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于谦:人间烟火》的读后感大全

《于谦:人间烟火》的读后感大全

《于谦:人间烟火》是一本由于谦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谦:人间烟火》读后感(一):美食和历史

老北京人真的是一群很可爱,很有趣的人。几年前去北京旅游,印象最深的不是风景和美食,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们乘坐的公交车被堵在在路口,我心里是比较烦躁的,在生活节奏很快的现在,堵车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故。他可以自然而然的和我这个陌生人聊天,特别随意,聊一聊北京的交通,谈论一下北京和国外城市的区别,这一群人可能是没有社交恐惧吧,总之是一段很有趣的经历。

这本书就是于谦介绍老北京的美食,我国国土面积的广大使得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美食,但是因为北京曾经是首都,所以很多人对于天子脚下的事物很感兴趣,这本书介绍了经典美食和小吃例如北京铜锅涮,冰糖葫芦等,除此之外还介绍一切其他大家耳熟能详的菜品的来源和渊源,例如菠萝咕咾肉的演化过程,于谦将自己了解的历史结合到美食中,让我们以后再品尝美食中也可以和朋友侃侃而谈。

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趣的,既有老北京侃侃而谈的精神,又有相声无处不在的调侃,读起来趣味性十足。此外,还可以感受到老北京人的悠闲,他的搭档郭德纲的书我也读过,郭德纲作为天津人,总是缺少于大爷的洒脱和悠闲,这可能是老北京人骨子里的东西吧,一般人是学不来的。

中国的食物应该是全世界最精致,最复杂,也是最美味的了,很多食物的起源和发展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其背后可能会涉及一段有趣的历史,可是会与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误会,总之只要我们肯去研究,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于谦在书中除了探讨传统食物,他还会像年轻人一样去探店,去那些现在流行的网红店一探究竟。例如书中就谈及红油火锅味儿的冰淇淋,这种生活态度时我们大部分现代人所缺失的。

我们每天习惯了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休息时间,大部分人也是更喜欢躺在床上追剧,打游戏,刷视频,我们渐渐忽视了身边的风景,也忘记去探究事情背后的故事。有时候我会想,我们这样忙忙碌碌的过一生是不是还没有古代人的日子过的开心?虽然他们没有我们现代的娱乐活动,但是他们可以和朋友聊聊天,骑马射箭好不痛快。通过这本书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要不要换一种生活方式呢

《于谦:人间烟火》读后感(二):听一个老百儿京儿聊聊吃的!

这次我终于可以隆重地介绍一下我自己了,再也不会被小黑胖子叫那个比较补的名字了。大家好,我是于谦儿,这一次我给大家来一段单口,顺便推销一下我的新书。 我们做相声表演,经常是到处乱跑,国内的国外的,像之前的墨尔本悉尼之类的,我也是出过远门的人。到了当地,总是避免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吃。我们中国人就是喜欢吃,还讲究,还会研究怎么吃,怎么做才好吃,您可别看这一小盘,里面学问儿真不少。用的什么作料,什么火候,这都是学问! 首先来给大家讲讲人生五味,就是酸甜苦辣咸。酸菜鱼的酸菜,花的蜜,苦瓜的苦,辣椒的辣,盐的咸。当然这种常见的东西我讲了大家也不一定喜欢,就讲一些冷门的。有一种甜叫串儿红,有一种甜叫老玉米杆子,有一种苦是道边的李,有一种咸是汗水的咸。当然,这些味道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如何用食物是表达又是对师傅的考究了。 逢年过节,家里来了孩子。这孩子不爱吃饭,一到吃饭时间就开始上蹿下跳,搞得大人们也吃不安稳。怎么办?这种时候就会上些七了八怪的东西。我这里说的七了八怪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它的味道。比方大家都知道的咕咾肉,一尝,妈耶,酸的甜的味道都有。大人可能不爱吃,小孩子就不一定了。这酸酸甜甜的真好吃,他可能就是这样认为的。然后咕咾肉可能就成了这个孩子每次来每次都会出现的一道菜,等孩子大了,又会成为一个饭后的谈资说给孩子自己听,也是哈哈一乐。当然,还有其他的东西,比方说冰淇淋梨膏之类的,大部分都是甜口的,因为甜的让人心情愉悦。 话又说回来,我是一个正经的老北京儿,多少得介绍一下老北京儿的名吃。经常听相声的朋友可能知道,哪些是老北京儿的名吃。肥肠,不过不是小黑胖子说的吃什么肥肠刺身,那玩意儿多臊得慌。一般都是吃卤的。好不好吃,就看卤得好不好了。大清早,一碗面,配上一小碟卤肥肠,那是相当得哇噻!大家都知道,我除了抽烟喝酒烫头,还喜欢各种小动物。喜欢到什么程度?——顿顿不能少。各种卤味,还有毛豆。没事就喜欢磕毛豆!嘎嘣脆! 因为到处演出,所以吃过很多地道的别的地方的口味。河南名吃胡辣汤、陕西名吃肉夹馍、兰州的拉面、西湖的醋鱼……它们可能现在的味道大不如前,但是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当地特色。广阔的大草原奔驰着一群牛羊,味道自然而然不是江南水乡圈养的牛羊能比的。 还有我自己研究做的手撕鸡。鸡肉白水煮透,手撕,各种大料小料加上,倒进去一拌,这味道绝了,不信,您回家试试。 和大家唠了这么多,聊了这么多吃的,想必大家都饿了。正好时间也不早了,听我唠也不管饱,可以开始夜宵了。

