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十不立读后感锦集

三十不立读后感锦集

《三十不立》是一本由[日] 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不立》读后感(一):三十不立可以吗?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很多三十来岁正值壮年的年轻人因为失去工作而流落街头,甚至不敢向父母请求帮助。其中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接受社会援助后,决定重新联系家里人,但是却发现原来的家早已人去楼空。父母已经搬走了,并且没有跟孩子打一声招呼,彻底失联,让人很难不怀疑是不是亲生的……

说回来,可能因为这种提倡社会达尔文的环境,何谓成功是被严格定义的,小学要考到前三,中学要进重点班,大学要是985、qs100。等进入社会,工作也只有两个“正确”的选择,要么考公考编进入体制,要么卷入大厂年薪百万,其他的好像都是失败者。

总说三十而立,但想要立业又哪有这么容易。书中三十一代提到的,即使现在有工作,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业的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我真是狠狠的共情了。虽然现在侥幸没有经历过失业,但谁又能知道自己距离失业有多远呢。

虽然也循规蹈矩根据社会时钟在该结婚的年龄结了婚,可奔三的我每天的惆怅迷茫却一点没少。

《三十不立》读后感(二):“努力就能成功”是一个骗局

这本《三十不立》完全就是《吸血企业》的续集嘛。

在《吸血企业》一书中展现的是劳动者对企业异常的服从和企业对劳动者施加的人格破坏,而被企业破坏的人格则在《三十不立》中展现了其对个人极大的摧残。普遍的观点倾向于年轻一代总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在我国社交媒体上也总是能看到“甩锅”这样的字眼,因此于我们而言,当痛苦到来时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是合理且普遍的。虽然不能说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但这是人的趋利避害天性。

但令我最难受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吸血企业》中还是在这本书中,受害者都反复强调了自己的责任。

这种一味强调自己的过错、从不抱怨外界因素的行为,初看让人不解,但从书中多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与日本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过于强调努力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如书中那位凭努力考上知名高中却复读两年都无法考上东大的学生,如拼命融入职场却因无法快速掌握技能而被迫辞职的入江,他们真的是因为不努力才是失败的吗?如果靠努力就能成功,那么书中那些触目惊心的自杀和流浪人数就不会存在了。说白了还是唯结果论罢了。

打着努力的幌子,因为努力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而被隐瞒的成功却不是如此,因此一个又一个社会新鲜人如夸父逐日般透支生命去追逐那虚无的成就。在日本这个极为强调从众观念的社会,只要你背离了“努力就能成功”这样的价值观,你就成为了大家眼里的失败者。

虽然书中的流浪者们并不愿意就此认输,因此他们选择了伪装成正常人,这也是在欺骗自己,最终有一天一定能重回正常生活,所以绝不能放弃尽量体面的打扮,因此他们慢慢变成容易被社会甚至亲友忽略的存在。

外表无恙,而内心呢?他们如同跌入沼泽里再也站不起来的小鹿。书中被采访的人们没有一个抱怨过自己的辛苦,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可以靠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拒绝帮助。不说辛苦是因为不觉得辛苦吗?因此即使书中有奥田先生的倾其所有的帮助和社会援助系统,他们仍然没有办法拯救自己。也许他们已经认清了努力的骗局,也许此时任由自己沉溺比再做无谓努力更容易一点。

在普遍认知中,流浪汉都是自我放弃,与努力毫不相干的人。然而没有努力过的人怎么会因失败而自暴自弃呢?他们拼过命,最后发现自己被骗,也并没有彻底放逐自己,只是因为脸皮薄,只是因为不愿意给他人添麻烦,最终才选择了这条没有人愿意走的下下之策。真的是他们不愿意求助吗?或许是这个社会让他们无法开口求助,在这个压力过大的社会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已然如此沉重,又怎好忍心再加重他人的负担呢?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他们却不得不在家乡穿着西装流浪。

《三十不立》读后感(三):一把年纪了,该不该立心里没点数嘛,面子有时候就是个狗带

记得多年以前,一直是“饭搭子”互称的我们三个同事,知道各自将要去新的部门,“搭伙吃食堂”的历史可能一去不复返,闲聊时刻,便谈到了中年危机。我们回忆道,从08年开始,一直到当时,不知不觉居然过去了这么多年,转眼之间,抬头自思,已然奔四了。下班后在公司活动室打斯诺克的日子没有了,一周一次的羽毛球活动也没了,剩下的似乎只有无尽的工单、无尽的电路、无尽的吐槽、无尽的无尽……

