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代西方的兴起》读后感100字

《现代西方的兴起》读后感100字

《现代西方的兴起》是一本由(美)乔纳森·戴利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西方的兴起》读后感(一):小感

那些雄心勃勃地进行一项巨大而孤独的努力来总结近几千年历史的专业历史学家是非常罕见的。然而乔纳森·戴利已经承担了这样的任务。直接说起这本书,它绝不是一本适合大部分人的普通历史书。可以说整本书都在围绕着回答西方在特定时刻崛起的难题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直至结束,我也只能说关于这一切我只是浅尝辄止罢了。

全书从概述世界文明的创新、穿越几大洲并总结数千年的发展开始。但戴利并没有真正费心去陈述罗马或希腊历史或任何其他古代历史,或许因为他认为这与他试图解决的难题无关。对他来说,解决方案始于中世纪,可以说这本书着眼于过去一千年的过程来分析所谓的西方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大分歧。对于戴利来说,城市革命、教皇革命与“顽固的政治分裂”同时发生,以及中世纪的军事革命对后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例如欧洲的“发现世界”、印刷革命与宗教改革和随后的科学革命。有趣的是,近代早期的殖民化被归入名为“商业革命”的一章中,随后是对从 17 世纪的英国到 19 世纪初的拿破仑时代的政治革命的更为主流的解释,以及随后的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这本书以关于西方危机的一章结束,重点关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带来的社会革命。

虽说不少地方令人印象深刻且觉有趣,本身更因使用广泛的二手资料来支持他的整体论点而受到强烈赞扬,可整体看来有中立之言,也有有失偏颇之处特别是在没有具体参考资料来支持他的主张的情况下。

譬如戴利并非对西方历史上的黑暗视而不见。他对奴隶制、帝国主义暴力、大屠杀和其他严峻的事件给予了应有的重视。或许事实上,他并没有强调其他世界文明也具有奴隶制、野蛮和歧视的特征,西方在不良行为方面的记录几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再如,在对自治政府演变的讨论,他对英国、美国和法国的发展进行了冗长的处理,然后是对意大利共和国、瑞士各州和荷兰进行速写,一些自治传统更是没有被提及。难免有偏倚之嫌,或许说这些是有些吹毛求疵了。可另一方面当戴利插入比较观察时,又几乎总是以有利的方式展示西方,而且其前提也时常让人觉得可疑。

再者尽管一路上他给出了一些提示,但戴利似乎又保留了他问题的大部分答案——为什么是西方。

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多数非西方社会都只是单一的充当了西方传播的文化元素的接受者和拒绝者。对于现代西方的兴起,说到底,我还是无甚更深的体验和感受,或许在未来最繁荣的地区或国家将保持、采用或适应戴利所言的西方的成功秘诀——权力下放、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肯定、对各种形式的真理的追求,容忍差异、法治、尊重财产、对新鲜事物持开放态度以及不受阻碍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不知到那时不仅是西方,整个世界又会是何等光景。

《现代西方的兴起》读后感(二):现代西方如何兴起

作者乔纳森•戴利是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历史教授,研究聚焦于现代文明的诞生兴起和俄罗斯的近现代史,是一位对此有丰富学识的学者,在担任教授期间,受到广泛师生的好评。

这本书的装帧很特别,封面是欧洲传统的建筑,旁边是欧洲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最里面的书封是一张传统欧洲的地图,上面还标示着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各个国家的旗帜。这本书的装帧真的很“易读”,无论是从封面还是真正的内容。

首先,看到《现代西方的兴起》这个标题,大家应该会在想“西方”这个概念。世界的哪一部分属于西方呢?为什么是西方呢?在开始的第一部分,作者就为我们解释了这些疑问。本书中的西方指的是欧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而在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几个大陆,亚洲文明乃至中华文明起源与兴起比欧洲文明要早得多,为什么西方文明会兴起得这么“异军突起”,发展地速度这么快,产生的贡献这么大乃至对整个世界都有卓越贡献。

本书从“世界文明中的创新”、“中世纪的变革”、“教皇革命”、“军事革命”、“探索世界”、“文字印刷大爆炸”、“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商业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技术革命”、“西方的危机”和“社会革命”等十四个部分来介绍现代西方世界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讲述了西方早起的历史起源和经历过的重大革命,每次的革命事件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在相关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西方世界有如此崭新的面貌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上面十四个部分有我们曾经在历史课本上学过的,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更多的知识积累。在这本书中,作者将会系统、全面和有体系地为我们讲述关于西方现代世界是如何兴起的。

如果是对西方历史感兴趣的话,大力推荐各位读者来读这本书。这本书不仅是作者的一家之谈,作者本人还会参考引用其他学者的历史观点,力求历史叙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现代的西方是如何兴起的呢?通过这本书,详细了解这一段的历史!

