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京读后感锦集

北京读后感锦集

《北京》是一本由刘东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读后感(一):【须叔试读】时间雕塑下的北京城

作者刘东黎应是非常喜欢北京,又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中花费许多的时间,以自己的脚步和眼睛丈量这座庞大城市的每一处地方,以虔诚恭顺的态度将自己的体会一一付诸笔端。故而读书中的文字,那些曾去到的地方,譬如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都是如此鲜活,即便已离京数年,此时再从文字回溯到熟悉的地方,那时候常常光顾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譬如在燕南园往北的一大片地方,都留下了诸多清晰美好的回忆,在树影斑驳下拥抱亲吻,在荒僻苍凉处探寻,在春眠困乏时嗅到花香……城市留给人的记忆在阅读是有如潮水涌来。

北京,是中国人最敬仰的城市,但只有一个憧憬它的人在这里生活过,才会真正理解北京。刘东黎写这本《当历史成为地理.北京》,他所传递的情感对于热爱北京的中国人来说是共同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地名,确曾以独特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中,即便对于未曾去到过那些地方的人,通过阅读文字,仿佛已经能够想象那些地名概括下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风烟。这便是本书最为迷人的地方,通过文字游览历史,而窥见地理上的人文情感。

北京城的古迹算是国内保留最多最完整的,除去被焚烧的圆明园,其余诸如故宫、天坛、颐和园……都是鼎鼎有名的景点。初到北京的人都愿意花一阵天时间流连在这些地方,在游人如织的地方感受历史遗留下来的气息,古建片瓦墙壁砖石,比任何人的寿命都更长久,它们在几百年前被安置在这里,而今遗留保留着原来的面貌,当这些观赏的人们生老病死后,它们依旧还会在这里。这些建筑和历史在时间中岿然不动,见证着中国的日新月异。

而在北京这座巨大的城市待久后,人们却更愿意在闲暇时间徘徊于胡同、寺院、琉璃厂、四合院……因为这些才是巨人骸骨上依附的血肉和毛发,观赏每个小的古建,才可以窥见想象曾经在此处生活的人们,他们在日升月落的平凡岁月中,在这里的屋檐街巷有过怎样的情绪,可曾想象居所街市而今成为人们凭吊与想象过去的寄托。如果将时间的维度压缩,从古而今的人们同时呈现在此处地理位置之上,他们的面对面将会产生如何奇妙的碰撞呢?

北京城是一个让离开它的人永远怀念的地方,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在历史的洪流中保留住了它的原貌,而在科技突进的时代里,它又赶上了创新的潮流,它永远古旧,又永远年轻。

《北京》读后感(二):【须叔试读】看书有感——《北京,当历史变成地理》

对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讲,有什么理由不看这本书呢?答案当然是不能不看。

这是一本对以前的北平的一个回忆,一个对我来讲那个不熟悉的北京。每天这个城市都在改变,而且我们每个人也都在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们对北京的印象也在慢慢的淡忘。

紫禁城——度过了6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是让我们神之向往,不管他经过多年的改朝换代,有多少个皇帝多少次的改革,现如今给我们展现了他的如此的宏伟与震撼都是很难以言表的事实。

钟鼓楼——中轴线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物,它见证了这座北京城几百年来岁月的变迁,也见证着一代代北京市民庄严而又生动的流水生涯。

圆明园——这是难以忘却的悲痛,经历了八国联军大火的洗礼,留下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残垣断臂,以前的皇家园林我们已经没了往年的宏伟壮观,但也能依稀有它的影子。

胡同和四合院——这是缺一不可的要素,没有胡同哪儿来的四合院,虽然现在的胡同已经很少了,但是对一个在胡同里长大的我们来讲是非常欢乐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北京建筑特色的代表。这里面蕴含着古城文明里一种中正平和的理性精神,以及尘世生活中美好的人情味

天桥——这是南城文化与艺术的中心地带、在那不是很远的年代有非常多的文人墨客是多么的热闹非凡,至今也是非常有韵味的地方。

积水潭——曾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

国子监——经历700多年它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想起在我还是学生时期的时候,曾在这里读书背题考试,是多么得天独厚的优越感,现在好怀念那个美好时光,再也回不去了。

砖塔胡同——这名字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才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曾经鲁迅和张恨水都在砖塔胡同居住过。

