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读后感100字

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读后感100字

《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是一本由[美]理查德·马斯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假精装,页数:2021-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读后感(一):《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当我们“看”见时,你的大脑在忙这些!

最近看了这本《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当然,看它的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封面了,这本《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可以说是和漂亮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特别的可爱、有趣。 它的封面以浅色打底,封面上有很多圈圈和一个表情,看起来很协调。另外,关于这本《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我在入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是一本教读者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书,以及如何通过一个方法或者一套逻辑如何思考问题的书,结果等我收到书以后,才发现…… 这本书,真的是让你理解你是如何看见世界万事万物的,整本《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分为14个章节,从让你发现感知的奇妙之处,在介绍眼睛中的微处理器:视网膜细胞,以及分享视觉从眼睛到大脑的传递过程,让你理解看见的奇妙之处。 在第二章中,作者又开始仔细的介绍你是如何拥有感觉的过程,也就是你的大脑是如何收到感觉信号的,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快速的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但这其实是一整套复杂并且快速的传递过程。 书里不仅有对于大脑皮质的介绍,还有人们在科技方面的介绍,比如通过模仿大脑从而研究出的成果。 记得小时候,玩过很多益智小游戏,比如:找你妹之类的找不同小游戏,而在这本《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的绪论中,作者就对这个现象,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释。 综合来看,整本《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算得上是一本比较严谨的科普读物,通过实验和解说相结合的形式,来告诉你是如何看见并且思考的。 说实话,对于没有科学基础的人,尤其是没有关于大脑和眼部知识基础的人,看起来是有一些难度的,比如很多地方我需要反复的阅读,这也是我没有分享知识点的原因,避免因为解释的不通透而误导小伙伴们。

这本书,除了内容比较严谨外,内容方面还是有些枯燥的,希望想要阅读的小伙伴们做好心理准备。这本《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不仅仅适合对大脑感知过程感兴趣的小伙伴阅读,也很适合以后想要从事计算机编程以及AI方向的小伙伴当做入门读物,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来看一下。

《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读后感(二):借我一双慧眼

你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一眼发现自己的红颜知己?你是怎样在万千人群立刻就找到自己的孩子?这些我们每天习以为常都轻松处理并解决的问题,人类是如何做到的呢?

就是所谓的对象识别问题,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眼科学家及脑神经科学家理查德·马斯兰在本书中试图解释人类如何透过双眼与大脑去感知、学习与记忆。我们认为与生俱来的本领,要搞清楚它的工作原理却是一件特别具有技术性的挑战,是神经生物学界的珠穆朗玛峰!

我们大脑的运作有三分之一与视觉相关,我们所说的“眼见为实”也未必是真。眼见为实只是你以为的而已,你看到的世界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世界。你的视网膜早已将真实世界扭曲变换,从视觉图像中解析出的最显著成分会被分解成数十种不同的信号,并被分别传输到大脑内,其余成分则被忽略为背景噪声。这种简化的信号,以及更多类似的经济型措施,并不是演化在自娱自乐,而是所有感知系统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视觉图像被视网膜分解成大概30条平行的信息流,每一条报告视觉世界的一项特征。相当于说,我们的视觉世界由30种参数表征(我们目前只能深入理解少数几种)。不同通路的信息编码了视觉世界的不同特征——边界、亮度、动作、色彩等。视觉图像的每个点都被同样的30种特征编码。

视觉大脑是一张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首要优势在于它们可以使大脑的视觉系统与动物所生活的自然场景相匹配。我们用来训练神经网络做视觉识别所用的,正是我们周围的视觉对象。我们不禁要强调感知系统的优雅、经济和简洁。我们再次看到这个伟大的组织原理:感觉系统通过调整自身去适应自然界的统计规律,即视觉输入里对于动物来说最重要的特征。