《于谦:人间烟火》读后感(三):吃出文化,吃出学问

吃出文化,吃出学问

这本《于谦:人间烟火》的作者就是于谦,当然不是明朝的那个大官于谦,而是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于谦。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于于谦的认知,仅是德云社里给郭德纲捧哏、喜欢“抽烟、喝酒、烫头”的那个“相声皇后”谦哥。现在谦哥除了表演相声,也养马,偶尔还在一些影片里客串角色,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知道了谦哥的另一面,他的文化层面也是值得称颂的。

这本《于谦:人间烟火》是依据于谦本人的喜马拉雅音频节目《谦道》整理的文字稿。25篇短文中,其文字都很口语化,各种儿化音,还夹杂着很多北方方言,读起来就感觉谦哥真的就站在我的面前说相声一样,马上听相声的感觉就出来了,听着倍儿亲切。从这本书来看,我们的谦哥绝对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在生活中也是一副潇洒的态度。真的很难想象,谦哥是1969年生人,年龄也不小了,可以做我的父辈,却有着渊博的知识,还有一颗乐观好(hào)玩的心。谦哥也是改革开放那段苦日子经过来的,尽管现在生活宽裕了,也有了自己的爱好,但是并没有将之前苦日子忘记过,依然带给我们乐观向上、积极而又接地气的生活态度。

众所周知,中国是美食的国度。我之前看过一个笑话,说为什么中国没有《哥斯拉》这样的怪兽电影?那是因为在哥斯拉长大之前,基本上就被中国人做成美食了。中国不是没有怪兽电影,而是怪兽电影的前传叫《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都有特色的美食,还分成不同的菜系,就算把每种美食的名字列出来,估计一天一夜也讲不完;而且中国的文化与美食也关系密切,就连很多成语或俗语都与“吃”有关。但是这本《于谦:人间烟火》提到的美食都是所谓的“小”吃,大多是藏于地摊、胡同或巷子中的平民美食,具有浓浓的烟火气,很接地气。每每阅读这些口语化的文字,那街巷里贩卖小吃的吆喝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来了。

书中的25篇短文都与中国美食相关,作者于谦分不同的主题讲述各种各样的南点北味,每种美食都娓娓道来;从纵向的角度,讲述这种美食的前世今生、名称演变;再从横向的角度,讲述这种美食在不同地方有何差异等等。讲述得十分接地气,文字也很生动幽默,让人心向往之。同时谦哥也在书中加入了很多私货,得窥一些谦哥独家的烹饪秘方。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成为美食上的百事通,不仅要会吃,更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吃货。

每种美食里边的学问都大了去了,这往往不仅仅是为了填饱一个人的肚子,还是一种文化的承载。每一种美食,可能都是几代人或者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每种美食深挖起来,都可以大书特书一番。而在这本书中,我们的谦哥在谈笑间给我们普及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知识,让我们不仅吃出味道,还吃出文化,吃出学问。

