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破晓时分的读后感大全

破晓时分的读后感大全

《破晓时分》是一本由朱西甯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24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晓时分》读后感(一):小人物的世界

连着两三个晚上,在灯下读朱西甯先生的《破晓时分》。越读越觉得相逢恨晚,一如朱天心——也是作者的小女儿所言,“大陆读者迟了二十年才看到张爱玲,但迟了五十年才看到朱西甯”。

这几年读书总不免功利心,书架上多是非虚构写作,恨不能把“知识”就这样灌溉到头脑里。朱西甯先生,却以其纯文学的雄健笔力,一洗我心上的躁郁与尘霾。

《破晓时分》是一本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十三篇故事。笔下人物,单看个个是市井小民,成集也得窥世情百态。

很多人将朱西甯与鲁迅做比。朱西甯的许多故事,的确让人知觉到大先生的影子。他写无知和愚昧,也写堕落与沉迷,写人世间的倾轧与仇恨,也写弥漫如烟的麻木和不仁——“一双双空幻的眼神,没有愤怒,没有怜悯。空幻的、家畜的眼睛”。

读《白坟》时,我格外经常地想到鲁迅先生,想到《药》里那种震慑天地的悲怆与寒凉。多像啊,在义士举丧时琢磨着灵幡拆下来能做多少东西的女人,在新坟前怨怼占了耕地的男人。与夏瑜就义时,伸着颈项仿佛许多鸭却浑然不知所谓的百姓,多像啊。

然而朱西甯终究又有不同,我模糊地感受到这种不同,却难以付之于言,后来终于在唐诺笔下找到了缘故:

“我们在鲁迅先生作品中看到的,是当时比较迫切地不把文学当作最高的东西,而文学是为更神圣的东西来发声的,那种东西在朱老师笔下变得有力道,里面的黑暗不是单纯是黑,而是呈现出各种层次……

在他的笔下的小人物世界,即使是在民智未开的社会,朱先生总会呈现那种世故的民智好像可以解开的事情,这在他的小说里面常常出现的角色,我在鲁迅的小说里面没看到。我不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不是这样,但是对我来讲,作为一个小说读者,我可以得到一些微弱的可能性跟希望,这是相对来讲比较温暖的”。

唐诺先生所说的这种“温暖”,我愿意将其归于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朱西甯先生的志向在于文学而非教化,但其文字透露出来的悲悯与宽容,却自然而然起到教化的功用。很难想到一个人,将世间的黑与恶看得这样透,却还怀抱这么多温柔。这大略关乎人的本质,人的底色,坚韧而绵长,光明而美丽。

《破晓时分》读后感(二):朱西甯,最后一位民国小说家

想来破晓时光读完也有些时日了,至于为这个短篇小说集写点什么便是时时有的。读时有,想时有。

民国最后一位小说家,从文字上看是确切的。读的时候一股脑儿的红楼遗风。至文章中吃穿用度,风物人情的描写自是不同,但还是让我觉得文采风气觉得很红楼。红楼梦的文字像是吴道子的画,仙风道骨但是可以细腻到每一处线条,不像是儒林外史那么足够白文,人人宝蓝直缀,粉底皂靴。朱先生的文字意境很好,文字功底极为深厚,以至于读时总觉得他在炫技。先生最为赞叹的就是文字的想象力,这一点与钱钟书像极了。他们眼里的东西像是有重影,一层叠着一层,不仅能看到事物的外表。像是“无船之蒿”,“无河之鱼”等等,都让人觉得那个裹脚老妪既生动也凄凉。这是把文字插上了翅膀。先生的动词和那些大家一样运用极为淳熟。我自觉的可以从中总结的是那些好的类比需有感情作为铺垫,像是“老汉用力嗑着烟枪,像是要把那愤懑如何如何”。如果这类文字只是简单的写写便像是无病呻吟,但是有了他对两个儿子,大儿媳的不满便觉得不唐突反而有味。

先生故事的编排和手法也是极好的。那个被妈妈强逼着吞冰疙瘩的女儿昨夜已经不再是黄花闺女,那个在碉楼里的打不死的狗,郭营长的狼狗,被地主陷害赶走的守夜人等还能时常出现在脑海。先生的故事里也总能寻见鲁迅的影子,也擅长不同的视角去解释一个故事。最隐晦的故事怕是在碉楼里的故事了。最让我觉得手法欣喜的怕是破晓时光这篇了。文里的小子从仗打他人的衙役到假装客栈老板在堂下受审,从两个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不觉得不精妙。

