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超会吃读后感锦集

中国人超会吃读后感锦集

《中国人超会吃》是一本由王恺 / 戴小蛮 / 刘小柱 摄影著作,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超会吃》读后感(一):中国人超会吃

这本书写了中国的各种美食。作为火锅的爱好者,有机会一定要去尝尝正宗的重庆老火锅。当然椰子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起源于中国的杨枝甘露和珍珠奶茶真是yyds!芋圆也起源于中国。当然也有许多零食起源于中国,比如说:辣条、榴莲干、高粱饴……也有许多甜点起源于中国比如:烧仙草、黄桃罐头、奶茶火锅……许多奶茶也起源于中国,比如:鸭屎香奶茶、港式奶茶、芋圆奶茶、芋泥波波奶茶、珍珠奶茶、红豆奶茶?椰果奶茶……当然,许多美食也起源于中国,比如:北京烤鸭、糖葫芦、春卷、饺子、包子、馒头、面条米粉、火锅……

《中国人超会吃》读后感(二):看出了作者的取舍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刚从青岛回来。在海边吃了多日海鲜和水饺,看到开篇那些水灵灵的、清亮的蔬菜,口水就流了下来。

这本书非常美,即便不去细细阅读文字,光翻阅浏览图片,就是非常的享受。《舌尖上的中国》以降,我们经历过很多中国食物的有创意的美好的表达,但不得不说,此书的图片,还是一流。

这本三百多页的书,只写了6座城市的美食故事,相信作者是做了取舍。看到书评里有读者说标题中国实则90%江浙沪,甚至只能是江。想请这位读者开动小脑筋想一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仅是城市、地理的取舍。读过文字后,我在后跋里细细找寻哪几篇是王恺的手笔。戴小蛮是相对陌生的作者,但王恺的文章读过许许多,这一次觉得有些不一样。我以为的答案也在跋里有交代。这本书,多少是冲着文化输出去的,这种写法是方便另一个语境的使用、理解。王恺一贯的那些淋漓尽致的描写、叙述是没有的,那些有些刻薄的、直抵人性的阐释也是没有的。多了一点点为尊者讳的宽容大度,缺了一点点趣味性。但是有舍也必有得,温情的叙述让这本书的受众范围广了许多。也方便让我们拿给妈妈、孩子去阅读欣赏,去完成本书的出版方所希望看到的那种传播与传承的功能。

《中国人超会吃》读后感(三):吃饭是个大问题

咱们中国人有句俗语叫“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我们是一个非常重视吃饭、非常爱研究做饭、也非常会吃饭的国度。很多人都觉得咱中国人吃饭麻烦,煎烤烘炸、烟熏火燎的,不如人家美国人吃个汉堡,或是日本人吃个寿司来得省时又省力。但是你不觉得这种烟火气里透着一股子乐观向上吗?《中国人超会吃》这本书里有着众多的插图,我最爱看的是码在菜市场摊子上的那些红红绿绿的青菜和活鲜鲜的鱼虾。封面图是一个酱菜摊,穿着粗布围裙的老板娘守着一热热闹闹摊子酱菜:豇豆、雪里红、菜心……都是下饭的好咸菜!

本书中重点介绍了六个城市的市集景象以及家常名菜:苏州、上海、扬州、南京、成都、北京。其中每个城市又有一个侧重点,比如苏州重点介绍蔬菜,上海是鱼虾,南京的豆腐、扬州的鸡鸭、成都的面食以及北京的杂食主义。而且每道菜还配有菜谱及制作图片,不仅好看还实用。

其中苏州菜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本书正好也介绍了一道我很喜欢的:莼菜汤。苏州菜不像上海菜那么甜,也不像鲁菜那样咸,口味折衷。莼菜汤非常好喝,顺滑地令人尖叫,再配上银鱼就更妙了。被归类在上海的松鼠鳜鱼是一道老少皆宜的菜,但是我却是在苏州吃过最好吃的松鼠鳜鱼。

作为山东人来说北京菜应该是跟鲁菜口味最像的。其中在介绍北京菜市场这一节有这样一个小标题叫作“白菜不是唯一的蔬菜”。这个标题北方人都懂。在以前生活不那么富裕,选择不那么丰富的时候,一到冬天,大白菜炖豆腐、大白菜炖粉条儿、大白菜炖五花肉,那几乎就是唯一的菜了。但是挺奇怪,小时候一直这么吃,也没吃腻了。如今冬天时不时吃个炖大白菜,还是那么带劲,仿佛有了白菜的冬天才是完整的冬天。

吃饭是个大问题,但也是个接着地气的问题,这本书非常好地诠释了家常的烟火气,非常棒!

《中国人超会吃》读后感(四):《中国人超会吃》:一本让人食指大动、望而生津的美食秘籍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孔子在《礼记—礼运》里讲的一句。通常意义上,我们的解读的意思是说圣人讲: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是生活的问题,一个是性的问题。这是人类最大的欲望,尤其关乎民生问题的饮食。

饮,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寓意是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饮的本义是喝。《说文》里讲:飮,飮也。虞注:“水流入口为饮。”

再来看食的意思。食字从人,从良。“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人”与“良”联合起来表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东汉·许慎《说文》里讲,食,饣米也。而六谷之饭曰食。从生到死,由此可见,在遥远的中国封建王朝,人类已经对饮食有了深刻认知。

曾当过多年记者,跑过天南海北的70后美食作家王恺曾言道:“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没有吃不饱的记忆,但都是吃不好的记忆,人有种补偿心理,吃不饱的人,能吃饱时还是拼命多吃,吃不好的人,总是空前的馋。”

