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的读后感大全

《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的读后感大全

《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是一本由陶瓷兔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读后感(一):读书精简管用吗?

如何走捷径,读一本生涩难懂的书,展现出自己知识渊博? 这一本《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的书中,在一开头,作者就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小心思写了出来。 一个小孩子怎么会喜欢读生涩难懂的书呢?不过是为了快速便捷的提取重点内容,好显得自己学识丰富罢了。 这个小把戏,作者一直玩到了中学毕业。 但是一本书真的能够通过三言两语的精简句子,便能够读懂吗? 作者陶瓷兔子不愿意掩饰自己对于“走捷径”的厌恶,现身说法。 她将“走捷径”与“走弯路”放在同一个天平上,你自己可以去感受,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本书的名字叫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讲述的也是古今书中人物的跌宕经历。 从作者的角度上看,其实这本书也是一个交友的方式。在阅读一本书之后,如果每个人的思维感受能有一点交互的地方,那就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 这本书中包含了许多本书的读后感,以及其深刻的道理。 比如: 《成长教育》中,一个女孩要走多少弯路,才能到达自己想要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这样的女文艺青年,为什么得不到幸福? 《傲慢与偏见》中,你能否像夏洛蒂一样,不为破碎的梦而抱怨,而后悔,坚定地看向前方? …… 我们都说人性复杂,而每一本书中,每个人物的性格背景和其经历的事都不会雷同,从世间的发展上来剖析人性的复杂,从而体会生命之重,这是我们真正的读了一本书之后,才能理解的。 初读这本书的第一章,那是一个关于《红与黑》的故事。从前我基本上是不太愿意读这些名著的,总觉得那些故事情节没有什么趣味性,或者说是自己太难读的。 现在看了这本书的解读之后,仿佛就像是重新认识了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故事。 要读完之后的感受,更是希望能够有机会通读原著,更好的去体会感受作者笔下的文字。想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会不会读后的感觉和理解大有不同。 有时候我们读一本书,并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学识,但是通过阅读深入沉浸的体会书中每一个不同人物的故事,从而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 生命是时间的载体,而承载生命之重的在于阅读。从阅读中领悟生命的含义,让思想在生命中得到发展和成长,这才是我们为何要通读一本书,而不是精度其句子。

《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读后感(二):《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我们阅读的往往不是名著,而是人性!

昨天看天气预报,今天好像是35度,今早还不是特别明显,估计今中午会很热,在大学的时候接触过陶瓷兔子的书,当时读了她的《成熟》,觉得虽然有鸡汤的成分,不过有她自己的观点,觉得还可以。 最近又看到她出新书:《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觉得封面设计的不错,没仔细看内容,不过看名字像是鸡汤类,准备晚上当睡前读物,等到翻开它的时候,才了解到是对经典书籍的另类讲解。 对于大多数人读经典名著最多的时候应该是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因为课程需要,又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所以读的囫囵吞枣,对每一本名著的印象都模模糊糊,不过倒是仔细读过《老人与海》。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对《老人与海》的另一种解释,杂志上作者的大概意思是每个人的一生都像那个去海里大鱼的老人一样,来的时候一无所有,走的时候两手空空,只不过对待事情的态度不一样,有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人则认认真真的和大鱼搏斗,在所有对《老人与海》的解析里,我最喜欢这一版。 在《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里作者陶瓷兔子分享了关于她的读书经历:初期掉书袋的喜悦,以及重读原著,慢慢明白读书对自身的意义,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由来。 这本《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总共分为两个部分:了解自己和唤醒自己,内容么?大多数都是陶瓷兔子对中外名著的个人理解,有的关于人生,有的关于感情,挖掘的点都很新颖,内容也比较贴合现代人的一些状态,在这本书里我比较喜欢陶瓷兔子对《人间失格》和《第一炉香》的解析,因为在《人间失格》里作者分析了高敏感人格对人生的影响,以及分享了几条高敏感人格的生存指南,其中一条还是比较实用的,那就是可以适当的让别人意识到自己是高敏感人格,对于一些要求,如果自己的状态不佳,可以委婉的拒绝。 在《第一炉香》里,作者对于葛薇龙的解析赋予了男主角对她的另一种含义,她可能并不是那么喜欢男主角乔琪乔,她更喜欢那种虚荣和华丽的生活,乔琪乔只不过是她纸醉金迷的一个借口,其他的名著的解读也很不错,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读一读。

《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读后感(三):【共振书评周】与另一个自己对话,读书的乐趣就在其中

刚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翻看起来,书本每一章节分的很清楚,都是文学名著,且汇集海内外,每一篇都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就将书中的精髓点明,闲暇时读来也是毫不费力,十分适合碎片化阅读。

我读书的经历和作者很像,在小学翻看姑姑大学中文系的课本,那些大部头的名著被缩略在一本书中,我还记得当时如获至宝,如饥似渴的阅读,甚至废寝忘食,连作业也忘写。读完后,自己的虚荣心一度十分膨胀,自以为自己已经了解这些名著的故事梗概,就相当于读过了,一方面陶醉于我的知识面一下获得了成倍的提升,另一方面却陷入了对阅读的浮躁情绪中,开始走捷径。其实自己掌握的知识只是经过二手加工的产品,没有体会作品原汁原味的奥义。