在第三部分,在科学的探索边缘,作者又分享了关于未研究透彻的模糊的区域。我们对意识的直觉没有抓手,没有类比,没有审视问题的立足点。本质上它是主观的,只包含个人。我担心意识说到底是不可知的。哲学家G.E.摩尔曾问他的同行罗素:“我看到一个红色苹果时,看到的红色和你看到的一样吗?”据我所知,还没有人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眼见为实,眼见未必为实,黑暗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注定要用它去寻找光明。如同赫尔曼·梅尔维尔在《白鲸》中所写:

“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不管会发生什么,我都会大笑面对。”

《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读后感(三):从眼睛到大脑,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理查德·马斯兰在其著作《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的开头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父母们是如何从拥挤的操场中认出自己的孩子的?

这个问题还可以有许多种问法,老师是如何从一群学生中准确地认出一名特定的同学?我们又是如何从人海中认出自己的爱人?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们或许会觉得这是个没什么意义的问题。孩子之于父母,学生之于老师,爱人之于自己,都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人了,既然很熟悉,那我们当然可以准确地从人群中认出他们了。

然而理查德·马斯兰告诉我们,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在人群中准确地认出一个人,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代表的是复杂的视觉处理以及大脑识别物体的机制。

这一话题也正是《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一书论述的主题。书名关于两个部分,其一是“看见”,其二是“思考”。但事实上书中主要论述的还是“如何看见”,书名所谓的“思考”,准确地说应该是“识别”。

我们如何看到世界?又如何认识这个世界?马斯兰在这本书中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多方论述。

作为一本专业向的科普书,《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的门槛不低,书中包含有大量的专业向硬核知识,涉及生物学、眼科学,神经学等诸多领域。本书作者理查德·马斯兰是著名眼科学家以及脑神经科学家,在视网膜神经细胞方向研究颇深,本书中也汇集了作者的诸多研究成果。

除了作者自身以外,书中还提及了本领域其他著名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将这一领域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综合论述关于“看见”以及“思考”的问题。

回到上面那个问题:父母们是如何从拥挤的操场中认出自己的孩子的?这个问题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父母们是如何看到孩子的;其二,父母们是如何认出孩子的。

我们看到外部世界,依靠的无疑是我们的眼睛,因此父母们看到孩子所依赖的是眼睛的成像原理;我们认识、解读外部世界,要比看到外部世界更深一层次,依靠的是大脑。

根据本书的观点,马斯兰提出,大脑依赖视网膜发送的最终信息来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视觉信息,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大脑视觉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是把视觉输入分解为并行的信息流。

这一观点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同时回答了“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的问题。

我们如何看见?依赖的是视网膜的视觉处理系统。

马斯兰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个过程:视觉图像被视网膜分解成大概30条平行的信息流,每一条信息流报告视觉世界的一项特征。

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世界(也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由30种参数表征构成的。在目前,我们还未能全部理解它们,只能深入理解少数几种。

不同通路的信息编码了视觉世界的不同特征,诸如边界、亮度、动作、色彩等。

我们辨别、理解外部世界,则是基于大脑皮层对上述特征所做的精彩处理,这又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书中深入地探讨了这一过程,但同时也指出在这一过程中依旧有许多谜团待我们解开。

正因为我们“看见”、“思考”外部视觉世界的过程经历了层层递进的视觉处理步骤以及复杂的大脑识别物体的机制,因此父母可以在一群孩子中准确地认出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可以在人群中认出自己的爱人。

这种辨认不会因为光线、服装、发型等特征的改变而失效,由此可见我们视网膜以及大脑神经网络的工作机制有多复杂和精确了。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提出,本书中假想的神经网络,在细节上有些模糊,这是因为我们离真正理解高级视觉处理的机制还很远,这一领域和许多其他领域一样,还有诸多未知的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发现。

书中说,“世界上有许多未知,这意味着我们知道有些我们不知道。但还有未知的未知……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那些是更难的。”

那些我们未知的东西,除了关于“看见”和“思考”之外,还关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自我,马斯兰以此来为本书结尾,启发我们兴起对“自我”的探索,道路还很长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