《现代西方的兴起》读后感(三):一部分门别类的西方史料

读这本书纯属偶然。上个月,我参加了大观学术志组织的图书漂流活动,而这本书,是我在选择阅读主题后,以盲盒的形式寄到我手中的。 这类写西方历史的书,我一向是“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何也?主要是三个原因。西方历史(主要指欧洲)确实很丰富(不然《权游》哪儿能这么精彩),但是也确实散乱,习惯了改朝换代脉络清晰的中国史,对欧洲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王朝更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政治联姻,以及占据重要地位的宗教,确实有些水土不服。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我自己缺乏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读起来比较困难。此其一也。 西方的历史或哲学著作常以逻辑严密、语言严谨著称,但这只是个笼统的印象,或许在英语语境下确实如此,但具体到我所翻阅过的一些同类书籍,比如当时口碑爆炸、风行一时的企鹅欧洲史系列,却远没有见识到所谓的“逻辑严谨”。只觉跌跌撞撞冲进一片远古森林,只见树木难见树林——从单篇或单个段落来看,仿佛是层次分明(比如,论证性的段落,往往会在第一句话点明该段核心论点,而后再具体说明),但是把段落连起来看,把篇章连起来读,却并没有清晰的逻辑线,所以读起来非常累。此其二也。 而翻译,是被读者吐槽得最多的问题。毕竟,如果说要对书的内容进行评价,还是需要有点学识为基础的,但是作为普通读者,对语言的感觉却是最直观的。很多同类书籍的翻译,不说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张冠李戴等问题,最难受的是感觉不像是在说人话。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却不知道整句话要表达什么意思。更别提,去理解全书的中心思想了。此其三也。 这次硬着头皮读完了这本书。可喜的是,本书的翻译质量相当不错,语句通顺,长短适宜,阅读体验不算差。但是,前两个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 这本书书名叫《现代西方的兴起》,可见作者野心之大,试图回答这么一个宏大的问题。但书名只是一个短语, 并不是一个问题,背后的问题其实是:现代西方是如何兴起的?现代西方兴起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什么? 当然,这两个问题不是截然分开的,所以整本书仍然是史书的写法,比较特色的,是史料的组织方式。作者开宗明义指出,现代西方兴起的秘诀在于“创新”,于是全书都是围绕“创新”展开的——教皇革命、政治革命、宗教革命、商业革命等等,满篇“革命”洋溢着“创新”味。所以,单纯从结构上看,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这种写法存在的问题是,每个部分实际上紧密联系的,所以强行把它们割裂,那么现代西方兴起的时间线索反而不清晰了,相当于是从不同的角度,把西方的创新史讲了十几遍。它们虽然可以统摄在“创新”这个大话题下,却只见珠玉,未见穿珠之线。 而最大的问题或许是,把创新作为现代西方崛起的核心秘密,是不是稍显粗疏了?在这本书里,创新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泛,没有像熊彼特那样对创新进行概念性的解释,仿佛只要出现了与前人不同的做法,便可轻许以“创新”。所以,读完整本书,在后记中看到作者总结说创新是现代西方崛起的秘密,我一脸茫然,全书哪里说创新了?——作者只是把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创新”现象罗列了一番,便自动得出了结论。这个逻辑显然是有问题。 更进一步说,作者甚至有犯倒果为因的逻辑谬误的嫌疑。在经济学里,近几十年学界出现一些主流理论,把民主制度、产权保护等制度性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这种思路显然没法解释中国经济近几十年的发展,所以,有学者仔细考察了西方经济的发展过程,比如文一教授《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就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非经济发展的原因。 而在这本书里,同样的问题随处可见。基本逻辑就是,现代西方兴起了,站在现在的视角去回望西方兴起的历史,仿佛每一个重要事件都是西方兴起的原因。然而,时间线上的先后次序关系,并不代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所以,读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作者把卷帙浩繁的西方历史又重新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仅此而已。

《现代西方的兴起》读后感(四):文明前进该用什么姿势?

