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词典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词典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词典人生》是一本由车洪才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词典人生》读后感(一):几处比较明显的错误

p59

“途经”而非“途径”:

p242

中阿建交“60”周年,而非“69”周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阿富汗王国于1944年和中华民国建交,并于1945年互设公使馆。直到1950年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时的阿富汗王国政府于1950年1月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两国之间于1955年1月20日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互派了大使。1950及60年代,中国和阿富汗两国之间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两国的元首、总理、副总理都曾经进行过互访。)

《我的词典人生》读后感(二):“伟大”背后的谦卑灵魂

“36年,这位老人守着没人记得的承诺写了250万字,拯救了一门语言。”这是媒体形容的车洪才教授。1975年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花十年时间出版160种外语词典,商务部将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任务交给了车教授,然而36年里这个任务似乎早被忘记,无人催稿。字典出版时,车教授已即将八十岁。完成了这项“被遗忘的国家任务”之后,商务印书馆给予车教授每千字稿酬80元。在大家眼中,车洪才教授是一位伟大的人,花半生不计报酬地做一件事,只为能为国家做一点事。

然而,媒体歌颂的是“伟大”,自传歌颂的是“人”。车洪才教授写的《我的词典人生》文笔平和而谦卑,书中的他不再是个伟大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回忆往事的同时,会有对人生的遗憾。作为普什图语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他却也会遗憾年轻时没有选择英语,限制了职业生涯的可能性。面对不合理的制度,他也会有不满的情绪。职称评定有课时要求的时候,车教授抱怨说,“这对我很不利,没有学生哪来的课时,不是自己不为,而是形式不允许我有作为。” 面对非通用语不景气的现状,他也有个人力量单薄的无力感。他说,“非通语组不景气是不可否认的,在大势面前我无能为力,甚至想呼吁一下都没有门路。”偶尔他也会对自己的词典事业失去信心,认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人贡献比较大,羡慕他家楼下的施工队加班努力就能获得立竿见影的回报。“摸鱼”的愧疚大概也是不分时代的。“有一段时间,我晚上贪看电视剧,还为此深深自责。”自传里他还会吐槽媒体演戏,把他塑造成年迈羸弱的学者形象。“说老实话,我可以健步上下楼梯,(媒体)非要我手扶着楼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显得老态龙钟。”

《我的词典人生》里有那个时代外语学习者背负的重任。学习外语的学生并非单纯享受语言本身,还肩负着外交使命。媒体也都夸赞车教授谨记国家交代的任务,让人佩服他身上爱国和敬业的力量。然而我认为爱国和敬业并不是全部,还有对语言学术的热情和尊重。在自传中车教授批判了“小语种”一词,说“语言并无大小之分”,应把联合国工作语言之外的语言称作“非通用语”。“小语种”之称源于与“小国”之间的外交,是语言学习被政治化的产物,而作者的批评则展现了对语言的超越政治的理解。坚持完成词典编撰,或许并非只是完成国家任务,也并非只是出于责任感,还是一种对语言事业的敬畏和奉献,就如车教授在自传中所说,只是想为后代的普什图语学习者提供一本有用的工具书。

在我看来最可贵的是车教授的一颗谦卑之心。在学术上,46岁的他和大一学生一起上英语课,完成作业、参加考试。世俗意义上,被授予阿富汗国家高级勋章的他却不认为自己是伟大的。他说,“……我很清楚,我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受局限的工作范围内,能在专业方面取得一点成绩就是我对社会的回报,尽了大义气。” 他不把他的成就归结于个人选择,而是归结于历史和命运的顺其自然,只把自己看成一个被历史洪流推着走的小人物。我们为什么要读自传?《我的词典人生》给了一个答案: 阅读“伟大”背后的活着的、谦卑的灵魂。

《我的词典人生》读后感(三):用36年著成一部词典,车洪才的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专注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答案是没有的。因为你所浪费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虚耗自己的生命。不过,若是我们将自己所谓的空虚、寂寞、无聊的时间累积起来,持续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那么它就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惊人的转变。

1959年,当23岁的车洪才被外交部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被选派到阿富汗学习普什图语,且回国后接受了商务印书馆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任务,他的人生就与这部词典有了密切的联系。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部词典居然经过漫长的36年才得以出现在面世,并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中国与阿富汗建交60周年友好证明。

《我的词典人生》正是车洪才的自传体小说,内容通过讲述其从求学到出国留学,再到回来报效祖国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一个来自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在本书中,没有什么华丽词藻堆砌的语言,只有一句又一句地生动记录。因此,读者既可以感受到作者那颗清澈的初心,同时也能看到无尽的真实。

在车洪才看来,自己的人生是具有偶然性。当他考大学时,北京外国语大学提前招生,而恰巧同学给他报了名;出人意料的是,他恰巧考上了这所大学,并在入学后换到英语专业;又恰巧英语学了一半,被派到阿富汗进行深造,决定学普什图语。在这一系列的巧合下,车洪才理所当然地爱上自己的专业,从而为《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编纂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然而,造化弄人,尽管车洪才想要专心致志地想要尽快编纂这部词典,但是接二连三的工作调度使得他的计划不得不一再推迟。不过,他始终记得,“这是我的使命,即使其他人忘记了,我也会坚持下去”。