《于谦:人间烟火》读后感(四):吃货:以书为马

吃货:以书为马 ——读《于谦:人间烟火》 小时候家里穷,也吃不到什么东西。吃的最好的,就是过年的时候,吃点蒸肉、排骨一类。吃得好,不限量,这也就是那时候最深的记忆了。那个时候穷的人多,在乡下,没有什么东西算特色的。东北小孩吃渍酸菜,专门挑那里面的芯,把帮子都掰掉,剩下的芯蘸点糖,生吃,比今天的什么车厘子了,山竹了,那都觉得美味。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是真穷啊! 还是国家政策好,能人出来治理,发展经济,没用到几十年,现在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了。现在的小孩子吃什么都跟着电视里面广告的节奏,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直播,大人也跟着学。能够做点美食,那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艺术情调,一种创造式的享受,那才男人女人。放在过去,这不就是又懒又馋吗?时代不同了,真的不一样! 生活好了,走的地方多了,经着的见着的听着的也多了,吃的东西多了,反而很难把什么特别记住。有一点印象,那已经不错了。各种风味,各地的美食现在也方便,用包装袋机械化流水线生产。虽然不那么新鲜吧,可是味道大致还不错,就是让人解个馋吧。但是其实,它们和真的现场制作,原产地制作,那差别还是很大的。比如流传到东北的麻辣烫一类的四川美食,到了这边也受欢迎,但是制作方法有了改变,食材有了改变,这就是东北味的麻辣烫了。人类的饮食文化,大约也是这么传承演绎嬗变的。 说到吃的,不能不提北京。那是几百年的帝国中心,经历过几个朝代,现在也是政治经济中心,繁荣得不得了。什么事物,只要一说得上是中心,那肯定上档次,有点头面的人物都在那里,权力啊财富啊,那都没的说。吃的东西上,也是。一个,想吃好的,得有钱;另一个,这地方得有包容度,流传次序方便。北京这都具备,京都啊,各色人等,率土之民,都得朝拜居留,那就把各种饮食、各方特色都带进来了。 于谦老师说是北京土著,大小长在京城,北京的吃的那是极为熟悉的,他写出来的东西,京味浓郁,看着都能闻出来。除了这个,对其他地方的东西,也有不少涉猎。于谦老师是著名相声演员,全国各地走,演出。演出完了,就是抽烟、烫头,吃。主要还是吃,烫头不能天天烫,容易把发质变坏。吃可是天天吃,一顿不能落下。不然他饿啊,肚子咕咕抗议。 于老师这些年把相声弄成了主业,吃的方面也就相应地更有了信心和经验,更有了理解和体会。于是,他把自己的传家底的东西拿了出来,写了这么一部《于谦:人间烟火》。名人写书,不少人代笔,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只能找个枪手。于老师估计不会,文化底蕴在那呢,经历阅历在那呢。人家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那是吃干饭的吗? 所以,你看这行文,这语句,这种纵横江湖的见识和旁征博引,就能感觉到于老师的内心的丰盈。他把做吃的,当成相声来说,幽默、滑溜、有味道。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你在吃的世界里云游笑傲,还学到了不少掌故知识。这书就是一部大相声汇演大全,一个主题:吃! 看着人家说吃的,看进去了,入了心了,嘴里就要流哈喇子。条件反射。有一句话,以梦为马,现实达不到,做点美梦总行吧。现在看了这么多好吃的,就以书为马吧,驰骋一把。我想做个吃货,我想幸福地听相声。愿疫情早点过去,人间幸福,烟火越烧越旺。

《于谦:人间烟火》读后感(五):日子过得甜不甜,得看你如何去看待它

头一回在电视上见到于谦,是在一部民国电视剧中,饰演的人物好像是个饭馆的厨子。虽然只是个出场没有几集的配角,但不知怎的就是让人印象深刻。多年之后剧中其他人的形象在记忆中早已模糊不清,而对于于谦这个名字却一直是印象深刻。 再后来郭德纲和他的的德云社火了,凑热闹去听他的相声,却发现旁边捧哏的可不就是从前在电视剧中露过几次脸的于谦嘛。好奇之下去问度娘于谦是何许人物也,这一百度才发现原来这“谦大爷”还真不是个一般的人物。

从1982年起于谦就跟着好几位相声名家学习了,1985年正式拜石富宽为师,1992年于谦就在一些知名的电视剧中客串角色了,1995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毕业,在文艺圈也算是多栖发展了。 说相声的人就是凭借自身的一张嘴,将满肚子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谦大爷的主业既然是吃这碗饭的,那么自然也是也有许多好东西想要拿出来与大伙唠唠嗑。 他可不是只知道“抽烟、喝酒、烫头”这三件事,也不是只会养马喂猫,说起这老百姓日常中最最关键的“吃”这件事情来,于谦讲的那也是头头是道。

《于谦:人间烟火》,一本中集结了五个篇章二十五个有关于美食的故事。 原来范进中秀才和中举人时,老丈人胡老爹分别提来的猪大肠和七八斤猪肉是有内涵的。 林则徐吃冰淇淋被嘲笑的传说并非事实。 老北京的炸油饼居然还和包公包大人有点关系。 除了12月24日之外,咱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圣诞节,并且每年还不止一个。 ……

这本书里面既有传统风俗的讲述,也有传说故事的论证,当然更多的还是那些有关于美食的文化介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生活中那饱含浓郁温情的烟火之气。书明明是捧在手中看着的,可人却好像是坐在了德云社小剧场的座位上,对面台上就是那穿着大褂顶着一头小卷毛的谦大爷,正在为你细细说着那一段段精彩的单口相声,触动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蕾,更是心中的那压着的几分抑郁。

原来生活并不需要成天的山珍海味、珍馐佳肴,拍黄瓜、腌萝卜条、热汤面也能让人品出不少美妙的滋味来。 关键你得记住谦大爷说的那句话。“人活着得有个好心态,才能咂摸出日子的那个甜味儿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