但是,却总也没有想到过放弃和嫌弃自己,依然欢而不乐的搬着砖头,摇手乞怜的当着社畜。“不好意思”“难为情”“自我消弭”等等思想,即便有,也会被各种PPT、各种KPI瞬间冲垮,哪有功夫想着以外的事情。

第一次看到《三十不立》的简介,就对其中的内容很好奇,39岁的正当年的男性,居然饿死家中,还有一封只有“帮帮我”三个字的信没有邮寄出去,百思不得其解。

对于日本底层社会的生存制度和游戏法则,我不甚了解,但是战后的日本,给世人的印象则是一副桀骜不驯的东方俊才。六边形战士一般的爆表战斗力,让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世界一流强国。那么,书中的“三十代”这一波人算得上是俊才后生,何以饿死家中、流落街头呢。

《三十不立》以39岁北原先生饿死家中为引线,抛出“雷曼冲击”的世界经济危机导火索,试图以此解释或者说是覆盖“三十代”生活落魄的原因或是真相。当这本书继续看下去会发现,经济危机的浪潮波及到日本,对青年一代的就业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冲击。书中采访了好几位有技术傍身的青年,结果仍旧成为日版的“三和青年”。固然,这样相比较,似乎太过拉低他们彼此。既如此,暂且做个简单比对。

大陆的“三和大神”,他们是思想上的腐朽,好吃懒做。有事情不去做,或者是没有好待遇的事情也不做,非得花光上一次打零工赚来的微薄收入,才肯去继续打零工。真正混到了临死的时候,卷起草席,回老家,做什么暂且不论,没皮没脸的行径在他们眼里没有这种概念,活下去总是不错的。

日本的“三十代”,他们有技术,许多人甚至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为何在经济危机的冲刷下,他们没有抓牢任何一根救命稻草,而随波逐流的被拍到了岸边。非两栖类的他们,一下子没有了用肺呼吸的功能,甚至,连嘴巴都失去了说话的功能,躺在泥泞不堪的床单上活活等死,眼望着自己决绝与堤岸,眼望着他人被决绝与堤岸。这类人,至死都不愿意向身边的亲人、同事、同学、朋友伸出需要援救的双手。

这是两类“大神”们的根本区别:求生欲,在“三十代”的眼里,似乎是一种背叛,一种羞辱,一种与生俱来的非人性。

再说一个不太恰当的真实故事。

少年时候,祖父经常讲古,讲他以前经历过的、听到过的故事。说以前一户人家得了肺痨,没钱医治,一位赤脚医生授以良方:以梨当饭,以梨当茶,吃喝是它,甚至晚上睡觉下面也要用梨子当床铺。故事自然是带有了玄幻色彩,但是梨子对肺病的治疗和缓解是有用的。时年,村中一大叔,在外务工惹上肺痨,无钱医治。巧了,隔壁村一户人家栽种了梨树,此人因听了祖父说的梨子治肺病的故事,便前去要梨吃。说道,我老婆孩子都在外打工,我也不想连累他们,反正我也没钱医治,就死马当活马医,我来你家园中摘几个梨子吃吃,不会不给吧。都是乡里乡亲,大家也知道此人秉性,答曰,摘吧。随后,每日奔波与梨园,遂从每日三五个带回,至三五斤带回,直到最后,脸色喜人,两颊红润,可以慢慢一蛇皮袋的往家里抗梨子了,这些梨,少说让他多活了五六年。以上这是亲眼所见,说话间已有小二十年之久了。

从上面的不太恰当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只要找到了求生的法门,何故会自甘堕落。哪怕有些问题的确是自己所致,但活下去才是一切的根本。

而“三十代”的内在因素便是自我消遣,遇到任何问题,便已这是我的责任,这是我的不足等等内心暗示,便有了没脸公示于众人,不肯发出求救信号,连慈善物资都不愿意领取,果腹取暖的基本生活保障都不想着实现,心中只有暗暗等死。

书中举例了很多,因为和上司闹翻、和同事闹翻的案例,流落街头的人都是认为自己的过错,而且还不改。难道就不能够挺起腰杆继续和上司、同事干到底嘛,只会一招“辞职”来掩盖所有问题的问题,所有根源的问题,毫无进展甚至一蹶不振。