这本短篇故事小说集里面全是三两句话就能交代清楚的小故事,但是因为大篇幅的人物心态和场景事物的描绘变得饱满起来。春去也是最引人的一篇。文章故事放在当下算是“离经叛道”的,一个中年男人希望求得一个儿子而对自己小姨子“发春”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腐朽的,那个男人是可恶的,但是那种“油腻”男人的爱慕和企图,那个小姨子的如花待苞,是真切的。那院子里的桃花,男人误以为撞破的徐师傅的苟情后的愤慨,那男人在蚕房里做工时有意无意的遐想等等小片段让人物在纸上翩然起舞,连画面都是彩色的。但是最动情的还是小子在桃树树干上前后摇晃,戳破还隐着的私情泡沫的情节。那段文字像是糖的甜,难以用言语描述,非要含在嘴里方能品尝出滋味。那种文字就像是“今夜的月色很美”。那些人类所能动的感情是难以用文字装裱出来的,它是直抵人心的,它足够微小,所以就像公理一样难以再去拆解。

他们看见了生活,看见了人,让我羡慕。

希望再读的时候还能发现些别的。

《破晓时分》读后感(三):《破晓时分》

这本书,我愿意为它振臂高呼、摇旗呐喊,想推荐给所有人,想要你们都去读,因为写得实在好,语言匠心,技巧精达。

朱西甯,本就是顶顶有名望的文学大师,无奈之前他的作品都没在大陆出版,所以知人很少,例如我,但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与朱先生有相见恨晚之意,想搜罗他的其他作品以继续这场文字的饕餮盛宴。

朱先生的小说,有民国时期新白话的遗风,又有鲁地方言的留存,但绝不难读,甚至有耳目一新之感,我以为在现今中文语汇日渐衰落的当下,读一读那个时代的大师是如何精雕细琢地创造词汇和游刃有余地驱遣词汇是让大脑皮层充盈文学美感体验的绝佳享受这本合集含十三篇短篇小说,每一篇都是上佳的杰作,我尤其衷意《冷雨》、《白坟》、《牧歌》、《黑狼》、《本日阴雨》、《福成白铁号》和《破晓时分》这几篇,特别是最后三篇,力达透意、字字珠玑,堪称绝艳!

朱西甯一生经历过多少时代更迭,都反映在他的小说里,前半程在大陆,从1929年出生、流亡、参军,到后半生在隔海相望的异乡,他小说里的时间也被这样的人生际遇分割成两半。

写旧时代的战乱、灾荒、愚昧、欺压也好,写新时代的百废待兴、后浪淘沙、形神困顿也罢,朱西甯笔下浮现的都是个个小人物的形象,而且这些人都活得疲乏、活得压抑、活得想挣脱也怎么都挣不开。

人说朱西甯的小说里有鲁迅的影子,我想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文人大概都是这样,对愚蒙的国人有怒其不争的怨,也有悲悯其深重苦难的怜。

鲁迅的《药》里有为了给儿子治病买“血馒头”的茶馆夫妇,朱西甯的《白坟》里也有打着盘算想从烈士灵堂上拆下挽联送去染色做衣裳的大嫂,鲁迅的《祝福》里祥林嫂被人卖了又卖,朱西甯的《咆哮时分》里被诬陷代罪的十七岁小媳妇也被卖了两次了。

还有《冷雨》里不知女儿已被恶霸欺侮却还逼迫女儿吃冰雹子对抗天灾的三招姐儿娘,还有《牧歌》里用没有愤怒、没有怜悯、如家畜一样空幻的眼睛观看行刑的村民。

说这是一本集齐了各类能想象到的苦难的合辑也行,说这是一本描刻了人之性灵的浮世图绘也行,因为人之贪嗔痴,人之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无常故苦,俱在其中!

敢写苦、善写苦的作家,都有大情,书尾虹影写的怀恋朱先生的文章里,也注释了先生是一位“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尚存极少的大慈悲者,这样一位怀悯众生者,用躬身耗力之刻苦,钻研雕饰打磨的小说,真的不能不读。

《破晓时分》读后感(四):破晓时分

“朱西甯,台湾小说家,作家朱天文、朱天心之父”,2018年理想国出版朱西甯系列第一本《铁浆》时就是前面这句文案吸引了我,同时也打消了我阅读的欲望。以前看过几本朱家姐妹的作品,个人感觉印象平平,所以我可以因为沈从文去读汪曾祺,却不能因为朱家姐妹去读未曾听闻的朱西甯。

如今时隔近三年,终于还是读了朱西甯先生的作品《铁浆》与《破晓时分》,与其说我对他笔下的文字有感,不如说我对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好奇,因为上个月一口气读掉陈映真的三部作品后深感过瘾,于是萌生寻找台湾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来读的念头,由于之前读过了白先勇,这才有了《铁浆》和《破晓时分》的出场。

《破晓时分》同《铁浆》一样皆是短篇小说集,是在大陆的首次出版。全书共收录十三篇短篇小说,书后附录作家虹影的纪念文以及朱西甯先生的文学年表。

书的第一篇《春去也》开篇第一句“收蚕茧的节令又到了,那总是满地桃花落红烂醉的时候。”瞬间将阅读思绪拉进了小说里的场景。由春蚕的生死、春的来去到人的情思与欲望的萌芽至终结,人物心思复杂的像泥水般混浊的流淌,又细腻的如手里的丝般滑落。

