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极形》经典读后感有感

《无极形》经典读后感有感

《无极形》是一本由[爱尔兰]科伦·麦凯恩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极形》读后感(一):人类自以为是地给世界划分界限

炸药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中国雪。

为了寻求长生不老意外研制的炸药反而快速摧毁了其他人的生命,人类以为能掌控的到头来却摧毁了更多的同胞兄弟。

而人类不仅要给国度划分严密的界限,甚至还要监测鸟儿的行踪。

鸟儿的脚腕上交缠着重环,故事的中间错落着故事。

在气泡中的生活美好而易碎,如同短暂的和平。

我们好像能做很多,我们好像什么都做不了。麻木的日子里记录就是反抗,某种如火如荼的气氛里,冷眼旁观就是态度。

《无极形》读后感(二):《无极形》与无限可数

“无极形”,看到这个书名有点令我费解,似乎又回想起在数学课上苦思冥想的片刻。而这本书的打开方式同样令我“费解”——1001个章节编排,错落有致、层次不齐,各个章节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连贯性,但读着读着又发现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习惯了传统文本阅读,第一次以这种创新形式读一本小说,着实令我感到新奇。

对于书名,作者科伦·麦凯恩有一个解释:“总的来说,无极形接近圆形,但放大后看,每一段看起来都是直线。在整个整体之内,人们最终可以到达任何一点。一切皆有可能,包括貌似不可能的事。同时人们可以抵达无极形中的任何一点,而整个图形促成这种旅行,包括尚未被人想象到的旅行。”

无限、可数,这两个对于我这个文科生而言似乎是矛盾的概念。但是在阅读中,“无极形”被赋予了叙事意义上的内涵:在巴以冲突大大背景下,两个父亲拉米、巴萨姆一次又一次痛失爱女的故事,记忆在不断回旋,诉说、演讲、对话,永无止境,持之以恒,但每一次的对话都是一次点到点的连线。在一遍又一遍的、创伤后遗症甚至有些魔怔般的叙述中,拉米和巴萨姆无数次地诉求“终结占领”、“敦促和平”,而耶路撒冷、鸟类迁徙、圃鹀大餐、杀戮战争等等零散破碎的叙事又构成这本小说的无数个点,在无极形中,可以抵达。

和平遥遥无期。但—— “如果我们不开始对话,这一切都不会结束。”

《无极形》读后感(三):那片土地再也容不下任何仇恨

无极形这本书结构非常新奇,全书有1001个章节,短的章节可能只有不到一行寥寥数字,长的章节又能洋洋洒洒十好几页。1001隐喻了那本被子弹击穿的阿拉伯语版本的《一千零一夜》,先是正序1-500章,再是1001章,最后从500回到第1章。

故事背景是大家熟悉的巴以冲突。由于常年的战乱,以色列犹太人拉米十四岁的女儿在一场自杀式爆炸袭击中被巴勒斯坦暴徒炸死,巴勒斯坦人巴萨姆十岁的女儿在学校外被以色列边境警察用橡皮子弹击穿后脑勺不治身亡。两个因为对方国家的士兵或恐惧分子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失子父母圈”中相识。他们并没有时间去悲痛,也没有因此而变成被仇恨操控的恐怖分子,他们两个去了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向无数人一遍遍地讲述他们失去爱女的故事,呼吁用和平来终结者世代相传的仇恨和创伤。

除了两个女孩丧生的主线之外,文中还穿插了好几条暗线:迁徙的鸟群、博尔赫斯的诗句和短篇、山谷间钢丝艺人的表演。

正序阅读的时候,两个父亲一遍遍地诉说着各自女儿遇害前前后后的故事。有一瞬间,我甚至觉得有点像祥林嫂,但是立马又因为有这样的想法而觉得羞愧。两个父亲不是想通过故事来获得同情,他们是想让大家知道这片土地世代的冲突该结束了,唯有爱和和平才能终结仇恨。1001章的前后是两个不同的第500章,那是是拉米和巴萨姆讲述的失去各自女儿当天的故事。以色列人习惯了听到爆炸的消息,但每次都会心存侥幸,觉得这次命运之手一定不会指向你。但是当拉米尔知道自己的女儿就在附近,当他一遍遍地寻找,咖啡馆、冰淇淋店、一条条街道,最后在护士躲闪的眼神和警察的吞吞吐吐中见到女儿的时候,他知道这次,命运的之手指到了自己,正中眉心。两个父亲没有选择沉默、自杀或者杀死敌人,因为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他们只希望紧紧地拥抱这痛苦,让更多人知道这痛苦,耶路撒冷再也容不下仇恨。