北大红楼——在北沙滩这个地方有一座“工”字形红砖长条建筑,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在阳光的照射下,这幢楼熠熠生辉,充满活力与希望。当初的建筑者肯定没有意识到,从这时起,红色就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调,一批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火红的革命征途。

岁月流逝,这座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红色建筑也饱经了沧桑。红楼的名字仍然被叫响着。

作者用他的回忆把这些跟历史脱离不了的故事徐徐道来。让我们顺着他的脚步慢慢走慢慢的看,让我们了解不一样的北京,不一样的过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北京》读后感(三):感受一个不一样的北京

谈到地理,我们会想到祖国的各种美景;会想到不同的地形地势与气候;会想到不同的经度和纬度。可是,当历史遇上了地理,它便赋予了地理学时间与意义,让地理变得更富有文化气息。 谈到北京,也许有人会想到现代化繁荣的都市,有人会感受到淹没在钢筋丛林中的压抑,也有人会想到北京悠久的历史与世事的变迁。 而翻开《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这本书,关于一个大国政治文化中心,一个伟大的首都城市,从悠远的过去到时代的强音,三千年云烟飘过,历史记忆划开,书页间的墨香带我们穿了一遍时光的河。

说北京,当然要从紫禁城开始。作为五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明清两代皇宫,二十四位皇帝的栖息之地。单单从命名中,就能感受到一种听起来遥不可及的雍容富贵。 “晚风在城隅之上雕出簇簇云团,在城市上空缓缓流动。一抹鹅黄色的夕阳,携带成团成团的云层,投射到波光潋滟的护城河上,整个紫禁城的东北角楼就勾勒出清晰的剪影。“ 作者刘东黎,是一位文化学者,著有《北京的红尘旧梦》《月涌大江流》《印象玫瑰》《江河在上》《黄花落 黄花开》等多部作品。他用如此充满着艺术气息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紫禁城的魂魄。当然也包括从明朝的朱棣开始的一次次演变,1406年夏天修建北京城,1421年春节竣工。从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到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历史滚滚向前,紫禁城的政治意义和功能逐渐消失了,而那些台基栏杆、蟠龙柱、藻井、御座、屏风,一直守在那里,陪伴和见证了紫禁城的历史变迁。

在《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这本书里,作者刘东黎写北京的标志性景物,除了紫禁城,还有长城、钟鼓楼、天坛、什刹海、南锣鼓巷等,也写北京的山水、园林、城墙、胡同等,总共二十七处地标性景点。

其中很多处我早已经去过,也带着孩子游览过。但是读完书里的文字,感受又有不同。不仅唤起对旧时印象的重温,又添加了些许新鲜的情感,源自那些更深刻的文化渊源,更加多元立体的在文化层面的呈现。如果能早一点看到这本书,也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更全面的北京了吧。 我也相信,假使我再去到北京的那些地方,感受又会有所不同,会带上更丰富情感的共鸣,镀上一层了然之后的温情。 世界上任何一处经度和纬度的交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和地理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交错。 我们阅读这本书,体会历史与地理的完美结合,付出了想要了解这座城市的心意,也必然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北京。

《北京》读后感(四):我们或许无法参与过去,但我们必须了解过去。

【须叔试读】

说起北京,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极高的房价、拥堵的交通以及漫天的尘土。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北京这座城市,应该都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毕竟从咱们出生起,北京就是首都,也许很多人都还不曾踏足过,但关于它的点点滴滴,在电视上、图书上、网络上多的是。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跨越了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至今仍旧是世界上最有文化底蕴的古都之一,有故事、有内涵、有深度。

贵族、建筑、园林、胡同、四合院······都是北京的标志,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标志所组合起来的,就是我们的帝都。

文化学者刘东黎的新作《北京:当历史变成地理》在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为线索,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其予以解读,讲述了北京城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作者沿着地理的印记,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了一个有着浓厚书卷气息和沧桑历史感的北京城。

刘东黎,文化学者。著有《北京红尘旧梦《月涌大江流》《印象玫瑰》《江河在上》《黄花落 黄花开》等多部作品。

我们或许无法参与过去,但我们必须了解过去。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63个王朝,446位帝王,他们营造众多的宫殿作为权利的顶点,俯视万民。这些宫殿的大多数,或毁于岁月的摧残,或毁于改朝换代的一把大火。

