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帝国旧影——雕版画里的晚清中国读后感锦集

帝国旧影——雕版画里的晚清中国读后感锦集

《帝国旧影——雕版画里的晚清中国》是一本由[英]托马斯•阿洛姆 图 [英]乔治•N.赖特 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68图书,本书定价:85,页数:20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旧影——雕版画里的晚清中国》读后感(一):这个新版太糟了!

一桶神删节,化菁华于无形!把西方人对于东方帝国“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与发自肺腑的、俯视大清的傲慢全部擦净,真令人怀疑这编辑出神入化的擦地本领...

好好一本历史记忆,变成了《15分钟大清导游手✋

《帝国旧影——雕版画里的晚清中国》读后感(二):版画中的晚晴

雕版画的接触,让我发现雕版的每一寸每一分都是有内容和活力的,雕版画从构思到底稿到模板雕刻,每一步都体现了手艺人的功夫和功底。雕版画不是仅仅会作画那么简单,黄永玉先生曾经说过,雕版每一刀都是有灵魂的,刻的深了刻的浅了都会最后的成品有不同的灵魂,这个灵魂的赋予是雕刻着手中的刀,当然如果雕刻的时候,线条断了,最后拓印的时候,版画所呈现的内涵又大不相同,色差色域的区别就在一次次拓印中发生变化。

帝国版画,让我联想到《西洋镜》的风格,当然版画更有生动性和质感。晚晴一个没落而腐朽的时代,会有很多内容去雕琢,甚至挖掘的角度都会有千差万别的特点特色,毕竟那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结束,鞭子人物下的眼神和期许可能都会传递不同的内容。每一天或许都是都会面临生死,而为了糊口而疲于忙碌的讨生活。版画会生动的刻画人物事物事件的时间性,仿佛线条触感会激发时间门的穿越,到那个年代去,看看那里发生的事情。版画的精彩是带有带入性的。

《帝国旧影——雕版画里的晚清中国》读后感(三):英国人眼中的中国,雕版画雕刻的历史

这是一本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本书原作者并没有到过中国,书中插画家也从未去过中国,他们通过收集资料共同创作了这本书籍。以往的版本中多有张冠李戴和错谬误会之处,在这一版本中都进行了删减与修改。

这本书的制作是精美的,书籍的排版和设计很舒服,书中提及的地点,景色与插画也吸引着我。原书出版于1843年,那是一个遥远的时代,刚刚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茶文化进入英国,英国的鸦片进入了中国。对于英国人民而言,这个古老的国家充满着神奇色彩,为了满足英国人民的好奇心,这本书就这样出世了。

书中分布了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广州等城市,这些或是曾经或当时的中国首府,或是海外货物的产地,或是便利的通商口岸,它们拥有着最具中国特色的东西。充满皇家气息的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优雅别致的京郊官员宅院,精良华丽的南京琉璃塔,壮丽奇特的太湖洞庭山。更有迎亲、接春、求签问卦等仪式,水稻种植,养蚕织丝等农业文化,中秋祭拜、重阳放风筝、端午赛龙舟等传统文化活动。这些精美的插图,配以解说的文字,给当时的英国人展现了一个拥有丰厚历史的国家模样,也给当代的我们再现了清末时期的民生画面。

虽说本书原作未曾真的看过中国,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丰富了我们的眼界。当时国人眼中的自己或多或少都有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觉,通过别人的眼光看自己,更容易得到客观且全面的自我。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透过外人的眼睛看中国的历史,更可明辨是非。历史的启示,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