《无极形》读后感(四):《无极形》里的爆炸与沉默

这本书的书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当然在书里的某个序列号里,你终究会看到这个名词的解释,就像还有很多陌生的名词等待解释。

名词解释是书里的一部分,当然这些名词都将指向某些含义,甚至是书本的结构。作者对这本“非虚构”小说的意图页潜藏在文本里了。这是本书妙笔的一部分,它是一场后现代文本的实验。这是有趣的,但同时,我也为此感到疑惑。关于巴以冲突和两个父亲因为这种冲突失去女儿的故事,我们会在新闻里看到,背后深远的宗教和政治问题,就算是不关心世界的读者,可能也略知一二。但是如何把新闻变成一个故事,这确实需要思考。读者对故事是有期待的。但是这种期待在看《无极形》的过程中,似乎没有被满足。大量的地理名词,轶闻故事,各类组织,教派,有兴趣的读者当然会去搜索,但是也构成了某种障碍,以至于始终无法沉浸在作者希望营造的氛围里来回跳出跳入。我形容它为爆炸与沉默之间的徘徊。小说故事的核心是悲伤的,两个父亲,两个家庭,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骤然失去了自己最疼爱的女儿,他们选择面对世界,讲出这个故事,一遍又一遍。内心无数次地爆炸,开裂,就是为了记得,为了和平,暴力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里,无关的故事被插入进来,形成渐进式的沉默。这些沉默的部分,又需要用力去认知。

无尽和层次丰富的疲惫,是最终的答案。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一直是创作争论的焦点,《无极形》在形式上,有一种精致的韵律感,但是我自己的感受里,却觉得矛盾。我觉得我该悲伤,该为这种事情的发生而难过,但是却没有;我被文本和结构所吸引,但又觉得跟情绪产生巨大的割裂,以至于有点内疚,就好像无法承受一个想爱却无法爱上之人的馈赠。

爆炸之后必然是陷入沉默的,但是这沉默里,首先应该是什么?每个读者会有自己的答案。

《无极形》读后感(五):一个对于中东很陌生读者的阅读感受

论我对中东,对以色列、巴勒斯坦,对耶路撒冷、对宗教文化了解多少呢。答案是,有限,甚至很少,局限于高中历史了。

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文字的基调,忧伤、沉郁、灰暗。一如那片土地的历史,动荡、割裂、不安。然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鸟,以及各种各样的意象:炸弹、声音、建筑......忍不住揣测,写这些东西,作者有怎么样的深意,又试图暗示什么。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不再纠结作者到底在暗示什么,或者究竟想表达什么,而是着眼于我最直观的感受。作者用了独特的长短章来写,从1-500,1001,500-1。有的章节很短,只有一句话,有的章节甚至只有一幅图。但有时候,越精炼的句子反而越有振聋发聩的力量。1001——一千零一夜、互满数——数学、宗教、建筑.....中东这片土地,曾经创造了多么璀璨辉煌的阿拉伯文化,而如今,却成为了大国博弈、领土争端、宗教冲突的战场,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无辜百姓,却不断经历战争的苦痛,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好工作,抵押贷款,安全的街道,绿树成荫,没人敲门,没有午夜打来的电话。”拉米想要的,不过就是这种极致的平庸。于我们而言的日常,却是他们日夜期盼的梦想。

如果你想读什么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我想说,这本书没有,多的是互相独立又有所联系的片段式故事,有关这片土地的点滴。也许你对中东一无所知,但正如书中所说,“无极形,在这个整体之内,人们最终可以到达任何一点”,同样,我认为,通过任何一点,你也可以到达这个整体,勾画出一个无极形的中东。你会逐渐去了解,去关注那里正在发生的一切,你会和拉米还有巴萨姆等人一样,去呼唤和平,会坚信“如果我们不开始对话,这一切就不会结束”。

如无极形般,“一切皆有可能,包括貌似不可能的事。”和平也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