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读后感精选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读后感精选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是一本由秦晓磊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读后感(一):中国画足以印证毕加索最不懂的事

毕加索:“我最不懂的,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最有艺术,其次为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

中国画是中国国粹中的国粹,是最能直观欣赏中国艺术的载体之一。所以单从中国画来理解,很多人对毕加索“最不懂的”事会难上加难,这么博大精深,自己人不学自己人的艺术,为什么崇洋媚外呢?

《中国画在西方》这本书,只是粗浅的看个书名,以为是中国画在西方的艺术交流历史及现状,可稍微细看就会让人痛心疾首。原来是作者秦晓磊呕心力作从6大角度剖析美国5大博物馆馆藏66幅流落在外的国宝名画。

秦晓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付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绘画史。

零门槛读懂中国画。高清大图、画史、博物馆史、名家介绍、艺术赏析、流转记录等等将每幅画讲解的简单易懂,可以说是国粹艺术的一对一辅导班。 吸取过往之伤痛——国宝的流失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伤痛。就如同个人,不管是因病返贫、因事生乱等导致的家业不保、家财四散、家宝散失、家人背离……灾难扩大无数倍,国宝的流失是几代人的伤痛。 避免当今之伤痛——就是毕加索所说的最不懂的事。希望我们的艺术我们的国画能够发扬光大,而不是崇洋媚外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看画听马到嘶鸣。第一章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第一个作品是《北齐校书图》,现今学界多认定其与北齐画家杨子华有关,杨子华有“画圣”之称。传说他画的马匹,甚至引起夜间的观画者听到马嘶鸣的错觉。 见到杨广的真容?第二个作品是《历代帝王图》,该画作者被认定为阎立本。依次描绘了自西汉至隋代的13位有一定代表性的帝王。有趣的是,这些帝王所展示出的性格,可与史书中的记载一一对应,如“美姿容、好享受”的隋炀帝杨广,便被刻画成面目清秀而身材略胖的模样,可以说这是穿越时空的见面。 西方艺术大家值得回味的话。毕加索知道张大千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于是请他当场演示一下,张大千就用毛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写完以后,毕加索很感慨,说出了开篇的话。 此书值得一读,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了解曾经的生活,穿越无数的古代画面。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读后感(二):一日看懂中国画

炎夏秋季,宅在家中,捧读秦晓磊著《中国画在西方》,不知不觉就从晨曦读至黄昏。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足不出户便能欣赏中国画的美妙体验。 中央美院美术学博士、国家博物馆副编审秦晓磊,引领读者回顾中国美术史的荣光时刻,不仅知道了美国收藏中国古代绘画的重镇有哪些,而且理解了中国画在西方的接受与传承。

由于历史原因,诸多中国古代绘画名作都只能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某种程度影响了国内读者对其的欣赏。有鉴于此,秦晓磊将广为人知的《历代帝王图》《捣练图》《洛神赋图》汇编成《中国画在西方》,使读者大饱眼福。

《中国画在西方》展示了66幅海外馆藏精品,其中既有读者熟悉的《明皇幸蜀图》《夏山图》《辋川图》,也有冷僻的《渔父图》《荷花图》《流民图》。在编写体系上,秦晓磊使用了六个模块,即高清大图、画史、博物馆史、名家介绍、艺术赏析、流转记录等。 《中国画在西方》不仅说明了古画的名称由来(通常与书的题跋有关),而且重点介绍古画的流派特点,不管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乃至人物画,都是要讲究传承的,谁是首开记录者,谁是发扬光大者,都有名有姓,构成了简约的中国美术史。更为关键的是,秦晓磊将艺术史与收藏史联系在一起,告诉读者每幅古画都与哪些书法名家、收藏名家有关。也许读者并不关心它的流转过程,但是流转过程至少能说明这幅古画受欢迎的程度。

《中国画在西方》的重头戏固然是古画,但对于收藏中国古画的五大美国艺术博物馆的介绍,则更能反映“在西方”的主题。书中所提及的五大博物馆,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拥有全球视野,能站在东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充分肯定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无论是物质层面的挥金如土,还是精神层面的心向往之,都令读者感觉这些中国古代绘画,即使远赴重洋,远离创作它的土壤,但也是一件很庆幸的事情,毕竟海外馆藏珍品“背井离乡”发生时,它所眷念的故土狼烟四起,已经失去保护与研究古画的条件。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读后感(三):丹青应知重洋远

言为心声 书为心画

不知你发现没有,大部分国画作品的落款都不用“画”字。明明是画作,偏要用“写”用“作”。这个传统的细节昭示的,或许是千百年来作画者的坚持和自觉。

——此一幅画作绝非胡涂乱抹,其中有托物言怀,有怀抱寄托,有一个我。

明显区别于平民百姓通俗喜庆的诉求,文人雅士们的画作往往蕴含了更高洁的志趣。他们更喜欢画峰峦溪山,画虬枝怪石,画草堂,画小舟,画江湖之远的渔父,画谈笑雅集的鸿儒,画梅兰,画松竹,画对镜梳妆的仕女,画衣带飘飘翩若惊鸿的洛神赋。

这些画作虽历经千百年,仍被人们奉若至宝。除了所谓技法之外的,或许更多是因为近乎神妙的一腔怀抱的淋漓呈现。

汉时大儒扬雄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意思是:从一个人的言语和文章就可以想见其品行,也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这里的“书”本指文章,后来也被引申为书写、文字。很多书法家喜欢用的闲印就是“心画”二字,大概有“字如我”的标榜,也有“写我心”的追求。

书画,并非小道。书画,也是一种“立言”。我们相信,“立言”和“立德”、“立功”一样可以不朽。

名画当如诗句读,慢慢欣赏,仔细体会,一幅幅传世画作里满是诚挚深情。

虽历辗转 不染烟尘

这世间最真挚的美,往往能战胜时间。

这些曾被藏在皇宫禁苑盖满“御赏”印章的画作,一定听闻过战乱时的炮火,亲历过强盗和盗贼的挟裹。一定遇到过痴迷不已的欣赏者,也遇到过唯利是图的售卖者。

这些画作飘零辗转,远渡重洋,终于在异国的博物馆里停留下来。

那些并不认识汉字的人们同样赞叹不已,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好像一点也不妨碍美的传达。

只是那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们在画的前面伫立更久,思索更多,亦仿佛能接收领略到更多。

《中国画在西方》专门讲了收藏在美国几个博物馆里的中国古画。作者秦晓磊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编审、美术学博士,秦博士介绍之下,六十几幅中国古画仿似一一登记在册,有了新的眉目。

美中不足略嫌遗憾的,篇幅原因,这些画作只呈现了主要画心部分,收藏家的题跋和鉴赏收藏印章没有展示。画作中着重放大的细节部分也少。通常一两页的介绍还包含了画家、流转、馆藏等信息,只能点到为止,远未及洋洋洒洒。

好在丹青不老,有幸定能相逢。当我站在你的面前,与你一起感叹时光之远,一起怀念逝水流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