《大唐二十一帝》一书在我看来属于后者,这并不是要贬低《大唐二十一帝》一书,而是恰恰要说明本书的特色所在。

严谨的历史著作有着自身的叙事模式和叙事规范,史学家只能是规规整整地讲已经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纵然是要加入一点自己的评论,也必须要以“太史公曰”“臣光曰”的方式标注出来,以区分个人的主观评述和客观的历史事实。然而,对于面向大众的具有普及性质的通俗历史读物来说,二者可以灵活处理,合二为一。《大唐二十一帝》就是这么搞的,而且搞得很成功。书中的标题很明显地表露了作者自己的立场,诙谐幽默又不失历史的真实。

讲历史故事或有关历史的叙事中,真和假的尺度是很难把握的,尤其是面向大众的历史性读物中。如果单纯追求叙事的真实,那必然损害故事的生动和有趣;如果单纯追求叙事的趣味,势必会造成对历史真实和严肃的消解。许多通俗历史读物往往陷于后者,最终导致所讲述的故事沦为现代生活的翻版,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大唐二十一帝》一书避免了这样的尴尬境地,兼顾了客观真实和生动有趣。书中对一些历史故事进行叙述和评论时,旁征博引,同时还兼有对古中国史料地辨伪存真。如书中对武则天杀害自己孩童事情的处理和分析就很客观理性,推理严密,令人信服。

对上述两个似乎难以破解的困局的成功破解构成了《大唐二十一帝》一书最为显著的特色,也使得本书很具有阅读的必要。此外,如前所述,书中用语诙谐幽默,大量使用网路上出现的流行语使得本书更加通俗易懂。“摘桃子”“想屁吃”等一系列现代流行语的使用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具有了趣味,读来气贯长虹,一气呵成。笔者在一天之内就阅读完本书的事实侧面证明了幽默的语言的确有助于吸引读者,因为爱不释手,饥渴难忍,唯有读完,才能释放胸中块垒。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等古谚语都告诉我们读史的必要性。然而,这并不是说任何一本历史书都能帮助读者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幸运的是,《大唐二十一帝》一书可以。书中讲述了古人那些高深莫测的论述之后,紧接着转用白话文进行解读,并用当下的语言进行进一步解释。极大地解决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因不理解某句话而产生的一知半解和囫囵吞枣的尴尬。能读懂,能理解,自然而然就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了。

《大唐二十一帝》一书立足给读者讲述和还原真实的历史这一出发点,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可信,值得一读。因之,本书也可以用作阅读高阶李唐帝国历史书籍的入门著作。李唐帝国历史上主要的大事件及其发展消亡的前因后果在书中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顾名思义,《大唐二十一帝》一书讲述得是李唐帝国二十一为皇帝的一生,合起来也可以看作是李唐帝国的一生。从波澜壮阔到悲惨落幕,一个辉煌壮丽的时代远去了,然而留下的启迪和教训却永远启发着后世。从高居庙堂之上的封建帝国君主到处江湖之远的贩夫走卒,无不对李唐帝国的辉煌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在这向往和憧憬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何实现如同李唐帝国那般的繁荣昌盛,应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思考的伟大命题。