不得不说,中西之比称得上是经久不衰的问题,特别在中外学术界。历史中的西方发展为何不如中国,这个与之相对,被称之为“东方”“天朝”的国家。什么时候开始以及为何西方后来居上,发展科技与文明,将中国远远甩在后面,甚至为了扩张,以暴力的方式推开了中国禁闭的大门。

到底为什么?有人认为是技术,船坚炮利;有人认为是资本;有人认为是制度。不少学者都从不同视角提供了不少答案(比如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 : 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彭慕兰的《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等等)。而乔纳森·戴利(Jonathan Daly)的新著《现代西方的兴起》(The Rise of Western Power: A Comparativ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英文原版于2020年出版,事实上中文应翻译为《现代西方的兴起:西方文明的比较史》,不知道为何没有了副标题)同样探讨这个老问题——为何是西方,为何西方突然崛起?西方文明如何兴起?显然这个问题也一直是西方学者们的“心结”。更有意思的是,在戴利总结的既存研究中可以发现,学者们为了解开这个“心结”,迄今已发展到用演化生物学或生态学模型的研究方法。与彭慕兰观点有一致的地方,戴利也同意西方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即在地球上最大且连接最紧密的陆地板块欧亚大陆上所处位置恰到好处,远到避免被征服,近到可以从对其他文化与自身物质环境开放中汲取亚非欧三地的养分。另一点地理环境带来的深远影响,则是中央集权统治的缺失令欧洲人能够挑战权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创新与改变。这种持续性的勇于突破与创新,为后来西方的崛起奠基。由是,西方学者们开始审视他们所处之“欧洲”到底代表着什么。不可否认的是,“欧洲”是“西方”定义的前身,而到了今日,“西方”不只是“欧洲”,它还包含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非欧洲国家(它们曾是欧洲殖民地与移民社会)。

顾名思义,戴利要探讨的是现代西方文明。“西方文明”一词,据称出现在一战后的美国,时人有志于建立比欧洲文明更好的文明。文明重要的内涵是文化,不同文化交融得和谐,文明必然进步,而新的一些观察却是,冲突的文化也可使文明进步,并且和谐的文化交融,反而使地球变成了“处处都一样的主题公园”。有争论等于有比较,基于此,戴利从宗教、军事、科技、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变革来分析,所谓伟大的文明,其发展立足于当地/国家拥有新技能和新知识,但要注意,即使有创新,也要视乎当地/国家是否适应创新并将其为自己原有环境改进为新环境,且能够适应它的存在。既然中国文明不可避免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参照物,在此依然围绕中国状况来展开讨论。戴利认为当欧洲人第一次冒险到达印度洋时,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的缺点是武器落后。借助戴利在书中的引证,可以对此论点稍作补充。简要地说,当时的中国已经有相当长的时段没有经历过重大的外族战争,尤其涉及到科技型武器的战争,就算国内内乱迭起,但大家使用的武器基本“平等”,即冷兵器。但在同一时期,正如戴利书中所提及,整个18世纪,欧洲强国没有停止过混战,并且在此之前,欧洲扩张时的战争某种程度上不断改进与提升其海洋军事力量(兵力与武器)。这是否说明,只要保持战争的实践经验,就能所向无敌?戴利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列举一战与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社会状态与军事水平,发现其军事水平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有所提升,杀戮让欧洲陷入“集体疯狂”,为二战埋下伏笔,无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甚至造成大量人口缺失与生者遭受身心上的永久性伤害。但戴利还是强调,为了防止如希特勒这样的恶魔出现而限制人们自由表达无济于事,创新需要孕育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之下,在个人权利得到保障的法治制度与推崇个人奋斗的社会氛围中不断有所突破,文明才会得以保持进步的态势。

抛开戴利溢于书面的自豪感,创新确实是文明发展的关键,但是过分强调个人而忽略每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地缘政治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把强调个人与地缘政治作为发展文明的其中一个因果关系,难度不低,毕竟不管中西,在面对周边是发展水平不高且并不友好的国家,强调个人的作用可能解决了西方文明如何突破的问题,但解决不了近代中国的问题。文明前进的步伐需要各种助力,不宜简单看待技术或者制度是其必然性关键。天马行空一下,或许我们应该重视奇异点出现的偶然性,对文明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现代西方的兴起》读后感(五):所谓《现代西方的兴起》……