作者笔下人物的处境及其悲喜,不知为何总能给我一些略带诗意的底色。就如同《春去也》的劳作场景,弥漫令引弟儿小姨掩鼻的腥气,却架不住作者对飞鸟、桃花、风筝等春色的描写,以及故事结尾后对相同事物的呼应,让我有种这场景很美但时时凋零的错觉。

作者的文笔是好的,这点毋庸置疑,有时好到会让我忽略掉故事的内核,而纯粹被精炼且优美的语言所吸引,在他笔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就像那只被初夏头一场暴雨吃剩几根骨架的残破风筝,像一团又一团急急飞跑而低低压下来的灰云,像睡的死寂只留蛙鸣的村落......

同样作者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也足够细腻生动,尤其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揣摩人意到你会相信这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活得有血有肉。在呈现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

只是就我个人而言,小说书写的精彩是一回事,阅读口味的偏好是另一回事。

在这本《破晓时分》的短篇小说集子里,有几篇是我格外喜欢的,如《屠狗记》里的人物可怜、可恨又可悲,《白坟》里嗅到一丝鲁迅先生作品里那悲天悯人的味道、而《福成白铁号》里透过多人视角来呈现生活困境的写作方式是我一直读不厌的。

当然这整本书里也有半喜不喜的,就比如在第一个故事里,邱先生的岳母在反驳女儿关于春蚕生死造孽等言论时所说“要说菩萨心肠,就别穿绫罗缎纱罢,就别使丝绣花罢”,听来多在理。尤其是后面女儿边捂鼻边叫着“杀生害命多造孽啊”,然后脚上那双“羞羞躲躲一隐一现”的绣花鞋倒现实的避着地上的脏水,真是讽刺。

还有一旁那心猿意马又重男轻女的邱先生,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朱西甯先生刻画人物、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的细腻且真实程度,让我阅读的过程对此人几度反胃。

半天看下来,我应当是没有作者那般心底柔软,我喜欢作者书写故事时的文风,只是不喜他笔下故事里的部分人物,时时惹人生厌,真是“不是风时,就是雨时,人心比甚么都更骚。”

疯猴勿杀20210616

《破晓时分》读后感(五):破晓前的夜,黑啊,寒啊,冷啊!

最早知道朱天心,是从唐诺的《尽头》这本书,这家伙絮絮叨叨的说了无数遍他老婆的文章写得好,简直就是吹上天了,被我在短评里狠狠地批评了,当然,我也就记住了朱天心这个名字,虽然想读她的作品很久,仍旧没有排出时间来读。最近正好读到朱西甯先生(题外话:朱先生的面容硬朗,儒雅,极其舒适)的这本书,真是觉得朱家厉害了,我得多读读!

《破晓时分》是全书的最后一篇,

好像整本书里黑暗,困顿的情绪,都有了期盼一样。但是我想说,破晓前的夜,黑啊,寒啊,冷啊!

全文读起来有上个世纪的年代特色,好像是我的父辈还要更早一点儿的世界,浓重的墨色,黑沉沉的,离破晓还有一段儿时辰。但是有时候文风读起来又顺畅得好像滑雪,就一大段一大篇哧溜一下就读完了,非常过瘾。

《福成白铁号》是最爱。真是写出了那个氛围,压抑的牢笼一样的生活。本以为是个很上进的老父亲,结果也是一样的肮脏。哪怕跟不上时代了,哪怕思想老旧,但是起码洁身自好啊,这一出让我想起了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那个老父亲,文学作品里特别烦人的没有一点优点的父亲形象。男人的形象,又是那样的苦闷,但是不抗争,不争取,在楼下铺个白铁皮睡的样子好像就在眼前,真想上去踹他两脚。女人,她是看得最清楚的一个人了,她看清了她的生活的几个盼头,要么图恩爱,要么图物质生活,要么有了儿女忘了这些,其实现在的女人选择婚姻也基本是这样的顺序吧,要么爱,要么钱,总得占一头吧,否则自己独立不好么?她的心理活动非常的贴切,想到有个地方可睡,看到男人又心软。

想到女人形容那个一点声音隔壁和楼下都听得真切的住处,囚笼,冰窖,这样的字眼真是太寒了。这篇真是太残忍了,看上去平平淡淡的生活,背地里都是肮脏,污秽,锁链拴住的逃不出的深渊。时代在变,白铁制品必然会被淘汰,你不让它变,不可能;你让它变,你不变,就被丢下了,哪个时代是一成不变的呢?人就是在跟着时代跑,跟不上了,累,跟上了,也是累。

理想国的书,装帧我就不说了,纸质书摸上去非常满足。标签最多的就是《福成白铁号》了,几乎整篇都想贴标签,真是太会写了。《黑狼》一篇也超爱。还有好几本可读,心痒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