第六章的一位作者分析了其中原因,看完之后,我的理解是:日本四洲小国,地理位置、环境因素、社会背景、历史渊源,导致了这是一个永远都难以真正昂首挺胸的民族(不带有任何民族歧视)。以小见大,“三十代”们,他们大多昭和末期出生,平成初期成长,有过很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为何步入新世纪头十年,落得如此惨状。人到中年的苦,十年前我不敢说有什么体验,如今的我,多少也有了一些不可与人可告知的苦楚。我也自诩能力不足、责任心需要进修等等中年人该有的和不该有的缺点、优点。但自始至终,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让自己不饿肚子的机会,因为这个世道不允许我、我们如此。

记得有一本书说道,三十年前的日本许多社会现象,正被当今国人演绎着,你方唱罢我登场,尔虞我诈是非多。但是,我们的“三十代”,甚至是“四十代”、“五十代”,都没有放弃自己、放弃一切啊。从根本上上说,这是华夏民族的民族优势以及泱泱大国所孕育的底气和魄力。

扯远了,回到前文,第六章作者的有些观点,分析的很到位。如“想寄信的时候,需要送信的人,于是便有了邮政局,并非是有了擅长送信才出现了邮政局。”这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啊,作者进而拓展升华写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多彩多姿,但职业并不是为了适应这种多彩多姿才出现。有需要,才有了职业。或者说,至少得是必不可少的职业,才能避免被淘汰,最终留存下来。”字里行间的透露着,做人当自强,做人虽不易,但做人乐趣很多。既然有这样的明眼人,何以会出现那么多靠着一位坚持了20多年的慈善家救济的面包和500元的电话卡而苟且的“三十代”。

看完本书,迟迟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再看一遍?)

好在,在这位慈善家——奥田先生的坚持引导下,书中也有几位正面教材。他们出去应聘,踏实工作,走出“舒适区”,当一名社畜,做一条搬砖狗,让自己的生活走上正轨。

最后,在大环境恶劣的当下,“卷”字一词,已经席卷了太多的词汇,词穷似乎已经不能解释词穷为何物了。卷这个字,当初被搬上饭桌的时候,我是不喜欢的。

其一,为博人眼球而定。本意为:1.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2.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3.裹成圆筒形的东西;4:卷儿、卷子;5.用于成卷儿的东西;(以上查自百度百科)。为什么要把那么可爱的动词和名词,为了新潮变成了动名词。

其二,使用最多的是说别人很卷,把自己弄的无路可走。从这层意思上看,这类人和《三十不立》中所讲的“三十代”饿死的、甘愿当流浪汉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怂包一个。并且,述说的时候还带着调侃的味道,似乎一个卷字出口,万事大吉了。结果你还是狗啊,人家依旧吃香喝辣,你照样赶不上热乎的。

其三,到如今,渐渐地,卷不在用在别人身上,或者不在别人身后用在别人身上,而是用在了自己身上。“今儿卷一会儿”,“不卷不行啊,老板太狠了”云云。谁逼你了嘛,若用前文所说,搬好砖,当好社畜,那就用心的做好那份工作即可,何苦来哉用“卷”字自嘲和挖苦别人与消遣老板。

然而,罗里吧嗦了这么多,如今的我,也时不时和同事们调侃彼此,“今儿继续卷一会儿”。这也许是一种文化的演进吧,一种无可奈何的社畜搬砖狗的蝇吠吧。

但,绝不会饿死自己,大不了穿着破洞裤沿街乞讨啊(日本人当乞丐了都还要保持西装革履,生怕别人一眼就认出了当下的生存现状。不敢勇于面对自己,就无法面对人生啊。这谁说的来着,说得对。)。绝对不会让自己活活饿死或者说让一封求救信一直在身边陪着自己死去。

(好像后面渐渐的聊歪了,但这都是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些真情实感。他们但凡动一下脑子,都要比许多人的日子好过很多,却偏偏选择了“卧槽马”这步死棋,我等无能为力。)

古人将每十年一个分层,安排的明明白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该立当立,该不惑当不惑。

以古法洗净今世,用律令匡扶不羁。

这才是潇洒一生,这才是正当壮年该有的气概和魄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