这其中,却有一座宫殿,历经两个大一统王朝,600年风霜,仍屹立于天地之间,它就是紫禁城,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故宫。

它是历经600个寒来暑往,24位帝王的生活起居之所;它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它还是拥有180余万件藏品的艺术宝库。

所以,故宫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帝王将相只是过客,鼎盛王朝也不能永恒,然而这座宫殿所承载的文化却延续至今、代代相传。在我心中,故宫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宫殿,它也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源流之一。我们需要去了解它、去探索它,将这份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在故宫博物馆的东北方向,有一座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近代建筑,那就是1918年落成的北大红楼。自落成伊始,北大红楼就与中国命运的走向息息相关,红色的火种在这里孕育,红色的理想在这里萌芽,红色的浪潮从这里迸发。

北大红楼,涌起了太多风云激荡的历史浪花,承载着太多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回顾那段坎坷又富有激情的红楼历史,我辈也可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感。

这是一座充满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离历史那么近,却又那么远,近到每呼吸一下都能感受到古都的气息,远到站在CBD里看不出一点原来的痕迹。

所以,北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北京》读后感(五):【须叔试读】读《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感受历史上的“现在”

生活在南京这座古都,我很享受独特的地理文化历史给我带来的乐趣。

闲暇时,去城墙上走一走,看看老南京的城墙下风景;

有空时,去乌衣巷看一看,体验旧时王谢堂前的时光;

去秦淮河边追忆时光,想象一下胭脂染红河水的场景;

又或者去历史博物馆中,寻觅前人遗留下来生活印迹。

当我了解了某段关于生活中的历史,我不得不承认历史真的是很美好的,当我学会从历史中寻找乐趣,学会欣赏历史的不同角度,便体会到古老的城市无穷的魅力。如果城市的角落有故事存在,便愈发吸引我去探寻历史的余韵。

除了南京,我心目中历史悠远可与之媲美的便是西安和北京,尽管这两座城市,我都去过不止一次,但是悠久的历史总是对我产生无穷的吸引力,让我想要一去再去。

今天,我特别想聊聊北京。

有很多作家的书中都出现过北京这座城市。

无论老舍笔下《四世同堂》里的北平,还是叶广芩笔下《豆汁记》里的的老北京,又或者陈思诚笔下《北京爱情故事》里的北京,都呈现出不同年代的特色,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流连或沉醉。

最近读刘东黎的《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令我对北京的印象又更深入了一层。

刘东黎以审美和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切入点,对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

我曾经半小时逛完南锣鼓巷,两小时逛完紫禁城,四小时内走过多个景点。这种一日看尽长安花式的旅游,让我对北京的印象停留在表面,根本无暇去探索历史给这些地方留下的历史。

刘东黎对北京的解读,与我曾经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他在北京一边行走一边思考,将难言的历史情感,与对北京的科学认知深度融合,并写进他的文字,带读者走进北京的心魂深处。

沸腾的泡沫红茶 说:生活在古都,我很能享受独特的地理文化历史给我带来的

他写景点的地理位置,只用寥寥几笔就交待清楚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比如:鼓楼位于几条重要马路的交会处,楼前车水马龙。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昔日鼓楼脚下的交通盛况,或许当时的场景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但如果你当年走在鼓楼街头,一定会觉得它很繁华。

他写燕京八景,无需刻意描画,只是引经据典便已洋洋洒洒数千言,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北京美得令人沉醉。

比如:史料所记载的金台夕照的典故,和“燕昭北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的繁盛,现在看来也是令人神往

他写国子监里的流光碎影,说那里应该是北京最有味道的一处景点。

因为这里积淀了五六百年的陈酿一般的文气,会让你自然沉静。

国子监曾经的历史地位和昔日文气所滋养出的沧桑之美,也通过刘东黎的笔娓娓道来。

在《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一书中,刘东黎引经据典,思绪贯穿古今,透过世事的表象,参透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内核。

诚如作者所言,“掩卷之余,在幽静的灯火阑珊处,文化北京变为我们心里最温情的底色,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沧桑的历史感,如同一副尽收人间繁花似锦、悲欢离合的煌煌长卷,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于每一个关注北京的读者面前。”

现在我们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未来的历史,看这本书中记录的北京的历史片段,看看历史上的“现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