于是,在资料和工具严重缺少的情况下,车洪才和他的搭档宋强民以及后来加入的张敏,不断地为词典的编纂工作而努力着,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最终著成了中国唯一一部拥有普什图语词典著作。试想一下,5.2万个词条,每个词条释义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查证、确认,再制成词条卡片输入电脑,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的。2012年4月,76岁的车洪才走进商务印书馆交付自己的劳动成果。到了2014年,《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终于正式出版了。车洪才用大半生的时间创造一部词典,这样的执着而奉献精神的老者是着实让人钦佩。

《我的词典人生》是一部渺小与伟大并存的真实故事。通过阅读,我们重新看见信仰和梦想的力量,也能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勇气。至于接下来该怎么做,那就看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我的词典人生》读后感(四):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位老人用36年时间完成了这部词典

词典,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我们才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用新华词典;后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有文言文词典;再后来学习英语的时候,有英语词典,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词典,但是却很少有人能了解一部词典是如何编撰的。

我之前看过松田龙平主演一部电影《编舟记》,原本是因为龙平去的,结果却被背后那种负重于泰山的厚重精神,让我们看到一个字是怎养诞生的,同时也让我没看到这个职业的专注、专业和热爱,这种值得敬佩的故事,在中国也有。

《我的词典人生》就是正是讲述了一位“小人物”不平凡的奋斗史,而这个“小人物”也是获得“2014中华文化人物”称号的车洪才的个人自传。

《我的词典人生》这部自传中,车洪才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也讲起了自己的“编舟记”故事,1959年,年仅23岁的车洪才被外交部从北京外国语大学选派到阿富汗学习普什图语,回国后接手了商务印书馆编撰《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任务,然而,编撰工作并不是顺顺利利的,过程也是几经波折,虽然中途数次停滞不前,但是车洪才却一直牢记使命,终于在2012年完成了词典的初稿,初稿包含5.2万个词条,大约15万张卡,200多万字,这是车洪才的第一份工作的,也是他一生的工作。

2012年4月,76岁的车洪才走进商务馆交付成果时,却没有人记得这项任务了,而直到2014年《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正式出版,而距离车洪才接手这个任务,已经36年了,但是车洪才却始终牢记着国家交给他的这项任务。

36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生的职业时间,但是在这个快节奏以及浮躁的年代,有多少人会用一生的时间像匠人一样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虽然在书中说自己是被裹挟着在时代的浪潮中前进,面对着“被选择”的人生,他还是满怀着热情与信念投入到《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编撰工作中,这本词典的诞生不仅填补了专业的空白,同时为两国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恰逢中阿建交60周年,《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也顺利列入庆祝项目。

我建议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都可以读一读车老的这本《我的词典人生》这本书,特别是你对当下的职场人生有不满或者迷茫的时候,也许看完这本书后,你会找到新的动力,面对生活,面对工作。

车洪才说,“包括这个词典出来,我就跟记者说,我不是暴发户,我是36年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一个词一个词抠出来的。所以现在它出来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我感到很平静,真的。而且我认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我就做了些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我们却应该始终记得这一部沉甸甸词典,包含了他多少年的心血与年华。

《我的词典人生》读后感(五):车洪才:一生则一事,一部词典,一段人生旅途!

他的故事要从一本词典开始讲起。 而他的一生也与这本词典《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有着不解之缘。 他就是车洪才。 借由这本《我的词典人生》,我们得以看到多年前车洪才先生接到任务时的兴奋,以及36年间勤恳认真编撰的画面逐渐呈现在了每一位读者面前。 翻开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进行自述,为我们一一呈现了这本《普什图语汉语词典》诞生的方方面面。

车洪才先生对于词典的编撰是坚定不一的。时间回到1975年,当时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辞书工作会议中决定,准备花10年时间出版160种中外语文词典,其中包括《普什图语汉语词典》。1978年,商务部将编写工作交给了车洪才,而这中间车洪才经历了工作的调动,的侵害以及家人的质疑,但他始终如一坚持做这件事,时隔36年后词典终于正式出版。但在这期间一直无人过问和催稿,因尔有媒体称车洪才用半生时间完成了“被遗忘的国家任务”。

而后,我们借由一幅幅珍贵的照片看到了车洪才先生的用心。他前期制作的10万张卡片都被家人很好的保存了起来,他在编撰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尽心竭力的去学习去研究,一心只想把这部词典做好,做细致。因为他深知,学生们学习普什图语缺乏工具书,在学习普什图语中常常是将普什图语翻译成俄语,或者是波斯语,最终再翻译成汉语。这个过程不仅费时费力学习压力也特别大。

车洪才先生对于词典的编撰是用心的。先生到了72岁的高龄依旧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枕,坚持学习电脑,用电脑录入内容。而他对于编撰事业也有明确的规划,尽管这个语种小,但是它依旧拥有被学习,被分享,被传播出去的权利。 车洪才先生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是他却在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简单的事情。面对当时国家对于编撰事业的不管不问,他不曾质疑以及自掏腰包继续坚持编撰。面对新人的采访以及合照的诉求,他都一一耐心进行解答。

综合来讲《我的词典人生》这部自传回顾了车洪才先生的一生。从青年求学时期起,他就被逼无奈的裹挟在时代的浪潮中前行。尽管如此,他内心的坚定从来没有改变过,他深知这份变化无论是出于别人的好意,还是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一直过着“被选择”的人生。直到抛弃一切杂念,将全部热情倾注到《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编辑工作中,他才拥有了内心的坚定与安宁——而这份选择正是他自己选择的“词典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