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球之眼》读后感摘抄

《地球之眼》读后感摘抄

《地球之眼》是一本由石一枫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之眼》读后感(一):小说题材的发展的一个趋势,由《地球之眼》想到

纯文学一直代表着一种审美的趋势,或者说代表着现实的一种倾向。我很难说清楚现实与审美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但我们可以发现文艺往往会受到现实的影响,或者说,文艺会催发现实。我很难说清楚到底是文学来自生活,还是文学影响生活,总之,小说题材不仅不会限定现实,反而在一定情况下影射现实。我们读过太多的小说了,不一定每本都要去探究本末,更多的,也许我们应该试着去归纳他们。有些说文学是总结,有些人说文学是捕捉,有些人说文学是归纳。但你让我说,我说文学作品一定需要归纳,一定需要总结。 《地球之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纯文学,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标志,也许我们引用何大宝先生的观点,他和麦家曾谈论通俗小说和纯文学的区别,结论是“前者需要‘说’,即把所有的线索、情节、因果都倾尽一空地说出来,唯恐读者不明白。而后者是‘不说’,在决定性的情节上,三缄其口,制造含混和暧昧。二者的区别可以金庸小说和《水浒传》为例,金庸小说是通俗小说中的杰作,但它把一切都说尽了,几乎不再给批评家留下阐释的空间和给读者留下猜测的余地。而《水浒传》却处处都是巧妙的留白,不独让金圣叹的点评可以大显身手,而且也让后世的小说家、戏剧家、批评家甚至政治家跃跃欲试、喋喋不休。”所以,其实我们不应该过度去解读《地球之眼》的文眼。 近年来,似乎科幻总是在侵略,或者补充文学。像石黑一雄,阿特伍德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探讨。也许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专门去总结哈文学家在这方面的尝试,也许是很长的一系列名单,也许我们可以试着回答哈,为什么科幻在文学的比例中越来越重要呢?这似乎是一个新的题材的发展趋势。 他的背后隐藏着现实的逻辑,我们今天的矛盾也许就是科技发展的矛盾。我们逐渐地发展,也逐渐地发现,我们在某种过程中的矛盾,而文学正在描写并试图解读这种矛盾。当这个类型题材越来越多的时候,其实是意味着我们的矛盾越来越严峻。我们需要一种方式去解救自己。

麻耶熊猫的《地球之眼》

《地球之眼》读后感(二):我曾有个朋友,他追求世界的道德

我非常喜欢《地球之眼》,不是因为我也和故事中的安小男一样追求世界的道德,而是我也曾有过这样一个朋友。

故事的人物构成很简单,我追求道德的朋友安小男,我象征万恶资本主义的朋友李牧光,以及游走在道德和利益之间的我。虽然没法儿断定故事中这个“我”是否能够代表绝大多数人,但他确确实实代表了我本人——以得过且过作为人生信条的混子。

我更愿意相信安小男这个人物诞生的初衷是一种夸张化的塑造,就像我觉得我这辈子也可能只会遇到一个这样的朋友。因为在大部分人经历了所谓成长后学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而绝对的道德,必然会撕下这层表面上的其乐融融。别问我那个朋友她当时做了什么,只能说那天大家所有人面子上都不太过得去。

只有她撕开了所有人都假装不知情从而闭口不提的一场闹剧,尽管这个行为可能并没有唤起大家从到的角度对自己的反省,但当时我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和其他人一起尴尬,还有在意识到自己和朋友在道德感上的差距后的羞愧难当。

所谓地球之眼,既是真正可见可触的监控系统,同时也是安小男这样对道德的绝对捍卫者。这是一种夸张化理想化的人格,尽管他是这样一种美好向往的预设,但在故事中这样一只道德的眼睛却只能游离在社会边缘。但眼睛,也必然是游离在观察之物以外的存在。

李牧光这个人,如果说他在故事中象征着资本利益这个时常与道德站在对立面的存在,那么故事中他的沉睡比他醒来时更让人毛骨悚然。当他一直在宿舍里睡觉时,所有室友都习惯于享受他所带来的便捷生活,并渐渐遗忘他的存在本身。大家似乎没有直视过所谓万恶的资本主义究竟深藏何处,而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和自己共处一室酣睡于自己头顶之上的庞然巨物。

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存在于一层又一层笼罩之下,有凝视的有保护的有窥探的有审判的。纵使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个追求世界道德的朋友,但也能够在突如其来的某一秒跳出这些笼罩,以最形而上也最疏离于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的道德之眼来看看这个地球。

