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读后感锦集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读后感锦集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是一本由李雪涛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8,页数:3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读后感(一):雅斯贝尔斯为什么去搞哲学研究了?

今天读完了李雪涛的《雅斯贝尔斯与中国:论哲学的世界史建构》。 我之所以对雅斯贝尔斯感兴趣是从精神病理学开始的,当时学习时知道他是一名精神病理学家,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但我也知道,他是一名哲学家,与海德格尔齐名。我很好奇,雅斯贝尔斯为什么转向了哲学研究,而当我读完了这部书,看到王锦弟对雅斯贝尔斯的研究,他认为,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他有着深刻的要求,对于他的行为甚至他的思想要负绝对的责任的感觉;并且要求清楚。第二因为他要求清楚的意识使得他不能满足于个别精密的研究,仅能做概括的与根本的探讨,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到整个一门科学,到普遍的原则,最后到哲学自身。”对于第二点,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雅斯贝尔斯不会做具体科学的深入研究,李雪涛总结第二点时说:“雅斯贝尔斯同样不认为科学能够对现实世界作全面、统一的把握,因为对个体的全部对象性的知识总和并不等于现存的他。人永远无法属于某一单一和一致的体系。如果从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概念出发,如实存(Existens)、临界状况(Grenzsituationen)、统摄(das Umgreifende)、超越(Transzendenz)、密码(Chiffre)等,就可以知道雅斯贝尔斯根本不认为人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概括的与根本的探讨’”。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读后感(二):论我的哲学生活建构

我的生活实在是称不上哲学,最爱嘻嘻哈哈流行文化和隐晦深沉的经典文化,哲学对我来说完全是另一个星球的存在。

每次一打想了解一点哲学开始,都回去选一些入门书籍,比如《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哲学的慰藉》诸如此类,始终徘徊在边缘,怯于她的深奥与魔性。

这次斗胆打开这本《雅斯贝尔斯与中国》,即便读完之后仍是一知半解,却也想在这里寥寥数语记下几笔。

“哲学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只有在达到大多数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因为目前的状况是,尽管人口中大部分人可以读写,但却没有获得西方教育的全部意义。他们不过是与别人一起认知,一起思考,一起行动的人而已。他们越是能充分获得各种崇高的观点和重要的区别,就越能充分利用这个新机会。因此,有必要在所有人沉思的时刻,使本质的东西尽可能言简意赅,而又不丧失其深度,以使其便于传授。”

记在这里,经历点生活之后这必须是我的二刷书。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读后感(三):论我的哲学生活建构

我的生活实在是称不上哲学,最爱嘻嘻哈哈流行文化和隐晦深沉的经典文化,哲学对我来说完全是另一个星球的存在。

每次一打想了解一点哲学开始,都回去选一些入门书籍,比如《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哲学的慰藉》诸如此类,始终徘徊在边缘,怯于她的深奥与魔性。

这次斗胆打开这本《雅斯贝尔斯与中国》,即便读完之后仍是一知半解,却也想在这里寥寥数语记下几笔。

“哲学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只有在达到大多数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因为目前的状况是,尽管人口中大部分人可以读写,但却没有获得西方教育的全部意义。他们不过是与别人一起认知,一起思考,一起行动的人而已。他们越是能充分获得各种崇高的观点和重要的区别,就越能充分利用这个新机会。因此,有必要在所有人沉思的时刻,使本质的东西尽可能言简意赅,而又不丧失其深度,以使其便于传授。”

记在这里,经历点生活之后这必须是我的二刷书。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读后感(四):于方寸中,在哲学中求索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讲到:“研究哲学史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就像中国的哲学家在研究其他国家的哲学一样,中国的哲学同样也吸引着许多外国哲学家探索的脚步。这样的哲学家有很多,诸如莱布尼兹、黑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人,虽然与中国相距很远,但他们却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哲学著作中写下了他们心中关于中国的哲学观点。

除拿到这本东方出版社出版的《雅斯贝尔斯与中国》时,翻开制作精美的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行字——“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想想看,这句话竟是那么得引人深思。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打开了这本书,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我几乎从未见过的世界。

雅斯贝尔斯是谁?简单来说,他是一位德国的哲学家。哪怕您没听过雅斯贝尔斯,或许您一定听过一个词——“轴心时代”,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在书中了解。

无论是将中国理想化了的莱布尼兹,还是将中国平庸化了的黑格尔,又或是专注于人的自由问题的雅斯贝尔斯,他们都是他们各自时代欧洲主流思潮的推动者,不得不说,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精神。本书分为八章,分别讲述了雅斯贝尔斯对中国孔子思想、老子思想和佛教思想等的认识,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另一种理解方式。

由于我对哲学的理解尚浅,读完本书后,我并不敢对其中的哲学论点妄自评论,在这里只说一点最深刻的感受: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形成,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思考和验证。

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我们上大学是为了学习什么?或许并不只是专业知识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大学应该培养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前者会昼夜不停地思考,并为此形销骨瘦;后者则要求工作与自由时间分开。前者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后者则需要别人引导,要别人为他定下学习计划。前者有勇气正视失败,后者则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读后感(五):基础之上高楼磐稳 ——看《雅斯贝尔斯与中国》的互涉

涉世越深,越觉得自己孤陋寡闻,这是作为一个人的认知局限,也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莱布尼茨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数学领域里的那个莱布尼茨,因为微积分而与牛顿争的举世喧嚣。无独有偶,雅斯贝尔斯(简称雅)作为一个多学科学者,对世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无法回避的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中国,一下子就撞进了他的心扉。与莱(莱布尼茨的简称)通过中国审视欧洲的目的不同,雅用“轴心时代”的概念彻底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世界文明观。 哲学,在大多数人理解是一种神乎其神比较费脑筋的东西,而本质上,它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在我理解,哲学就是解析,让内在的不易于辨别的逻辑大白于天下。 对于任何一种学科的探索,方法论很重要。就像解题思路一样,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效果。哲学所追求的,是客观而全面。在客观方面,沟通就极为重要。因为人作为意识的主体,有自己的文化修养所制约,这是一个壁垒。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世界大同的推进,需要彼此的开放性,这样才能有真正的人类关系。 写就《道德经》的老子,是中国伦理世界观的创立者,他的著作在德国有多种译本。雅对于中国思想、哲学、宗教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就是遍览群译著,对比分析后获得的结论。老子的道,万物归一。一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的生命观和对社会的思考,使得咋对于他哲学中一些既定的概念和范畴做了反思。雅把老子的道与自己哲学中的概念“统摄”做了互文性解析。它被认为是那样一种东西,自身并不显现,而一切别的东西却在它的里面对我们显现出来。物质本源是人类永不休止的探索,存在于一切可能性的虚空而不是世界的所有纯粹现实性之中的道给予了理论上的解释。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的涵盖量虽然极为博大,但条分缕析极为精细。对于各个著名的哲学家,其自身的特点及其著述,都做了比较中肯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 人格魅力,不同于追星,不会在时间洪流之中逐渐淡化。本书的末尾,即作者的后记中,雅的影响尤为突出。作者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探知的有关雅的一些事情,读来无不让人动容。雅倾其毕生精力,为哲学大厦添砖加瓦,使得人类的精神求索有了更为辉煌的空间。雅关于哲学的庞大计划,才刚刚付诸实施便溘然长逝,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空洞。希望后来人,可以像《红楼梦》一样,把雅的巨著延续完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