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由[美]欧文·D.亚隆(Irvin D. Yalom)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508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02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一):清醒的活着

极度偏执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孤独地活着并在孤独中死去。我喜欢他在人生创作的结尾说的话 : 此后余生无需多言。我想这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不留遗憾的离开人间。学会释怀,理解自己和他人,活在当下。我非常赞同叔本华对于人性的观察和自我剖析的许多观点,但不得不说极具智慧的人真的很偏执,很极端。叔本华是多么敏感和悲观,我想他大概是一个内向的人吧,在痛苦中思考与创作,逃避世俗的纷扰。关于本书中的后续章节: 作者和后记也是很有意义的内容,读懂一个作者的书,还需要多加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他为何创作,又是怎样的一个创作思路,创作目的。我总是能从人物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想法和行为,会思考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吗?还是由于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经历所造成的,关于这个疑惑,我想我需要多阅读多观察来解答。我也会从人物中看到与朋友相似的想法和行为,从而更加理解朋友行为背后的原因,更加包容。欧文和鲍勃之间的感情是我所欣赏的,君子之交,知己,就是这样。只需一个拥抱,无需多言。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二):团体治疗的艺术

亚隆通过这本小说,非常真实具体的描绘展现出团体治疗的形式是如何帮助人们成长的。对书中团体治疗的章节很感兴趣,原来可以在咨询师的带领下提供一个这样空间,可以让团员们在此刻安全真实的展露自我一切所思所感所困所惑,可以彼此间及时的交流沟通此刻的情绪感受话语和一起探讨背后的未被察觉的原因或惯性模式种种。

在很多次治疗讨论中,除了鼓励支持外也感受到那种紧张与对峙感,但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是团体允许大家、鼓励大家如实的展露这一面,而在真实人际中很多人在面对表达与冲突时欲言又止或深深压抑隐藏。

通过亚隆书中所展现的团体治疗你会发现,很多困惑说出来了,很多情绪释放掉了,很多心结终于打开了,在沟通中也许的确会伴随着紧张难堪种种情绪,但治疗师总可以带大家退一步来回顾分析,彼此在坦诚的表达自我后,疗愈便开始了,那种畅快表达后的存在感与轻松,明白原来沟通可以如此坦诚直接,也可以这般犀利或温柔,重要的是大家都愿意敞开的去对谈,宽恕自己与原谅他人,理解与被理解,探索自我与包容他人,爱与被爱,这些无一不是功课,而在团体里给了我们充分的空间去践行学习这些功课。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三):做一个勇敢给予的人

《叔本华的治疗》这是读 欧文亚隆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爱情刽子手 存在主义治疗10个故事》,深深被亚隆博士的幽默坦诚温暖所吸引,《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花了9个小时一周多时间读完,让我想起来大学时期我读尼采,叔本华的时候,有一阵还经常拿尼采的名句当座右铭。叔本华的确是伟大的哲学家,就只是听书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足以见识这个哲学家那惊人的一针见血看透本质的犀利(所以没看这本书,真相很残酷,记得书名就够了),叔本华纵然揭露了残酷的真相,人注定是孤独的个体,生命充满了挫折,但是揭露真相之后如何继续在这个世界活着,他却给出了悲观的答案,我更喜欢尼采的积极态度。 书中的主角菲利普就是活生生的“叔本华”,在亚隆博士的团体治疗中最终被治愈,重新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他很幸运遇见亚隆博士,可惜叔本华本人没有遇见这样的“专业助人者”。渴望被爱,感知存在始终是人生命中的根本议题,终其一生人都在寻找的东西。作为一个妈妈,我深深知道亲子关系对一个孩子早期安全感依恋感建立的重要性,希望有更多人的了解心理学,存在主义,人文主义这些理念,过更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投入“琐事”忘了感受关系本身的力量。我自己学习社工专业,社工也是专业的助人者,但是目前在国内还远远不够专业,也没有接触过心理咨询师……做亚隆博士这样的专业助人者,我们的社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只能靠自己啦,多读书学习。感谢亚隆博士,立个flag,读完亚隆博士的所有作品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四):有一些失望的

作者有说到选择叔本华是因为他“非常愤世嫉俗。他悲观、自大、诡秘,好操纵和蔑视他人(他把人类称为“两足动物”),简直是史上最不可能加入治疗团体的人之一。”“如果一个团体能治疗亚瑟·叔本华,那么它治疗任何人都不在话下了!”