为了将这份特殊的馋进行到底,继《文艺犯》《浪食记》相继出版后,王恺与资深媒体人戴小蛮耗三年光阴,遍访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六座城市的口碑百年老店,人气网红餐厅、街头苍蝇小馆,选取“蔬菜、肉类、海鲜、鸡鸭、米面、豆腐、杂食”七类食材中充满烟火气的美食,著成美食摄影集《中国人超会吃》。本书通过800余幅活色生香的现场摄影作品,将一道道灵魂食谱与饭桌观察向读者一一呈现,让读者一饱眼福的同时不禁感叹,原来生活也可以这么丰盈,这么随性……

正如书中所说,菜市场里的食材,不仅好吃,也好想。因为菜场里拎着菜篮子的人都在想:今天吃什么?怎么搭配?几个人吃?如果碰上熟人和熟悉的摊贩,还会寒暄几句。周身裹着人间烟火气,喧闹又鲜活的菜市场里,真实得能触摸到生活具象的模样……

中国人对吃的认真古来有之。以红烧肉为例,简简单单一道家常菜却有着南北之分。书中不仅道出红烧肉与北宋时期东坡肉的渊源,还讲道,某部美食纪录片在上海拍摄红烧肉时,因一道在上海生活的北方家长做的红烧肉中加了蒜和青蒜苗,而被地道的上海人疯狂diss,甚至该家长个人信息都被人肉。中国人对待红烧肉的认真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平日里也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对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也有着自己的心得。由于“南甜北咸”的饮食差异,红烧肉当然就有北方和南方的做法,色泽上更是大不相同。笔者虽是地道北方人,但却对南方红烧肉情有独钟。南方人做红烧肉,尤其上海人,喜欢用老抽上色,而且必须加冰糖一起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的本帮菜系,他们做红烧肉有着“一手酱油瓶,一手糖罐头”的说法,这就充分体现出了“浓油、赤酱、口感甜”的特点。一碗红烧肉端上桌,肉色外表发黑发亮,可吃起来并不油腻,有着入口即化的口感。

除了红烧肉,笔者对书中罗列的腌笃鲜、宫保鸡丁、葱油面、八宝豆腐、八大碗等菜品之做法同样深感兴趣。炎炎夏日,厨房似乎成了许多人的魔咒。但为了家人吃得开心,总有人愿意顶着高温与油烟,将自己对家的满腔爱意尽数挥洒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似乎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吧!

在这本令人望之食指大动的美食摄影集中,笔者从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一道道实用的食谱,也不仅是舌尖上那种酸甜苦辣交融的味觉享受。透过一道道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美食,仿佛看到一张张朴实憨厚的中国人面孔下蕴藏着的那种种让人感动、流泪、温暖的情愫。这世上,每个人的命运轨迹虽不一样,但对于美食的态度却是共通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论我们身处何处,只要始终热爱生活,再普通的食物也会给人以温暖与慰藉!

《中国人超会吃》读后感(五):一场美食文化巡礼,一卷舌尖上的中国

若论对吃的执着,放眼世界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并驾齐驱。这种执着不仅体现在国人对各类食材选择方面的苛刻,更体现在对口味极致追求时所需要的烹饪技法上的高度。针对不同的食材,为了能够体现其最佳的口感,所对应的烹饪技法也大有讲究。中国的烹饪技法,讲求是火候、时间和调料最佳搭配。能够做到位了,则菜品呈现出的形、色、味俱全,让人吃了回味无穷,即美味又养眼。从烹饪的方法分类,就有爆、炒、熘、炸、焖、烧、汆、蒸、烩、扒、炖、煎、腌、拌、焗等几十种。每一种烹饪方法都有不同的讲究,突出不同的口味和特点。

同时中国又因地域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风味的菜系。其中最著名的“八大菜系”是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每一个菜系都具有与其他菜系显著不同的特色,其风味形成与它所在地区的历史、人文有密切的关联,同时也深受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质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这本《中国人超会吃》由美食作家王恺、资深媒体人戴小蛮三年采风,遍访百年名店、人气餐厅与街头小馆,拆解美味背后的悠长历史、山川湖海、四季物候、仪式人情。名店名厨助力,公开实用秘笈。

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从 “菜、肉、鱼、禽、豆、米、面”等七大食物类别出发。选取有代表性和烟火气的55道灵魂美食,配合以14篇饭桌观察 、6地(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市集采风以及800余幅现场摄影作品,呈现嘈杂声色与平民智慧,堪称一次当代中国餐桌新巡礼。

书的制作采用全彩铜版纸印刷,裸脊线装大开本,可以完全展开阅读。排版采用图文混排,文字介绍配合精美的照片让读者在阅读相关知识时可以获得对应视觉上联结。

书中针对各色食材和菜品的介绍,除了制作方法外,还会穿插与其相关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内容,让读者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以大家最熟悉的宫保鸡丁为例。

历史:这道菜是清朝官员丁宝桢发明的,他任山东巡抚期间,杀了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当时人们佩服他,称其为“丁宫保”。所以菜名的前两个字是他的名位。比起一般的辣子鸡丁和炒鸡丁,这道菜非常鲜美,主要是得益于辣椒的特殊和豆瓣酱的调味,丁宝桢是贵州人,同时丁宝桢也在四川当过官,所以喜辣。

人文:这道菜在有点规模的城市餐馆都能吃到,很多人把它当做中国菜的代表,但不同城市的宫保鸡丁味道并不相同。比如北京突出了鸡丁的大,花生的酥,以及口感的甜,基本不辣。这和川菜宫保鸡丁的口味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阅读这本书的感受犹如观看书卷版的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了解制作各色菜品方法,更像是跟随作者的脚步体验了一场中国美食巡游。这本书的制作精良,干货满满,既可以作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专业书,又可以作为供日常生活烹饪操作的工具书,非常推荐收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