总有人怀念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唐盛世何其伟大,“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无论国力,科技,影响力皆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如果平稳发展至近现代,我们理应一直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1840年,船坚炮利的英吉利帝国强行打开了大清朝的国门,击碎了大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清梦。关于“西方的兴起”这个疑问从此萦绕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可以说,这个疑问是国人梦的结束和现实的开始。

美国学者彭慕兰用他的方式解答了我们的疑问,他把西强东弱的反转称为“大分流”(Great diversion):“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不置可否的是,18世纪以后,欧洲凭借率先在英国开始的三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经济实力迅速崛起,从此,这一时间段成为中西方的分水岭,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各方面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在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教授乔纳森.戴利撰写的《现代西方的兴起》一书中,并没有刻意遵循彭慕兰的理论去强调18世纪这个关键时间点,而且分为五大方面,十余个领域,细致而深入地剖析了现代西方兴起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历史背景。抽丝剥茧一般全面地让中国人了解,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往昔的荣耀,现代西方又是如何兴起的。

《现代西方的兴起》采用从古至今的叙事结构,几乎每一章节都聚焦中国与西方的对比,以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为主线,勾画了整体而生动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地理大发现后击败了穆斯林世界和中国的西方为核心,详细阐述了为什么有且只有西方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并非是国人印象中的殖民主义和世界范围内的大征服、大分流造成了现代西方的崛起,恰恰相反,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是西方的崛起和其他地区的衰落让欧洲将自己的力量延伸到整个世界成为可能。导致帝国主义和整个西方兴起有众多因素,其他因素还应该包括史无前例的管理和分享信息的能力、解锁和探秘大自然、协调人类活动、利用和强化个人能动性、发现并适应迥异的思想观念和资源、以及建设并维护有利于这些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此外,把文明演进的动因归结为不同国籍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本书最了不起的成就,这种文明之间的联系,通常是社会变化的通衢。戴利认为:“直到宋代,中华文明都是领先于世界的,甚至到明朝也不遑多让。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任何一个时代,世界各文化之间的平衡都会轻易地被打破,扰动可能来自一个或多个文化中心,那里的人们成功地创造了魅力非凡或强有力的文明。进而,它们的邻居,抑或邻居的邻居,被诱惑或被迫使去改变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打个比方来说,人类社会受到的影响,犹如“石头被扔进了一口池塘,激起了阵阵涟漪”。

基于这样的指导原则,戴利深入研究了各个时代里对世界造成扰动的主要事件,然后考察其所产生的宗教革命、工业革命与技术革命,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认识或体验之后,做出了怎样的反应或反抗。从世界文明肇始的史前时期,到20世纪冷战格局的结束,戴利用这样的构架观念,串起了整体的世界历史,从自然环境、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力求向读者呈现一幅简洁、精确的历史图卷。

从客观史实来看,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和传播的力量是极其惊人的。考古发掘出来的中华民族遗址,与欧亚草原西部的考古发现惊人地相似。由此不难可以想象,草原民族一路迁徙,最终到达太平洋沿岸,漫长的路途当中,这期间产生了怎样的文明交融与碰撞。

对于《现代西方的兴起》这部著作,我们研读时应当不只限于了解和接受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更需要的是有所启发和深入思考。除了此书的论述、观点和理论体系外,书中各章节都引用了研究各时代、各地区史的多种权威著作,并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予以比较分析,体现了一部宏观世界史著作是以严谨的治学为基础的。鉴于书中引用的诸多著作大多写于20世纪前60年世界史研究这段重要发展时期,因此,了解这些史料的学术成果与观点,对深入理解世界史今天的发展与成就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在“世界体系论”等整体世界史和社会史研究新进展的影响下,戴利对世界各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在书中也有所提及。他认为过去的历史学家往往根据某些“边界”为各种文明传统下定义,而低估了以东西方文明为中心的超出“边界”之外那些贸易与通讯体系的作用。而且,东西方文明及其发展与它们同原始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是更大范围的贸易和生态体系的组成部分。

21世纪的今天,如何修正世界史研究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而又避免狭隘的封闭治史态度,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上以全球的宏伟视角全面研究世界史,并能透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事件把握影响全球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趋势,是摆在每一位历史学家面前严峻的课题。不仅如此,历史的实质就是具有全球性的历史,只有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察古知今,以古为鉴,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与把握世界史未来发展的总趋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