直到自己完整的读完一本名著—《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可以说有着爽文小说必备的一切元素,主角被冤枉陷害,打入谷底,最后绝地反击,大仇得报,正义战胜邪恶。我被书中主人公的聪明勇敢所折服,为他不幸的遭遇而揪心,可以说看的过程中心绪起起伏伏,读完以后酣畅淋漓,一段时间内看不进别的书,这次美妙的体验让我开始涉猎其他的名著,虽然这其中也有让我铩羽而归的,比如《百年孤独》等,但是获得的体验还是超值的。

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很得我心,“与相似的灵魂做下标记,唤醒淹没在浮世的自己。”我们阅读既是在读他人,也是在找自己。很多作品之所以会让人产生共鸣,就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塑造的人物在某一方面与你有了契合,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灵魂对话,阅读最美妙的感触大抵如此。

感谢这本书,让我再一次找回了阅读的初心。

《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读后感(四):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最早接触名著书籍之时,可能就是读书时老师列的那串长长的书单,可能就是囫囵吞枣的背记一些所谓的“简介”、“意义”、“价值”和“中心思想”。《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里面出现的名著书单,每个人都很熟悉,但是当时或许不愿读、读不懂,作者的姐姐曾告诉作者,“能看懂多少就先看懂多少,反正剩下的,以后也会懂。”因此,作者在大学、工作后都反复阅读了这些作品,诞生了这本另类的励志、解析指南。

隔着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光,你依然可以轻松地从身边找出那些角色的存在,这本书里每篇解析的开头都是以现实中的问题或真实发生的故事为引,展开描述这些当下的状况与某部作品相似的经历,最后从文学作品里获得自己的感悟,解决心里的疑惑和面临的困境,这是这本书所不同于其他文学解析的地方,不是单纯的庖丁解牛,而是将作品的内核融为己有,助力人生的成长。

每篇大概只有四五页的解读,但是金句满满。就像小时候男孩子尤为尊崇的形象,硬汉海明威《老人与海》里那个永不放弃、无法被打败的捕鱼老人,在作者细腻的观察下,看到的是小说最后老人的无奈和乐观,得出的感悟是慢慢接受“努力而不得”的现实,用以规劝的对象是不愿放弃自己情绪化男友的闺蜜,再努力也是徒劳,大概是人生中最无奈的事情。作者的视角着实让人耳目一新,那些熟悉的作品却也显得有些陌生了,不禁怀疑我们读的是同一个《老人与海》嘛?是的,也许我们之前都或多或少了解到这些作品,但是最真实的感悟并不是课堂上的PPT、图书馆里的《世界名著大全》、考核大纲里的中心思想和内容所能体现的。

当你不知如何选择时,你读过的书会帮你选择;当你无法分清对错时,书中获得的感悟会教你判断;当你的人生充满迷茫时,别人的故事会照亮一条大道。

读书是件开心且有意义的事,不要被学生时代盲目的速成阅读泯灭了兴趣,也不要被虚幻的虚荣心牵引一味跟风追逐爆款,每个人都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收获自己的成长,汇编成自己的《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读后感(五):《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于阅读中唤醒自己

这是陶瓷兔子的第六本书,作者在序里讲述了这本书的由来,读世界名著是我们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一件事,这本书是作者读了这些世界名著的感悟,对名著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进行了自己的一番解读,不仅沉浸书中描述,而且联系实际,在这些人物中看到现代人的相似之处,提出一些现实意义和自己的建议。

书中最大篇幅介绍的书是《水浒传》和《红楼梦》,对不同任务命运的选择,最后的归宿,都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在作者的解读中,那个坐在梁山好汉第一把交椅的宋江,呼朋唤友,结交各路英雄好汉,其实是一心想要回归体制,建功立业的宋江。作者对宋江如何坐上第一把交椅作了简要的分析,也对宋江这种看似对所有人都好的朋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实是有危险的。水浒传里武艺高强的林冲其实相当冷漠无情,对待自己的结发之妻也是随意抛弃,哪有什么爱护。还有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鲁智深,好人,却又不是一个纯粹的好人,“在无数人因为被“好人”的帽子绑架,身不由己地从“真心对人好”变成“表演对人好”,活成了憋屈的好人时,鲁智深却自己打碎了这一切。”,好人和坏人,不是非黑即白,“不合群”的鲁智深显然活得更加恣意一些。

书中另一大着重讲述的是对爱情的看法,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飘》中郝思嘉与白瑞德被误解和被消耗的爱情,两个不懂爱不会爱的人终是错过了彼此,我想所有爱意的表达都是重要且必须的。《包法利夫人》中被虚荣,不甘心控制了的任何一个没有具体姓名的人。张爱玲小说中的种种女性角色,刻画得令人印象深刻,生活中许多人都是那样的主角。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的思考中提到的一个实验,叫做需要核实,原来我们的大脑在面对社交排斥时,脑区感知痛苦的触角——“背侧前扣带皮层”就会异常活跃,从而感受到真实的痛苦。原来这种痛苦并不是说不在乎就能逃得了的。

书中介绍的书有很多,有些看过,有些没看过,这本书不仅可以看看别人对此书的看法,也可以作为书单来看,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然后仔细去阅读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