本书试图以心理咨询的逻辑治疗叔本华,因此作者塑造了一个成长背景、性情、天赋都与叔本华极其相似的性瘾患者菲利普,通过践行叔本华哲学思想成功治愈了性瘾问题并由此坚定学习叔本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在整整三年的心理咨询中毫无进展)的菲利普在心理咨询师朱利亚斯看来是需要被治疗的。可以说,在作者的写作逻辑里菲利普就是叔本华。作者在团体咨询这场理性与感性、哲思与常理的争辩战之中治疗了菲利普从而实现了叔本华的治疗。

尽管菲利普一再申明自己不需要治疗,但他还是被“治疗”了。正如叔本华本人并不觉得自己需要治疗,但作者觉得他需要。这个逻辑实在是有点说不通。一方面,本书对于死亡、人生态度的探讨未免太浅了,菲利普从坚如磐石到土崩瓦解这一转变太突然太不合理。另一方面,对叔本华格言信手拈来的菲利普代表不了叔本华,作者在书中塑造的叔本华形象也未必能代表叔本华。借用书中提到的布伯理论,“两个实体之间的真实关系应是‘我–你’(I-thou)关系,这是一种全然同在、互相关爱的关系;而与之相反的‘我–它’(I-it)关系,则忽略了另一个存在实体的主体性(I-ness),对‘它’只有利用而没有关联。”叔本华在这本书里充当的是“它”而不是“你”,其主体性完全被忽略了。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五):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叔本华的治疗》,这是我读的欧文•亚隆老爷子的第二本书,与《直视骄阳》有着类似关于“死亡”内容的探讨,不同的是,这本书还融入了“叔本华”的一生与哲学,以小说+传记的形式,为读者展示了团体心理治疗的全过程。 . 故事主人公“菲利普”有着严重的性成瘾心理疾病,在接受了心理治疗师朱利亚斯三年的治疗后仍无起色,最后却在“叔本华”的世界里找到了“救赎”。按照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生活永远是痛苦的,而欲望是无法遏制的。因此痛苦之轮会不断向前滚动,我们必须想办法跳下去。所以唯一的方法是主动远离并减少欲望,努力从内在去寻找满足,也就是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比如,回到哲学的世界与大师对话去收获智慧,从而摆脱世俗欲望的控制。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方法“治愈”了菲利普的性成瘾,却也让他十多年没有“进入生活”,没有朋友,没有伴侣,没有任何社会交往,成为了“生活的旁观者”。这也正是朱利亚斯把他带进了“团体治疗”的原因,因为如果想成为心理治疗师,就需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而不是“逃离生活”。 . 所谓的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的“团体疗法”会假设个体陷入绝望的原因是无法和他人建立持久的、有意义的、持续性的关系。因此,治疗的目的在于探索患者在试图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哪里出错了,而团体正是进行这种探索的场所,因为它可以强有力地聚焦于成员之间的关系。 . 而朱利亚斯,这个身患绝症知道自己大限的心理治疗师,他又是如何逐渐接受并且坦然面对死亡的呢?继而带领这个治疗团队,探讨他们各自身上的枷锁,关于婚姻,关于样貌,关于酗酒,关于死亡…这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困扰,挖掘底层原因,并给予你我以点滴启发,从中获得治愈自我的可能。 . 最后,写下最让我难忘的感悟:“每个人的日子都是屈指可数的,只是从前这个数字似乎很大,未来也很长,以至于TA从来不曾正视结束的日子即将到来”。所以遗憾的是,有多少人在知道了自己的大限并被病痛苦折磨以后,才真正的活出自己。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尼采,学习了大量叔本华的思想。不过尼采热爱和赞美生命,叔本华则冷酷、悲观、厌世) 共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