《地球之眼》读后感(三):我在盯着你

这本书虽然有可能被名字劝退,但是看完书之后,感觉很过瘾!作者在叙事的同时也不断搞笑,所以本该不苟言笑的地方看来却不是乏味,而是兴趣盎然。这个故事简单概括就是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从读书时的交情到后来偶然之间的牵线搭桥又聚在了一起,我的两个朋友,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阶级层次明显。 先说说安小男,他是计算机系的,而我是历史系的,我两是“从小便认识,如今大变样。”的交情,他一直在拘泥着“道德”的意义,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解决社会上那些不道德的问题。他觉得历史应该可以解决,就来历史系学习。我实在是不能帮他解决,于是让他自己看书。他熟读了很多我推荐的历史作品,对历史的认知也远超常人。于是,关于安小男是留在电子系还是历史系的争论成为了学校的大事件。他公然怼上了历史教授,也觉得关于道德的问题无法解决,放弃了历史。 再说说李牧光,他刚来到学校就给我们寝室的人展示了很多方面,嗜睡(后来发现这是一个病),还有一些新奇的电子产品。零食也可以随便吃,反正就是有钱。他们家花钱把他送进大学,又花钱把他送去国留学,可是对方要交一篇论文,这可把他难坏了。但是李牧光有钱,他的论文我让安小男写的,我赚了差价,于是,安小男和李牧光算是有了初步的交集。 毕业后的我们,各奔东西,当初的祝愿,前程似锦,可是现实很残酷。 当我遇到安小男的时候,他的生活很窘迫,问他原因,他干过销售可是嘴皮子不利索,公司领导让他用信息技术侦查公司里的敌对派系他的道德准则不允许他这么做,他其实也不是不懂,就是道德将他束缚住了。正好李牧光回国,我就将技术过硬的安小男介绍给他了。结果,李牧光对安小男还是十分满意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小男不想继续在李牧光这里做下去了,因为他发现了李牧光的小秘密。 原来,这李牧光美其名曰的做生意其实是暗度陈仓。表面上是一个做着玩具生意的,实际上是一个在国外帮自己家族洗钱的故事。安小男帮李牧光通过监控设备远程监管仓库,而这技术最后却用在了侦查李牧光自己身上,让他身败名裂。 地球之眼,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看了一半觉得可能是监控设备,这样理解却又不太完备,大致上可以将它理解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安小男一开始拒绝的事情后来却主动做了,他心里似乎对道德的评判有了新的标准。原来他的父亲当初太刚正不阿,工程出了问题被其他人伙同别人全扣在了他父亲头上,结果他失去了父亲,道德问题在他眼中心中成了重中之重。安小男举报了李牧光,然后辞职,跑到了一个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我找到他,默默地看了他一眼,并没有暴露他的位置。经历了这一次,我与安小男、李牧光分道扬镳。 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怎么看待道德的问题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只能自己抉择。作者通过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言简意赅地描述了道德的样子。关系不行不要硬融,不如相忘于江湖,彼此不再打扰!

《地球之眼》读后感(四):地球之眼,看见道德的盲区

康德曾感慨,这世界上能让人产生敬畏的两样东西,一是头顶的星空,二是内心的道德准则。石一枫最新小说《地球之眼》就是讲一个少年的“道德感”的故事。这本书作者用漫不经心的口气讲述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故事,文章中主要通过对白来推进剧情。中篇小说,全文轻松易读。本书取名《地球之眼》即指监控电子眼更指内心的道德准则。

安小男,出场时还是一个计算机系具有“道德洁癖”的小拧巴,他是那种身边随处可见看似一身正气,学习好,看起来像别人家孩子的伟光正代表,他内心有自己的坚持,活的理想化,他在学校求学期间就是那种容易上纲上线的求知青年。为了突出他身上强烈的道德感,有个剧情挺有意思,一开始他认为读历史可以提升全民道德感,因为读史使人明智,就去历史系旁听,但又与历史系权威教授发生冲突,公然质问老师“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历史能否解决中国的道德问题”,一方面我觉得这位少年能问出这种问题确实脑子里有在思考问题,也算有胆识,但却未免过于理想化。看到此处,我感觉如果我身处现场,脚指头能抠出一栋房,教授估计也想射死过去,“改变中国的道德问题”这个话题过于宏大,岂是一两句话能讲清的?给一句安小男“迂腐书呆子”的评价真心不为过。现实中往往像安小男这种不太圆滑的钢铁汉子在进入社会后,会混得不太如意,后续小说剧情推进事实亦如此。