《大唐二十一帝》读后感(四):读《大唐二十一帝》拾零

我对唐史没什么系统的认知,仅限于读过的唐诗、文言小说以及求学时导师带读的两《唐书》部分内容。因此,对本书也谈不到准确的评价,唯在阅读中做几条短札而已。 角度旧中出新 起初,我觉得这本书的主题没什么新意,不就是新旧《唐书》本纪的体例嘛!这种框架是历代史书的老传统了,比较老套,再写也写不过前人。 但在阅读中,却觉得本书新意迭出。原因很简单:市场上的确缺乏为唐代人物立传的普及类图书,更遑论为帝王立传。虽然有两《唐书》、《唐才子传》、《杜甫评传》这些以唐代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图书,但其受众面小。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是不大可能以古典文献或学术著作为日常消遣的。 而且再仔细想想,在各类文艺作品中,唐朝后期皇帝都是缺位的,我们很难看到一部图书、电影或其他作品展现唐代后期某位皇帝的人生。与此相比,明清两代皇帝倒是在各类文艺作品频繁出场,家喻户晓。 从这个角度看,本书是很有新意的,它可能填补了图书市场的某部分空白。当读者想要了解唐史或者唐代皇帝时,可以读读本书。 可读性强 好的历史普及读物,一定是准确、生动。因未能一一复核文献,我暂且把“准确”丢在一边,只说“生动”。 本书中有一个着墨不多但令人感慨的人物——代宗的发妻沈氏,她在安史之乱中下落不明,但却成为大唐四代皇帝惦念之人,代宗寻妻、唐德宗寻母,直到曾孙唐宪宗即位,才昭告天下,停止了寻找沈氏的行动,正式发丧,举国哀悼…… 通过本书,相信任何读者都会觉得沈氏是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她的故事里,有权谋,有骗术,有亲情,有爱情,……新鲜、传奇,且回味无穷,更映衬着晚唐的无力回天。 其实,当我们回到史料,会发现关于沈氏的记载稀少、零散、枯燥,全不似本书这般动人。绝大多数读者甚至学者不大会将目光放到沈氏这种历史人物身上。 但作者处理地很好,整合各种相关联的零散史料,服务于作品,塑造出一个丰满的历史人物,虽只是侧影,却足以令人心生感叹。无论从文学还是史学角度来看,这都是很高明的写作笔法。 当然,除了作者高明笔法外,作者选取人物故事的重点也很明确,不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这些顶流人物,只说唐睿宗李旦这个中档人物。若比文治武功,李旦这个人物毫无看点,但若比起个人性情,那份隐忍,那份大度,堪称冠绝千古。所以,作者紧紧抓住李旦三让帝位这件事情,并着力展现他对时代大势判断的准确,塑造出一个作为有限但高风亮节的帝王,这不但在21位皇帝中是独一份儿的,在历代帝王中也不常见,当真令人动容。 结构略有不足 前面说过,全书就是为大唐21位皇帝立传,简明、清晰。但在阅读中不难发现,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唐玄宗5位皇帝就占了284页,而其余16位皇帝仅有122页的篇幅。 全书有些头重脚轻,中晚唐的各路皇帝如同走马灯一般,匆匆登场,匆匆谢幕,寥寥数页,向读者报个道,然后就被作者划过了。诚然,关于中晚唐皇帝的史料记载相对单薄;论文治武功,这些皇帝也远不足以和前面提到的那5位相提并论。但从全文结构考虑,是否能够再丰富些呢?我想是可以的。 比如顺宗、武宗两位皇帝各占3页,但实际上,赫赫有名的永贞革新、武宗灭佛就发生在这两朝,是可以也有必要浓墨重彩书写一番的,现在的处理太简单了些。甚至唐顺宗的死因,也是可以吸引读者的,史家历来有顺宗被杀而非病死的争论。 再比如哀帝,不足1页,如同简历,有点粗糙。其实这种末代皇帝的心态和经历,读者也是很好奇的,真应当好好探讨一番。 另外,再说说白璧微瑕吧。作者的文献学功底很深厚,保守估计:全书征引文献恐不下百,含正史、野史、笔记及各种集部文献等。但作者都未标明出处,这固然是照顾了多数读者,但若在书末给出参考文献,对读者来说,也是个增长学问的途径。另外,作者有频繁使用特定词汇的习惯,如“日月凌空”“大唐荣耀”等,有些啰嗦了。 阅读历史普及读物,是很私人化的体验。就我个人来说,很久没这么轻松地读书了,希望还能读到吴鹏博士的好书。其实,大唐的历代皇后也是个不错的选题,不仅仅是窦氏、长孙氏这些青史留名的人物,即便是前文提到的沈氏,因其人生的不幸,身后事的传奇,也很值得研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