而本书另一位主角是李牧光,可以说是安小男的对立面,从小就享受着金钱和权力带来的优越感和便利,因而道德感稀薄,在本书中可视为道德的反面词,这位家庭出身很不错的睡神,仰仗身为北方某大型国有企业厂长身份的父亲对学校的赞助破格录取,按现在的话来讲是精致利己主义者,金钱至上的他求学期间连论文都是找“我”求助,而我作为中间商将任务外包给安小男。安小男成为了“枪手”,这是双方第一次交集。后来凭借这篇论文和雄厚的经济条件,顺利出国,并成功拿到身份,做着帮亲朋转移资产洗钱的勾当,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毕业各奔东西,眨眼若干年后再相见时,生活终将安小男打趴了,社会底层苦苦煎熬,而生活也将李牧光淬炼得更加精英阶层。二人身份悬殊,本不该有交集,却因为“我”二度牵线,一项远程监控的任务让李牧光成为了安小男的雇主。

两个人一开始是和谐相处的,但当安小男掌握了李牧光的频繁踩线道德的操作后,这段关系岌岌可危,到底安小男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应对呢?坚守道德底线还是在无数次被生活打趴后随波逐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卷入一些事情当中,了解越多越危险,安小男又能否全身而退?

本书作者石一枫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为70后新锐作家,其作品风格多以戏谑幽默的京味语言、亦庄亦谐的叙述风格称,被誉为“新一代顽主”,代表作有《红旗下的果儿》、《节节最爱声光电》、《猜火车》等,2018年因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地球之眼》读后感(五):《地球之眼》 :科技无“心”,地球有“眼”!

最近的天气又开始好转,这几天都是大晴天,温度虽然比较高,但是有风,所以不觉得很热,最近看了小说《地球之眼》,听这个名字就比较科幻,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科幻故事。 因为之前读过一部分《三体》,感觉这本书差不多像三体一样,把目光瞄准未来,通过智能AI以及未来人的生活方式反应科技和人类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类的脆弱和坚强,可是等我看完这本小说的一部分后,我突然觉得:What? 我草稿上反乌托邦和轻科幻这两个主题都写好了,你给我看这个? 先不提是否是轻科幻,先捋一下基本的小说剧情,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主角并不是书里第一人称的“我”,而是安小男,李牧光和半吊子文艺少年“我”都是为丰富安小南人物形象的配角。 故事以第一人称展开,剧中的“我”是一个半吊子文艺男青年,分别以“我”偶遇安小南,以及“我”同宿舍的李牧光来分别引入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进而为以后两个人的雇佣关系埋下合理的故事走向(在一开篇,故事中的“我”就明确指出李牧光是安小南的雇佣者),而前面所说的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反差萌,也不过是增加故事的戏剧性,为后面圆人设提供一个支撑点。 小说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安小南是一个对“道德”执拗到有些病态的理工天才,李牧光是一个家境优渥的学渣,因为家境优渥这块肥沃的土壤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机会,而在“我”的推波助澜下,安小南也加入了李牧光的创业队伍,并且最后一举击败触碰道德底线的李牧光。 因为在前期,作者用“橡皮”擦掉了安小南一部分的故事,让他的人设看起来奇怪并且有些病态,不过把故事放在最后讲的效果则是很好的刷新这个人物对读者的全新印象,他的南(难):虽然天资卓然,但前半生深受“道德”的困扰,给他的病态一个完美无缺的“理由”,这是这本小说的最大优点,另一个优点是名字的选择,当然《地球之眼》这个名字误导了我对小说剧情的判断,但它也很好的阐述了科技(AI)这把双刃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科技的发展给掌握资源的人生sha予夺的权利,也能变成小人物保护自己的wu 器。 另外《地球之眼》中的眼也很有深意,不仅仅指安小南的技术,心眼、心眼,从古至今都有眼心相通之说,所谓地球之眼,也就是地球之心,在小说里也指道德,虽然最后安小南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过“我”在街上看见的科技之眼,确实意味深长。 在结尾安小南母亲对“我”的一笑,在“我”看来或许是她的惯性动作,而身为读者的我却觉得作者想给安母打造一个眼盲心不盲的人设,来揭示人们对于道德的衡量不仅仅是浮于表面,而是心里的那只尺子在判断和定夺。 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我觉得这本小说值8分,作者以不痛不痒、流里流气的人设将三个人物一个故事讲的透彻流畅,结尾浑然天成,适合挑一个上午,一口气读完,当然,并不是没有瑕疵,只不过优点太明显,谁还起注意那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